❶ 地理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❷ 地理論文5000字
1.在教學中幫助突破重點、難點 對於缺乏閱歷的青年學生來說,地理學科的難點常常是一些難以直接觀察的地理事物,而CAI則能以生動直觀的形象,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與表象之間的聯系,建立起各種感覺器官之間的聯系。如「月相」一課中,「月相的成因」是難點又是重點,過去只由教師結合課本插圖抽象地講解,青年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差,很難接受,教師也很費力。現在使用微機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同時用音樂、動畫和語言顯示變化的不同階段,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一在一起,把形象編碼和語義編碼揉合在一起,生動直觀,學生一看就懂,且印象特別深刻。由於微機演示、動畫的各個步驟是事先設計好的,所以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便於教師貫徹教學意圖,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另外,CAI軟體能夠方便地模擬動態,這對於地理教學中一些動態性知識的展示很有好處。例如:「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一課中,各種鋒過境前後對天氣的影響,傳統課堂教學只能運用圖示進行靜態展現,而CAI軟體則能化靜為動,清晰地展現各種鋒過境前後不同的天氣現象,幫助學生進行動態觀察,突破難點。 2.在課堂中發揚學生的主體性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教學的參與程度決定教學的質量,而現代社會對學生能動性的要求,更是規定現代教育一定要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 對於在課堂上創設學生獨立探索的情境,CAI軟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上例「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自己操作微機,觀察各種鋒面天氣的微機動畫演示,然後拼擺或繪製表現鋒面天氣過程的符號示意圖。這樣的小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主體性教學的理想模式。 3.在集體化情境中實施個別化教育 學生是獨特的個體,其個性特徵、認知結構、認知策略千差萬別,因此,如何在集體化教學的情境中注意個別化教育,就成了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難點。而計算機在這個方面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CAI可以說實際上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個別教學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可使學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學習過程。如前例「月相」一課,在教師集中講解個別疑點的基礎上,即由學生控制計算機,進行個別觀察、小組討論、歸納規律,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計算機程序練習。計算機練習不僅形式多樣、情境逼真、反饋及時,而且練習速度、難度可以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依據自身情況控制學習進度、選擇不同水平的習題練習,既可反復練習,也可以跳躍練習,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得到及時耐心的指導,學習好的學生也不會吃不飽。當然,這種個別化教育,目前只可能出現在一些關鍵性環節的教學和練習上,但它必然會成為真正實施個別化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序幕。文章由 http://www.shlunwen.com/dljyjylw/ 提供
❸ 生活中的地理論文
地理涉及到的方面非常眾多,其實你隨便挑選一個方面都可以有所涉及。
比如:
冬季的突然降溫,考慮是不是和冷風抵達當地有關。
你去某地方旅遊,考慮是不是和當地特殊自然地理特徵(海南島的溫暖冬天、雲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等)或者和當地特殊人文特徵(少數民族風情、宗教聖地)
你看見郊區或農村的農作物收割,考慮這種農作物和你當地的氣候地形圖讓等是否有關聯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地理有關系,所以只要你做一個有心人,好好對一個事物進行分析,都可以寫出一篇對於學生來說很不錯的文章的。
❹ 地理小論文
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中。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地理教學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周圍的生活現象,並適時地引入課堂,探究其形
關注周圍的生活現象,並適時地引入課堂,探究其形成發展的地理原因。比如,教材要求學生會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邊的一些事情,安排生產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我讓學生討論:為什麼迪康公司要在安德建立川芎種植基地?對這個身邊的鮮活的生活事例,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後有以下說法:經濟原因——公司需要大量的價格穩定的葯材資源;自然條件的原因——成都平原的氣候、土壤適宜川芎栽培,川芎原來就產於四川。通過這個討論,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從而激發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比如,在「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這一框題中,我讓學生指出成都地區的幾大污染源,並請他們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議。當時,課堂討論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可以說,這不是教師的授課技巧,而是生活給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都郊縣花木經濟的興起,是我在介紹全球變暖時穿插的另一個生活題材。怎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於很多學生家裡都種有花木,對栽花養草帶來的環保效益,他們切身的感受是:原野綠了,水更清了,空氣潔凈了,與此同時,人們的收入也增加了。種植花木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很好地結合起來,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真是一舉兩得。這樣穿插舉例,就可以讓學生學到有用的地理知識。
中國加入WTO的客觀形勢,也迫使地理學科改弦易轍,不能再走老路,而要適應現實需要,多給學生介紹入世後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這既是對中學地理教學的挑戰,也是它的機遇,在這方面,地理課程應該大有可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個大市場,人們需要了解世界,參與競爭。學生必將更自覺地學習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地理知識將成為未來人才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課堂上教師有機適時穿插以外,我們還必須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地理。諸如訂閱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報刊,用活用好學校圖書館。有條件的學生可以上網,從網上及時、大量地獲取有關的地理知識。電視也是一種很有效的信息媒體。中央台教育頻道常常播放有關地理方面的節目,質量高,趣味性強。還有很多與地理有關的節目,如「人與自然」「東芝動物樂園」「國家地理雜志」等節目,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強,教師也應收看,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此外,結合各地情況,開發鄉土地理資源也十分迫切。家鄉的地形、土壤、河流、氣候、民情風俗、歷史沿革均須納入計劃,調查整理。鄉土地理應進入課堂,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家鄉,所以,了解有關的鄉土地理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總之,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應該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是課改成功的關鍵。新教材的成功是因為它特別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教師應從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入手,為地理課堂輸入新鮮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
總之,地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課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❺ 地理 論文
曾幾何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的詩句常在耳邊回響。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
曾幾何時,偉大詩人喬治·鉑金·斯莫里斯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樵夫,別砍那棵樹。」指引著幾代人參與環保,美化環境。曾幾何時,人們亂砍亂伐,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大自然的報復讓人類尷尬啞然。梅水溪曾經說過,沒有自然,便沒有人 類,這是世界一大樸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奪自然,征服自然,只會破壞生態系統,咎由自取,使人類瀕於困境。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人不給自然留面子,自然當然也不會給人留後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塵暴,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示。
曾幾何時,人們亂捕亂殺,使人類的朋友慘遭塗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就是對捕殺動物後果的最真實的寫照。從大學生的傷熊事件到愚人們的瘋狂捕獵,人類是否也將要把槍口對准自己?切記,保護動物就等於保護我們自己。
曾幾何時,戰爭的爆發,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滿目瘡痍。炮火對植被的破壞,核輻射對生命的摧殘,盡管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雲已經散去了半個多世紀,可那裡依然還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見,和平是全人類綠色環保的重要前提。
「我環保我參與」這個嚴峻而又緊迫的命題,如今重又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戰略意義。就在我們享受著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與滿足時,洪水泛濫,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資源缺乏等消息的報告,這猶如一個晴天霹靂,給了我們當頭一擊。這是怎樣的一種打擊啊?我們正經歷嚴峻的考驗,保護環境,保護環境 ,每個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有人問:「我能做什麼?」答案很簡單: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崗位做起。就這么簡單嗎? 對,就這么簡單!請記住:你與我,是浪花里的一滴水,無數滴水匯聚起來,會是澎湃洶涌的浪濤,才有波瀾壯闊的大海!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無數個有限組合起來,便是無限,便會有無堅不摧的力量!
回顧一下從身邊流走的每一滴水:在你我洗盤刷碗、洗臉刷牙、洗發洗澡、沖洗廁所的時候,你我可曾想過,節約每一滴水?在你我使用電燈、電話、電腦、空調、飲水機、復印紙、公文紙的時候,我們做到環保了嗎?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保護生態,參與環保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保護生態,參與環保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保護生態,參與環保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同樣,一個沒有保護生態,參與環保精神作支撐的校園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參與環保不是一時的、而是永恆的話題。
參與環保,從我做起,就要從思想上崇尚環保,以參與環保為榮、破壞生態為恥,拋棄「家大業大, 破壞點兒沒啥」的思想。「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有些看似點滴的破壞 ,就像「蟻穴」一樣,侵蝕著堅固的根基。 參與環保,從我做起,就是要在日常中體現。在殘酷競爭的市場中,我們是創業者,奮斗者,而不是享樂者,逍遙者,我們要捨得吃大苦、耐大勞,把保護環境當成戰勝困難的助推器,把保護環境當成戰勝困難的傳家寶。參與環保,從我做起,就是要在思路上開拓進取。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每個人都來獻計獻策,圍繞生產和管理的薄弱環節,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創造。參與環保,從我做起,就是要在管理上精益求精。蒲松齡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為一個有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的城中人,都應抓住點滴時間,只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就一定會找到參與環保的途徑。現在,我驚喜地發現,長明燈熄滅了;電腦幾天不關消失了;沒有人隨地吐痰了;復印紙的背面又在廢物利用了,污水橫流越來越少了,樹木砍伐越來越少了…… 現在我也終於明白:參與環保,我的責任。一切,都是那麼的值得!豐澤區教育局局長賴輝煌說過:不簡單,就是將簡單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好;不容易,就是將容易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對。平凡與不凡只一步之遙,從我做起,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做起,從自身崗位做起,持之以恆,你我就是成功者,你我就是偉人.
❻ 關於地理的論文
http://wenku..com/view/3f37e83a580216fc700afdb2.html
❼ 地理小論文一篇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❽ 地理小論文,是關於為什麼地球是圓的急用
不光地球是圓的,宇宙中的大部分天體都是圓的。看見過荷葉上圓圓的水珠沒有?液體物質在自身的引力下必然要收縮成球形,這就是宇宙間最基本的物理法則,只有收縮成球形才能達到這個物體內部的引力的平衡。換句話說,當這個物體內部引力平衡之後,必然會成為球形。因為球形是最完美、最穩定的。所謂的圓滿就是這個意思。舉例說,在微重力的空間站上,水流出來後就會自動收縮成球形的。地球在誕生初期也是熾熱的液體星球,因此在自身的引力下就自然而然地收縮成了球形。甚至於當一個天體足夠大,即便是固體物質組成的,它也會在自身的引力或重力下,逐漸坍縮成球狀物體。所以,宇宙中的大型天體大多都是球狀體的就是這個道理!
❾ 地理論文
要看你寫什麼樣的論文 不同論文有不同的寫法 有純理論性質的 有要求做實驗得數據的 還有要求進行調查的 種類多樣 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要針對不同的類型選擇不同的方法
我現在正寫畢業論文呢 我的題目是扎龍濕地生態安全問題的探討 一看就是純理論的 所以就要用大量的資料豐富自己 而我們寢室人有寫水鹽遷移規律的 這就要求做實驗 用得到的數據說明問題 還有寫旅遊地客源調查之類的 那麼就需要真正的去做些市場調查了 我們寫的題目不同 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嘍
❿ 地理小論文,是關於為什麼地球是圓的~~急用啊
地球形成球體的原因:
由於地球本身的質量很大,所以地球的各部份之間的萬有引力足以保持地球不會解體,從而地球的所有物質能夠聚集在一起。也正是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地球才能形成流體靜力學平衡的形狀,也就是球體。
這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地球不是球體,那麼在地球表面的各部份會出現高低不平的表現,則在長時間的跨度下,高山上的岩石由於風化等原因分解後,岩石會下落,將低處填滿,這樣一來,則最終會出現所有表面都距地心相等的結果,也就是變成了球體。
註:雖然我們知道現在地表上也有高山、盆地的不同地形,但是這些地形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結果,並且這種地形的差異並不影響地球在整體上是球體的結果。
地球是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球體的原因:
這個原因是因為地球的自轉的影響。我們知道,地球繞自轉軸旋轉,自轉軸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點和北極點,所以在地球上,這兩個極點是不旋轉的,其它的位置上的點都在旋轉,而且越是靠近赤道的點,越是離自轉軸的距離遠,也就是旋轉半徑大,並且由於地球表面各處的旋轉周期是相同的(24小時一周),所以旋轉半徑越大,則此處的旋轉速度越快。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上的離心趨勢也不同,速度越大的地方,離心趨勢越大,所以在赤道處,離心現象最明顯。這是導致地球在赤道處略鼓的原因。
題外話:太陽系中,位於小行星帶的最大行星--穀神星就是球體的,而第二大的小行星灶神星的質量只是穀神星的三分之一,而它則沒有能夠形成球體,所以我推測能夠提供強大的萬有引力,從而使自己形成球體的天體質量的臨界點就在這兩個行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