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汝城有哪些旅遊景點
熱水/暖水都有溫泉,愛沙有白石岩,汝城有濂溪書院,還有大坪林場的自然風光~
附近有廣東的丹霞山
2. 汝城名稱的來歷
汝城縣沒有汝河.汝河在河南平頂山汝州附近. 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 城八縣。
資料
http://ke..com/view/5189.htm#8
汝州
汝州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地質時代,經歷了海洋、陸地、淺海、冰川、海灣、內陸湖沼、陸地等滄海桑田的變化,形成了兩山(伏牛、嵩山)夾一川,汝水流中間的地理格局,為汝河兒女世代繁衍生息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早在100萬年前,寄料的張灣村一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僅次於雲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5000年前,市區的煤山公園一帶,騎嶺的槐樹伊、大張一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一帶,安溝水庫神德宮一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之後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范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夏後期,建都於在今楊樓樊古城一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為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湯統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為商的宰相,為商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汝州為世界霍姓的發源地。
商朝,「霍」做為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後,揮師包圍霍都。霍侯開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為新的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為梁,遷霍後人至楊樓一帶,建小霍城安置,為梁小邑。
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一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後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為楚的北部邊地。再後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
戰國時,梁城位於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成為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為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注人城(廟下東一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一帶)赫人聚(楊樓石台村一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轄。
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為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為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庄鄉榆廟村一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後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帶置成安國。
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
三國仍為梁縣,為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一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
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為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為梁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一帶歸襄城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公元317年,屬東晉,後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後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
公元420年,歷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為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後在今廟下東注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台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共領石台、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為汝原縣。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為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為和州。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 城八縣。
唐汝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為汝州。唐時汝州為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
五代時汝州先後歸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建制隨唐制,仍為軍事要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臨汝縣為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
宋代汝州建制仍襲唐制,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穎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佔領。汝州屬南京路,金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公元1207年,劃襄縣屬許州;1208年,劃葉屬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軍政合一的省一級地方建制。汝州屬河南江北省南陽府管轄,領梁、郟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為鎮,歸梁縣管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們習慣上仍叫行省,簡為省,省下設郡(州)、縣。汝州仍為南陽府管轄,將梁縣省入汝州,領郟縣、魯山兩縣。1475年4月,在汝州東南設寶豐縣,汝州領三縣。1476年9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陽太遠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傑聯明奏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出由省直轄,汝州成為河南唯一一個由省直轄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為府級。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城附近置伊陽縣,劃原嵩縣、魯山、汝州的部分地區為伊陽地,汝州領魯寶郟伊四縣。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設立四十一個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別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駐汝州。
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的地位沒有改變,領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四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隸河洛道,仍領四縣。
1913年,地主實行省、專區、縣三級管轄,改直隸汝州為臨汝縣,歸許昌專區管轄。
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
1949年仍歸許昌專區,1951年將大小張庄和磨冢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轄。
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
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項山市。
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汝城
「汝城」之名始於東晉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9年),分原晉寧縣地置汝城縣,隸屬桂陽郡(《 宋書 ·地理志》)。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春秋、戰國時期,汝城為楚南邊境地。秦代屬長沙郡,為郴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南部置桂陽郡,汝城屬桂陽郡郴縣地。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析郴縣置漢寧縣,汝城為桂陽郡漢寧縣地。三國時,漢寧縣改為陽安縣,汝城為陽安縣地。西晉初,陽安縣改稱晉寧縣,汝城屬晉寧縣地。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始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汝城縣之名始見於史籍。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廢汝城縣置盧陽郡。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置盧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廢盧陽郡,盧陽縣隸屬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義昌縣,縣城遷至城頭寨附近,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五代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楚馬氏奏准改義昌縣為郴義縣,縣址依舊,屬郴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太平興國三年(978),縣治遷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兩鄉置桂東縣,自是桂陽、桂東各為一縣。元、明仍為桂陽縣,屬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避諱「桂」字,曾一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次年(1679)二月,吳三桂病死,兵敗,復稱桂陽縣。
民國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陽州撤銷,兩州各縣統一劃歸衡陽道,原桂陽州改為桂陽縣,為避免兩縣同名,本縣復稱為汝城縣,屬衡陽道。民國7年廢道,汝城縣直接歸湖南省統轄;民國26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汝城縣屬郴縣專區。1952年11月,屬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屬郴縣專區。195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汝城、桂東兩縣合並為汝桂縣,縣人委駐汝城縣城。1960年7月,郴縣專區改名為郴州專區。1961年5月,撤銷汝桂縣,恢復汝城、桂東兩縣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屬郴州地區。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隸屬郴州市管轄。
3. 郴州地理簡介
Chenzhou Shi
0735
431000
423000
北湖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郴州市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北湖區
面積 815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423000。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西路。
蘇仙區
面積1357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423000。區人民政府駐桔井路。
資興市
面積2716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423400。市人民政府駐唐洞街道。
桂陽縣
面積2954平方千米,人口79萬。郵政編碼424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永興縣——中國銀都,冶煉之鄉
面積1979平方千米,人口63萬。郵政編碼423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宜章縣
面積2086平方千米,人口56萬。郵政編碼424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嘉禾縣
面積 696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424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臨武縣
面積1375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42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汝城縣
面積2424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424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桂東縣
面積145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423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安仁縣
面積146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423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郴州旅遊地方:
1.東江湖;
2.蘇仙嶺;
3.王仙嶺;
4.五蓋山.
5.萬華岩
6.莽山
7.仰天湖
8.飛天山
4. 汝城歷代有功人物有哪些
汝城縣名人眾多,有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有唐代宰相宋申錫,有宋代名臣邵曄、朱輅,有明朝太子太保曾鑒,有明朝右都御史、兩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有明朝監察御史、以《絕筆詩》作者范淵,有清朝兩廣總督何明亮,有清代詩人郭遠等。[3]
汝城縣也有不少革命先輩和英烈,他們中有新中國開國上將李濤、朱良才,有中共最早的女黨員最早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的革命前輩朱舜華(張瓊),有中共後勤、支前戰線功勛宋裕和中將,有英年早逝的紅軍將領、紅21軍、35軍軍長鄧毅剛,有抗日英雄、寶山英雄營副營長兼機關槍連連長葉振宇等。[17]
其他還有著名詩人朱子奇、地理學家李洪光等。
5. 汝城縣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魔芋嗎
這里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的,不會有任何問題,那麼那麼在這里種植的話,應該長勢很好。
6. 汝城在哪個市
汝城縣在湖南省郴州市。
汝城縣,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汝城森林覆蓋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萬畝,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
境內的熱水溫泉是華南地區「流量最大、水溫最高、水質最好、面積最廣」的天然熱泉,建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福泉山莊;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南嶺植物王國」。
(6)汝城有哪些地理擴展閱讀
汝城有風光秀麗的清風岩、白石岩、連珠岩,有幽靜雅緻的濂溪書院、白石書院、雲頭書院,有商代牛頭嶺、神仙帶、漢代百園、宋代破船埂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天然溫泉和萬畝竹海。
①熱水鎮
汝城溫泉景區位於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熱水鎮,因有天然熱泉而得名,古時當地老百姓叫「湯河」。景區總面積17平方公里,境內有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熱泉,被譽為「華南第一泉」。
②九龍江森林公園
九龍江森林公園地處南嶺山脈中部和羅霄山脈南端交接處,距汝城縣城區46公里,屬省級森林公園。九龍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景觀。
③胡鳳璋故居
胡鳳璋故居始建於1933年,是三層青磚瓦房,由數棟正房、廚房、柴屋、巷道、空坪組成封閉式的院落。故居前是一個數畝大小的半圓形水塘。整個故居建築雄偉,中西合璧,裝飾考究,使用水磨青磚凈水牆,屋牆全由青磚、青石板、石灰砌成。
7. 汝城特產有哪些
瑤族的臘肉、山珍野味是瑤家人最常見的菜式;
瓜簞酒是瑤家人招待客人的上乘糯米酒。
還有其極具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這也是汝城人文上的特產。
8. 比長沙小六倍的汝城縣在歷史上出過哪些改變歷史的人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屬於郴州市,與廣東、江西相接,屬三省交界之重要通道。
汝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東晉時期便以“汝城”設縣,是湖南乃至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雖然周敦頤不是汝城縣人,但因為這段經歷和這篇《愛蓮說》,將周敦頤劃為汝城縣人也無可厚非,畢竟周敦頤在這里留下的眾多文化印記永遠都屬於汝城縣。
9. 湖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簡稱湘,別稱瀟湘、三湘四水等。位於中國南部、長江中游,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為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毗四川,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南北,故簡稱湘。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在全國各省區中居第11位。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湖南省省會為長沙市。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0個縣,7個自治縣,19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1990年末人口6110.89萬,少數民族481.33萬,佔7.93%。人口超過1000人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12個少數民族。在湖南流傳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到長沙傳教,創建麓山寺,佛教始傳入湖南。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道教傳入湖南。元末明初駐戍湖南的回族、維吾爾族將士及隨軍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永樂二年(1404),湖南始建清真寺,開展伊斯蘭教活動。明崇禎九年(1636)即有外國傳教士涉足湖南,傳入天主教。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率先來湖南傳教,續後有10個外國教會的17個差會到湖南設堂傳教,建教堂,聚會所576處,辦各類學校63所,醫療慈善機構39個。湖南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穀雨茶節、青節、四月八、上大霧梁、端午節、起伏、趕秋、七月七、中元節、黃節、中秋節、重陽節、打鼓堂等。
建制沿革湖南為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宋朝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岳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等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衡州、永順九府。中華民國時期,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40年4月又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到1949年,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省會設在長沙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土地面積2118.29萬公頃,其中耕地322.64萬公頃,佔15.7%;森林727.04萬公頃,佔34.3%;宜林牧荒山337.52萬公頃,佔15.8%。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冷短夏熱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57億立方米。水系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共有大河17條,中河93條,小河5226條。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約5000種左右,野生經濟植物1000多種,葯用植物800多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66種。森林覆蓋率35.56%,全省有森林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草場資源有637.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566.6萬公頃。動物有哺乳類野生動物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二類保護動物28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3種,有色金屬礦居多。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全省有色金屬礦產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中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經濟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785.83億元,國民收入651.37億元。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第二產業佔35.9%,第三產業佔25.8%。農村社會總產值達719.11億元,工業總產值803.71億元。
文化教育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學生人數總計3.7萬餘人;各類中等學校290所,學生4.2萬餘人。此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多所。
名勝古跡湖南主要風景名勝游覽地有:岳陽樓、嶽麓書院、湖南烈士公園、武陵源風景區、猛洞河、桃花源、九嶷山、蘇仙嶺、德夯風景區、南嶽衡山、洞庭君山、波月洞、毛澤東故居等。其中武陵源風景區的原始自然形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為當今世上一絕,湖南旅遊觀光的必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