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原理,預測或解釋下列地理現象
阿爾卑斯山是由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後陸地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
是海陸變遷的現象.因為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是相向運動的,在板塊交界的地方將會隆起,形成山脈.所以地中海的面積會不斷變小
由於板塊相撞,珠峰海拔升高!~但是現在全球氣候變暖,珠峰上的雪是在下降的!~
如果處於非版塊接壤地區,火山和地震的出現幾率就會少很多很多。英國處於歐亞版塊,相近的為加勒比版塊和非洲版塊,一來里接壤處有相當距離,二來這幾個版塊相對比較穩定,所以英國很少有地震和火山。
而同樣是島國的日本,因處於歐亞版塊,太平洋版塊,和菲律賓版塊3個中間,加上太平洋版塊的不穩定,所以地震多發。而不是說凡是島國都會多地震。
所以不是說島嶼就一定多火山地震。比如說中國兩大島,海南島幾無地震,而台灣島多發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為其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恰好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頻發。
反觀英國,因其地處亞歐板塊內部,最重要的是其地殼比較穩定,所以火山地震很少
㈡ 初一地理,日本地震頻繁,英國地震很少是為什麼
因為日本處在兩板塊交界處,板塊活動劇烈造成地震 ,就出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所以火山多,地震多,然而 英國在大西洋沿岸,不處於兩大火山地震帶上(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中)所以地震少。
㈢ 歐洲的英國地震很少的原因
英國處於亞歐板塊的內陸,歐洲的地殼穩定,而且不在兩大火山地震帶,所以地震少
㈣ 英國很少地震位於什麼與什麼之間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處於兩大火山地震帶之外,所以很少有地震發生,但不是沒有,英國每年會發生 20 到 30 次輕微的地殼運動產生的地震。
英國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地震是1933年發生在北海多格爾沙洲的6.1級地震,「最具破壞性」的地震是1884年發生在埃塞克斯大學附近里氏4.6級的地震,大約有1200棟房屋損壞需要維修包括煙囪倒塌和外牆剝落。2008年的馬基特雷森發生過5.2 級地震,而十年之後的2017年,當地格林威治時間1月5日下午6點50分,北約克斯卡伯勒市距離北海海岸線海域100英里處(約160.93公里)發生3.9級地震。
㈤ 同為島國,日本每年的有感地地震多達1500多次,英國卻地震少,請你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
火山地震多發在板塊交界處,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故火山地震頻繁。
英國地處亞歐板塊內部,地殼穩定,故火山地震少。
㈥ 為什麼英國地震少
英國在大西洋沿岸,不處於兩大火山地震帶上(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中)所以地震少。
㈦ 初一地理暑假作業問題
A,全球氣候變暖跟溫室效應有關,而導致溫室效應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過多引起的
2B
3板塊的運動及邊界
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
板塊之間有三種相對運動方式:聚合、張裂與保守(錯動)三種方式,所以板塊之邊界可分為張裂型板塊邊界和聚合型板塊邊界和錯動型板塊邊界三種類型。聚合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擠壓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海溝、火山島弧、褶皺山脈等。張裂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拉張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裂谷、中洋脊等。錯動型板塊邊界(保守性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互相摩擦的地區,轉換斷層發育,其運動方式類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斷層,面積無改變而稱之為保守性。(在上面找)
4主要氣候類型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以南美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大、小巽他群島等為典型。全年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高溫、多雨、濕度大。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
(二)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向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徵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乾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干濕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三)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
(四)熱帶沙漠(乾燥)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與形成,與熱帶乾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非洲大陸東南角為典型。盛行風向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乾燥、炎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林。
(七)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蘇聯遠東地區。冬夏盛行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對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陸性特徵。自然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八)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這里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向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徵是:夏季溫度不高,冬季溫度不低,年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節分配均勻。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以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為典型。其次如美國的西雅圖、加拿大的溫哥華、紐西蘭的惠靈頓等。
(九)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這里距海洋遠,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冬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冬季還受到冰洋氣團影響。冬季漫長嚴寒,暖季溫涼短促;降水量少,相對集中在夏季,蒸發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十一)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類)。
(十二)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全年非常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球氣溫最低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9℃— -35℃,北極地區-22℃以下,全年多暴風雪。
(十三)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在上面找)
5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帶性因素,後三者是非地帶性因素。
緯度位置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緯度不同的地方,太陽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樣,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幾個月受不到陽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陽光熱的多少就不一樣,氣溫的高低也相差懸殊。一般是緯度越低,氣溫越高;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各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氣溫不同的主要原因。
還有很多,在這個網址就有http://..com/question/26640147.html
6自然環境 氣候濕熱,木材豐富 寒冷,就地取材 氣候乾燥,黃土直立性強 氣候濕熱,竹子多
參考http://..com/question/54844971.html?si=1
㈧ 為什麼英國的地震少日本的地震頻繁
雖然都在海中,但是英國在一個海洋版塊上,而日本在兩個版塊的交界處。所以那裡總會有版塊運動所造成的地震。
㈨ 日本和英國都是島嶼國家,日本多火山地震,而英國火山地震很少,為什麼
不是說島嶼就一定多火山地震。比如說中國兩大島,海南島幾無地震,而台灣島多發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為其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恰好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頻發。
反觀英國,因其地處亞歐板塊內部,最重要的是其地殼比較穩定,所以火山地震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