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北方地區地理熱點問題 1.東北濕地的保護,東北森林和黑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2.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東北濕地。
該區域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過度開墾以及過度樵採,導致林間濕地和沼澤面積大幅度減少。
1 具體措施: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
2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高保護意識。
3 堅持可持續發展,開展生態農業,保護濕地。
4 植樹造林、退田還湖,保護水源和生物多樣性。
5 加強管理,合理利用。
東北森林的保護
1、加強宣傳力度,讓大家知道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2、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
3、封山育林和人工栽培相結合,擴大森林資源
4、對於分散的樹木做好監管和維護工作
5、適度開采森林資源(保證其他保護工作所需資金),合理開發森林資源
6、制定相關法律,嚴肅保護森林的地位,和宣傳提高保護森林的意識
『貳』 關於地理方面的問題
1、地面從大氣中獲得的水汽凝結物,總稱為降水,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
(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在中國,國家氣象局地面觀測規范規定,降水量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為降水量處理)
2、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嶺,根據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其成因簡單說是熱地幔物質(熔融岩漿)沿脊軸不斷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組成的新洋殼,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
3、在等高線地圖上,山地與高原的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但山地等高線彎曲變化復雜,等高線比較密集,而高原等高線主要表現在四周等高線曲折變化復雜,比較密集,但內部表面等高線相對比較稀疏。簡單說,山地的起伏變化更大,高原則是內部平坦而四周邊緣較陡。
關於地理的問題還有以下:
第一個問題:台風發生於夏季,此時海洋形成高壓,陸地形成低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的;第二個問題:反氣旋又稱高壓,中間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在反氣旋中沒有降水。
第三問:季風原理:夏季海洋形成高壓中心(夏威夷高壓),陸地形成低壓中心(印度低壓),風是由高壓吹向低壓,季風都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你所說的梅雨,是因為江淮准靜止鋒造成的。
由於兩個氣團的勢力相當所引起的;在我國雲貴地區還有昆明准靜止鋒,這是因為地勢的原因,所以冬天倒霉的就是貴陽了,那裡冬無三日晴。
『叄』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有哪些(舉5個)
1、日出日落(地球自轉);
2、一年四季(地球公轉);
3、方向辨別(經緯度);
4、氣候氣象(氣候);
5、地球引力(重力).
『肆』 城市地理的研究熱點有哪些
城市地理研究熱點;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1.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2.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90年代後半期以來,城鎮體系研究在「三結構一網路;3.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城市地理學應開拓;4.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城市地理研究熱點
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快、應用性最強、學術思想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城市地理學研究歷來有兩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為「點」,研究區域的城鎮體系;二是把城市作為「面」,研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從應用角度看,兩者均是為城市和區域規劃發展服務。目前的研究熱點與學術前沿主要集中於以下方面:
1.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研究歷來都是城市地理學的重點,內容涉及全國及區域城市化的特徵、地域類型、發展機制、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關關系、鄉鎮企業與鄉村城市化的關系、小城鎮與鄉村城市化的關系等方面。90年代後半期以來,開始對城市化研究進行理性思考與理論總結,並對城市化研究中的難點,即城市化機制進行深入探討。1998年寧越敏的「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是對宏觀城市化機制創新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鄭弘毅主編的《農村城市化研究》一書,是對鄉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論、小城鎮擴散與集聚的機制,指標體系以及地域差異,的系統研究。90年代末,我國政府對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問題有了更為積極的認識,實施城市化戰略被確定為我國「十五」
時期的一大重要任務,但城市和區域發展中存在的諸如人口城鄉轉移渠道不暢、城市經濟結構趨同、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銜接和協調、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缺乏聯合行動、統一規劃缺乏實施和監督機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城市化的推進,這就要求從制度創新的角度、從因地制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問題。因此,對城鎮規劃、人口管理、經濟組織、土地流轉、資金籌集等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和對小城鎮發展的地域模式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熱點。
2.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城市體系的傳統研究領域主要是「三結構一網路」,即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聯系網路。「三結構一網路」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一是不同區域、不同地域類型的因地制宜的應用研究、二是用新的方法技術對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進行定量分析、三是對聯系城市的航空、信息等網路系統結構的研究。
90年代後半期以來,城鎮體系研究在「三結構一網路」基礎上,向更深層次研究推進,即對城市群、都市區和都市連綿區等城市體系的特殊形態進行理論與實踐(規劃)兩方面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經濟、人口集聚與擴散的機制與調控研究」成果(2000),代表著國內研究的前沿;在應用研究方面,周一星主持的「濟寧---曲阜都市區發展戰略規劃」(2001)、「南京都市圈規劃」(2000)代表著國內研究的前沿。對城鎮密集地區(都市區、都市圈和都市連綿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是今後城鎮體系研究的前沿領域。
3.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大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包括CBD、邊緣區、城市空間擴展、城市市場空間、城市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5個方面。其中,最新成果主要集中於城市空間擴展研究領域,包括土地利用空間擴展動態研究和大城市郊區化研究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土地利用空間擴展動態研究從土地利用角度對擴展規模、特徵、動力和模式進行探討;大城市郊區化研究主要對中國大城市郊區化的表現形式、動力機制和現象結果進行中西方、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周一星的「北京的郊區化及其對策研究」(2000)代表了這方面的前沿。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研究是我國城市地理研究的薄弱環節,研究成果相當有限,代表性成果有王興中的「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研究」(2000)和柴彥威的「中日城市結構比較研究」。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在國外開展較多,並且對城鎮規劃和建設實踐
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城市地理學應開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4.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是城市地理學的一個新領域,研究面還較窄,成果數量還很少,代表性成果是閻小培的「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1999)。基於信息化迅猛發展,信息網路對中國傳統的城市等級體系、經濟活動區位決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信息化對城市與城鎮體系的影響、信息網路與城市體系的互動關系,信息網路與大城市地域結構的互動關系是城市地理今後應開拓的新的研究領域。
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已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增長點」,相比之下城市地理學對這方面研究較少,僅有一些理論綜述、評價指標和土地利用的文章。隨著地理學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深化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問題的日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也會逐步深化。城市人居環境既包括人工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今後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將側重城市人工環境的研究。研究城市人居環境的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調整和重組及其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城市發展模式。
『伍』 近期地理熱點要詳細的答案
1. 西南乾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今年的亞洲低壓(印度低壓)較往年弱,導致南亞的海洋水汽難於輸送進入,因此造成南亞次大陸與我國西南地區普遍乾旱。
2. 玉樹是屬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擠壓新生地帶,板塊交界是地殼活動頻繁的地方,今年的玉樹是劇烈運動的表現。而智利與秘魯則屬於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消亡地帶,今年的兩國地震也是某一突發性劇烈地殼運動的表現,至於傷亡人數的不同,這個就要首先從自然因素去分析:地震震級是否存在差異,其次從社會因素去分析:地方的人口密度差異、房屋建築與居住密度的差異、房屋構造與建築質量的差異等等,最後關於防止的問題,地震至今無法准確預測,所以根本沒法防止,只能從社會條件去考慮盡量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3. 冰島火山爆發也是出於亞歐板塊與美洲版塊生長邊界上,因此冰島全國大小有1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0多座,火山多意味著地熱與溫泉資源也相應豐富,又因為其地處北極圈附近,故形成很多冰川,冰島因此而得名。今年冰島的火山劇烈爆發的火山灰被北海的盛行西風帶到了歐洲大陸,導致幾乎整個西歐的機場因為能見度不足而停飛,直接損失每天都按千萬歐為計算單位,這也令到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冰火小國一躍成為全球焦點...
4. 估計你說的應該是東南洪澇災害吧?以前上高中地理課的時候,就記得老師說過南澇就會北旱,北澇就會南旱,其實這個是由於亞低壓(印度低壓)這兩個氣壓團的強弱為主導的,亞洲低壓相對較弱時,沿海東南信風因此沒有足夠力度把海洋水汽輸送到我國華北地區,造成北方地區較為乾旱,也因此過多的水汽停留在東南地區,最後形成強降雨,短時間內,江河道水位暴漲就造成了洪澇災害。
5. 至於新疆雪災,則是北方的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產生非正常年份異常的勢力過強所致
6.金融危機的影響這個問題,不好意思,我不是金融專業的學生,實在很難全面地回答你,我只是選修課上聽老師講過是由美國次級債等一系列因素引發的....具體建議你去下載幾個「郎咸平」的財經節目或者網路評論來看看吧,我覺得分析得挺好的....
PS:這么多都是我個人獨立思考回答的,LZ給我加分吧,呵呵....
『陸』 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我國地理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缺乏有機的聯系,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改革觀念處於表面狀態,課程內容識記的知識點較多,對能力和情感態度培養顯得不足,課程評價還是強調甄別、選拔功能,而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這一切都是有悖於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未來社會對個人發展的要求。為了基礎地理能更好的與地理科學發展接軌,與當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須要對基礎地理教育走過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認識。因為她可以使我們聯系歷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該繼承些什麼,應該改造些什麼,怎麼改造,從而最終走向一條科學合理、充滿潛力的創新之路.
『柒』 現在當前地理熱門話題有哪些
沿海、鄰國城市。
西亞自然資源。
各大洲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長的河——尼羅河,非洲)
各大洲氣候、地形;
當前熱點:利比亞戰爭;美國金融;加勒比;海地;日本地震。
『捌』 最近有什麼地理時事熱點嗎
比如:1.09年入冬以來.北方普降暴雪.可以從大氣環流的方面入手(冬季風的發源地.氣候異常等),也可考察新疆地區的地理特徵;2.09年台灣莫拉克台風..也主要是大氣環流方面(設問可能出現以下幾點:形成時間,台風的影響--利弊關系,要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作答--及預防),也包括台灣的地理特徵;3.海地地震,牽扯出美洲的地理特徵和地震的相關知識;4.「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從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方面考察;5.通常.國家的一些政策也會變成地理題目.主要考學生的引申能力.通常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將書本上的幾個重要的地理分區中的知識靈活變化用在上面就可以應付了)
『玖』 誰能幫我找5個關於地理的世界熱點問題
1 據美國航空總署報到從衛星傳回資料分析從衛星跟蹤日本地理結構近十年發現日本正以每年10-50厘米的速度沉入海底。可能到時只有富士山項還能露在海面,而日本最有可能借住的國家也許是中國。只是不知到時中國是否願意收留或借租給日本土地.
2 澳大利亞東南部酷熱引發嚴重野火
時間:2009年2月份
地點:澳大利亞東南部
事件:澳大利亞北部洪水災情6日持續加劇,但東部卻是酷熱難當,並引發嚴重野火,超過10萬名消防員待命。
分析:我國現在處於春季,澳大利亞現在應該處於秋季,秋季乾旱高溫少雨,是引發大火的原因。我過現在也在乾旱中,更應防範大火的產生。
3以色列、哈馬斯全面戰爭爆發
時間:2008年12月27到2009年1月21日
地點:位於中東的加沙地帶
事件:2008年12月27以軍對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組織發動了代號為「鑄鉛」的軍事打擊行動。戰爭持續一個月,於2009年1月21日以色列停火撤軍。
分析:巴以沖突由來已久,主要原因有宗教問題、領土問題、水資源問題、大國干涉、耶路撒冷問題,這次的戰爭爆發也是有長期的政治歷史和地理原因積累的。這次彷彿是來勢洶洶,而兩國交戰,受苦的往往是無辜的民眾,雖然,明文禁止,不能夠傷害百姓,但是,槍炮無眼,總是會有可憐的百姓受到傷害,所以,讓我們呼籲世界和平吧
4 南極昆侖站建成 中國躋身國際極地考察"第一方陣"
時間:2009年1月27日
地點: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
事件: 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於27號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建成。
分析:這標志著中國已成功躋身國際極地考察的「第一方陣」,成為繼美、俄、日、法、意、德之後,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第7個國家。也標志著我國在南極科考事業的一大成功,這是南極四大「必爭之點」的「最後一點」 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這裏海拔高,建站難度大,也體現了我國的科技發展和雄厚的國力,還有科學工作者的奮斗精神。這里適合各種科考,天文觀測。
5
以色列、哈馬斯全面戰爭爆發
時間:2008年12月27到2009年1月21日
地點:位於中東的加沙地帶
事件:2008年12月27以軍對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組織發動了代號為「鑄鉛」的軍事打擊行動。戰爭持續一個月,於2009年1月21日以色列停火撤軍。
分析:巴以沖突由來已久,主要原因有宗教問題、領土問題、水資源問題、大國干涉、耶路撒冷問題,這次的戰爭爆發也是有長期的政治歷史和地理原因積累的。這次彷彿是來勢洶洶,而兩國交戰,受苦的往往是無辜的民眾,雖然,明文禁止,不能夠傷害百姓,但是,槍炮無眼,總是會有可憐的百姓受到傷害,所以,讓我們呼籲世界和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