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區位優勢指什麼方面的內容
地理區位優勢包括:
1、自然區位優勢:
其中自然區位優勢因素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資源優勢、氣候優勢、地形優勢、能源優勢、地理位置優勢等;
2、人文區位優勢:
人文區位優勢主要考慮 :政策優勢、交通優勢、勞動力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人才優勢等。
Ⅱ 三國時期荊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地理優勢
古代交通不便,主要靠人走,荊州之所以說什麼兵家必爭之地是因為這里是個交通樞紐。
四川多山地,行軍路線只有兩條,一條是陝南漢中走劍門入蜀,一條就是從荊州向西的一條一邊是山一邊是長江的窄路。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蜀地自古以來易守難攻。
通向東吳的也有兩條,分別在合肥、荊州。
至於現在,離荊州近的武漢不是依然是貫穿南北東西的全國交通樞紐。
Ⅲ 一直很搶手的荊州,主要在哪幾個方面最有優勢
國人大都熟悉三國故事,無論是正史也好,演義也罷,即便是在說書人中的段子里,當一提到荊州這個地名,讀者便會立馬反應過來,故事的高潮來了。似乎在整個波瀾壯闊的三國史中,荊州的存在可謂是重中之重。甚至給人一種錯覺,得到荊州,便相當於得到了半個天下。
正因如此,在漢末軍閥混戰之時,一片祥和的荊州自然便成為了讀書人心目中的樂土。為了躲避戰亂,也為了交流學術,不少才子紛紛選擇了荊州定居。數十年下來,荊州的人才儲備也自然越來越雄厚。只是劉表的這番操作,最終卻便宜了孫劉兩家。尤其是善於籠絡人心的劉備,他在剛到荊州時便長袖善舞,吸引了如諸葛亮、馬良這樣的大才投靠。而蜀國內部的官員,也有一大半是來自於荊州。一州人才,撐起半個蜀國,可見荊州的人才之多了。
Ⅳ 湖北監利怎麼樣
湖北監利很好啊~
有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埃及人所獲得的土地,是由於尼羅河的恩賜。那麼,監利人所獲得的土地,則完全是由於長江和東荊河的饋贈。 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原是一望無際的雲夢古澤,後經長江的多次泛濫和漢江三角洲不斷延伸和擴大而逐漸形成了沖擊平原。監利縣就是鑲嵌在江漢平原上的一顆明珠。
湖北人被稱為「九頭鳥」,據說是因為聰明過人。(我也相信九個腦袋總比一個腦袋裝得多,至於轉得是不是那麼快我就不知道了!)那麼,我們對外稱為監利人,監利卻是因何而得名?據史書所載:漢獻帝建安18年(公元208年),曹操敗於赤壁,華容納入東吳管理,由於其地「土卑沃、廣陂澤」、「地富魚稻」,且西北境內曾產鹽(那時販鹽之利不遜於現在走私毒品),又有長江水道及洪湖河道運輸之便。於是東吳便「令官督辦」、「監收魚鹽之利」,此為「監利」縣名由來,實為政府督征稅收之意。公元222年,孫權稱王,便從華容縣劃出了監利縣,此時,監利方才作為一個正式縣名出現在歷史舞台,據學者考證,迄今為止,這個名稱已經使用了1800年。
Ⅳ 公元208年,荊州有什麼地理優勢
公元208年,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占據了它,既能夠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區,又可以順江東下,從側面打擊東吳;向西進軍則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今四川)。
Ⅵ 湖北省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與江西省相接,南鄰湖南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交界。湖北省是國家的經濟中心,交通樞紐。概況
湖北歷來為中國水陸交通運輸樞紐。長江、漢江和京廣鐵路交於武漢市,京九鐵路聯絡線(武麻鐵路聯絡線)與武漢相連,以及滬漢蓉鐵路快速大通道(上海至武漢動車現已實現公交化運營,漢宜鐵路也將於2012年5月通車,並與宜萬鐵路對接,2012年渝利鐵路又將與宜萬鐵路連通,屆時滬漢蓉大通道將真正貫通),使武漢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
內河運輸在省內居重要地位,以長江漢江為兩大水運干線,全省一半以上縣、市處於航運線上,是中國內河航運最發達的省區之一。
鐵路干線四通八達。京廣鐵路是中國鐵路運輸最繁忙運輸線之一,縱貫省東部,過境物資運輸量遠大於省內物資裝卸量。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1673公里,其中復線佔1/4以上。橫穿鄂西北山區的襄渝鐵路中的十堰-重慶段是中國第3條電氣化鐵路。
公路分布不平衡狀況有了極大改善。「十五」期間,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級公路4609公里,長江、漢江大橋10座,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5000公里,等級公路比重達到91%,實現省會武漢到各市通達高速公路,市州到縣(市)全部通達二級以上公路。公路建設以「六路六橋」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長江大橋6座,同時完成一、二級公路4609公里。
民用航空事業發展迅速。武漢市是中國航空運輸中心之一。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航空港,設計為4E級國家一級民用兼國際備降機場,是全國十大機場之一。空中航線共107條。省內有航線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線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
1、航空
湖北省擁有的武漢(天河機場)、宜昌(三峽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武漢(王家墩機場,已關閉)、荊州(沙市機場,已關閉)等民用機場,還有在建的十堰(武當山機場)、神農架機場,以及規劃的武漢第二機場和鄂東機場,其中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辟有多條國內和國際航線,宜昌三峽機場也開通了宜昌——香港航線及至日本的國際包機。
2、鐵路
湖北境內的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襄渝線、漢丹線、焦柳線、長荊線、及宜萬線,高鐵有武廣客運專線,石武客運專線,滬漢蓉鐵路大通道(上海至武漢動車現已實現公交化運營,漢宜鐵路也將於2012年5月通車,並與宜萬鐵路對接,2012年渝利鐵路又將與宜萬鐵路連通,屆時滬漢蓉大通道將真正貫通)等,省會武漢有直達省內各地的列車,此外還有直達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昆明、哈爾濱,廣州等全國各地市的列車。
3、公路
湖北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公路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達,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時也將鐵路和水路運輸連接起來。湖北省高速公路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建成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719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縱三橫一環」的高速公路網。「四縱」分別是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京珠高速)、大廣高速湖北省北段、菏澤至廣州高速湖北省中段(隨岳高速)、二廣高速湖北省(樊魏、襄荊、荊東高速),「三橫」分別是福銀高速湖北段(漢十、十漫高速)、滬渝高速仙桃至宜昌段(漢宜高速)、滬渝高速湖北段(黃黃、武黃、漢宜高速),「一環」是武漢繞城高速公路。根據規劃目標,到「十二五」末,湖北省高速公路將超過6000公里,屆時將形成布局合理、銜接緊密、輻射周邊、暢達全國、便捷通暢、安全高效的「五縱五橫二環」高速公路網路。
4、水運
「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湖北有著得「水」獨厚的優勢:通航河流229條,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國第6位,其中,千噸級以上航道1091公里,港口51個,船舶運力300餘萬載重噸,港口年綜合通過能力1.6億噸,在全國是名副其實的水運大省。
礦產資源
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復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岩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Ⅶ 湖北孝感市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優勢呢
同時孝感還是屬於很不錯的旅遊城市,這里擁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可以更好體驗到少數民族的風情,給自己的行程增添許多美好的回憶。另外它的旅遊資源很豐富,境內可以觀賞到眾多特色的美景,比如天紫湖生態假區以及湯池溫泉等都是理想的去處,總是可以找到適合的去處,如果有時間不妨過去看看。對於湖北實力不容小覷的城市,十年內成功升為地級市,未來有重大突破,不知你看完後有什麼想法呢?對孝感的發展前景看好嗎?
Ⅷ 監利縣的地理環境
荊州市監利縣處長江中下游,在江漢平原南端,南接岳陽,東望武漢,西連江陵,北挽仙桃,是荊州市人口最多的縣市。監利縣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60公里,總面積為3508平方公里,跨東經112.35-113.19,北緯29.26-30.12。
西與江陵縣,石首市傍江接壤、北與潛江、仙桃(沔陽縣)夾河相鄰,東與洪湖連壤交界,南與湖南的華容、臨湘、岳陽隔江相望。 監利的人口數字,在明朝以前無據可考。明朝始有戶口記載。如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為 5957戶,28185 口。以後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其戶口稍有增減。由於當時賦役的輕重系於人口的多寡,所以隱瞞人口的情況比較嚴重,這些統計數據也很不精確。
明朝末年,由於長期的戰爭動亂,災荒和瘟疫,使監利縣的人口損失過半。監利居民,如果翻閱他們的家譜,就會知道,很多是在清朝初年由江西一帶遷移到監利定居的。清朝統治時期,由於社會相對安定和清政府「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使監利人口增長非常之快。同治兩年(公元1865年),編審監利縣男女老少人口共為882609口,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瘟疫災荒和反動勢力的大屠殺,到1934年監利縣人口減少到468777人;1949年,監利縣有人口56萬;1999年,監利人口已達到 141萬。此後,控制人口增長已成為全社會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2010年11月1日零時,監利縣有常住人口1162798人。監利縣有戶籍人口(含「戶口待定人口」)1550972人。監利縣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數324131戶,家庭戶人口為112924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8人減少了0.50人。監利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601385人,占常住人口的51.72%;女性為561413人,占常住人口的48.28%。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84下降為107.12。監利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04685人,占常住人口的17.6%;15-64歲的人口為834741人,占常住人口的71.79%;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23372人,占常住人口的10.6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9.18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3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87個百分點。監利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61855人,占監利縣常住人口的99.92%。少數民族為943人,占監利縣常住人口的0.08%。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0.01個百分點。監利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3975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1192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470124人;具有小學程度的359127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210人上升為341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239人上升為1025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1143人上升為40430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45132下降為30885人。監利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70877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8.22 %下降為6.1%,下降了2.12個百分點。 監利的居民,漢族佔99% 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是由河南省唐縣遷入的三戶做馬、牛、羊生意的商人發展起來的。其中姓王的一戶,姓武的一戶。一百多年來,已發展到了幾百人。其餘的少數民族均系近百餘年來,先後從外地流入監利定居的。
2007年戶籍人口為150.9萬,常住人口127.6萬。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Ⅸ 荊州南平的地理優勢是什麼
南平鎮地處江漢平原南部,與洞庭湖平原接壤。全鎮總面積87平方公里,城區規劃建設面積10平方公里,總 人口6萬人,城區常住人口3.6萬人,農業人口2.4萬人。全鎮轄15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1991年被省政府確定 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成為全省中心鎮、荊州市明星鄉鎮;2003年被上級批准建立南平工業園區。
南平區位優越,環境寬松。南平地處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的交匯處,水陸交通便捷,207國道橫貫全鎮, 河道上通長江,下瀉洞庭;北距古城荊州60公里,西距焦枝鐵路47公里 ,是晉、豫、鄂等經207國道通往東南沿海的必經之路,素有"荊楚門戶" 之稱。近年來,南平鎮委、鎮政府不遺餘力地改善發展環境、投資環境、 人文環境,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努力構建和諧誠信的新南平。
南平物產豐富,經濟發達。南平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雨量充沛,陽 光充足,土地肥沃,是水旱兼作區。鎮委、鎮政府長期堅持農業產業化、 企業民營化和建設城鎮化的發展戰略,鎮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農業以糧 棉油、珍珠養殖、畜禽、林果等為主,農副產品加工業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格局。工業經濟形成了機械 製造、塑料製品、造紙包裝、生物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工業企業達到100多家。
Ⅹ 讓魏蜀吳爭奪不休的荊州有啥地理優勢
荊州,古稱江陵,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湖北省中南部,因毗連荊山而得名。《三國演義》共有120回,其中有72回與荊州有關。曹操、劉備、孫權為了爭奪荊州的控制權,爾虞我詐,波譎雲詭,將軍事謀略發揮到了極致。三國荊州的地理優勢體現在哪裡?誰又是真正的贏家呢?
荊州的地理優勢
古代有關中、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巴蜀四大經濟區,控制這些區域,相當於掌握了天下。荊州東挽江漢,西枕巴蜀,南瞰東南,北接中原,是連接四大經濟區的樞紐。據《漢書·地理志下》記載,東漢的荊州下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等七郡,整個區域囊括現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區。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從全局看,曹操在江淮占據了上風,坐擁襄陽形勝之利。孫權身陷兩線作戰的窘境,在實力上無法與曹操抗衡。劉備被盟友背後捅了刀子,率先從荊州出局,蜀漢也率先滅國。由此說明,荊州是各家實力的試金石,“吃瓜群眾”曹操成為荊州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