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旅遊選修題怎麼答

地理旅遊選修題怎麼答

發布時間:2022-04-22 15:22:46

1. 怎麼解答旅遊地理

旅遊價值
分析

環境承載量
客源市場遠近
交通通達度
地區接待能力
旅遊資源自身價值
如「科學價值
旅遊價值
人文價值
地域組合狀況
經濟發達狀況等回答」
絕對萬能答法

2. 高中地理答題思路及技巧

1. 怎樣分析人口增長情況及解決措施?
【基本思路】
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遷移率等之間的關系,少年、青壯年、老年人所佔的比例。
【答題要點】
(一)人口增長過快(自然增長)
1.後果
(1)人口壓力過大,糧食、資源供應緊張,生態環境破壞;
(2)社會問題: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教育難度大;社會治安問題嚴重;(3)影響經濟發展
2.措施
(1)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2)發展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發展教育,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
(二)人口老齡化(增長過慢)
1.後果:(1)勞動力、國防兵力不足;(2)社會養老負擔加重;(3)老年人問題突出;(4)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2.措施:
(1)鼓勵生育;(2)適當移民;(3)發展經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典型案例】
發展中同家、我國農村中人口增長過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過慢問題。我國某些城市中子女與保姆爭奪財產問題。
2. 怎樣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
【基本思路】
原因應從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分析,後果應從有利和不利方面考慮。
【答題要點】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環境有很大差別
2.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地形。
3.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變革(政治中的改變)、戰爭
5.環境移民:自然環境的變遷、生態環境的惡化。
(二)、影響:
1.對遷出地區:緩解人地矛盾緊張的壓力,利於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對外交流,利於發展當地經濟。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失。
2.對遷入地區: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增添了地區發展的活力,促進了經濟發展。不利的是易帶來環境衛生問題、治安問題、計劃生育問題。
【典型案例】
八十年代中期後,我國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東部帶來的後果
3. 怎樣分析某個城市興起的主要條件?
【基本思路】
影響城市興起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社會經濟條件(資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2)氣候:氣溫適宜、降水適中的中緯度沿海地區。
(3)河流:供水、運輸、防衛、旅遊;(4)自然資源。
2.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
對某一個具體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興起的最主要條件。(如株洲為交通)
【典型案例】
武漢、重慶、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莊、懷化、株州等鐵路城市,大慶等礦業城市,拉薩等宗教城市。
4. 怎樣分析一個城市內功能區的布局?
【基本思路】
從三個主要功能區的經濟、環境要求考慮,商業區主要考慮經濟(地租水平),工業區要考慮環境和經濟,住宅區要考慮環境和社會效益。
【答題要點】
商業區:市場最優原則:布局在城市幾何中心。交通最優原則:布局在郊區高速公路或主幹道附近。一般佔地最少。
工業區:(1)向郊區遷移。原因:保護城市環境,降低生產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線的兩側。原因:工業生產有大量的運輸需求。
住宅區:在商業區和工業區之間。分高級(主導因素環境)和低級。與工業區、鐵路線等主要交通干線往往有綠化帶隔開。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佔地最多。
【典型案例】
分析某個城市內工業向外搬遷的原因,分析某個城市內功能區布局合理與否的原因。
「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風);最小風頻的風的上風向
「水」:水質要求高的企業放在上游;對水產生污染的企業放在下游
衛生防護帶:住宅區和工業區之間通常布有衛生防護帶。(要考慮到局部地區的城市熱島效應)
5. 怎樣分析與城市化相關的問題?
【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城市化的過程;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特點;城市化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城市中期加速階段和後期階段帶來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
【答題要點】
1. 衡量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城市人口規模;城市用地規模;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斷:市中心人口密度發生變化)
3.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比較:起步早(晚);目前發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中期:
A.問題:加速階段由於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帶來的問題
①環境質量下降。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④影響社會治安,帶來貧困、內城衰落等問題
B.解決措施: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2)後期
A.問題:逆城市化現象,出現城市中心區衰落。B.解決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開發中心衰落區。
【典型案例】
1.某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某發達國家逆城市化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6. 怎樣分析一個地區農業發展條件?
【基本思路】
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考慮,並且都要分析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氣候(熱量、氣溫日較差、光照、降水量、水熱配合);地形(平原,利於發展耕作業,山區利於多種經營);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技術水平、資金。
3. 典型例子: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鄉(光照強,晝夜溫差大);乳畜業(市場);立體農業(地形);花基魚塘(市場)
【典型案例】
我國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發展條件分析。
7. 怎樣分析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問題?
【基本思路】
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三個內涵,不同時期的人地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和途徑,環境問題的表現
【答題要點】
1.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點
(1)不同時期的人地關系:原始社會(依賴和崇拜自然);農業社會(改造自然,出現科學的萌芽);工業社會(征服自然,對環境破壞力大);信息社會(追求人地協調)
(2)三個原則和三個內涵: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物種之間、國家之間);持續性原則(「度」);共同性原則(共同參與,國際合作)。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3)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龐大人口基數(人口壓力大);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問題嚴重
(4)途徑:循環經濟(工業:清潔生產;農業:生態農業)
(5)環境問題表現:生態破壞(農村、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城市、發達國家)
(6)產生的原因:索取物質和能量的速度超過了資源再生速度(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環境污染)
2. 中國某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發展農業經濟,又要保護環境。而現在農村中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破壞,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口壓力、農民素質低、產業結構單一、農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農民素質;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培育優良品種,發展技術或資金密集型農業;加強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 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1. 思路:原因應從污染源方面考慮,措施應針對原因進行,要從行政措施、公民行為、技術措施三方面考慮。
2. 主要原因:(1)工農業發達,生產排放量大。(2)工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大多數廢棄物沒有達標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條件較差,環境自凈能力差。
3. 解決:(1)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2)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質,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3)大力發展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廢棄物量。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工業(5)針對不同污染具體採用不同措施。
4.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
(1)思路:問題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決措施主要從改變觀念、政策導向、降耗減污等方面考慮。從解決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傳力度,改變人們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B.建立相關法律,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限制投入大、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工業的投資。C.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科技),加快技術革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D.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E.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高技術)工業和第三產業。
F.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發展高科技、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創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典型案例】
我國西北地區、南方山區、雲貴高原、黃土高原、三峽庫區移民區等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農業的發展;我國各個地區的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分析;我國作為世界製造工廠,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國處於「微笑曲線」的最低層,如何解決?外國商人說「把GDP留給中國,把利潤帶走」。
8. 怎樣分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基本思路】
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考慮,並且都要分析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與否、水源是否充足、氣候、能源、資源的類型、數量與匹配狀況
2.社會條件: 交通狀況(海運、內河航運、鐵路線)、工農業基礎(經濟基礎)、技術、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和工資水平、政策、工業協作條件。
分析時一定要突出該工業地區最主要的區位條件。
【典型案例】
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太平洋工業區、我國寶鋼等工業的分布條件。
9. 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的對比
項 目 內 容
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集聚帶來的問題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10. 怎樣分析老工業區興起的條件、衰落的原因和調整措施?
【基本思路】
興起主要考慮資源,交通,市場,政策等條件;衰落主要是產業結構單一、科技發展的沖擊、環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調整措施也應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
【答題要點】
1.興起的條件:
德國魯爾區: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廣闊的市場;便捷的水陸交通
遼中南: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水源不足;廣闊的市場;便捷的交通
2. 衰落原因:
(1)產業結構單一,優勢產業、產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隨著原材料能源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
(3)新技術革命的沖擊(4)原有優勢資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資源枯竭(5)環境污染嚴重
3. 調整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使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2)調整工業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發展科技,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繁榮經濟,(5)優化環境
【典型案例】
德國魯爾區,我國遼中南重工業區,某些資源型城市。
11. 怎樣分析兩類新工業區興起的條件?
【基本思路】
新工業區主要有兩類: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工業區、以輕工業為主的新工業區。
【答題要點】
1.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工業區:A共同條件:(1)科技雄厚,勞動者素質高 (2)交通高度發達(3)環境優美。B共同特點:(1)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2)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3)研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4)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2.以輕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區。共同條件:(1)大批廉價勞動力,(2)政策,(3)經濟開放
共同特點:(1)生產高度專業化(2)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資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為主(4)以輕工業為主(5)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典型案例】
前者:美「矽谷」、日硅島、德國斯圖加特、慕尼黑等,後者如義大利的薩索羅、我國溫州等。
12. 怎樣分析交通線建設的區位條件的意義?
【基本思路】
突出對交通網本身,社會經濟的影響方面考慮。經濟因素往往是決定因素
【答題要點】
1.合理布局交通網:(1)緩解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況(2)活躍整個路網
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1)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擴大交流的范圍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旅遊業、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3.科學技術是保證。(在這里會分析我國一些新建鐵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社會意義: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團結;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維護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發展;鞏固同防,建設邊疆等。
【典型案例】
京九鐵路建設、西南地區鐵路(南昆、青藏)建設、江蘇蘇北地區鐵路、沿江鐵路建設的意義分析。
13. 怎樣分析資源跨地區調配的意義?
【基本思路】
主要從經濟因素方面分析。(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答題要點】
1、對輸出地區的有利意義
(1)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強力拉動相關產業(3)促進綜合利用步伐,推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4)緩解因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不利之處:可能會造成輸出地區的生態破壞。
2、對輸入地區的意義:
(1)提供較豐富的資源,緩解該資源供應緊張的壓力(2)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3)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4)改善輸入區的生態環境
【典型案例】
我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晉煤外運的意義。
14. 怎樣解決我國能源問題?
【基本思路】
從開源、節流兩方面考慮。
【答題要點】
(1)加強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氣的後備儲量和生產量(2)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耗能產業
(3)加快技術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積極開發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費多元化,優化能源結構(5)加強國際合作,拓展能源來源渠道,實現能源供應多樣化
(6)提供公民的節能意識
【典型案例】
解決我國能源供應緊張的措施。
15. 怎樣分析產業轉移及影響?
【基本思路】
主要從產業轉移的類型和對移出地區、移入地區的影響分析
【答題要點】
1、轉移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處於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產業;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產業。
2、移入地區的優勢:勞動力便宜、地價便宜、政策優惠、市場廣闊、資源豐富。
3、影響:
(1)對移出地區:利於集中國內生產要素發展新的主導產業;能一直處於高附加值的開發和營銷環節;環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增加失業人口。
(2)對移入地區:利於加快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不利的是始終處於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且消耗資源多、環境污染嚴重,易帶來環境問題。
【典型案例】
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我國沿海地區向內陸的產業轉移;蘇南向蘇北的產業轉移。
16. 怎樣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基本思路】
主要從資源能源的開發條件、開發措施、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答題要點】
1.開發條件:(1)資源豐富 開采條件好;(2)市場廣闊;(3)交通條件好(距市場近)
2.基地建設:(1)擴大資源開采量;(2)發展交通,提高資源外運能力;(3)加強資源的加工轉換;(4)發展對該類資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業。
3.環境保護:資源能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利用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典型案例】
我國某個地區礦產資源能源開發的問題,如晉煤、新疆天然氣、川氣等的開發。
17. 怎樣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基本內容?
【基本思路】
主要從開發的自然條件、綜合開發的措施分析。
【答題要點】
(一)開發的自然條件:
1.地形: 流速,影響水力和航行;2.氣候:影響水量,水力資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資源。
(二)開發內容:
1.總體思路
(1)山地(分水嶺):保護植被生態、水量水質(2)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最集中):重點保護生態環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質(4)礦產資源:決定發展工業
2.開發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壩 梯級開發
b.具體措施:防洪、發電、航運、旅遊、提高水質、土地利用
(三)水庫修建利弊分析
1.利同上,略
2.弊:(1)淹沒農田、聚落、文物古跡、風景名勝;(2)影響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化減少;(3)誘發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4)庫區水量增發增多,造成水資源損失;(5)庫區水流減慢,泥沙淤積,減少庫容;(6)下游水量減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減少,影響灘塗增長,魚類生存環境。
【典型案例】
我國西部水電大開發,阿斯旺水壩利弊分析。
18. 怎樣分析傳統商品糧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基本思路】
從本地區糧食需求量大、糧食種植面積變化等方面考慮。
【答題要點】
1.本地區人口增長快,糧食需求量大。2.本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快,佔用了大量農業用地。3.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花卉、乳畜、蔬菜等產值高的農業。
4.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如水網密布,地塊小,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專業化生產。
【典型案例】
我國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傳統商品糧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3. 地理選做題旅遊經常用到的句子,就是答題模板!高三的!

一、旅遊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1.拉動經濟發展: a.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b.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 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 d.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但是過分地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 定因素) 2.旅遊業對社會的影響: a.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體促進社會發展) b.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c.旅遊者的大量湧入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 3.旅遊業對文化的影響: a.促進文化交流(①促進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 吸引力 ②促進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遊項目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4.影響區域環境: a.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促進歷史古跡、古建築、紀念館的修 復) b.旅遊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過多遊客造成旅遊環境的混亂、污染, 降低了旅遊質量
二、旅遊資源游覽價值的評價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 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 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 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三、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旅遊資源的質量(優質、獨特,具備較高的審美或 歷史文化價值)、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交通位置及其通達度 3.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 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 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5.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遊景區規劃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 (1)旅遊景區的吸引物:景區內標志性的觀賞物,是旅遊業賴以發展的基礎。 (2)旅遊者:主體地位 (3)旅遊景區的服務業:交通、食宿、娛樂、購物等。 2.旅遊景區規劃設計的原則 (1)突出景觀特色 (2)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 (3)維護生態平衡 (4)最佳綜合效益:最大限度的發揮景點的綜合使用價值。 3.旅遊景點

4. 地理 旅遊地理的旅遊資源評價和旅遊資源開發的題怎麼答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市場距離:旅遊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與旅遊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
經濟距離越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於遠離發達區的旅遊資源
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地區接待能力:除旅遊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旅遊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會造成資源浪費

5. 高三地理選修課本《旅遊地理》,評價某個地方的旅遊價值從哪幾方面答

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
交通
酒店
景點
購物等

6. 高中地理選擇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1、明確題干要求。題干是選擇題的主體部分,由提供條件的疑問句或陳述句構成,長短不一,圖文並茂。

2、分析選項與題乾的相關性,選項內容是否完全符合題干要求。尤其有的選項本身敘述是正確的,但與題干無關,對這種選項要特別注意。

3、直選法(再現法)。把記住的知識再現出來,主要考查記憶的准確性;做題時要審清題干、題支,判斷與所記內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兩個選項。

4、排除法。羅列地理事物或現象較多時,可將選項與題干條件對照,將錯誤選項排除(1~3項),縮小范圍,重點分析剩餘選項。切忌將正確選項排除,即排除該項一定要有充分理由,自己有100%的把握。運用此法最後要復查。

5、優選法。題目提供的四個選項如果都符合題干要求,但題干中又有「最」、「主導」、「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樣,就應該採取選優法進行取捨。

7. 高考旅遊地理答題有什麼技巧

選修試題中,旅遊地理試題相對難度小,但是對地理術語要求高,因此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用旅遊地理教材中的專用地理術語和關鍵詞回答問題是重中之重。

旅遊地理專題總結
⑴ 欣賞黃山雲海,最佳季節是夏季,最佳天氣是雨過天晴。
⑵ 黃山四絕中的「怪石」在游覽時,應選擇特定的觀賞位置才能欣賞到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⑶ 廬山黃山比較: ① 游覽價值:黃山大,廬山小; ② 市場距離:黃山較短,廬山較長;③ 地區接待能力:黃山較小,廬山較大; ④ 交通通達性:黃山道路較少,交通不便;廬山有京九鐵路和長江航線,通達度較好 ;⑤ 環境承載量:黃山缺少較大平台,環境承載量較小 廬山有較大平台,生活、服務設施齊全,環境承載量大。
⑷ 在規劃黃山旅遊規模時應注意的問題是:旅遊活動的規模與黃山游覽區的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⑸ 黃山與廬山較好協調了旅遊活動的規模與黃山游覽區的環境承載量的關系,均獲「世界人類和自然遺產」殊榮,成為著名旅遊區。
⑹ 制約黃山夏季旅遊遊客數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環境承載量。
⑺ 黃山與廬山兩地開發條件不同,主要原因是:環境承載量,地區接待能力。
⑻ 如何才能體會到「黃山天下奇」:以情觀景,綜合感受,發揮想像,以情於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知求真。
⑼ 到黃山旅遊前,應做好哪些准備工作: 查閱資料,對景觀加以全面了解:
①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確定旅遊路線;②了解景觀形成原理,以及美學價值或歷史文化價值。
變式: 到蘇州旅遊前,應做好哪些准備工作:查閱資料,了解園林的構景手法和景觀特點。
⑽ 對黃山開發為旅遊區的影響作出評價:
利:① 增加地區的經濟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② 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弊:① 帶來環境污染 ② 對動植物的破壞 ③ 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④ 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⑤ 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⑾ 對黃山的開發條件作出評價:①旅遊價值(資源質量、集群狀況、地域組合狀況);②市場距離(長度、經濟發達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④地區接待能力;⑤環境承載量。
①「黃山天下奇」,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質量較高;② 集群狀況優良;③ 附近沒有雷同景點,具有較好的地域組合狀況。
⑿ 西歐旅遊業發達的原因:① 歐洲西部自然條件多種多樣,自然景觀豐富;② 歷史文化燦爛,各地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豐富;③ 歐洲西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8. 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有什麼技巧

1、認真審題,畫出要點

(1)仔細閱讀材料,充分挖掘解題信息。材料長的題,可先看題干,帶著問題讀材料。顯性條件要認定,隱性條件要挖掘,多重條件要兼顧,關聯條件要轉換,模糊條件要辨析

(2)明確題干要求,把握關鍵性的字詞、數據、時間等。如:前提、有利、突出、主導、最、直接、正確、錯誤、不屬於等等。

(3)分析選項內容,結合材料,甄別正誤。

(4)注意題組中各題之間的關系:題組中的各題有一定的聯系,要從全局的角度來審讀這一題組。

2、選擇恰當的方法

(1)直選法:直選法主要是針對一些考查識記性知識的試題而言的,這類高考地理試題往往考查考生對教材中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題時根據自身對知識的記憶情況,高考地理選擇出正確選項即可。

(2)排除法:所謂排除法,就是在認真閱讀、分析題干所給條件的基礎上,對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題時可先從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選項開始,然後把比較有把握的選項排除,直至最後剩下唯一的選項。找准解題的關鍵點,根據這個關鍵點進行排除,不僅可以正確解題,也可大大節約寶貴的考試時間。

應試技巧注意

1、做到「三審」:一審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專業的術語轉化為自己的話;二審題干設問(畫出關鍵詞、限定詞);三審選項(找出合理、正確並與材料和題干設問有關的選項)。

2、選擇題看到平時從未遇見過的陌生表達語的選項,要慎選,可能是正確答案。

3、慎用宏觀的知識點去解釋和推理微觀或小區域的題(高考題喜歡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區域的題時,勿鑽牛角,做小區域題找與材料有關的選項,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

9. 高考地理問答題的各類問的答題模式,怎麼答有什麼套語或者從哪些方面答

我剛搜集整理了一些,還有點凌亂

高考地理問答題答題方向和技巧

(一)特徵描述。

(二)成因問題。�
自然環境有整體性和差異規律,因果關系規律。資源環境優勢、缺陷的形成,災害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原因。注意用聯系的觀點,地理災害的成因分析尤其應如此:�
1. 自然環境特點——異質特點的綜合成因分析。�
這類題先定位最為重要。應注意圖表中的數值,在平面地圖中植被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以「水環境」為中心,圍繞「氣候——地形」這一重點的成因因子來分析。
如:氣候分析可從①氣溫高低: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寒暖流,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地形——地勢高低,人——植被破壞和城市熱島。
②降水多少:風、壓——環流形勢(西風帶、低壓帶、海風是多雨的),地形——迎風坡與背風坡,洋流——寒暖流,人——對林、草、湖、濕地的破壞與保護。�
這類題目要排除雷同條件,突出主導因素。這也是近幾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范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中、小范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2. 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從「天(氣候因素)、地(地形地貌因素)、人(人為因素)」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例:
•洪澇災害的原因(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地形崎嶇坡度大;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岩石破碎,風化嚴重;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
3. 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例:
•氣候的變化、天氣的變化的原因
多從近地面的熱力環流(風壓流原理)進行分析,用「熱(高溫)低(壓)升(氣流上升)雨(成雲致雨);冷(低溫) 高(壓)沉(氣流下沉) 晴(乾燥晴朗)」進行邏輯分析。
•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氣旋控制——晴天多,雲量小;地處內陸,熱容量小,變溫快;天氣系統轉換等。
•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1)是落差(位於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
(2)徑流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凌汛的成因: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緯
•河水的補給
我國東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補給。
江南是春雨降水適量、夏季雨水大量補給。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水補給。�
華南是春季鋒面雨、盛夏台風雨補給。�
地中海氣候則是冬雨補給。�
(三)分布規律問題�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1. 「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鎮體系分布規律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上海「寶山鋼鐵廠」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2.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又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於與緯線平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3.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4. 「點、線、面」綜合考慮解答。
(四)評價問題
回答此類問題注意兩點:�
1. 根據題目要求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問題;�
2. 從對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方面綜合分析。�
(五)推斷問題�
根據材料,審明題義,回歸教材,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准確表達。� (六)區位問題�
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
◆農業區位分析 :
1、分析有關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區位:氣候(光、熱量、降水、災害氣象),地形,水源,土壤;
社會經濟區位:市場,交通,政策,人口及素質,技術
2、灌溉農業區位分析(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自然區位因素:熱量充足,晝夜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3、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3)不足: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4、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3)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5、畜牧業 (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3)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6、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上海市郊區農業)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3)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工業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工業類問題
(1)、工業常見的區位因素:資源(原料和動力),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政策,環境,偏好,慣性。
(2)、看風水(環境)和相對位置(固體廢棄物和雜訊不擾民,符合城市規劃和布局)。
(3)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參照德國魯爾區)
2、工業基地區位分析:
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 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 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城市區位分析
1、分析有關城市區位
(1)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形狀;
(2)社會經濟因素:資源,交通,政治,宗教,軍事,科技,旅遊。
2、分析城市化問題
1、城市自然問題:環境質量(四大污染),生態退化。
2、社會經濟問題;城市文明,城市建設,如失業,治安交通,住房。
◆城市化問題的解決(參照上海)
限制人口和工業集中,合理規劃城市:1、規劃新區和衛星城,分散城市職能。2、合理設計規劃交通網路,加強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和住房條件。3、治理污染和增加綠化面積。
◆鐵路建設的意義或區位因素(參照南昆鐵路和南昆線路)
舉例: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1)經濟意義 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雲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②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③、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辟旅遊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並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2)政治意義 ① 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②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③有利於社會穩定 ;
(3)戰略意義 ①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②有利於鞏固國防,
◆港口的區位因素
從水域條件(航行和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和城市依託考慮。
舉例:分析上海港建設區位因素。答:從水域條件(航行條件)長江入海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勢平坦,黃埔江深入陸地,為築港提供廣闊空間,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經濟腹地廣闊,以上海城市依託。
(六)「線」問題
1、等溫線
(1)水平分布規律:①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原因:太陽高度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太陽輻射逐漸遞減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區遞減(「熱島效應「)原因:城市由於人口集中,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釋放大量熱量
(2)垂直分布規律:①由山麓到山頂遞減。原因:海拔高度越高,獲取地面的熱量越少;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溫隨深度遞減,1000M深度以下,水溫變化不大。原因:表層海水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明顯,深層海水影響小。
(3)等溫線走向與緯線、海岸方向和地形的關系:A、若等溫線與緯線平行,東西延伸,這是由於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不同,從兩極向高緯遞減的結果。B、若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因為海洋對氣溫起著調節作用。C、若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這是受地形的影響。
2、等鹽度線
規律:從南北半球副熱帶海區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
原因:是副熱帶海區氣溫高,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低緯度和高緯度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3、雪線:
規律:副熱帶地區向兩側高低緯度遞減。
影響因素:
(1) 氣候因素:
①雪線的分布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
②雪線的分布高度與降水量成負相關
(2) 地貌因素:
①坡度越陡,雪線越高②向陽坡雪線較高
4、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
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 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
⑤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
⑦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

附:主觀性試題答案之要求
1.規范用語,回歸教材;
2.有多少問,分多少行(段)答題,分段分點答題,每個要點盡量序號化。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可根據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一般一個要點是2分,這樣如果是8分的題至少就得答出四個要點。
3.要點不自相矛盾、不重復;
4.書寫整潔,不留空缺。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也許會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閱讀全文

與地理旅遊選修題怎麼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