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地理文化有哪些特點

中國地理文化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2022-04-23 13:31:00

Ⅰ 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特徵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國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水資源豐富,瓜果蔬菜產量多。
2.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
3.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4.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Ⅱ 中國地域分為哪幾個地域文化每個地域文化的具有哪些特點

很明了啊,中國自秦朝以來,文化的集中地都是在富裕的地區,而最明了的是江南地區,而後來的兩湖兩廣也不徨多讓,而四川是一個比較突出之地,反觀西北東北卻不那麼出眾;而貴州,雲南古時稱為「蠻荒之地」,就可想而知了,在明朝以前中國的風流名士,大儒聖賢,幾乎都集中在江南,中原地區,而到明朝中期開始就逐漸南移到湖南,兩廣等地,而肥沃的四川盆地孕育了人傑地靈,而江南卻是戰國是的吳越,楚等國,文化沉積就太多了,而出人才的地方大多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之地和後來接受外來的西方文化的地區的那些地方。當然還有楚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燕趙文化等,每個時期都有一定的文化,古時候稱百里不同風俗,就可想而知啦。(知識有限,見諒!)

Ⅲ 中國地域文化都有哪些呢它們的特徵是什麼呢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Ⅳ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點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Ⅳ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Ⅵ 中國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徵

國地理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徵很多,比如華山北面的地名叫山陰,黃河北面的城市叫洛陽,也有直接拿山做地名的,比如蒙山以山做地名,此外,還有漢陽,漢川等等。有些地名在山的南面的帶陽字。在水的北面的也帶陽字。

Ⅶ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你最喜歡哪一種

華夏文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還在延續的古文明,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每一個華夏兒女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華夏文明誕生的這片土地上,幅員遼闊,擁有著眾多山川河流,正是因為這個地理特點華夏文明根據每一個地方的不同,衍生出了多種地域文化,例如荊楚文化、齊魯文化、中州文化、巴蜀文化等。在這眾多差異巨大的地域文化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富足閑適、樂觀向上的巴蜀文化。

歷史中,生活在巴蜀之地的人民經歷了多次屠殺,巴蜀文化也經歷了多次斷層與融合,如今的巴蜀文化融合了多種文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文化。古時候的巴蜀之地擁有著自己的文化——三星堆文化,但在被秦國吞並後,這個古老的文化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原文化,後來逐步形成了擁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盡管被屠戮了多次,但巴蜀人民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正是因為這份心態,使得這片土地一直保持著繁榮興盛的狀態,這一點是我非常喜愛它的原因。

Ⅷ 中國地理方面的國情,有哪些特點

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於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時,要注意克服兩種偏向:一是只講祖國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不講自然條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容易產生盲目樂觀、坐享其成的依賴思想。二是只講自然條件和經濟建設方面的不利因素,簡單地從人均數字進行比較來說明中國的落後,這又容易使學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對祖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

我們認為,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願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



中國地大物博,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和亞熱帶;東部廣大地區,夏季雨熱同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並且海陸兼備,有廣闊海域、綿長的海岸線和許多終年不凍的優良海港。這是我國地大的優勢。不足之處是山區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平原僅佔全國面積的12%,平原適宜農業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

我國地形多樣,山川壯麗,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雪山連綿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山脈,有奔騰澎湃的長江、黃河等大河,有寬廣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風光秀麗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黃山等風景名勝區;還有萬里長城、京杭運河、秦陵兵馬俑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些都是祖國的驕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國資源和物產比較豐富,是指我國資源和工農業產品的絕對數量和品種而言,並且要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觀察。舊中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受到束縛,技術水平很低,資源不清,生產落後。像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等礦藏,過去我們就所知很少。我國甚至被稱為「貧油國家」。舊中國號稱「以農立國」,糧食最高年產量卻只有1.5億噸,棉花84.9萬噸。一遇災年,就野有餓莩,大量飢民流離失所。現代工業生產就更少得可憐,舊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最高年產量:布27.9億米,鋼92.3萬噸,原煤6188萬噸,原油32萬噸,發電量60億千瓦小時,金屬切削機床5390台,無法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工業製造品,要依靠進口。出口產品主要是價格很低的農礦等初級產品。當時,有人說我國「地大而物不博」,這是符合舊中國生產水平和經濟狀況的。

新中國建國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並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地質勘探證明,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種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其中151種已探明一定儲量資源量,為國家工業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注1)。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屬礦的探明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質儲量前景廣闊。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資源大國之一。同資源貧乏和資源單一的國家相比,我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大優勢。當然,我們還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把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利用好。

盡管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國40多年來,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現在,我國已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1995年煤、鋼鐵、電力、石油、紡織等工業的生產能力,比1949年增長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同時還建立了汽車、電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重工業產品的年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如鋼居第二,原煤居第一,總發電量居第四,紡織品、電視機、自行車均居第一。這些工業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並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國出口貿易達1482.7億美元,其中機電、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過進口167億美元(注2)。

農業生產,由於興修水利、推廣良種、使用化肥和農業機械等措施,40多年來,糧食產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現在,糧食、棉花、肉類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證了12億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現在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是有具體內容和物質基礎的。

但是,目前資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資源遭受掠奪式的開采,浪費、破壞嚴重,如在礦區亂建小煤窯、亂採金屬礦物,使礦產資源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濫伐森林,不注意撫育更新,使原來的林區成為荒山禿嶺;有些開發區,亂佔耕地,任其荒蕪而不利用;許多缺水地區,不注意節約用水和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加劇了水源供應的緊張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護各種資源,這是我們賴以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口眾多,是中國突出的國情。1995年末,全國人口為12.1億(未含台灣省和港澳地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2%。

眾多的人口,雖然為國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人口增長過快、過多,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長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萬以上。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4.65億噸,增長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億增長到1995年的12億多,也增長了1倍多。因此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僅增長89.1%。

我國現在所推行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就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的。教育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還較低的國情,就能自覺宣傳和推行國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來看,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從1995年10月全國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看,全國人口接受教育的狀況是:每10萬人中大專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學38441人(注3)。此外,我國尚有文盲1.45億人。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制約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所以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注4)。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豐富的資源若按全國人口平均分配,則人均資源的佔有量相對不足,這一基本國情同時需要使學生有足夠認識。例如,我國耕地、森林、草原面積的絕對數字,都居世界各國前列。但是,人均佔有的耕地、林地的數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和20%(注5)。認識這一國情的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國情教育時,不應只是舉出我國人均佔有某些資源的數字少,在世界各國中名次居後而喪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學地、客觀地認識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針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特點,分析原因,找出克服這一弱點的途徑,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多年來,我國政府先後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礦產資源保護法等等,既要設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又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經濟效益,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自然資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類。它們總是用一點少一點。我國煤礦的總儲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產煤12.98億噸來計算,幾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礦產可供開採的年限更短。這不僅是中國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1)開發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陽能、氫能等來代替現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產燃料,這需要我們提高有關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尋找新礦源,增加礦產的後備儲量,如我國近年在沿海大陸架、內陸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儲藏地,就是例證。(3)利用新材料代替舊材料,如用光導纖維代替銅線;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屬材料等等。這些都需要努力發明創造。(4)合理利用現有礦產資源,並注意綜合利用,以減少浪費,等等。

另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和可循環利用資源,像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等等。它們如利用、保護得當,可以反復利用。但是,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的總量無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壞,可以利用的數量就會減少。人口增加,人均佔有量也就減少。例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949年約為0.2公頃(合3畝)。40多年來,由於人口增長一倍,耕地不斷被占,近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30萬公頃~40萬公頃。1995年,人均耕地減少到不足0.1公頃(合1.2畝)。今後人口繼續增長,人均耕地佔有數還會降低。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否則有限的耕地就無法養活無節制膨脹的人口。

同時,我們還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充分發揮其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是在耕地逐年縮小的情況下,不斷增產的。關鍵是改變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倡科學種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增加農業投入等。今後,提高農業生產的潛力還很大。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國1.1億公頃耕地(合16億畝)耕地,平均每公頃產糧4227千克(合畝產264千克)。如將佔全國農田2/3的中低產田加以改造,每公頃平均提高1500千克,將可增產1000億千克。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農業科學研究,採取增加農業投入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有效措施。同時,農村、城市的建設,都要設法不佔耕地,或少佔耕地,並在可能條件下,以開墾、復墾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國是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很低的國家,本世紀70年代全國森林覆蓋率只佔國土面積的12%。80年代以來,全國植樹造林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平原綠化、「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成績顯著,加上群眾造林活動廣泛開展,1995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3.92%(注6),但與世界森林覆蓋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改變以往林業工作中重採伐、輕撫育,造成採伐大於更新,森林面積逐年縮小,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大力加強森林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實施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方略;切實保護和合理開采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同時,發展森林產業,再生、增殖和積累更多森林資源。我國宜林面積很廣,要充分利用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繼續發動全國人民,大力植樹造林。目前我國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萬公頃,如果80%都造林,森林資源覆蓋率將達到19.7%。根據國家規劃,到200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5-16%(注7)。



我國的自然條件,既有得天獨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災害的頻繁、多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40多年來,我國每年由氣象、海洋、洪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等七大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死亡數萬人(注8)。

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我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最大的台風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台風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災害。

我國大陸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乾旱、半乾旱氣候,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季風區域降水的年變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並且每年不同地區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氣象災害。高原地區冬春季節往往有雪災、風災為患。

在大地構造上,我國位於環太平洋與亞歐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我國約有70%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集中於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和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我國還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期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因此,認識我國自然災害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的國情,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加強對自然界變化的監測工作,提高防災、抗災意識和具體措施,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

Ⅸ 中國文化的特點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9)中國地理文化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文化分支: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粵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與中國地理文化有哪些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