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書•地理志》記錄了什麼內容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撰寫的地理傑作,簡稱《漢志》。它記錄了有關郡國的礦產,以及管理礦產的鐵官、銅官、金官、鹽官所在的地方,對主要河流、湖海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② 第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地理志是什麼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的神話寓言故事有,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
內容
山海經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據說原共22篇 約 3100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 4 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藏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況;《 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荒經》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在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價值參考。
特點
《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昌儀(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隻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像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1017.htm 網路
③ 區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區域的基本特徵:
1、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
2、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3、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
4、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
(3)什麼是地理志擴展閱讀:
區域研究的內容
1、地理志
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圖等記述或總結區域地理環境情況的書冊。它反映區域各個地理要素和地理環境的特徵,是傳統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達形式。
地理志為研究歷史時期和現代區域的地理環境提供比較全面的資料,對區域經濟開發和建設有重要參考價值。地理志按記述的區域范圍不同,可分為全國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2、人地關系研究
把特定區域的人與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研究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和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利用、改造。
3、景觀研究
研究區域地理景觀的特徵及其歷史發展。
4、區域地理調查
對區域地理環境進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評述自然條件和資源基礎,利用地理調查資料,進行區域特徵和區域分異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劃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
5、專題性研究
研究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
6、區域綜合研究
對某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聯系、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進行綜合研究,並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等,提出區域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徑,如熱帶地理、乾旱區地理、極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研究。
④ 第一個以地理命名的志書《漢書地理志》,帶來了什麼影響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沿革地理學的開山之作,其內容深深的影響了後世正史對於地理志的編纂,並開創了一個以疆域和政區為基礎的地理志範式。
漢武帝劇照
由於歷代編修的疆域政區地理志是我國古代地理著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傳統特色。
⑤ 《漢書·地理志》寫的是什麼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歷代記述疆域政區的始祖,為班固首創,這種體例為中國兩千年來沿革地理著作樹立了楷模。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敘述從黃帝時代到漢帝這一段時間疆域變遷概況,轉錄《禹貢》、《周禮·職方》的全文。第二部分敘述漢朝地理,這是《漢書·地理志》的主體。以漢平帝元始二年建置的行政區域為綱,按照行政區域大小的劃分,一一敘述了當時的103個郡(國)及其所轄的1587個縣(道、邑、侯國)的建制沿革以及各郡縣的戶口數字、山川湖澤、物產、水利工程、古今重要聚落、關塞和名勝古跡等。另外,《漢書·地理志》包括了許多珍貴的地理資料,比如它記載的石油產地是最早的,它記載的戶數和人口數也是最早的。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數據,可以給出西漢元始二年全國人口分布圖,礦產分布圖和手工業分布圖等。第三部分轉錄劉向《域分》及朱贛《風俗》的有關內容。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為綱領的地理著作。它開創了我國撰寫疆域地理志的新體例。《漢書·地理志》是二十四史內16部《地理志》中最好的一部。《漢書·地理志》又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不少漢以前古籍所記載的地名都是由於《漢書·地理志》用漢地名予以注釋,後人才知道它們的正確位置。《漢書·地理志》是一篇史料價值很高的古代地理文獻,是中國地理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代表作。
⑥ 我國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是什麼
]《漢書•地理志》簡稱「漢志」,是我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開創了正史地理志的體例。
⑦ 《漢書·地理志》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漢書·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價值的古代地理著作。此書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不僅首創「地理志」之先河,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⑧ 《漢書•地理志》的寫作具有什麼意義
《漢書•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價值的古代地理著作。此書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不僅首創「地理志」之先河,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⑨ 地方誌是什麼
地方誌,簡稱「方誌」或「地誌」。
就其名稱而言,「地方」是指一個地區或一個行政單位。「志」就是記載或記錄的意思。一般來說,地方誌是以一定的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區域內從自然到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的綜合性資料著述。地方誌是「記載一個地區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從自然到社會,從人物到風貌,一應俱全的全面、系統、准確的社會大觀的綜錄」。有的人將其稱為「博物志」「一方之全史」「一方古今總覽」等。總之,地方誌的內容極其廣泛,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都為其所包括。
它反映了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記載了各時期的自然開發、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為後世提供取之不竭的研究資料。地方誌一般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兩種。全國性的為總志(即一統志),如《大清一統志》。
地方性的為區域志(即省、府、州、縣志),如《山西省通志》《蒲州府志》《絳州志》《平陸縣志》等。兩者相輔相成,修總志促進區域性方誌的發展,而區域志又為總志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