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圈層有哪些

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圈層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3 15:59:40

1.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

2.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
地理環境分兩大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
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3. 地球由外到內由哪些圈層構成

地球表層系統是相對於地球內圈而言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土圈、大氣圈、水圈、人類圈和生物圈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
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
岩土圈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是岩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1)岩漿岩 指的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2)變質岩 這些 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會發生各種變質作用,最終形成形成變質岩.
3) 沉積岩這些 裸露在地表的岩漿岩,經過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等產物。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就形成沉積岩。
這樣,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
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繫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生物圈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1)對流層 位於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2)平流層 在對流層上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
3)中間層 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4)暖層 又名電離層,暖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時,氣溫可達1000℃以上。本層之所以有高溫,主要是因為所有的波長小於0.175μm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都被暖層氣體所吸收。暖層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氣體成分,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已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也把暖層稱作「電離層」。其中100~120公里間的E層和200~400公里間的F層,以及介於中間層和暖層之間,只在白天出現,高度大致為80公里的D層,電離程度都較強烈。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
5) 外層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編輯本段
主要特徵

三態轉換
由於地球距太陽遠近適中,具有適宜的溫度;其形狀大小適宜(半徑6378公里),使它表面吸引了適量的水和大氣並保持一定的壓力,造就了地表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形態物質共存並互相轉化的復雜形態。 固、液、氣三態相互並存、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層的突出特徵。它表現為兩個方面的機制:一是界面機制,二是異質機制。
從物理意義上看,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和傳輸,主要是通過界面來進行的;從化學意義上講,吸附作用、吸收作用也是首先通過界面來實現的。界面面積的大小與物質能量的循環、交換、傳輸的程度和復雜性是正相關的,界面的存在和表面積的擴大,促進了地球表層的物質進步和能量傳輸,而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和來自地球外部的能量不斷地促進地球三相界面總面積的擴大,彼此形成了正反饋的過程,這種相互促進不可逆轉的發展過程,造成了地球表層的高速進化。
異質機制是指氣體、液體、固體三相之間物質組成和結構功能之間明顯差異所產生的特殊效應。異質有利於調節和促進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和轉換。地表三相共存,形成了海洋、陸地、冰川、沙漠、湖泊、沼澤等大小等級不同的異質系統,從而造成了不同規模的水分、空氣循環,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運動和轉換。
地球內力
所謂地球內力是指地球的構造力,來自地球內部,在地球表層清晰明顯地表現出來,諸如火山、地震、岩漿活動、地殼隆起和沉陷等等。除火山爆發外,內力作用的限度基本上終止於地球固體表面,它造成地球表層地理位置(經度、緯度、高度)相對改變,構成地球表層固體部分的基本框架。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千姿百態的表面形態。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陽輻射為基本能源而產生的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蝕作用等,它通過物理化學變化、物質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極力消除內力所造成的起伏,總的作用趨勢是夷平地表,其影響深度僅限於地表以下幾米到幾十米的深度。
中介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物質、能量流所維持的一層薄薄的有機膜,它起到了太陽能與無機界之間的中介作用。正是有機界中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然後通過食物鏈的關系傳遞給食草、食肉動物,生命體死後又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通過微生物將有機體分解成無機鹽類,參加地表物質循環,供植物再吸收,轉化為新的有機體。地表中固有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也作為養分被植物吸收轉化為有機體。
人類活動
人類的出現使地球表層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構成了區別於其他層圈的突出特徵。人類改變大氣圈,造成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甚至控制局部環流;人類改變水循環、創造人工地形,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物界的面貌等等。現在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人類影響的禁地,人類的作用和影響在地球上已經連成一片,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智慧圈、文化圈,地球表層漸漸成了人及其生活環境相互有機聯系的新的系統。

4.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有地球圈層

1、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各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2、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根據大氣溫度和密度的差異在垂直方向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3、水圈是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並且不規則的圈層,各種水處於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占據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1、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各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2、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根據大氣溫度和密度的差異在垂直方向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3、水圈是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並且不規則的圈層,各種水處於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占據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那地球本身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地球的結構不是像體育課上用的鉛球那樣的。地球的結構是分層的,不同圈層,其密度、溫度和形態等都不一樣。

地球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一、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層。這與雞蛋的結構類似。

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千米,高山高原地區的地殼較厚,如青藏高原地區的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

地幔突出的特點是上層地幔有一個軟流層,一般認為這里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地核突出的特點是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表明外核的物質在高壓和高溫下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它們相對於地殼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

二、外部圈層

地球的外部劃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氣圈的厚度約2000-3000千米。海拔越高,大氣密度越小,在2000-3000千米高空,已接近真空。

水圈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它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屬於內部圈層)的上部。

5. 地理環境的四大圈層是什麼

大氣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6.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6)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圈層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7.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哪些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

岩石圈、大氣圈、水圈與生物圈。
簡介: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界面, 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

自然地理環境 (2張)
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8. 地理 圈層結構 地球內部圈層劃分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於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
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僅是薄薄的一層。
地殼上層為花崗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為玄武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理論上認為過地殼內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1℃。近年的鑽探結果表明,在深達3公里以上時,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處溫度已達200℃。
目前所知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多億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頭 丹麥格陵蘭的岩石也只有39億年;而天文學家考證地球大約已有46億年的歷史,這說明地球殼層的岩石並非地球的原始殼層,是以後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構成的。
地幔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國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

9. 構成人類生存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圈層叫什麼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
構成人類生存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圈層指的是地球的外圈,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

10. 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有哪幾大圈層組成人類活動對哪個圈層的影響最明顯、最強烈

你聽著啊,有:大氣圈(最外)、生物圈(我們生活居住的圈)、水圈(水生物生存的圈)、岩石圈(包括地殼在內形成的圈)。當然對生物圈的影響最明顯、最強烈。

閱讀全文

與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圈層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