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斯科的地理位置
莫斯科位於北緯55°~56°、東經37°~38°之間,地莫斯科處東歐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市區被一條周長109公里的環城高速公路所包圍,市區南北長40公里,東西長30公里,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km²,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km²,全市總面積為2511km²。
莫斯科(Moscow),是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東歐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是俄羅斯乃至歐亞大陸上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俄羅斯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科技、教育中心。
1147年,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從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到沙皇俄國至蘇聯及俄羅斯聯邦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著名的古城。莫斯科擁有眾多名勝古跡,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莫斯科城市規劃優美,掩映在一片綠海之中,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譽。
2. 蘇聯的首都是什麼地方
莫斯科(Moscow),是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東歐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是俄羅斯乃至歐亞大陸上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俄羅斯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科技、教育中心。
1147年,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從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到沙皇俄國至蘇聯及俄羅斯聯邦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是世界著名的古城。莫斯科擁有眾多名勝古跡,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莫斯科城市規劃優美,掩映在一片綠海之中,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譽。
3. 前蘇聯有那些城市
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基輔、明斯克、第比利斯。
1、列寧格勒(聖彼得堡):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1924年為紀念列寧曾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聖彼得堡。
2、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1925年,為了紀念斯大林的貢獻,察里津改名為斯大林格勒。1961年,出於否認斯大林、反對個人崇拜的需要,赫魯曉夫根據其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地理位置,改斯大林格勒為伏爾加格勒。
3、基輔:1941年蘇軍敗退,被納粹德軍佔領,1943年蘇軍解放基輔。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政府授予基輔以「英雄城市」的稱號和金星勛章以表揚該市人民在戰爭中的勇敢和犧牲。1991年底蘇聯解體,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該市成為烏克蘭的首都。
4、明斯克:14世紀屬立陶宛大公國,後歸波蘭立陶宛王國,1793年又被俄國佔領,1991年蘇聯解體後歸白俄羅斯。歷來是聯系波羅的海沿岸與莫斯科、喀山等城市的貿易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戰後重建並成為白俄羅斯重要工業中心。
5、第比利斯:1921年前蘇聯把它定為喬治亞加盟共和國首都,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建設,第比利斯已經成為前蘇聯最優美、最舒適的城市之一。1991年4月9日,喬治亞共和國宣布獨立,第比利鄉斯為首都。
參考資料
網路-前蘇聯
網路-聖彼得堡
網路-斯大林格勒
網路-基輔
網路-明斯克
網路-第比利斯
4. 關於蘇聯時代俄羅斯首都
蘇聯首都是莫斯科,俄羅斯聯邦首都也是莫斯科。就和現在中國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都在北京市是一個道理。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於俄羅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亞高地(最高點253米)。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全市綠化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從飛機俯瞰莫斯科,映入眼簾的是藍天下蔥綠的樹叢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潔干凈。
歷史概況:莫斯科是一座歷史悠久和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始建於12世紀中期。
莫斯科市名來源於莫斯科河,關於莫斯科河的語源,說法有三:低濕地(斯拉夫語)、牛渡口(芬蘭-烏戈爾語)、密林(卡巴爾達語)。莫斯科市作為居民點最早見諸史冊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爾哥魯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築泥木結構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詞,一說源出希臘語,意為「城堡」或「峭壁」;一說源出早期俄語詞「克里姆」,指一種可作建材的針葉樹。後來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圍逐漸形成若干商業、手工業和農業村落。13世紀初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都城。14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蒙古貴族統治的斗爭,從而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5世紀中期莫斯科已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初。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今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1812年拿破崙率領的法軍佔領莫斯科後,這個城市在大火中焚毀,但很快又重新建設起來。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設委員會,開始大規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鐵路。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莫斯科緊隨彼得格勒之後,也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鎮納入城市范圍,組成大莫斯科區。1987年,莫斯科市政當局將每年9月的第一個雙休日定為城慶日,舉行各類城慶活動。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教堂廣場
行政區劃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為30個區(包括環城公路外的新興城鎮澤廖諾格勒),其中13個內城區的人口、面積均少於17個外城區。人口中俄羅斯人佔89.2%,其餘為猶太、烏克蘭和韃靼人。
從1897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從103.9萬人增加到208萬人。從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達到460.9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莫斯科的人口繼續增加,但速度有所緩慢。1959年為613.3萬人,1970年為719.4萬人,1979年為814.2萬人,1995年為887.5萬人,1989年為897.2萬人。自1989年以後,莫斯科的人口開始呈下降趨勢,1993年為871.7萬人,1997年為863.9萬人,1998年為850萬人,2000年為838. 9萬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統計,常住人口為1000萬,連同外來人口約為1200萬。截至2002年12月,人口約850萬。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達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佔55%,比男性多77.4萬人(1976),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僅為2.5‰(1976)。
生態環境:莫斯科生態保護良好,在環保問題上執法嚴格。1997年俄羅斯全國對破壞生態的行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預算中生態保護費佔百分之三,莫斯科達百分之五。早已實行汽油無鉛化,但汽車尾氣排放量已佔污染汽體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強了汽車廢氣檢測,禁止污染超標車上路,限制二手車進口和老汽車登記。由於歷史原因,市中心區64萬居民人均綠地僅9平方米,市政府決定市、區政府每年各撥款200萬盧布,把6000個小公園改造為自然保護地,禁止在那裡修建任何建築物。1998年,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簽發了在全市新辟8個自然保護區的決議,其中包括市東工廠區附近1200公頃伊茲邁洛沃森林松園、葉利欽總統等領導人居住區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學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寧山)。新辟的自然保護區加上原有的四片保護區,全市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200公頃,再加上全市星羅棋布的街心花園和公園,使綠地面積共達達2萬4千公頃,約佔全市面積40%,人均綠地30多平方米,成為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盧日科夫因此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世界最佳生態師」獎。
創建於1776年的莫斯科大彼得羅夫劇院
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國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設施眾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學校和84所高等學校。大學以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學生2.6萬余)為最著名。列寧圖書館是世界第二大圖書館,藏書3570萬冊(1995年)。每年出版4萬種圖書,發行近3600種刊物。科研機構1000多所,科學工作者人數達20多萬。除國家科學院外,還設有全國性的藝術、醫學、教育和農業研究院。
市內有121個劇院。國家大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國家中央木偶劇院、莫斯科國家馬戲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享有世界聲譽。有110個電影院、31個歌舞廳和72個文化宮。電視以4個頻道播出。莫斯科廣播電台以多種國內語言和60餘種外語播出。出版34種報紙。市內有65座博物館,美術館中以國立普希金藝術博物館、特雷塔雅科夫美術館以及兵器館(克里姆林宮內)、國立歷史博物館等較為著名。
體育設施有大型體育館(座位在1500個以上)1970個(1997年),體育場96個(1997年),其中奧林匹克綜合運動場面積達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舉辦第22屆奧運會。還有65個游泳池、290處足球場、1200個健身房賽車場4個和1600個藍球排球場。
醫療設施包括193所醫院和1000個診所。
工商業: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紡織工業而著名,被譽為「花布城市」。以後先後成為蘇聯、俄羅斯最大的工業中心,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工業門類齊全,擁有兩萬多家工廠。以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業為最重要,其他工業項目有汽車製造、化工、紡織、電子、航空、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印刷等。機械製造、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工業很發達,市郊農業也很發達。
當地發電站以經管道從中亞、北高加索和伏爾加-烏拉爾地區輸入的天然氣為燃料。建有大型天然氣庫和環城管道。伏爾加河上的烏格利奇、雷賓斯克、高爾基、薩馬拉、伏爾加格勒水電站經高壓輸電線向莫斯科供電。市東有熱電站。
莫斯科也是獨聯體最大的商業中心,俄羅斯最大的商業和金融業辦事機構都設在這里。設有全國銀行、保險機構總部、66家大百貨公司,百貨公司中以「兒童世界」、中央百貨公司和國家百貨公司為最大。
「地下的藝術殿堂」——莫斯科地鐵伏龍芝站一角
交通運輸:莫斯科交通發達,是全國鐵路、公路、河運和航空的樞紐,電氣化鐵路和公路通向四面八方。
作為俄羅斯鐵路系統的中心,莫斯科營運貨物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10。該市有9個客運火車站,在離市區約50公里的外圍修築了全長550公里的大環形鐵路。鐵路通往聖彼得堡、基洛夫、基輔、弗拉迪沃斯克、哈爾科夫、頓巴斯、明斯克、華沙、柏林等國內外城市和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高加索、中亞、克里米亞、西伯利亞、波羅的海等地區。
地鐵是莫斯科客運最大的交通工具,全市共有8條地鐵線路,營運里程達212.5公里(1995年)。
莫斯科河流經市區,有3個河港。莫斯科運河的開鑿,將莫斯科河與伏爾加河溝通,水上交通可達海上。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通航後,莫斯科成為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及裏海的「5海之港」,當地3個河港年貨運量2900萬噸。
莫斯科作為獨聯體航空網的中心,擁有4座機場,與大部分歐洲國家首都和紐約、蒙特利爾、東京等外國城市有直達航線,與97個國家、122個城市有國際航運業務。市內交通較發達,地鐵和公共汽車為主要工具,私人汽車在穩步增加。
市政規劃:1971年通過《莫斯科發展總規劃》。城市布局嚴整,呈環形和放射狀,從內向外分別為街道環、園林路環、大莫斯科環城鐵路和莫斯科環城公路。每個環區的作用和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反映了莫斯科的不同發展階段。克里姆林宮城堡處在全市中心,早期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後成為蘇聯國家的象徵。
全市共分八個區,高爾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幹道,也是最繁華的大街。列寧大街寬50多米,加里寧大街是全市最現代化的大街。市區內花園、街心花園、文化休息公園、綠化園林帶比比皆是。
一位少女在地鐵站前讀書候車
主要建築和景點:莫斯科是一座歷史名城,以布局嚴整的克里姆林宮和紅場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伸展。克里姆林宮是俄國歷代沙皇的宮殿,氣勢雄偉,舉世聞名,原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原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都在克里姆林宮舉行。克里姆林宮城堡內有精美的教堂、宮殿、鍾塔、塔樓,建築氣勢雄偉,舉世聞名。在克里姆林宮的中心教堂廣場,有巍峨壯觀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有凝重端裝的報喜教堂,有容納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歷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克里姆林宮東側是國家儀典中心——紅場,紅場內有列寧墓,南端有波克羅夫斯基教堂(1554-1560)。園林路環以內主要為政府機構和商業區,大部分國家機關和主要飯店、商店、劇場、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原經互會總部均建在此。園林路環和環城鐵路之間多工廠、火車站和貨場。
其他名勝有諾沃德維奇女隱修院教堂鍾樓、前蘇聯科學院主席團駐地、列寧中央體育館、烏克蘭飯店和國立莫斯科大學。環城鐵路以外是20世紀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工廠和住宅區。
雕塑是莫斯科市內別具風格的裝飾,市內多處屹立著用青銅或大理石雕塑的塑像和紀念碑。全市有11個自然森林區,近百座公園,佔地約2000公頃,市區內有街心花園800多個。
在莫斯科近郊有新聖母修道院、特羅伊察東正教大修道院、西蒙諾夫修道院等。城郊的新村銀松林、希姆基、奧斯坦基諾等地翠林茂盛,清幽宜人。
1995年5月16日,莫斯科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參考資料:源自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01/content_418806.htm
5.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狀況簡介
俄羅斯位於30°~180°E,50°~80°N,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
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的黑龍江省、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
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5)蘇聯的地理中心是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地勢南高北低,西低東高。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低地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2、氣候特徵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8℃~-10℃,7月平均溫度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而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3、水系分布
俄羅斯臨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瀕臨海域順時針依次為裏海、黑海、波羅的海、芬蘭灣、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
6. 蘇聯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文化)中心分別是哪個城市
經濟斯大林格勒,政治莫斯科,軍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科技(文化)伏爾加格勒
7. 蘇聯的首都是什麼
蘇聯首都:
莫斯科
莫斯科(Moscow),是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8. 蘇聯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哪裡它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
莫斯科是蘇聯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於東歐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兩岸,同伏爾加河有河道相連接,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9. 蘇聯在世界地圖的什麼地方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萬平方千米,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
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7300多公里的邊界線。
俄羅斯的經緯度位置:經度:東經26至西經170度,緯度:北緯41度至82度。
蘇聯的海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沿海邊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海岸線在北極圈上。摩爾曼斯克,因為有溫暖的洋流灣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極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凍結時間為每一年中的十個月。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