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導彈往海里射不怕發海嘯嗎
當然怕了,,
望採納
㈡ 海嘯是很可怕的災難,哪些地方容易發生海嘯
在地球上,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他們會有很多災難的發生。日本存在很多問題,放置日本的地位置,四面環海,無任何陸 地資源的接觸,最新研究發現,日本的海溝地區存在俯沖帶地區,在這個俯沖帶地區存在緩慢的地震形成,可能引發強大的海嘯產生。
日本俯沖帶
目前科學家表示,沒有人知道淺層俯沖帶的緩慢地震會不會消失,通過研究發現,目前大約有50%的能量被釋放出來,還有50%被存儲起來了,根據能量的 大小引發的海嘯程度也不一樣,根據分析得出日本東部8個重復發生的地震區域地區,出現大海嘯的可能最大。這種慢性地震每12-18個月發生一次,震級 的大小大概是5到6級,時間持續幾天到幾周。日本科學家表示,日本現在已經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緩慢靠近海溝區域,在百年內引發大海嘯的可能性非常的 大,並且還不知道哪天可能發生。
㈢ 海嘯發生時 會伴隨哪些地理現象
魚兒搶灘,海水翻滾,——海嘯發生前早有預兆
海嘯登陸有四種前兆
地震引發的海嘯登陸之前,會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宏觀前兆現象,在海邊生活、工作、旅遊的人們只要稍加註意,就可以發現。常見的海嘯登陸宏觀前兆現象大致有四種:一是海水異長的暴退或暴漲;二是離海岸不遠的淺海區,海面突然變成白色,其前方出現一道長長的明亮的水牆;三是位於淺海區的船隻突然劇烈地上下顛簸;四是突然從海上傳來異常的巨大響聲,在夜間尤為令人警覺。
這四種宏觀前兆現象是由海嘯發生和傳播的機製造成的。海底發生地震,如果造成海底地殼大范圍大幅度沉降,就會引起大范圍海水大幅度下沉,距離震中較近的沿海就會看到海水異常的暴退現象;如果地震造成海底地殼大范圍大幅度隆起,就會引起大范圍海水大量聚集,距離震中較近的沿海就會看到海水異常暴漲現象。
海水異常的暴退或暴漲,有幾個異常的特徵:海水退、漲的時間與平常的退潮、漲潮時間不一致;海水退、漲速度比平常的速度快得多;海水退、漲的幅度大,常能退到最低潮線以下,或漲到最高潮線以上。
海水異常的暴退或暴漲現象,距離震中數百公里以內的沿海都能看到,遠離震中數公里的沿海,則不易看到。海水暴退或暴漲現象在震後出現的時間,因各地距震中的遠近不同而有所差異,有的緊隨主震之後,有的主震後10-20分鍾。從海水暴退或暴漲現象出現到海嘯登陸,間隔的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僅有幾分鍾,長的可達到幾十分鍾。
海嘯波是重力長波,波長可達100公里以上;它的傳播速度等於重力加速度(9.8米/秒)與海水深度乘積的平方根,所以,海水越深,海嘯波速度越快,海水越淺,海嘯波速度越慢。當海嘯波由遠離海岸的深海區,進入海岸附近的淺海區後,波速便急劇降下來,後面的波速依然很快,後波就追上了前波,前後波相疊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幾米、甚至幾十米高的巨浪。因此,在離海岸不遠的淺海區深藍色海面就會突然變成白色,並在其前方出現一道長長的明亮的水牆;位於淺海區的船隻就會突然劇烈地上下顛簸起來;海面上也會響起巨大的、驚人的、可怕的咆哮聲。四種前兆現象,是海嘯臨近的標志,是災難預警信號,它警示人們:海嘯即將登陸,要生存,趕快向高處逃跑,否則,長則十幾分鍾,短則幾分鍾,甚至只有幾十秒,就會被巨浪吞沒。
普及宏觀前兆知識是防災減災的法寶
對於在海邊生活、工作、旅遊的人們來說,有沒有海嘯登陸的宏觀前兆知識,是關系其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無此知識者,非死即傷;有此知識者,則可化險為夷。
1835年2月20日,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智利康塞普西翁沿海發生8.5級地震。震後海水驟退,吃水2米的船隻頓時擱淺,原在水底的珊蝴礁歷歷可見。但震後餘生的沿海災民,卻不知道這是海嘯登陸的前兆。半小時後,比平時的大潮高出3丈的海浪,咆哮著沖上岸來,毫無防備的災民,皆被沖溺而死。
1896年6月15日19時,日本岩手縣外海發生8.5級地震。19時20分,人們看見海水異常退落,但都沒有在意。20時剛過,忽然從海上傳來暴風雨般的響聲,隨後,海面湧起一道幾十米高的水牆撲上岸來。人們還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巨浪吞噬了,死亡人數多達2.7萬餘人,這是日本有記載的死亡人數最多的海嘯災難。從海水開始退落到海嘯登陸,長達40分鍾,如果人們有一點意識馬上行動起來,即使是行走較慢的老人和小孩也都可以從容地轉移到安全地點,免遭海嘯襲擊。
60年後,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8.7級地震海嘯中死亡人數,超過了30萬。造成如此嚴重災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數遇難者沒有海嘯前兆知識,看見了或聽到了非常明顯的宏觀前兆現象,卻不知道是海嘯襲來,毫無防備。而具有海嘯前兆知識的一些人,在看見或聽到海嘯現象後,立即採取緊急行動,成功地逃過了一劫。
顯而易見,有無海嘯前兆知識,關繫到生命的安危。即使還沒有建立海嘯預警機制,沒有發布海嘯警報,只要把預防海嘯的經驗和知識宣傳普及到家家戶戶、人人皆知,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減災作用,從而產生巨大無比的減災效果。預防海嘯災害是這樣,由此而論,預防其它災害也同樣如此。
㈣ 哪些地方在哪些情況下容易發生海嘯
海嘯,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惡浪並伴隨巨響的現象。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另有,同名電視劇、電影《海嘯》,歷史小說《海嘯》,詩人海嘯,庾澄慶專輯《海嘯》和電腦病毒「海嘯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1•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2•「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公元前47年西漢末期,渤海地區發生了一次災難性的海嘯。據《漢書·天文志》記載(初元二年秋七月)「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意陳朕過,靡有所諱。」同樣的記載在《漢書·溝洫志》再次出現,王莽時,:「大司空掾王橫言:『河入勃海,勃海地高於韓牧所欲穿處。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後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雲:「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於洪波也」,又雲:「昔燕齊遼曠 ,分置營州,今城面海濱,海水北侵,城垂淪者半」。從上所述,我們發現在西漢元帝初元二年秋七月在渤海地區確實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海嘯,時間為公元前47年。
那麼,這次「海水溢」是否是真正的海嘯呢? 海嘯是指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海水溢」現象很多是由於颶風引起,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海嘯。然而,公元前47年渤海地區發生一的這次「海水溢」,確實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海嘯。因為,《漢書·天文志》記載先有地震的現象:「一年中地再動」,然後就出現了「海水溢」,顯然這是一次大海嘯。
為什麼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嘯呢?首先,我們來看其氣勢與規模,「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海水在海嘯的推動下,能夠在陸地是奔流數百里之遠,淹沒「九河之地」,"城垂淪者半",你說中國歷史上有哪次海嘯有如此氣勢?其次,我們來看其破壞程度。 據渤海地區的 靜海縣的《靜海縣志》記載 , 東周時期 , 此地被稱為「長蘆 」, 先後歸屬於齊、燕、趙等。秦屬巨鹿郡。西漢時期 , 設東平舒縣 , 屬渤海郡管轄 , 人口約40000餘人,治所設於現靜海縣西釣台村西部。這一時期 , 此地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相對穩定 , 農業、商業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出現了繁榮的東平舒文化。 但是,西漢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的這次海嘯完全吞沒了靜海地區 , 東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晉隋以前 , 這里仍為「渤海西南隅一澤國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漸退去 , 但仍為一片沼澤。唐乾寧三年(896), 才又開始設置行政機構,一直到了宋紹熙年間 , 靜海人口還沒有恢復到西漢大海嘯之前的水平,當時有主戶 5623 戶 , 客戶 1192 戶。今天,渤海灣地區很多地方,考古發現「僅見戰國和西漢的遺存,不見西漢晚期和東漢的遺存,再遲的就是唐宋時期的遺物」,在漢、唐之間出現中斷的年代上不相連續的現象,並非是偶然的巧合。西漢時原在今昌黎縣南置絫縣,後為海浸所沒,乃罷絫縣改置臨渝於今撫寧縣東渝關鎮。唐時碣石山仍屬其西北的盧龍縣,直至遼時始在碣石山南置廣寧縣,作為營州治所。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與關外廣寧縣(今遼寧北鎮)重名相混,改廣寧為昌黎,並開始在灤河三角洲上置樂亭縣。從這一縣治建置的沿革,也反映了灤河三角洲經歷了西漢後期的海浸,及其後逐漸海退的過程以後,直至十二世紀,三角洲平原才得到恢復開發。
看來,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一次使「桑田變滄海」的巨大海嘯,它就是西漢末年發生在渤海地區的海嘯,距今已經近兩千年之久了。從其規模與破壞程度來看,堪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對自然界的恐怖主義,中國人也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錯誤地認為海嘯離我們很遙遠,中國人可以高枕無憂。
㈤ 發生海嘯的國家的地理特點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除了由氣象變化引起風暴潮、海底滑坡引起滑坡海嘯、火山爆發引起火山海嘯外,大多數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海嘯,而且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才能引發。
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下降,大量海水急劇涌進積聚,又受阻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被稱為「下降型」海嘯,這種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
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大規模積聚,又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被稱為「隆起型」海嘯,這種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
海嘯在無島嶼阻擋的情況下,可在海洋中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卻很小,因此會對海洋沿岸國家和城市,包括島嶼造成巨大破壞。
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信怎 要由地震監測系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
所以一般在沿海地區,島嶼、還有七大板塊交界的地方很容易 發生海嘯
㈥ 海嘯的特徵有哪些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活斷層研究中心負責人佐竹健治說:「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就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千米。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千米。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被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有關專家告誡人們,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㈦ 海嘯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活斷層研究中心負責人佐竹健治說:「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就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千米。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千米。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被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有關專家告誡人們,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海嘯
㈧ 自然災害的地理特徵有哪些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中國的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災情重。中國自然災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有明顯的南北不同和東西分異。廣大的東部季風區是自然災害頻發、災情嚴重的地區,華北、西南、和東南沿海是自然災害多發區。
從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與主要的地貌特徵還有經濟的發展水平等去分析。例如:我國位於北半球中緯度環球災害帶與環太平洋災害帶交匯的位置;【全球自然災害在空間上的帶狀分布現象,稱為自然災害帶。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災害帶有兩條就是上面所述的。環太平洋沿岸幾百千米寬的自然災害帶,集中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2/3的台風和海嘯以及風暴潮等災害,另外環太平洋地帶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因此這個帶上的災害損失嚴重。還有一條是:北緯20°至北緯50°之間的環球自然災害帶,這里既是全球水旱災害、風暴潮災害、台風災害最嚴重的地區,又因為地勢高差大、地形復雜,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正好我國就位於這兩條自然災害帶的交匯的位置。】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強烈的地殼運動,加之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全球多種自然災害(除現 代火山災害意外)在中國都有發生。
另外我國的幾條災害帶補充給你希望對你有用和利於你的分析。如下:
1.海洋災害帶、2.東南沿海災害帶、3.東部災害帶、4.中部災害帶、5.西北災害帶、6.青藏災害帶。
希望對你有用!
㈨ 海嘯及海嘯特徵
1.海嘯的概念
海嘯是一系列的波或波列,它有著長周期和長波長,是由地震、滑坡、火山爆發或者外來物質(隕石)撞擊引起的水體劇烈的垂向位移所形成(王立成等,2010)。海嘯所激發的巨浪波長可達幾百千米,這些巨浪引起海水激盪上涌,在濱海地區海面聚漲,形成「水牆」,並伴有隆隆巨響,咆哮聲如虎嘯,故稱海嘯(圖6-1)。日本稱海嘯為津浪(Tsunami)。
表6-1 發生在國外的部分破壞性海嘯記錄
我國東部地處沿海,也有大量的海嘯記錄(表6-2)。中國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m,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m,東海平均深度約為340m,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為1200m。並且由於太平洋西部島弧的屏蔽作用,加上我國大陸有廣闊的淺海大陸架消耗海嘯的能量,我國大陸受海嘯的危害不大,海嘯危害主要影響台灣等外海島嶼。雖然中國的海岸受海嘯的影響不大,但中國東部的海岸地區地勢較低,許多地區,特別是許多經濟發達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幾米,受海浪的浪高影響極大。以成災的角度來看,小海嘯成大災難的情況完全是有可能的。因此說,海嘯可怕之處主要在於巨浪沖刷海岸,給沿海人民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現代的人們可以通過驗潮儀觀測海嘯和進行海嘯預報。
表6-2 發生在中國的部分破壞性海嘯記錄
㈩ 海嘯是怎麼產生的
1、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海嘯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
3、海嘯在外海時由於水深,波浪起伏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升高,形成內含極大能量,高達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水牆」,沖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
4、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