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敦煌出土千年前的文獻《凶吉書儀》,此次發現有何意義
敦煌出土的千年前文獻《凶吉書儀》,記載當時關於婚喪嫁娶的書札體式、典禮儀注。背面被當時的小朋友拿來當草稿紙畫畫,旁邊還標注「這是啥啥啥」。
到了現如今,流行的不再是書法,而是簡體字。學習簡體字不是對書法的遺棄,而是為了適應更快節奏的需求。
文化的傳承,不僅僅留存在庄嚴的書寫,也同樣保存在隨意的字畫。筆墨之間,有很多文化符號,讓人們一看就懂,會心一笑。心頭閃過的一抹靈犀,盪漾千年,剎那即永恆。
⑵ 敦煌文獻涉及了哪些內容
敦煌文獻的內容,涉及到天文、歷法、醫葯、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社會、民俗、民族、哲學、邏輯、經學、諸子、文學、曲藝、戲劇、音韻、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翻譯、王朝律令、地方法規、均田文書、爭訟、婚姻、結契、農業、水利、畜牧、獸醫、印刷、裝幀、商業、貨幣、會計、旅遊、紡織、冶鑄、建築、石油、檔案、交通、通訊、占卜、相術、榜示、轉帖、印章、模拓、拓印、花押等等,范圍之廣,幾乎無所不包。
尤其難得的是有大量失傳的古佚文書,價值之大,無與倫比,被譽為「古代學術的海洋」。
⑶ 有關介紹敦煌,和跟敦煌有關的書,大家給介紹下,謝謝啊
敦煌夢書研究
鄭炳林,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黃陵人,1956年生1982年1月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並留校任教,從事歷史文獻學(敦煌學)和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曾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西北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著有《前涼行政地理區劃初探》、《敦煌碑銘贊三篇證誤與考釋》、《敦煌地理問書匯輯校注》等。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Cathedra/DL/DL-477232這上面有音頻和視頻
⑷ 收集關於敦煌所有的歷史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4)屬於敦煌地理文獻的書有哪些擴展閱讀: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
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色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
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 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⑸ 鄭炳林的科研貢獻
一、專著
1.《中國古典詩詞地名辭典》(參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4
2.《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 甘肅教育出版社, 1989,12
3.《敦煌碑銘贊輯釋》 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7
4.《敦煌本夢書》(與羊萍合作) ;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8
5.《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8
6.《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9
7.《敦煌學大辭典》(參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2
二、論文
1.《高昌王國行政地理區劃初探》,《西北史地》1985,2;64—72,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85,6;132—140
2.《試論唐貞觀年間所開大磧路—兼評西域史地研究論稿》,《敦煌學輯刊》,1985,1;121—129
3.《高昌城諸門考》,《蘭州大學學報》,1985,5;25—31
4.《沙州伊州地誌所反映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輯刊》,1986,2;66—75
5.《十六國時期姑臧的自然和人口條件》,《西北史地》,1987,3;21—29,人大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87,10;18—26
6.《秦漢吳郡會稽郡建置考》,《蘭州大學學報》,1988,3;91—97
7.《高昌王國的民族和人口結構》(與杜斗城合作)《西北民族研究》,1988,2(總3);80—91
8.《論〈諸山聖跡志〉的成書年代》,《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1;143—150
9.《敦煌文書S.373號李存勖唐玄奘詩證誤》,《敦煌學輯刊》,1991,1;21—26
10.《伯2641號背莫高窟修功德記撰寫人探微》《敦煌學輯刊》,1991,2;43—56
11.《仇池國二十部護軍鎮考》《西北民族研究》,1991,2;207—215,人大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2,2;40—48
12.《〈梁幸德邈真贊〉與梁願清〈莫高窟修功德記〉》(與梁志勝合作)《敦煌研究》,1992,2;62—70
13.《敦煌碑銘贊三篇證誤與考釋》,《敦煌學輯刊》,1992,1-2;96—103
14.《敦煌碑銘贊部分文書拼接與復原》,《敦煌研究》,1993,1;53—59
15.《前涼行政地理區劃初探(涼州)》,《敦煌學輯刊》,1993,1;53—59
16.《〈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記〉考釋》,《敦煌研究》,1993,2;54—64,人大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3,8;55—64
17.《前涼行政地理區劃初探(河州、沙州)》,《敦煌學輯刊》,1993,2;69—80
18.《河西都僧統唐悟真作品和見載文獻系年》(與齊陳駿合作),《敦煌學輯刊》,1993,2;5—15
19.《讀敦煌文書P.2638〈後唐清泰三年六月親司教授福集等狀〉札記》,《西北史地》,1993,4;44—50
20.《敦煌碑銘贊抄本概述》,《蘭州大學學報》,1993,4;137—143,人大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3,12;52—58
21.《唐五代敦煌新開道考》,《敦煌學輯刊》,1994,1;43—48
22.《〈索勛紀德碑〉研究》,《敦煌學輯刊》,1994,2;61—76
23.《敦煌本〈張淮深變文〉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4,1;142—155,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一》,1994,12;83—96
24.《張淮深改建北大像和開鑿94窟年代再探》,《敦煌研究》,1994,3;37—41
25.《讀〈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札記》(與馮培紅合作),《西北史地》,1994,4;44—49
26.《西秦赤水強川甘松地望考》,《西北民族學學報》,1994,3;70—75
27.《唐五代敦煌釀酒業初探(與高偉合作)》,《西北史地》,1994,1;29—36
28.《敦煌漢文吐蕃史料綜述——兼論吐蕃控制時期的職官制與統治政策》(與王繼光合作),《中國藏學》,1994,3;44—55
29.《唐五代敦煌私營釀酒業初探》(與董念清合作),《社科縱橫》,1994,4;64—6
30.《敦煌本〈修文殿御覽〉考釋》(與黃維忠合作),《敦煌學輯刊》,1995,1;36—48
31.《唐五代敦煌歸義軍政權對外關系中的使頭一職》(與馮培紅合作),《敦煌學輯刊》,1995,1;17—28
32.《敦煌寫本解夢書概述》,《敦煌學輯刊》,1995,2;9—30
33.《關於北涼後遺政權的有關問題》(與李冬栂合作),《西北民族學學報》,1995,2;40—46;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一》,1995,8;67—73
34.《唐五代敦煌種植林業研究》,《中國史研究》,1995,3;67—73
35.《唐五代敦煌金安山異名考》,《敦煌研究》,1995,2;127—134
36.《唐末五代敦煌都河水系研究》,《歷史地理》13輯,1995,31—38
37.《唐代敦煌僧醫考》,《敦煌學》20輯,1995,31—46
38.《唐五代敦煌手工業研究》,《敦煌學輯刊》,1996,1;20—39
39.《俄藏敦煌寫本中九件轉帖初探》(與陸慶夫合作),《敦煌學輯刊》,1996,1;3—13
40.《唐五代敦煌畜牧區域研究》,《敦煌學輯刊》,1996,2;9—35
41.《吐蕃統治下的敦煌粟特人》(與王尚達合作),《中國藏學》,1996,4;43—53
42.《唐五代敦煌粟特人與歸義軍政權》,《敦煌研究》,1996,4;80—96;人大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7,2;64—80
43.《唐五代敦煌金山國征伐樓蘭史事考》,《段文傑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403—415
44.《晚唐五代敦煌園囿經濟研究》,《敦煌學輯刊》,1997,2;24—37
45.《都教授張金炫和尚生平事跡考》,《敦煌學輯刊》,1997,1;96—102
46.《從敦煌文書看唐五代敦煌地區的醫事狀況》(與高偉合作)《西北民族學學報》,1997,1;68—73
47.《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與佛教》,《敦煌研究》,1997,2;151—168
48.《唐五代敦煌貿易市場的物價》,《敦煌研究》,1997,3;14—32
49.《論晚唐敦煌文士張球即張景球》,《文史》第43輯,中華書局,1997,111—120
50.《晚唐五代金銀在敦煌的使用與流通》(與楊富學合作),《甘肅金融》,1997,8;45—48
51.《敦煌西域出土回鶻文文獻所見qunbu與漢文文獻所見官布研究》(與楊富學合作),《敦煌學輯刊》,1997,2;19—27
52.《敦煌寫本類書概述》(與李冬栂合作),《歷史論叢》,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等
⑹ 關於描寫敦煌的書籍有哪些啊
1、《敦煌學大辭典》
國內外第一次以工具書形式反映敦煌學研究成就的大型專科辭典,中國20餘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100餘人參與編寫,共收詞900餘條,總字數約200萬字,插圖700餘幅,對敦煌學所涉及的眾多學科,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2、《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帶走的敦煌遺書數量沒有斯坦因多,但他進洞數周,「翻閱了每一張紙片」,所得7000餘件皆為精華,文本、考古價值最高。去年,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終於「回家」,5300餘件以數字資源登陸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距離1908年它們被帶出敦煌,正好110年。
3、《敦煌變文選注》
敦煌漢文卷子中,許多人們前所未聞的變文、曲子詞、白話詩等,使研究者大開眼界,改變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認識。其中尤以變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廣泛注意。鄭振鐸說過:在敦煌所發現的許多重要的中國文書里,最重要的要算「變文」了。
在它沒被發現前,我們簡直不知道「平話」怎麼會突然在宋代產生?「諸宮調」的來歷是怎樣的重要問題,這些都一度成為疑案而難有確定的答案。
4、《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成名作,以社會學的觀點,根據漢籍、印度經文、敦煌和其他西域文書,分析了從南北朝到五代期間的中國寺院經濟。
比如,唐代實行度牒制度,持有祠部所頒發的度牒的道士方為正名,享有免除差徭、賦稅、兵役的特權,而且籍隸宗正寺,享受皇室宗親的待遇。所以,出家當道士在唐代很時髦,這也導致了國家為維持官方教團而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5、《歸義軍史研究》
近20年後再版,足以證明這部敦煌學入門書的暢銷。作者重點探討了歸義軍的政治史和對外關系史,對九世紀後中期至十一世紀前期將近200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區歷史作了深入的研究。這位北大歷史系教授2001年出版的《敦煌學十八講》,也是敦煌學的入門讀物。
⑺ 「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出自哪裡要具體到哪本書,哪一章,哪一頁!
出自《舊唐書·地理志》古代的書, 沒有頁碼 ,也不分章節 ,都是多少多少卷 ,地理志就是舊唐書其中的一卷。
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隋煬帝時期,每逢正月國都洛陽宮城正門端門舉辦燈會,端門燈火盛極一時。
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的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50)。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並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81)。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綵。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⑻ 敦煌遺書都有什麼書
敦煌遺書包括5~11世紀間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獻。其中有紀年者近千件,最早的為406年(西涼建初二年),最晚的為1002年(宋咸平五年)。大部分漢文寫本寫於中唐至宋初。漢文遺書除95%以上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其餘為經、史、子、集、官私檔案、醫葯天文、詩詞俗講等。宗教文獻以佛教的經、律、論即「三藏」以及佛經目錄為主,其中大多有傳世本,也有一些未曾傳世的佛教文獻。漢文典籍經、史、子、集中,除一部分是極為罕見的古寫本,可用於校勘外,更有不少佚失千年以上的古書,如《隸古定尚書》、鄭玄《論語注》、皇侃《論語義疏》、劉向《說苑》第二十卷及屬於小學類的韻書、字書等。大量的官私檔案文書,是研究中古歷史、社會生活、風習民俗、寺院經濟等的第一手資料,如唐代的《律疏》、《公式令》、《神龍散頒刑部格》、《水部式》等,使人們對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獲得了全新的認識。符、牒、狀、帖、榜文、判辭、過所、公驗、度牒、告身,多是古代官府的原始檔案。大批戶籍、計帳、手實文書的發現,反映出北魏至唐中葉實行近300年之久的「均田制」以及相關的戶籍、賦役制度的實際情況。各種各樣的租佃、借貸契約,放良文等,使人們對中古時代的社會和階級關系認識得更加深切。寺院文書反映著寺廟的生產和生活。各種社約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古社會的民間社團、教團組織及其活動。張、曹二氏歸義軍政權時代的各種遺書,可了解敦煌地方史,敦煌石窟的鑿建與發展,敦煌同鄰近各民族的關系,以及敦煌和河西諸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種地誌、官私譜書也是稀世之珍。文學作品中,既有中原文人傳世佳作的抄本和佚作,如韋庄《秦婦吟》,300餘首王梵志詩等,更有不曾傳世的地方性俗文學作品,如詩詞、賦、變文、講經文、押座文、俚曲、因緣、兒郎偉等。科技史方面的天文歷算、醫葯術數價值極高。如S.3326《全天星圖》,是現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數最多的星圖。醫葯文獻中則有久佚的醫書和醫方。敦煌遺書中還有用多種古代少數民族和西域文字如吐蕃文、於闐文、龜茲文、突厥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寫成的典籍和文件,對於研究古代西域民族史、各種語言文字和中西交通史有著重要作用。總之,敦煌遺書以其內容廣博、彌足珍貴而聞名於世,推進了中世紀中國和中亞的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文字學、民族學、宗教學、文學、藝術、書志學、歷史地理學和科技史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和組織在從事敦煌遺書的研究工作,以至形成 20世紀國際上的一門顯學——「敦煌學」(嚴格意義上的「敦煌學」 還包括敦煌石窟藝術考古和研究 )。
敦煌遺書內容可分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兩大部分。宗教典籍佔80%,包括經律、論、疏釋、贊文、陀羅尼、發願文、啟請文、仔海文、祭文、僧傳、經國等。《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之類的復本甚多,也發現一些中土已佚的經卷,如隋唐時再三遭禁的三階教的教義經文,以及一批疑偽經等。宗教典籍除佛典外,還發現了另幾種宗教典籍。其中有道教卷子500件以上。北朝寫本《老子道德經想爾注》以及《老子化胡經》等佚道經。摩尼教方面,有《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等。景教方面,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久佚之典,具有補缺、輯佚之功,豐富了我國文獻寶庫。另一部分,雖是傳世文獻所已有的,但為從事校勘訂補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版本。這些佚經的發現,推動了東酉學者對於摩尼教、景教的研究。
⑼ 關於中國考古的書籍
一,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十三,《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這是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的隨筆集,收錄其80及90年代所寫書序、講演稿、報刊文字及訪談記錄。內容涉及考古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發展,學者介紹,學界軼聞掌故、考古時事及對學術的前瞻。以隨筆的形式,讀者不僅可了解張光直學術上的直知灼見,於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詼諧、寬容、樂觀、熱富有社會使命感的尊長。這是「張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秦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咸陽陵區的陵墓、陵園、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書包括趣探事源,趣談考古,趣覓古跡,趣話文物幾個篇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究了考古中的來龍去脈之謎。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彩圖版》
本書作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叢書的一種,力圖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考古。編者在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並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考古者、考古過程、考古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過程中難以言表的身心體驗。
紅山玉器圖鑒
·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
·走進漢畫
·宜德彝器圖譜
·清代地方私帖圖錄-甲種本之二十
·戴志強錢幣學文集-甲種本之十七
·中國傳統漆器/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書系
·廣西考古文集(第二輯)--紀念廣西考古七十周年專集
·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三卷)
·中國考古學(第5卷)=Chinese Archaeology
·古墓--雅俗中國叢書
·走進考古現場
·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宋元青白瓷鑒藏
·國寶
·中國尋寶地圖
·國寶沉浮錄
·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三編)上下
·考古探險·古代王朝的歷史蹤跡
·考古探險·絕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險·記錄神秘的歷史碎片
·考古探險·再現歷史的神秘輝煌
·考古探險·醫病史中的生死輪回
·再現昔日的文明:東方大港寧波考古研究
·鑒識古印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明清床榻
·盈握珍玩
·木樣年華(中國古代傢具)
·皇室文玩珍藏
·讓你價值連城(收藏家發跡的秘密)
·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
·洛陽考古集成(夏商周卷)
·簠齋金文化
·音樂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簠齋金文題識
·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
·昭陵唐墓壁畫
·龍山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胡漢之間:「絲周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
·文物鑒定與研究
·科技考古(第一輯)
·西漢孤魂:馬王堆漢墓發掘之謎
·古玩談舊聞--文玩鑒賞叢書
·龍骨坡(200萬年前的山寨(彩色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
·東方考古(第1集)
·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
·翡翠首飾價值考成(上、下冊)
·中國陶瓷史
·中國文物年鑒.2005
·巴東羅坪
·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麟--中國民間人物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中國民間人物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論叢)
·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探究-原匈奴、匈奴
·古今神秘現象全紀錄--考古篇
·中國考古學通論(修訂本)
·最新田野報告:考古(《紐約時報》科學版)
·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
·中國考古未解之迷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彩圖版
·中國考古地圖
·世界考古大探索(世界懸疑與文明大探索)珍藏版(4)
·火壇與祭司鳥神--中國古代祆教美術考古手記(紫禁書系)
·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中國考古學(走向與推進文明的歷程)
·古代玉器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天文考古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沙漠考古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古代銅鼓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世界考古奇案(探索未知世界系列叢書)
·考古學、生物學、地理學(環境網路系列)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考古學論文集(上,下)
·龍骨坡----200萬年前的山寨[雙色版]
·新石器時代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上、下冊)
·探索· 考古發現
·考古的歷史--彩色人文歷史
·世界著名考古發現探秘(少年的文化之旅)/少年博覽叢書
·青桐王都-----殷墟考古大發現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上、下冊)
·世紀設計提案--設計的未來考古學
·考古學:追尋人類遺失的過去(插圖本)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彩色未解之謎系列
·考古的故事 (世界卷)
·沉艦--3000年海戰史的考古之旅
·吳城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吳城文化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
·古代漆器(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宋元明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帛畫(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屈家嶺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紅山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馬王堆漢墓(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石窟(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服飾(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裴李崗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秦兵馬俑坑(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城市(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隋唐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璽印(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秦漢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曾侯乙墓(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農業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夏商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第一輯(8本套裝)
·古代岩畫(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滇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秦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20世紀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舊石器時代考古(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楚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廣州南越王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中國重大考古發掘手記--秦兵馬俑
·(正背翻)中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語石 語石與同評-考古學專刊丙種第四號
·青藏鐵路西藏段田野考古報告(西藏高原田野考古系列叢書)
·揭陽考古(2003-2005)
·鄭州宋金壁畫墓(中國·鄭州考古)
·中國鄭州考古四鄭州大師姑2002--2003
·清江考古(長陽地區考古發掘報告)(精)
·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精)--中國文庫
·中國考古學----走進歷史真實之道(中國文庫)
·中國化石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1901--2000(東北地區卷)
·2003年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原考古大發現3楚墓疑雲
·中原考古大發現1叩醒商城
·中原考古大發現2殷墟之謎
·中原考古大發現4龍門佛光
·中國考古探秘-風雪定陵(插圖版)
·中國考古(英文)
·美術考古學導論(劉鳳君)
·中國考古學史 (插圖珍藏本)
·考古學讀本
·考古學讀本
·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岩遺址發掘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考古學讀本
·中國名硯攬勝
·考古探險·古代王朝的歷史蹤跡
·考古探險·絕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險·記錄神秘的歷史碎片
·考古探險·再現歷史的神秘輝煌
·考古探險·醫病史中的生死輪回
·金沙:21世紀中國考古新發現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
·民國交通聯運圖印花稅票(附資料庫光碟)
·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考古學理論導論/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譯叢
·理論考古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譯叢
·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華南考古(1)
·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二卷)
·吳城--1973~2002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國名窯地圖
·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
·東方考古(第1集)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堤荊州馬山段考古發掘報告)
·西拉姆講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胡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
·高句麗遺跡(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渤海遺跡(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魏晉南北朝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敦煌吐魯番文獻(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石刻(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簡牘/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青銅王都(殷墟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
·2002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
·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張宏彥著)
·閩寧村西夏墓地(精)/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
·閩侯曇石山遺址第八次發掘報告(精)/福建文物考古報告
·文字考古(1)(精)
·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張昌倬主編)專升本)
·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
·美術與考古(上下冊)--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13
·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與研究
·臨海文物志
·上海文博論叢·第13輯
·漢長安城武庫
·羊城考古發現與研究(1)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世界考古未解之謎/彩色未解之謎叢書
·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2000年卷)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白玉鑒賞
·石器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方法初探)
·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200年卷)
·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2000年卷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5卷)
·潛江龍灣:1987-2001年龍灣遺址發掘報告 上下
·文物學
·明清青花瓷畫鑒賞
·古玩指南:銅器
·古玩指南:玉器·鑲嵌
·馬王堆漢墓探秘
·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河南卷
·隋代虞弘墓
·北齊徐顯秀墓
·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紀的中國考古學)
·敦煌考古漫記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
·大地灣考古研究文集
·廈門考古與文物(第二輯)--廈門文化叢書
·真如集:浙江考古學會學術論文集
·揭陽考古 (2003-2005)
·名家收藏趣談
·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堤荊州馬山段考古
·新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王仲殊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
·陶瓷器玩藏文圖--精緻生活叢書
·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提馬山段考古發掘報告
·神木新華
·清代御窯瓷器
·旅遊文物鑒賞
·銖積寸累:廣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選萃
·清三代青花蓋罐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書)
·鈞台窯發現與探索
·中國考古學(英文版 全四冊)
·來自地下的聲音:中國歷史考古大發現
·沙漠考古
·華夏神都:全方位揭迷三星堆文明
·守望硯田
·故宮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共二冊
·陶白捐贈文物選集
·原州古墓集成
·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
·文博叢談
·捐獻銘記
·漢英文物考古詞彙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國陶瓷簡史:英文
·Pediatric Anesthesia Handbook
·揭陽考古(2003-2005)
·河南舊石器考古與第四紀研究論文集
·文物精華
·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
·考古大懸疑
·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 全三冊)
·美洲考古大發現:被征服者扼殺的文明
·中國歷史考古大發現:來自地下的聲音
·西亞北非考古大發現:打開歷史之門
·古希臘羅馬考古大發現:歐洲文明之源
·中國史前考古大發現:文明的曙光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
·絲綢之路石窟壁畫彩塑保護
·安陽殷墟出土玉器
·考古大懸疑(發現·探索叢書(經典版))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獻精品譯庫
·長清西漢濟北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宋元明考古(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兩周考古(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帛書(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燦爛佛宮(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屈家嶺文化(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大汶口文化(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馬王堆漢墓(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美術與考古(上下)(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
·晚清民國瓷器
·西域考古圖記
·南通博物苑文物精華
·曇石山文化研究
·漢代青銅容器的考古學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中國北方草原古代金銀器
·中日兩國考古學·古代史論文集
·古錢幣
·太原隋虞弘墓
·龍泉東區窯址發掘報告
·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4輯
·邢台糧庫遺址
·襄陽王坡東周秦漢墓
·山東20世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硯談/把玩之旅叢書
·西亞考古史(1842--1939)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七卷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一)
·中國考古未解之迷:圖文版
·昆蟲羊甫頭墓地
·觸摸塵封的歷史
·官窯內造款作品集/古玩與收藏叢書
·洛陽王灣--田野考古發掘報告
·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考古卷)
·甲骨文拓片精選:書體分類及臨摹指要
·收藏雜學
·考古中國4D
·考古中國3D
·考古中國2D
·考古中國1D
·齊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巴蜀考古論集
·大家小書·野人獻曝
·中國考古學:九十年代的思考
·古代青銅器/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四川歷史考古文集
·中國古玉鑒藏
·考古學論文集(外一種)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上.下
·龍泉青瓷賞析
·中國考古學要論
·淘寶上海
·錦灰三堆
·舊都文物略
·古陶珍寶:唐三彩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十卷 考古論集
·2003成都考古發現
·東方考古(第1集)
·成都考古發現(2002)
·中國史前考古研究論集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八卷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二)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四卷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語石;語石異同評(考古學專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上)
·人類的十大考古發現
·潛山薛家崗
·中國化石古人類和就石器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1901-2000)·東北地區卷
·探索·考古發現
·湖南考古2002(上下冊)
·夏商周文明研究·五 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遺址發現七十周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彩文庫:古硯
·大彩文庫:漆器
·大彩文庫:清代玉器
·大彩文庫:古茶器
·耶穌最後的法老:提示西方文明的真實歷史
·天下第一劍:兗州鎮水劍縱橫談
·乾陵文化研究(一)
·唐惠庄太子李�墓發掘報告
·閩侯縣石山遺址第八次發掘報告
·七星河:三江平原古代遣址調查與勘測報告
·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
·考古學研究(五):慶祝鄒衡先生七十五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論文集
·鄭州文物考古與研究一(上下)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第二卷 卜辭通纂)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第五卷 金文叢考)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第三卷殷契粹編)
·秭歸苗評(含光碟)
·鄭州大河村(全兩冊)
·青海岩畫:史前藝術中二元對立思維及其觀眾的研究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0卷
·中國西部考古記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銀器卷
·銀器
·新中國股票證圖錄
·中國糧票目錄 2003-2004年版
·中國債券目錄 2003-2004年版
·中國舊紙幣目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 2003-2004年版
·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支想衣裳:中國服飾的考古文物研究
·神秘瑰麗:中國古代青銅文化
·混沌初開:中國史前時代文化
·旅遊文物藝術/旅遊學新視野叢書
·文物鑒定與研究(2)
·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二卷
·曾侯乙墓文物藝術
·安陽文物精華
·雕刻藝術.印鈕
·收藏與投資 毛澤東像章目錄
·大彩文庫:象牙雕刻
·珠寶
·郭店楚墓竹簡
·任式楠文集
·2004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大彩文庫:青花瓷
·大彩文庫:古代銅鏡
·考古之謎
·明代磁州窯瓷器
·火壇與祭司鳥神(中國古代襖教美術考古手記)
·任家咀秦墓(精)
·古玩
·歷代印學論文選
·紅山古玉藏珍
·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兵器、刑具卷)
·觀賞石·盆景石·石硯及印章石鑒賞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
·簡牘帛書發現與研究
·慧眼識寶(二)
·慧眼識寶(一)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發現之謎)
·楚地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二)
·鑒藏如意(保值收藏)
·鑒藏銅墨盒
·斯坦因第四次中國考古日記考釋
·中國考古學通論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學術文庫)
·西拉姆講述考古的故事
·探尋黃河文明
·古蜀王國的藝術星空
·秭歸柳林溪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考古學論文集(外一種)上下
·中國音樂考古學
·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
·戲劇與考古
·宋元明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中國考古大發現(上下)
·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3輯配合國家基本建設專集)(精)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
·玉石之路(遺失在古墓中的歷史)
·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蘇州考古
·考古學研究(五 上下)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四卷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商周古文字類纂
·洛陽皂角樹--1992~1993年洛陽皂角樹二里頭文化聚落遺址發掘報告
·隋唐考古
·膠東考古研究文集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7)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8)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6)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5)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10)
·屈家嶺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9)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3)
·中國考古文物之美(2)
⑽ 敦煌的藏經洞里,都藏了些什麼漢文文獻
漢文的文獻太多,漢佛的經文數量較多一些,比較如來佛經文,菩薩經文等等,都是有歷史價值的。
敦煌藏經洞約有90%以上屬於珍貴的漢佛經文獻。長久以來,我們對敦煌文獻的利用大多集中在數量不足10%的非佛教文獻,並通過解讀文獻,補充傳世史書的記載空白。其實,對「遺漏」歷史的重視也恰恰成為敦煌學轉型的推手,當非佛教文獻的補史價值被「榨取」殆盡時,「新材料」也就變成了「舊材料」,這些非常珍貴而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更應受到更多傳承和保護。
敦煌佛教各類珍貴文獻在深化佛教史研究,以及拓展書籍史等領域具有的重要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仍有待於各界學者持續關注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