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考察的形式
按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深度,可以分為踏勘考察、中間考察和詳細考察。踏勘考察是一種廣泛的自然條件特徵和資源分布考察,目的在於了解考察區的一般特徵,探索開發的可能性。根據考察區的大小及復雜程度,成果表示在中小比例尺地圖上,為規劃選擇優先開發地區及發展項目等提供參考。踏勘考察是目前進行得最多的,也是中間考察和詳細考察的基礎。它耗資少,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及適當的考察技術和方法。中間考察主要用於開發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這時自然條件的分析、評價進入定量階段,經濟分析顯得更加重要,成果通常表示在中比例尺地圖上。詳細考察包括自然條件定量評價和為方案實施提供經濟評價,一般採用綁比例尺制圖,考察深度、規模、目的明確,考察活動集中於有關資料的搜集,考察人員的專業和人數也有相應的限制和要求。
按地理考察的性質,可分為綜合考察、要素考察和專題考察。綜合考察是多學科的地理考察,或是為大規模區域經濟開發而進行的前期工作,或是為解決某個科學問題而進行的綜合研究。綜合考察根據考察目的和考察地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特點,以及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由相應的學科參加。這些學科既可包括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也可包括其他學科,既可有自然科學學科,也可有社會科學學科。這些學科從不同角度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論證,並協調和互相補充,最後得出綜合性的結論。綜合考察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容:①社會-經濟考察,旨在了光社會、經濟諸因素的特點和空間分布情況;②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考察,旨在了解自然地理諸因素的特點和空間分布情況以及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徑。綜合考察的最終結論,一般著眼於長遠目標和基礎資料的積累,但也與現實的生產問題有一定聯系。要素考察是針對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由於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對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不可能孤立地進行,對其他地理要素也須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專題考察是為解決某個專門問題而進行的地理考察。由於地理環境的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不是某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因此,專題考察也可看作是綜合考察的一種形式。
㈡ 怎樣考察地理 要帶什麼工具
地質包,主要裝:地質錘、地質用10倍放大鏡、紙筆、地址羅盤。再帶一些野外常用葯品,如蛇毒清、創口貼。也可以帶一根繩子、匕首。
㈢ 走進大自然到野外考察,怎樣利用自然特徵判別方向
利用太陽:
在晴朗的白天,根據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斷方向。但只能大致估計,較准確的測定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手錶測向。「時數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准太陽,12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其一半為7:20,時針對向太陽,那麼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對准太陽,時針與12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錶中央轉動手錶,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此時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
必須注意:判定方向時,手錶應平置;在南、北緯20~30度之間的區域內中午前後不宜使用。
2) 日影測向。在地上豎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隨太陽位置變化而移動,這些影子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連線是一條直線,該直線的垂直線為南北方向。
在一張50×50厘米的繪圖紙上繪制一系列同心圓,同心圓半徑以1厘米遞增,釘在平板上並水平固定好,將一根12~15厘米長的細鋼針或針狀物垂直插在圓心上。當太陽位置變化時,影子的端點總會與同心圓相交標繪出這些點,然後把同一個圓上的兩點直線相連,把這些直線的點與圓心相連,這條連線就是南北方向線,圓弧頂的方向為北方。
利用自然界特徵判定方向
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器材的情況下,要學會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
征判定方向。
首先,太陽是最可靠的「指北針」。
我們知道,太陽是由東向西移,而影子則是由西向東移。例如,早晨6時,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切物體的陰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時,太陽位於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時,太陽到正西,影子則指向東方。因此,可用太陽和物體的陰影概略地測定方向。
俗話說:「立竿見影」,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是東西方向,與AB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圖5)。
依此法測定方向,插桿越高、越細、越垂直於地面、影子移動的距離越長,測出的方向就越准。特別是中午12時前後。如11時半和12時半這兩個時間的影子長度幾乎相等,頂點的連線剛好指向東西方向,連線的垂直線也能較准確地指出南北方向。
地球24小時自轉360度,一小時轉15度,而手錶的時針總比太陽轉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錶和太陽概略測定方位。早晨6時太陽在東方,影子指向西方,這時,將手錶上的時針指向太陽,表盤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盤轉動90度,即將6時折半,使表盤上的「3」字對向太陽,「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時,太陽位於南方,將12折半,使表盤上的「6」字對向太陽,則「12」字仍指北方(圖6)。
依此方法測定方向,要考慮地方時差。應將北京時間換算成地方時間。以東經120度線為准,經度每向東15度,將北京時間加一小時,每向西15度,則將北京時間減一小時,即為地方時。如烏魯木齊的地理坐標是東經87度40分,則(120°-87°)÷15°=2小時9分鍾,將北京時間減去2小時9分鍾,就是烏魯木齊的當地時間。
以上兩種方法,夏天在我國台灣的嘉義、廣東汕頭東北的南澳島、廣西的梧州市、雲南的個舊市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7分)以南地區不能使用。
順便提一下,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中,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移動15°這個原理,可以用手錶和太陽概略測定方向。反之,我們用指北針和太陽也可以測定概略的時間。方法是,用指北針指北定向,太陽的方位的讀數被15除即可。我國以北京時間為准,北京在東經120°線上,其他地區則應根據經度差異,加以修正,即得正確太陽時。
常言道:「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熱能在自然界形成了許多間接判定方向的特徵。掌握這些特徵之後,即使在沒有太陽的陰天仍可以依此判定方向。例如:靠近樹墩、樹干及大石塊南面的草生長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黃得較快。樹皮一般南面比較光潔,北面則較為粗糙(樹皮上有許多裂紋和高低不平的疙瘩)。這種現象以白樺樹最為明顯。白樺樹南面的樹皮較之北面的顏色淡,而且富有彈性。
夏天松柏及杉樹的樹幹上流出的膠脂,南面的比北面多,而且結塊大。松樹幹上覆蓋著的次生樹皮,北面的較南面形成的早,向上發展較高,雨後樹皮膨脹發黑時,這種現象較為突出。秋季果樹朝南的一面枝葉茂密結果多,以蘋果、紅棗、柿子、山楂、荔枝、柑桔等最為明顯。果實在成熟時,朝南的一面先染色。
樹下和灌木附近的螞蟻窩總是在樹和灌木的南面。
長在石頭上的青苔性喜潮濕,不耐陽光,因而青苔通常生長在石頭的北面。
草原上的蒙古菊和野萵苣的葉子都是南北指向。
我國北方的山嶽、丘陵地帶,茂密的喬木林多生長在陰坡,而灌木林多生長在陽坡。這是由於陰坡土壤的水分蒸發慢,水土保持好,所以植被恢復比陽坡快,易形成森林。另就樹木的習性來講,冷杉、雲杉等在北坡生長得好,而馬尾松、華山松、樺樹、楊樹等就多生長於南坡。
春季積雪先融化的一面朝南方,後融化的一面朝北方。坑穴和凹地則北面向陽融雪較早。北方凍土地帶的河流,多為北岸平緩南岸陡立。
此外,廟宇、寶塔以及一般住房大都坐北朝南。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門則朝向東方(禮拜者面向西方)。
夜間通常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稱的北斗星),因為它與北極星總是保持著一定的位置關系不停地旋轉。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有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
在北緯40度以南的地區,北斗星常會轉到地平線以下,特別是冬季的黃昏,常常看不到它。此時,應根據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成「W」形。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在北緯23度以南地區,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向。南十字星座主要由四顆明亮的星組成,四顆星對角相連成為十字。沿A、B兩星的連線向下延伸,約在兩星距離的四倍半處即為正南方。
夜間還可以用月亮判定方向。月亮的起落是有規律的。月亮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鍾。例如,農歷十五的18時,月亮從東方升起。到了農歷的二十,相距5天,就遲升4小時左右,約於22時於東方天空出現。月亮「圓缺」的月相變化,也是有規律的。農歷十五以前,月亮的亮部在右邊,十五以後,月亮的亮部在左邊。上半個月為「上弦月」,月中稱為「圓月」,下半月稱為「下弦月」。每個月,月亮都是按上述兩個規律升落的。利用月亮測定方位,可參考下表。
此外,還可以根據月亮從東轉到西,約需12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轉15度這一規律,結合當時的月相、位置和觀測時間,大致判定方向。例如,晚上10時,看見夜空的月亮是右半邊亮,便可判明是上弦月,太陽落山是6時,月亮位於正南;此時,10時-6時=4時,即已經過去了4小時,月亮在此期間轉動了15°×4=60°。因此,將此時月亮的位置向左(東)偏轉60度即為正南方。
在自然界中,風也能幫助我們判知方向。如木製的柱架,其迎風面顏色深黑容易腐壞,而懸崖及石頭迎風面較為光滑。但必須熟悉當地的盛行風向,這在沙漠地區尤為重要。
風是塑造沙漠地表面形態的重要因素,在單風向地區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為主。沙丘和沙壟的迎風面,坡度較緩;背風面,坡度較陡。我國西北地區,由於盛行西北風,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東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質
較硬,東南面坡度大,沙質松軟。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沙漠地區的植物,如酥油草、紅柳、梭梭柴、駱駝刺等向東南方向傾斜。蒙古包的門通常也朝向背風的東南方向。冬季在枯草附近往往形成許多小雪壟、沙壟,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就是西北方向。
以上所述是沙漠地區的一般特點。風向還因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異。因此根據風向特徵判定方向,平時應參閱兵要地誌,了解當地四季盛行風向,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還須注意,在具有多種風向而風力又大致相似的地區,則會出現金字塔形沙丘,在此地區判定方向較為復雜,應參考日月和星辰綜合判別。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熟知有「獨立大樹通常南面的枝葉較茂密,北面的枝葉較稀疏。」、「獨立樹樹樁的年輪,通常北面間隔小,南面間隔大。」的說法,但在實際中卻是較復雜的。1945年,原蘇聯人M?貝里亞可夫經過系統觀察之後指出:「不能用樹木枝葉和年輪判別方向。樹葉繁茂通常不是在南方,而是在自由空間的一方。就獨立樹而言,除陽光以外,風和其它因素亦有巨大影響,以此判別方嚮往往不可靠。同理,即使是獨立樹的年輪也不一定在南方寬;對年輪寬度有影響的不單是太陽,還有風;此外,年輪寬度還有垂直變化,在不同的高度切斷樹木就會獲得不同的結果。」據實地觀察證明,貝里亞可夫的這個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寧夏賀蘭山山谷中的獨立樹受常年風向西風的影響,枝葉全部都朝向東方,而不是南方。
利用自然界特徵判定方位時,要特別注意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千萬不要生搬硬套。在辨別方向時,務必注意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互相補充、驗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在掌握共同規律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各地區的特殊規律,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
迷失方向後怎樣處置
在野外行進中,原來的道路消失了,或者從開始就沒有確定路線,只是依賴地形及方位行進,結果找不到位置,這就是迷失方向了。
發現自己迷失方向後,切勿驚慌換措,應立即停下來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定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循著自己的足跡退回至原出發點,切勿盲目亂撞。返回原來的路線,有時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尤其是已經登上了山嶺,臨時決定改道,走艱辛的回頭路,要比前進更需要勇氣和毅力。
發現迷失方向時,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往哪兒走,在山地尤應如此,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觀察,然後決定是繼續往上爬,還是向下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易於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叢林)中尤為重要。俗話說:「水能送人到家」,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在山地,若山脈走向分明、山脊坡度較緩,可沿山脊走。因為山脊視界開闊,易於觀察道路情況,也容易確定所在位置。山脊還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只要沿山脊前進,通常可達到某個目標。
在廣闊平坦的沙漠、戈壁灘或茫茫的林海雪原上行進,因景緻單一,缺乏定向的方位物,人們在上述地區一般不會走直線,通常向右偏。一般人的左步較之右步稍大0.1~0.4毫米,因而行進中不知不覺便轉向右方。步行者通常約以3~5公里的直徑走圓圈,即俗話說的「鬼打牆」。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在沙漠戈壁或森林中行進,依照一個確定的方向作直線運動非常重要。在上述地區行走,可利用長時間吹向一個方向的風或迅速朝一個方向飄動的雲來確定方向。迎著風、雲行走或與其保持一定的角度行進,可在一定時間內保證循著直線前進。也可使用「疊標線法」,即每走一段距離,在背後作一個標記(如放石頭、插樹枝,或在樹幹上用刀斧刻制標記),不斷回看所走的路線上的標記是否在一條線上,便可以得知是否偏離了方向。解放戰爭中,我解放軍在東北剿匪時,一些偵察員就是用這種方法往返於茫茫林海雪原中取送情報的。
沙漠地區景物單調,常常使人迷向。沙漠地因風的作用,沙丘移動,道路不固定。尋找辨認道路可根據地上的馬、驢、駝的糞便來辨認。一般成規律者,是人畜走過的路線。如實在無路可走,可以沿著駱駝的足跡行進,在乾渴的沙漠中,駱駝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草原地區,道路少但比較順直,變遷不大。只要保持了總的行進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區,個別路段會被覆蓋,出現左右繞行的道路,這種繞行距離一般不會很遠,應及時回到原行進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歧途。在沙漠地區,還應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樓的迷惑。
在森林中行進,高密的樹冠,遮天蔽日,根本看不到日月星辰。進入森林時,為避免迷失方向,應把當地的地形圖研究清楚。特別要注意行進方向兩側可作為指向的線形地物,如河流、公路、山脈、長條形的湖泊等。注意其位置在行進路線的左方還是右方,是否與路線平行。如發現迷失方向,應立即朝指向物的方向前進,一直走到為止,再行判定方位。
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應先估計,從能確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遠,然後尋找身邊便於觀看的樹干,用刀斧刮皮作環形標記(即樹干周圍的皮都刮掉,以便從任何方向上都能看到),再根據自己的記憶往回走。如果找不到原來的地點,折回標記處再換一個方向重新試行。最後,總能找到目標。
森林中,如果稍不留意,很難區分是林中小徑還是樹木間的縫隙。人們常走的小徑,因路面經常踐踏而變得堅硬踏實。但須注意,並非所有路面堅實的小徑都是人行的路。如上半身常碰到草藤枝條,而下半身卻不受這些雜物的纏繞,則可能是野獸出沒的路徑。黑夜中,這種感覺判斷較白天敏銳准確。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刻返回人行道路上去。沒經驗或不熟悉道路的人,夜間穿行森林一般都會迷路,因而,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夜行。
在我國西南邊疆叢林地區,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多習慣砍光寨子附近山上的樹木。因而,以這種地區迷路之後,可爬到樹上或高處瞭望,如發現某座山上沒樹木,那座山的附近往往會有人家。此外,傣族等少數民族的住房多用竹子搭制,他們習慣在寨子邊上種大蓬竹。因此,有大蓬竹的地方,也容易找到山寨。
迷途時無路可走令人沮喪,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也令人無所適從。此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選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也不會偏差得太遠。
迷路後,當天色已晚。應立即選址宿營,不要等到天黑,否則將非常被動。若感到十分疲乏時,也應立即休息,不要走到精疲力盡才停止。這一點在冬季尤應注意,過度疲勞和淌汗過多,容易凍傷或凍死。
迷失方向,對一個沉著堅定的軍人來說並不足畏。古語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迷途時,只要冷靜分析,並根據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一些特徵判定方位,堅定信心,一定會突破「山重水復」的包圍,進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如需求救援,夜間可在高處燃點火堆;白天可燃煙,在火上放上青草,就會發出白煙,每隔十幾秒鍾放一次青草,正確的方法是每分鍾6次。這是世界通用的救難信號。若在森林中,可用斧頭、棍棒擊打樺樹,因為樺樹聲音宏大而且傳播很遠。
在開闊的地段,如草地、海灘、雪地上可以因地制宜製作地面標志。如將青草割成一定標志,在雪地上踩出或用樹木、石塊擺放出相應標志與空中聯絡。
㈣ 地理野外考察(150字作文)
地學科技活動中的野外考察就是組織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對山、川、湖、海、石、泉、土、林等事物或現象進行的考察活動。它是地學科技活動中的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地學特點的活動形式。
3.1 野外考察活動的基本過程
野外考察是進行地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地學科技活動中,可以作為考察的內容非常多,常見的就有地質、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洞穴、土壤、植被、草原、沙漠等,某些特殊的地質,地理現象,如火山、冰川、泥石流、地震災害等也可以列入考察的范圍。此外還有鄉土地理考察、環境地學考察;大區域的綜合自然地理考察等等。
野外考察的全過程,可以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內總結等三個階段。
一、野外考察的准備工作
充分的准備是搞好野外考察活動的前提,野外考察不同於旅遊觀光,它是要組織青少年有目的地到大自然中去研究和探討地學問題,去研讀大自然這本「無字書」。所以,沒有充分的准備是不行的。
准備工作大體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思想准備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一項艱苦的學習過程,它不是閑情逸致地遊山玩水,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腦力的勞動。這一點必須事先向參加考察活動者講清楚。野外考察,經常要和困難,甚至危險打交道,要走路,要爬山,連續多天的野外工作更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因此,參加活動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備。野外考察是一項集體活動,任何地學現象的觀察和測量,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協作才能完成,考察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也是需要集體的努力才能克服,可以說,在野外考察時,離開了集體,則將一事無成。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考察者自覺地樹立群體意識,加強集體主義觀念,要有為集體的事業做出奉獻和犧牲的精神。這一點對於保障考察活動順利進行,無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2.業務准備
業務准備是指考察出隊前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訓,以及資料文獻的收集工作。
為使青少年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除講課和培訓外,還可以組織青少年走訪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同志,向他們學習,請他們介紹情況,傳授經驗。收集有關文獻資料應包括考察區的地形圖、地質圖,有關的調查報告、論文和文章,在有條件時,還應收集該區的航空相片、衛星相片等遙感圖像資料,以便全面了解前人對該地區的研究成果。這對於確定考察內容和編制活動計劃大有助益,也會使考察實施及其爾後的總結少走彎路。
對於收集到的資料文獻,還要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和編選,條件允許時,最好能編寫出一份適合青少年水平和需要的綜合材料,向他們宣講或印發給他們。
3.物質准備
野外考察用的儀器、設備、文具用品等,一般分為通用和專用兩大類。適用於各種內容的野外活動用的通用裝備有:羅盤、高度表、望遠鏡、照相機、放大鏡、鐵錘、捲尺、標本盒(袋、夾)、以及背包、遮陽帽、厚底鞋、長袖衣褲、飯盒、水壺和用以記錄的筆記本、鉛筆等。專用裝備是指適用於不同學科的專門儀器或設備。例如:水文考察用的流速儀、水尺、求積儀、計算紙;土壤考察用的土鎬、土鍬、土鑽、取土刀和用於簡單土壤化驗的葯品;生物考察用的年輪儀、測高器、採集器(筒、袋)、枝剪、解剖器(解剖刀、鑷子、剪子)以及製作標本用的酒精、防腐劑、福爾馬林、氫氧化鉀等。
此外,還應准備一些常用葯品,如預防暈車、中暑、治療傷風、感冒和各種外傷用的葯品,到南方和山區還應准備一些蛇葯。
4.組織准備
嚴密的組織工作是順利進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證,對於活潑好動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隊成為一個拉得起走得動,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隊伍,出發前一定要做好組織工作。
具體辦法是把全體考察人員編為一個隊,設隊長一人,負責全隊工作。參加人員少時,輔導員可以全面負責,參加人數較多時,應請行政領導任隊長。再根據輔導力量和參加人員的實際情況,劃分為若干小隊,每位輔導員負責15人左右為宜,人數過多勢將影響考察質量。小隊設隊長一人,協助輔導員工作;小隊下面再劃分小組,每組3~5人,負責小組的野外考察,現場討論,室內准備、作業檢查等組織工作。
㈤ 地理考察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為預察和正式考察兩個步驟。
預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對考察地區的資料、交通、物資供應等多方面情況作初步了解,為制定考察路線和考察計劃提供依據。
正式考察包括室內准備、野外作業和室內總結等階段。
室內准備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圖件,包括航空、航天圖像和地圖資料;②對航空、航天圖像進行判讀,初步確定考察區的一般地理規律,提出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③編制工作底圖和考察大綱;④確定考察路線和典型考察地段,確定采樣點;⑤列出考察報告提綱初稿。
野外作業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對、充實室內圖像和地圖判讀結果;②採集標本、樣品;③記載沿線考察情況,初步編繪考察區基本圖件;④搜集考察報告所需的各種文字資料,進行必要的訪問、調查。
室內總結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樣品、標本的鑒定、分析和化驗;②編制所需要的圖件;③進行綜合分析,編寫書面報告。
㈥ 怎樣進行地理野外考察
1、確定側重點:地質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氣候考察等等…
2、准備相關材料,例如地質考察需要准備地質錘,地質袋、地質羅盤、記錄本,相機等。
3、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寫出考察報告。
㈦ 我們在戶外使用地圖,如何確定地理方位
野外辨別方向常用以下幾種方法:
1、平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同時積極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位置。
2、利用太陽
冬季日出位置是東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東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後,日出正東,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陽,就可以使用手錶來辨別方向。按24小時制讀出當時的時刻,將小時數除以二,將得到一個小時數。把手錶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讓手錶的這個時刻對准太陽所在的方位,這時手錶表面12點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點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見影,在地上垂直樹立一根桿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東北,影子最短時是正中午,這時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極星為目標。首先找勺狀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5倍,就能再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斷方位。
獨立的大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北面樹枝稀疏樹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濕,長有青苔。
建築物和土堆等,北面積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則相反。
中國北方較大的廟宇,寶塔的正門和農村獨立的房屋的門窗多向南開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邊緣青草較茂密。樹樁斷面的年輪,一般南面間隔大,北面間隔小。
在中國北方草原,沙漠地區西北風較多,在草叢附近常形成許多雪龍,沙龍,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草原上蒙古包的門多向南開放。
㈧ 地理考察的內容豐富多彩,你能說出哪些
地理考察的途徑比如旅遊、野外探險、夏令營等等。
准備指南針、帳篷、水、食物、地圖、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遊活動,地震、海嘯、泥石流都與地理知識有關。
㈨ 野外怎樣通過自然壞境辨別地理位置與方向
利用自然界特徵判定方向
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器材的情況下,要學會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
征判定方向.
首先,太陽是最可靠的「指北針」.
我們知道,太陽是由東向西移,而影子則是由西向東移.例如,早晨6時,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切物體的陰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時,太陽位於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時,太陽到正西,影子則指向東方.因此,可用太陽和物體的陰影概略地測定方向.
俗話說:「立竿見影」,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是東西方向,與AB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圖5).
依此法測定方向,插桿越高、越細、越垂直於地面、影子移動的距離越長,測出的方向就越准.特別是中午12時前後.如11時半和12時半這兩個時間的影子長度幾乎相等,頂點的連線剛好指向東西方向,連線的垂直線也能較准確地指出南北方向.
地球24小時自轉360度,一小時轉15度,而手錶的時針總比太陽轉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錶和太陽概略測定方位.早晨6時太陽在東方,影子指向西方,這時,將手錶上的時針指向太陽,表盤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盤轉動90度,即將6時折半,使表盤上的「3」字對向太陽,「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時,太陽位於南方,將12折半,使表盤上的「6」字對向太陽,則「12」字仍指北方(圖6).
依此方法測定方向,要考慮地方時差.應將北京時間換算成地方時間.以東經120度線為准,經度每向東15度,將北京時間加一小時,每向西15度,則將北京時間減一小時,即為地方時.如烏魯木齊的地理坐標是東經87度40分,則(120°-87°)÷15°=2小時9分鍾,將北京時間減去2小時9分鍾,就是烏魯木齊的當地時間.
以上兩種方法,夏天在我國台灣的嘉義、廣東汕頭東北的南澳島、廣西的梧州市、雲南的個舊市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7分)以南地區不能使用.
順便提一下,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中,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移動15°這個原理,可以用手錶和太陽概略測定方向.反之,我們用指北針和太陽也可以測定概略的時間.方法是,用指北針指北定向,太陽的方位的讀數被15除即可.我國以北京時間為准,北京在東經120°線上,其他地區則應根據經度差異,加以修正,即得正確太陽時.
常言道:「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熱能在自然界形成了許多間接判定方向的特徵.掌握這些特徵之後,即使在沒有太陽的陰天仍可以依此判定方向.例如:靠近樹墩、樹干及大石塊南面的草生長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黃得較快.樹皮一般南面比較光潔,北面則較為粗糙(樹皮上有許多裂紋和高低不平的疙瘩).這種現象以白樺樹最為明顯.白樺樹南面的樹皮較之北面的顏色淡,而且富有彈性.
夏天松柏及杉樹的樹幹上流出的膠脂,南面的比北面多,而且結塊大.松樹幹上覆蓋著的次生樹皮,北面的較南面形成的早,向上發展較高,雨後樹皮膨脹發黑時,這種現象較為突出.秋季果樹朝南的一面枝葉茂密結果多,以蘋果、紅棗、柿子、山楂、荔枝、柑桔等最為明顯.果實在成熟時,朝南的一面先染色.
樹下和灌木附近的螞蟻窩總是在樹和灌木的南面.
長在石頭上的青苔性喜潮濕,不耐陽光,因而青苔通常生長在石頭的北面.
草原上的蒙古菊和野萵苣的葉子都是南北指向.
我國北方的山嶽、丘陵地帶,茂密的喬木林多生長在陰坡,而灌木林多生長在陽坡.這是由於陰坡土壤的水分蒸發慢,水土保持好,所以植被恢復比陽坡快,易形成森林.另就樹木的習性來講,冷杉、雲杉等在北坡生長得好,而馬尾松、華山松、樺樹、楊樹等就多生長於南坡.
春季積雪先融化的一面朝南方,後融化的一面朝北方.坑穴和凹地則北面向陽融雪較早.北方凍土地帶的河流,多為北岸平緩南岸陡立.
此外,廟宇、寶塔以及一般住房大都坐北朝南.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門則朝向東方(禮拜者面向西方).
夜間通常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稱的北斗星),因為它與北極星總是保持著一定的位置關系不停地旋轉.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有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
在北緯40度以南的地區,北斗星常會轉到地平線以下,特別是冬季的黃昏,常常看不到它.此時,應根據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成「W」形.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在北緯23度以南地區,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向.南十字星座主要由四顆明亮的星組成,四顆星對角相連成為十字.沿A、B兩星的連線向下延伸,約在兩星距離的四倍半處即為正南方.
夜間還可以用月亮判定方向.月亮的起落是有規律的.月亮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鍾.例如,農歷十五的18時,月亮從東方升起.到了農歷的二十,相距5天,就遲升4小時左右,約於22時於東方天空出現.月亮「圓缺」的月相變化,也是有規律的.農歷十五以前,月亮的亮部在右邊,十五以後,月亮的亮部在左邊.上半個月為「上弦月」,月中稱為「圓月」,下半月稱為「下弦月」.每個月,月亮都是按上述兩個規律升落的.利用月亮測定方位,可參考下表.
此外,還可以根據月亮從東轉到西,約需12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轉15度這一規律,結合當時的月相、位置和觀測時間,大致判定方向.例如,晚上10時,看見夜空的月亮是右半邊亮,便可判明是上弦月,太陽落山是6時,月亮位於正南;此時,10時-6時=4時,即已經過去了4小時,月亮在此期間轉動了15°×4=60°.因此,將此時月亮的位置向左(東)偏轉60度即為正南方.
在自然界中,風也能幫助我們判知方向.如木製的柱架,其迎風面顏色深黑容易腐壞,而懸崖及石頭迎風面較為光滑.但必須熟悉當地的盛行風向,這在沙漠地區尤為重要.
風是塑造沙漠地表面形態的重要因素,在單風向地區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為主.沙丘和沙壟的迎風面,坡度較緩;背風面,坡度較陡.我國西北地區,由於盛行西北風,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東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質
較硬,東南面坡度大,沙質松軟.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沙漠地區的植物,如酥油草、紅柳、梭梭柴、駱駝刺等向東南方向傾斜.蒙古包的門通常也朝向背風的東南方向.冬季在枯草附近往往形成許多小雪壟、沙壟,其頭部大尾部小,頭部所指的方向就是西北方向.
以上所述是沙漠地區的一般特點.風向還因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異.因此根據風向特徵判定方向,平時應參閱兵要地誌,了解當地四季盛行風向,以便得出正確的判斷.還須注意,在具有多種風向而風力又大致相似的地區,則會出現金字塔形沙丘,在此地區判定方向較為復雜,應參考日月和星辰綜合判別.
㈩ 基本步驟及主要調查方法各有哪些
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底圖上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見地質編錄)。此外,還常採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
、地溫法勘探以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學勘查。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楚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象解釋的方法(見遙感地質)。④重砂測量(重砂指由比重較大、物理和化
學性質比較
穩定的礦
物的顆粒所組成的
鬆散集合體),通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發現並圈出礦產機械分散暈,即與礦產密切相關的指示礦物的重砂異常,據此進一步追索原生礦床和砂礦床,是區域地質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找礦方法,尤適用於水系發育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