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分別從經緯度、海陸位置、地勢地貌、氣候水熱條件幾個方面分析中國自然地理
中國位於北緯4°到北緯53°34′,東經7°到東經135°之間;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有漫長的海岸線和陸上邊界。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成階梯狀分布,西部地區高原山地為主,東部地區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中國東部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西北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青藏地區海拔高,形成高原山地氣候,終年氣溫比較低。
B. 高中地理三地水熱狀況示意圖回答問題
3、A
降水最少
在一定高度內,降水隨高度增加而增加
4、對
降水少。氣溫年較差大
5、對
同一地點,海拔高度不同,水熱條件不同
C. 什麼是地理上的水熱狀況
水分和熱量,其實也就是氣候狀況。比如我國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水熱狀況好。
D. 地理知識中,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水熱條件具體指什麼
水熱條件:
水就是指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量的季節分布啊...
熱就是指溫度
作物生長期的溫度
平均溫度
積溫啊...
不過
最關鍵的是雨熱是否同期
雨熱同期是作物生長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E. 如何發揮自然地理學的綜合優勢
從綜合自然地理學角度來看,
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構成方向,也即農、林、牧、副、漁等業的生產構成方
向,主要決定於下列兩個條件:一是區域的水熱條件,二是區域的土地結構。 水熱條件決定了該區最適於栽培的作物組合,最適於飼養的家畜種類及其品 種組合,等等,實質上是決定了該區農業構成的基本方向。而土地結構則使 由水熱條件決定了的生產構成基本方向更加具體化。
一方面,一定的水熱條件下總有其最適宜發展的個別作物或牧畜種類, 據此農業生產可考慮專門化的發展方向;而相同的水熱條件下可能有多種土 地類型,不同的土地類型適合於相應不同的生產,據此農業生產又應考慮綜
合發展。二者結合起來,就導致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一定的構成方向,這 個方向可以是比較集中的專門化方向的,或是綜合發展的,或是具有一定的 專門化方向的綜合發展的,具體構成取決於當地的土地類型組合結構的特 征。例如,平原區域,土地結構較為單一,故比較集中的區域農業專門化多 在這里形成;地貌變化起伏較大的地區,土地結構較復雜,不易形成單一優 勢,卻具有結構優勢,根據土地結構的復雜程度不同,可以形成具有一定農 業構成專門化的綜合發展方向,或形成綜合發展的集約多元化方向。
另方面,土地結構影響了當地的大農業各種內部構成,包括農林牧漁等 業的構成、土地利用方式構成、農作物和牧畜種類構成、農田水利措施和田 間工程種類構成、農業機械配套構成等。我們知道,各種土地類型的自然特 點是各不相同的,農業生產要求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土地類型,因此各種土 地類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最適合的大農業內部的構成方向。例如,適於農業 的土地類型比例大時,農業在生產構成中的比重就大,而不同的宜農土地類 型其農業利用方式也有差別;適於發展牧業的大地類型多,分布面積又大時, 牧業在生產構成中的比例就大,而不同的宜牧土地類型適於放牧不同種類的 牧畜,等等。
一個地區的大農業構成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它決定了該區的生產戰略部 署。在區域水熱條件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的土地結構合理確定當地的生產發 展方向,並進行與之相適應的改造、利用和保護措施,將大大促進該區的開 發建設和自然保護。例如,對於黃土高原的農業生產發展方向的問題,我們 應從水熱條件和土地結構兩方面人手進行探討。黃土高原面積廣大,從東南 部的褐色土落葉闊葉林地帶向西北過渡為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帶,並延伸到草 原地帶、半荒漠地帶的東南緣。區域內地貌變化大,有切割高原(源)、切 割丘陵(梁和瑞)、山地、山間沖積盆地等。因此,我們必須從客觀條件去 分析黃土高原不同區域的水熱條件差異,並進一步研究這些區域內的土地類 型質和量的對比關系,才能為不同區域確定其科學的生產發展方向。如陝西 的北部屬森林草原帶』地貌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從水熱條件看,農林牧業都 有發展條件,也都有限制因素。從土地結構看,該區具有「一川 、二溝、三 坡、四峁梁」的土地結構特點,「川 」地宜農,但所佔比例小,不能擴大農 耕;「溝」地可耕部分發展農業,但須加一定的田間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 失;「坡」地和「峁梁」地目前已是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段,如要開墾耕種, 必然導致水土流失惡化。由此可見,該區的土地結構中適於農業的土地類型 少,適於種值牧草和造林的坡丘地多。因此,陝北黃土高原溝壑區的生產建 設方向應以牧為主,農林牧綜合發展。類似的,如粵北山區,位於南嶺南坡, 是北高南低的斜降山地,具有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結構,宜 農地少,宜林地比例很大,又處在東亞季風區中亞熱帶的濕潤水熱條件下, 因此本區的農業構成方向無疑應以林為主,農林牧綜合發展。
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的地區,特別要考慮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 構成,這是 大農業內部的構成。如珠江三角洲的水網窪地,經過相應的地貌改造,形成 了基田和池塘兩種土地類型經常重復出現的組合方式,這樣的土地結構,使 當地形成了「桑基漁塘」、「蔗基漁塘」和「果基漁塘」等的土地利用方式。 基田上種桑、蔗、果,水塘養魚,農林漁用地彼此分開。有兩種以上的土地 利用方式按一個復區有機結合,並建立了彼此有利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這 是一種典型的集約化農業地域類型。由此可見,各種土地類型的有機結合,
有利於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構成,有利於農林牧生產綜合發展,有利於向集 約化農業發展。
總之,土地結構,即所謂土地類型的質和量的對比關系,對於確定一地 農業總體的和內部的構成方向很有關系,它使由大氣候條件決定的生產構成 更為具體化了。
F. 水熱條件再地理中怎麼描述
南方地區水熱條件十分優越,冬季溫暖,不下雪也不結冰,全年的降水量豐富,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根據題意.
故選:B.
G. 地理上的水熱狀況
降水整體來說赤道地區和中緯度較多,熱量的話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同一地區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降低。中緯度地區,降水隨著距離海洋的遠近而變化,不是從東至西。這裡面你要全懂的話要看的知識非常多,氣候,洋流等都得看才能全懂哈
H. 地理知識中,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水熱條件具體指什麼
水熱條件:水就是指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量的季節分布啊...
熱就是指溫度 作物生長期的溫度 平均溫度 積溫啊...
不過 最關鍵的是雨熱是否同期 雨熱同期是作物生長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I. 高中地理知識點: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 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20 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緯40-60 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