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諸葛亮巧用天文地理知識的故事
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並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周瑜得知這一情況後,心裡非常懷疑,不知諸葛亮又在玩什麼花樣。
到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便派人將魯肅請來,說:「請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後,把20條快船用長繩連起來,一直往江北駛去。當時,長江上霧雲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心裡不明白,問諸葛亮怎麼回事。諸葛亮只是笑,並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一字擺開。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聽了報告,說:「霧天作戰,恐怕有埋伏。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霧散後再進軍。」於是,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20條船。
箭頭准確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命令船頭掉過來,再由西向東排開,於是,另一面又被射滿了箭。等到太陽要升起來時,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令軍士開船,並一起大喊:「謝謝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派了500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在不如他啊!」
2.火燒赤壁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的百姓聽說劉備待人好,都寧願跟著他一塊撤退。
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了大批軍糧,怕被劉備佔去,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帶了兵器、裝備,還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每天只能行軍十幾里。曹操的騎兵一天一夜就趕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追上了劉備。劉備的人馬,被曹操的騎兵沖殺得七零八亂,還虧得張飛在長坂坡抵擋了一陣。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人馬擺脫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經被曹軍截斷,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漢市)。
曹操佔領了江陵,繼續沿江向東進軍,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緊急,我們只有向孫權求救一條路了。」 正好孫權怕荊州被曹操佔領,派魯肅來找劉備,勸說他和孫權聯合抵抗曹軍。諸葛亮就跟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見孫權。諸葛亮見了孫權,說:「現在曹操攻下了荊州,馬上就要進攻東吳了。將軍如果決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斷絕關系,跟我們一起抵抗;要不然,乾脆向他們投降,如果再猶豫不決,禍到臨頭就來不及了。」 孫權反問說:「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嚴肅地說:「劉將軍是皇室後代,才能蓋世,怎麼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孫權聽諸葛亮這么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象江東土地和十萬人馬白白地送人。不過劉將軍剛打了敗仗,怎麼還能抵抗曹軍呢?」 諸葛亮說:「您放心吧,劉將軍雖然敗了一陣,但是還有水軍二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道追來,兵士也已經精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只要我們協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裡挺高興,就立刻召集部下將領,討論抵抗曹操的辦法。正在這時候,曹操派兵士下戰書來了。那信上說:「我奉大漢皇帝的命令,領兵南征。現在我准備了水軍八十萬,願意和將軍較量一番。」
孫權把這封信遞給部下看,大夥兒看了都刷地變了臉色,說不出話來。張昭是東吳官員中資格最老的。他說:「曹操用天子的名義來征討,我們要抵抗他,道理上輸了一著。再說,我們本來想靠長江天險,現在也靠不住了。曹軍佔領了荊州,又有上千艘戰船,他們水陸兩路一起下來,我們怎麼也抵擋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張昭這一說,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魯肅在旁邊冷眼旁觀,一聲不吭。孫權聽著聽著,覺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魯肅也跟著出來。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你說說,該怎麼辦呢?」 魯肅說:「剛才張昭他們說的話全聽不得。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投降,將軍就不可以。
因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樣跟名士們交往,有機會還可以當個州郡官員。將軍如果投降,那麼江東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裡,您上哪兒去?」 孫權嘆了口氣說:「剛剛大家說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說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會以後,魯肅勸孫權趕快把正在鄱陽的大將周瑜召回來商量。周瑜一到柴桑,孫權又召集文武官員討論。周瑜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曹操名為漢朝丞相,其實是漢室奸賊。這次他自己來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給大家分析了曹操許多不利條件,認為北方兵士不會水戰,而且老遠趕到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會生病。兵馬再多,也沒有用。孫權聽了周瑜的話,膽也壯了。他站起來拔出寶劍,「豁」的一聲,把案幾砍去一角。他嚴厲地說:「誰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這案桌一樣。」 當天晚上,周瑜又單獨去找孫權,說:「我已經打聽清楚。曹操兵馬號稱八十萬,這是虛張聲勢,其實只不過二十幾萬,其中還有不少是荊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給我五萬精兵,我保管把他打敗。」
第二天,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撥給他三萬水軍,叫他同劉備協力抵抗曹操。周瑜領兵進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和曹軍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經得了疫病。雙方一交鋒,曹軍就打了敗仗,被迫撤退到長江的北岸。周瑜率領水軍進駐南岸,和曹軍隔江遙遙相對。正像周瑜預料的那樣,曹操的北方來的兵士不會水戰,他們在戰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就受不了。後來,他們把戰船用鐵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穩不少。周瑜的部將黃蓋看到這個情況,向周瑜獻個計策,說:「敵人兵多,我們兵少,拖下去對我們不利。現在曹軍把戰船都連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辦法來打敗他們。」
周瑜覺得黃蓋的主意好,兩人還商量好,讓黃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曹操,表示要脫離東吳,投降曹操。曹操以為東吳將領害怕他,對黃蓋的假投降,一點也沒懷疑。黃蓋叫兵士偷偷地准備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裝著枯枝,澆足了油,外面裹著布幕,插著旗幟,另外又准備一批輕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備在大船起火時轉移。隆冬的十一月,天氣突然回暖,颳起了東南風。當天晚上,黃蓋帶領一批兵士分乘十條大船,駛在前面,後面跟隨著一批船隻。船隊到了江心,扯滿了風帆,像箭一樣駛向江北。曹軍水寨的將士聽說東吳的大將來投降,正紛紛擠到船頭看熱鬧。沒想到東吳船隊離開北岸約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條大船突然同時起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十條火船,好比十條火龍一樣,闖進曹軍水寨。那裡的船艦,都擠在一起,又躲不開,很快地都延燒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燒成一片火海。水寨燒了不算,岸上的營寨也著了火,曹軍一大批兵士被燒死了;還有不少人被擠在江里,不會泅水,馬上淹死了。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馬上帶領精兵渡江進攻。他們把戰鼓擂得震天響。北岸的曹軍不知道後面有多少人馬進攻,嚇得全部崩潰。
曹操拖著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潛江縣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條小路全是水窪泥坑,騎兵沒法通過。曹操趕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鋪路。他帶著騎兵好容易才通過,可是那些填鋪稻草的兵士,卻被人馬踩死了不少。劉備和周瑜一起,分水陸兩路緊緊追趕,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戰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損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將曹仁、徐晃、樂進分別留守江陵和襄陽,自己帶兵回到北方去了。
② 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利用的是什麼地理
霧
在水汽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相對濕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 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霧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種類有輻射霧、平流霧、混合霧、蒸發霧、煙霧。
輻射霧:在日落後地面的熱氣輻射至天空里,冷卻後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並形成無數懸浮於空氣里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風弱時出現,在日出後不久或風速加快後便會自然消散。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這種霧常伴隨毛毛雨的天氣。
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蒸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上坡霧: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鋒面霧: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一般霧後便是持續性的降雨。鋒前鋒後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煙霧:通常所說的煙霧是煙和霧同時構成的固、液混合態氣溶膠,如硫酸煙霧、光化學煙霧等。
谷霧:這個通常發生在冬天的山谷里。當較重的冷空氣移至山谷里,暖空氣同時亦在山頂經過時產生了溫度逆增現象,結果生成了谷霧,而且可以持續數天。
冰霧:當任何類型的霧氣里的水點被冷凝為冰片時便會生成冰霧。通常需要溫度低於凝點時亦會生成,所以常見於南北極。在《環境監測》一書中按其形式把它分為分散型氣溶膠和凝聚型氣溶膠。常溫狀態下的液體,由於飛濺、噴射等原因被霧化而形成的微小霧滴分散在大氣中,構成分散型氣溶膠。液體因加熱變成蒸汽逸散到大氣中,遇冷後又凝集成微小液滴形成凝聚型氣溶膠。霧的粒徑一般在10μm以下。
③ 請問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的地理原理是什麼
赤壁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季受亞洲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多吹西北風,如果貿然使用火攻,火船會被西北風吹到長江南岸自己停靠戰船的地點(赤壁),而曹操駐軍地點位於長江北岸的烏林,只有颳起東南風,火攻才有效。
諸葛亮毛遂自薦,寫信於周瑜,能求三日東南大風,周瑜也沒有其他更好辦法,於是批准諸葛亮在南屏山七星壇做法求東風。做法三日之後,果然東南風大起,孫劉聯軍立即實施火攻,大破曹軍。
(3)諸葛亮運用了哪些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帶來的影響: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兩年。
兩年後,曹操西征,擊破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人,然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④ 草船借箭中諸葛亮曉地理表現在哪些方面
夜觀天象,發現幾天之內必有大霧,同時算準曹操疑心重,大霧彌漫之下肯定不會出戰。知道魯肅仁厚,向他借船借人的還不必擔心他向周瑜舉報,從而完成了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余支箭。
藝術作品
《草船借箭》暗喻國際政治和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廳里,船舵上的五星紅旗十分醒目,藝術評論家費大為認為,國旗可以表明作者的觀點:對中國的批判和攻擊將有利於中國。早年在中國美術館展覽的時候,船頭卻沒了這面國旗。
蔡國強展覽的視覺效果驚人,甚至充滿娛樂性,很多人長時間坐著,津津有味地看他製造的一次次爆炸的錄像,看他擺弄火葯,怎樣讓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怎樣在天空中打出黑彩虹,怎樣模擬時代廣場發生的一次汽車爆炸事件。
但在美術館的空間里,錄像和火葯畫都不如那些裝置作品來得刺激,比如《草船借箭》,即使不論這個產生於1998年的作品所體現的中國式智慧,從視覺上它也令人過目不忘。這艘草船懸掛在中國美術館的大廳,船身插滿了利箭,如同一隻巨大的翅膀。
《草船借箭》是從紐約現代美術館搬過來的,單單搬它就花了幾十萬美金,而其體積之大使得中國美術館必須拆掉大門才能讓它「駛入」。
⑤ 草船借箭中諸葛亮是怎麼知道會有東風來的
赤壁大戰時,孫劉聯軍指揮部決定對曹操實行火攻,但隆冬季節只有西北風,曹兵隔江在西北方,聯軍在東南方,曹兵在上風頭的位置,聯軍若放火去燒,只會傷了自家戰船,當時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時,孔明願為聯軍憑天借到三日上夜東南大風,以應戰爭急需,並約定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時。周瑜為之撥兵築壇,等候動靜,在約定日子的當夜三更時分,果然東南風大起,聯軍乘風出擊,火燒赤壁,大敗曹兵。
還在孔明隨周瑜剛出兵時,他就告訴劉備說:「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並吩咐劉備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派趙雲駕船在約定的地點等候他。
(5)諸葛亮運用了哪些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
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⑥ 諸葛亮借東風用了什麼地理知識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
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無風是符合氣候規律性的。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
⑦ 《草船借箭》中的諸葛亮運用什麼地理知識
風向、水文、氣候、地形
這位同學,你知道什麼是地理嗎? 你要問的是地形嗎, 難道地理不包括風向、水文、氣候、地形 。天氣 霧霾天氣 水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