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我國東西地理的差異有哪些

我國東西地理的差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3 15:27:09

Ⅰ 我國地理差異的原因和表現

我國方言差異主要體現在南北差異,北方方言數量較少,方言間差異較小;南方方言數量多,方言差異大。主要原因是北方以平原地形為主,地勢平坦,有利於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們的文化交流,並且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長期的統治有助於文化的融合。而南方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不利於文化交流,並且開發歷史較北方晚,文化融合的程度不夠。

Ⅱ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特點和差異是什麼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是中國四大地理區域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中國西北內陸的一個區域,是中國四大地理區域之一。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西北」。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和新疆南部邊緣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是中國,也是世界面積最大地勢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
北方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龍根所在地,因此更具傳統性。尤其以黃河文化為發源地的中原文化為背景。南方地區的中國人 ,大多數是一種客家人的文化概念:或是做官,或是流浪,或是發配,或是躲避朝廷的追殺等等。直到湖廣填四川後,朝廷發布消除一切歷史舊賬,帶籍入戶,才開始把隱匿在各地的人吸引到南方。
西北地區與我國東部季風區中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它地處內陸,東西距離很長,區內高原面積廣大,有大興安嶺等山脈與東部平原相隔,這種位置和地形決定了從海洋上吹來的夏季風基本上不能到達這里,而且,越往西距離海洋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所以,氣候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
在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條件下,風力顯著,沙漠面積廣大,因而直接影響著本區的農牧業生產,也影響著這里的人民生活。

Ⅲ 中國的地理差異分為哪兩部分,每部分又分別有什麼差異

中國的地理差異分為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南北差異主要表現氣候的冷熱差異。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氣候的干濕差異和晨昏差異。

Ⅳ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要列表的詳細的

你好!
手機屏比較小,不好列表。
地形:北方地區以高原和平原為主;南方地區地形比較復雜,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都有分布;西北地區以高原和盆地為主;青藏地區以高原為主,高原上有盆地和許多山地;
氣候: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平均氣溫低於0度,年降水量在400 至800毫米之間;南方地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還有小面積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平均氣溫高於0度,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西北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一些地方甚至不足50毫米,東西差異比較大,乾旱特徵明顯;青藏地區以高原山地氣候為主,全年氣溫比較低;
河流:北方地區河流水量比較小,汛期短,冬季結冰;南方地區河流多,水量大,汛期長,冬季不結冰;西北地區河流較少,內流河為主,一些河流冬季斷流;青藏地區海拔高,是許多大河的源頭,河流水量比較小;
植被:北方地區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南方地區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西北地區以草原和荒漠為主,青藏地區以高寒植被為主;
農業生產:北方地區以種植業為主,農作物一年一熟到一年兩熟;南方地區以種植業為主,一年兩熟到一年三熟,種植水稻,油菜等;西北地區以草原畜牧業為主,還有綠洲農業;青藏地區以高寒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

Ⅳ 我國東西地區的分布有什麼不同

1)地理因素。由於我國西部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溫的年、日較差都大 ,降水稀少而且大都處於「世界第三極」高寒陰冷、乾旱缺水、風沙危害、土層瘠薄,並不是非常的適合人類在該地域生活,生產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因此在該地域的人口數量不如東部地區多。

2)歷史原因。由於我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的主先決大多數時間是在東部和中部地區活動,因而在東部和中部地區有著更深厚的人文底蘊,經濟也更為發達。

3)政治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一來,國家的很多政策都是在扶助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雖然也有扶助西部地區的一些政策,但執行的力度以及影響是不能和東部地區相比的。

4)經濟原因。縱觀世界各國,尤其是有臨海的國家,其經濟發達地區基本都是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在經濟交流上比深居內陸的西部地區有很大的優勢。而且東部發達的經濟也吸引了許多西部的人才。

總之,造成我國東西部差異巨大的原因是多樣的,著些差異不是在短時間內造成的,但是差異總會縮小或消除的,因為我們的國家是在不斷的向前發展的!
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性:
一、開發西部關系中國現代化全局:中國現代化的困難之點不在東部,而在西部;中國現代化的落腳點最終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區。因此,開發西部是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戰略,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在整個21世紀部應該注重西部的開發問題。
二、關於中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中國傳統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現代化進程開始不久,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還沒有完成,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又有很大差別,如何在總體上對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問題作出准確判斷?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條件下,中國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大體經歷什麼樣的階段,同其他國家相比會有些什麼樣的共同性和特殊性?這些問題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研究。這是我們研究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問題必須考慮的,也是研究西部開發問題的一個前提。
三、西部開發的階段性:西部地區的開發,需要認真規劃、循序漸進。首先需要把西部的現狀搞清楚,研究西部地區從現在起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將大體經歷哪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什麼特點,目標和任務是什麼,有步驟分階段地逐步實現現代化。當務之急是確定西部開發第一階段,即"十五"時期或更長一些時間西部地區發展的重點,經濟增長的潛力以及內部和外部條件。
四、全國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也不平衡:地區差距問題基本上是城鄉差距問題,也就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卻是在農村。中國現代化的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幾億農業人口非農化或城鎮化的問題,必須研究現階段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西部開發中需要研究非農化或城鎮化的特點。
五、開發西部與全國協調發展: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一個大局,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也是一個大局,是我們的目標,都必須堅持。要把西部開發同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考慮。現在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通過開發西部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振興,促進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
六、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整個國家的發展,包括西部的開發,都要放在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樣的大背景下考慮。就是說,要充分考慮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變化,考慮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的力量,進一步擴大對內和對外開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來考慮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考慮西部開發的問題。
七、西部開發的政策支持:西部開發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這一點是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政府能夠提供的資源有哪些?能夠運用的政策手段有哪些?如何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西部地區更多的支持,這是國家已經在做的,繼續實行也是確定無疑的。但中央的財力畢竟有限,主要應該通過改革和完善經濟體制,擴大對內和對外開放,促進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資源、國內和境外的資源,能夠在市場的驅動下更多地流向西部。
八、要把開發西部和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結合起來:現在這種東、中、西部的劃分,是綜合地理位置、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水平來考慮的。不論怎麼說,都很難十分周全。無論如何劃分,其精神實質,都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如何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加快發展的問題。中部地區在國家發展中佔有重要位置,需要注意中部的發展。實際上,現在國家出台的某些優惠政策,就是把中部與西部放在一起來實施的。
注意的問題:
第一, 堅持兩個開放。為了加快西部開發,政府要對外商投資實行比東部更加優惠的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資。同時也要十分重視吸引東部投資。我們不僅要給外資以政策優惠,而且要給東部、中部地區以政策優惠,不僅要給公有經濟以政策優惠,而且要給非公有經濟以政策優惠。開發西部,不僅要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也要利用東、中部的資源和市場。堅持兩個開放,是加快西部開發的必然選擇。

第二, 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個作用。現在西部大開發,應依靠市場來推動。在開發項目和投資方式、企業組織和經營管理、產品生產和銷售服務等方面,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按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進行競爭。但也必須強調,西部開發作為一個偉大戰略部署,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法律和政策要保障市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結合起來,有利於加快西部開發的步伐。

第三, 既要加快速度更要提高素質。在西部開發中,速度是重要的。為了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必須加快西部地區發展速度。但是要把發展速度與提高素質相結合。所謂提高素質,一是經濟結構要合理,要能適應市場需求,產品有市場,競爭有優勢;二是經濟體制要合理,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管理素質;三是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強化技術創新;四是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優勢,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效益;五是實行優勝劣汰,提高企業、市場和地區經濟的總體素質。

第四, 發展非公有經濟。非公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是西部大開發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要堅持按照黨的十五大精神和修改後的《憲法》的有關規定,在市場准入、稅收政策、籌資融資和社會負擔方面,給非公有經濟與公有經濟以平等待遇,促其發展。

第五, 要十分重視保護環境和資源。西部地區森林資源遭亂砍亂伐的現象不斷發生,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礦產資源掠奪性開采等,教訓十分深刻。在開發西部地區時,我們要十分重視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六, 加快交通運輸、通訊網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減少運輸成本,縮短運輸時間,節省物質消耗,改善投資環境;而且可以與東部地區密切經濟聯系,有利於技術、人才的交流。

第七, 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從統計數字看,西部地區在校大學生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分布不平衡,除重慶、新疆外,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人才外流現象十分突出。當務之急,一是發展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術素質;二是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專業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比重;三是制訂優惠政策,穩定人才,吸引人才迴流;四是從國內外聘請高素質專家,開發新項目。西部有的省份,如陝西、甘肅、四川等,科技力量較雄厚,科技成果較多。當前的問題是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實驗室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從產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從市場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從國內優勢轉化為國際優勢。

第八, 用資源換資金。從當前情況看,增加政府投資是必要的,但潛力不大,當地自籌是主要方式。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以資源換資金、換技術是可供選擇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土地使用、資源開采、產業發展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地和外國投資者。

第九, 加大金融對西部發展的支持力度。建議(一)組建西部開發銀行,加大銀行對西部地區發展項目和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二)組建西部發展事業基金,支持中長期發展項目;(三)組建西部投資風險基金,支持西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四)發行西部投資債券,支持西部基礎設施建設;(五)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有更多的企業符合上市條件,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六)國家商業銀行要增加對西部地區發展項目的貸款,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第十, 加快小城鎮建設。西部開發不僅要發展一批大中城市,而且要大力發展小城鎮。其好處是可以提高西部國內生產總值、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大量吸收農村過剩勞動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拉動全國經濟發展發展。小城鎮建設投資少,可以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克服"城市病"和"農村病",為城鄉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Ⅵ 我國不同地區地理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哪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 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8、干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Ⅶ 我國地理差異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
第一級階梯——我國的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
我國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卻是南少北多

Ⅷ 東西方地理環境差異

西方: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高緯度瀕臨大西洋的歐洲,由於瀕臨大西洋一側地勢過於平坦和低窪,且更接近北極,從地球兩極下來的寒冷氣流都可以毫無阻攔的掃盪大部分歐洲地區,這對於發展農業文明所需要的好天氣是極為不利的東方:以中國為主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代表。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很多障礙都被我們用高科技克服了,如:青藏鐵路的修建。多給你點資料,你選自己覺得合適的吧。

Ⅸ 中國的地理差異

1、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基本是我國的西北地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這兩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氣溫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比平地要落後二三十天。
3、「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話描述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到夏天,這里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
4、民謠「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繪的是我國的橫斷山區的自然景觀,是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的形象寫照。
5、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描繪了長江三峽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繞的自然景觀。
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形容冷鋒之快。描繪的是天氣特徵,說的是下了一夜的雪,樹上掛滿了雪花,好像千萬朵梨花盛開一樣。
7、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8、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反映的是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
9、晉.傅雲《歌》:「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
10、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國丘陵地形。
12、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反映的是我國的南嶺一帶。
13、「山前桃花,山後雪」:誇張地表現秦嶺南北兩邊自然景觀的差異。

Ⅹ 中國地理差異從哪兩個方面去分析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理差異是可從海拔,地貌上去分析,東部地區海拔低,西部地區海拔非常高,東西差異巨大.

閱讀全文

與我國東西地理的差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