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矛盾的對立統一」如何理解
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著對立面之間相互吸引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
2、矛盾的斗爭性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為對立雙方互相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可以用許多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對、互相限制、互相離異、互相分化、互相批評等等,這些都是矛盾斗爭性的具體形式,從不同側面表現著矛盾著的對立面互相排斥的含義。
3、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區別的。從兩者在矛盾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來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穩定性相聯系,斗爭性同事物的變動性相聯系。
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又是相互聯結的。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爭性。只有同一性沒有斗爭性,或者只有斗爭性沒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沒有的。
㈡ 如何理解對立統一中的「對立"和「統一"
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間或事物之間既對立(相互排斥)又統一(相互聯系)的關系。
對立和統一是矛盾關系的兩個方面或兩種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又叫做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又叫做同一性。
具體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對抗性。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
㈢ 政治 唯物辯證法 矛盾 對立統一怎麼才能更好理解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怎麼區分
首先、矛盾即對立統一、對立的屬性是斗爭性、統一的屬性是同一性、
1、統一以對立為前提、沒有對立、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發展、
2、對立寓於統一中、並被統一所制約、沒有統一、事物同樣不能存在發展、
3、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其實、通俗一點、按政治老師的話來講、一個事物一分為二、兩個部分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這就是所謂的對立、統一~
第二個問題、、用我們政治提綱里的話來解答吧~
1、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則是次要矛盾.
2、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於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3、把握主要矛盾,就是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抓任務.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性質,抓方向,抓形式,抓主流,抓本質.
㈣ 怎麼理解矛盾即對立又統一 誰能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互相鬥爭。
所謂統一是指如下兩種情形: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第二,矛盾的雙方可以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黑格爾在其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提出矛盾即對立統一。馬克思主義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思想,系統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把矛盾規定為反映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辯證法的矛盾范疇不同於邏輯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及其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而邏輯矛盾則是由於違反了形式邏輯的規則而出現的邏輯錯誤,是思維混亂的表現。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
比如量變與質變當然是對立統一的。體現在:1、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而質變是根本的顯著的變化。這是對立。2、事物的發展總是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是統一。3、還可以從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去理解。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其實就體現在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繫上,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在斗爭性沖破同一性的過程中,就是量變,當斗爭性沖破同一性時就是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發生變化。
㈤ 如何理解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的實質和核心
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基本規律和基本范疇所構成的科學體系,它們從不同層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一般性質。但是,在唯物辯證法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是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其主要理由在於: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世界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的根本內容在於互相對立的矛盾雙方之間的關系,發展的源泉、動力在於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又統一又斗爭。只有抓住這一規律才能深刻說明聯系和發展的實質。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鑰匙,它是貫穿於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和唯物辯證法的范疇,都有自己特定的內容,並且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客觀世界的聯系和發展,但其中都貫穿著一個基本的內容就是對立統—關系。如質和量、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結果,本質和現象,必然和偶然,……等無一不是對立統一關系。因此,掌握對立統一規律就成為掌握唯物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關鍵和鑰匙。
第三,對立統一規律是區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試金石,是這兩種發展觀斗爭的焦點。既然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那麼,承認矛盾法則就是辯證法,否認矛盾法則就是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焦點就在於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也就是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所以,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是區分辯說法和形而上學的試金石。
第四,對立統一規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認識的根本法則,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最根本的方法。辯證法是世界觀,同時也是方法論,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的發展觀,同時也是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離開了矛盾分析法,就不可能認識世界的聯系和發展,當然也就不可能正確有效地改造世界。
要掌握唯物辯證法,首先必須掌握對立統一規律這個核心。但是,對立統一規律不能代替或取消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或范疇,它們都有自己的獨特內容。只有把握對立統一規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其他規律和范疇;同樣地也只有把握其他規律和范疇,才能更具體更深刻地理解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容,也才能充分發揮對立統一規律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是全面而深到的理論體系,它既是革命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耍掌握這個最好的思想武器,必須深刻理解這一科學體系的總的特徵,以及構成整個體系的基本規律和范疇。
㈥ 如何理解對立統一
所有的事物都是對立面的統一。例如,任何一根木棍,總有這一頭和那一頭。你無論把一根木棍截成幾截,每一截都必有兩端,因此,一根木棍就是一種比較簡單明了的對立統一體。
自然界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如原子,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反映到人的頭腦中便有了對立統一的觀念。人們對對立統一的觀念並不陌生,只不過不同時代的人的表達用語不同罷了。《易經》中用「陰陽」來表示對立統一的觀念,《道德經》中用「有無」來表示對立統一的觀念,而現在有些人則喜歡用「矛盾」來表示對立統一的觀念。雖然用詞各不相同,但都是正確的。
然而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於「對立統一」觀念的正確理解也就到此為至。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於「對立統一」觀念的進一步理解總是走向謬誤。
儒家用「陰陽」觀念來概括自然界中既對立又相聯系的現象。儒家認為,天地、日月、晝夜、上下等都是陽和陰的關系,(亦即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天、日、晝、上等為陽,地、月、夜、下等為陰,並進而規定,陽為主,陰為輔,然而再把這種結論用於解釋社會現象。儒家認為,在人類社會中同樣也分陰陽。那就是君王為陽,臣民為陰;父母為陽,子女為陰;丈夫為陽,妻子為陰。又由於在「陰陽」的關系中,陽為主,陰為輔,所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天經地義。社會全部的綱常倫理、政治制度在自然界中找到了依據,此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整個封建秩序由此確立。
道家則用「有無」觀念來概括自然界中既對立又相聯系的現象。道家認為,在「有」與「無」的關系中,「無」能生「有」,「無」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漢代的「貴無論」者王弼據此進一步認為,「治眾者至寡」,從而為「至寡」的君王統治萬民尋找到了哲學依據。
現代的辯證法喜歡用「矛盾」觀念來概括自然界中各種既對立又相聯系的現象。辯證法認為,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它有兩個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並據此來分析自然和社會現象,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從而為在人類社會中進行無休止的斗爭運動尋找到了理論依據。
上述三種關於對立統一的表述盡管用詞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在正確觀察到事物具有普遍的對立統一的性質時,卻又都強化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弱化另一方面。然而,對立統一固然是事物的客觀性質,但其中「一個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觀點」卻純粹是人的主觀認定。
一根木棍的兩頭組成了這根木棍的對立統一體,對使用這根木棍的人來說,由於使用的需要,也許該使用者主觀上會認為這根木棍某一頭重要,另一頭次要,但對於木棍本身來說,卻無所謂那一頭更重要。
以一根木棍為例可能覺得太簡單,我們還是以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為例來分析對立面的雙方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地位。
現代辯證法認為,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物體,無論看上去是多麼的靜止不動,其實它們全都隨著地球一起繞太陽運行。所以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這段看上去非常正確的論述卻純粹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定,我們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運動與靜止的關系作相反的主觀認定: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靜止是絕對的,運動是相對的。因為,一、任何運動都是以靜止為參照物的,沒有靜止,運動就無法體現。地球繞太陽運行,是以太陽為靜止參照物;太陽系繞銀河中心運行,是以銀河中心為靜止參照物的;人們感覺到汽車、火車在運行,是以大地為靜止參照物的。不能設想,沒有靜止為參照物,運動又如何體現。二、人們面對的任何事物,都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只有穩定狀態的事物,人們才可以給它們命名,才可以觀察它,利用它。無法想像,不能保持穩定狀態的事物是一種什麼樣的事物,人們又該如何去把握它,而事物的穩定狀態,就是靜止。三、事物的任何發展變化都是以穩定狀態的靜止物為載體。草木枯萎了,化作各種元素,元素又被各種生物吸收。物質變化的每一瞬間都是以可以命名的穩態物為載體,這些載體都是具有一定
空間規定的具體事物
。從一種物質形態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形態,中間並沒有一個不可捉摸的虛化狀態。
那麼,是否可以因此認為靜止是絕對的,運動是相對的,當然也不能。在運動與靜止的關系中,人們沒有必然的理由認定其中的一方是絕對的,另一方面是相對的。對立統一的雙方都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只有雙方勢均力敵,對立統一體才能夠存在。
理解對立統一不能忽略「體」的概念。一根木棍的兩端構成了這根木棍的對立統一體,但這根木棍的這一頭和另一根木棍的那一頭構不成對立統一關系,因為它們不在一個「體」中。
「體」的概念告訴我們,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誰更重要,取決於「體」是否處於穩定狀態。當某個「對立統一體」處在穩定狀態時,同一性(靜止)就起主要作用,斗爭性(運動)就處於次要地位;當一個「對立統一體」向另一個「對立統一體」轉化時,斗爭性(運動)就起決定性作用,同一性(靜止)退居次要。
總之,雖然從事物存在發展的某一具體階段來看,同一性和斗爭性可能會處於不同的地位,有時斗爭性起決定性作用,有時同一性起決定性作用,但全面來看,同一性和斗爭性是處於平衡的狀態的,不存在「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性質。如果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始終處於不均衡的地位,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不可能存在。
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自然界是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盡管人們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多少種不同的形態有爭議,但任何社會都是由公權和私權構成卻是不爭的事實。社會,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對立統一體,其對立的雙方就是「公權」和「私權」,它們統一(共存)於一個社會之中。兩者的關系如何,直接決定了該社會的性質和狀況,但這一話題已超越了本文,有待下一篇文章再說。
㈦ 哲學中的對立統一規律怎麼理解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
2、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根本內容,事物普遍聯系的實質就是事物之間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體系;事物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揚棄舊事物的過程,它體現著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3、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實質,所以,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范疇的鑰匙。
(7)如何更好地理解對立統一擴展閱讀:
對立統一規律的例子: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矛盾體,很明顯,它要建立起來並運轉,首先得有員工,事情得靠人去做,這就是生產力;但是,人再多,一盤散沙也不行,得有領導決策、指揮,就有了分工。
還得有一套規章制度,大家都得遵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建立了一種生產關系。有了這兩者,企業才能運轉起來,缺一不可,這就是矛盾兩面的相互依存性、統一性。
2、矛和盾
矛是進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兩者是對立的。如果沒有矛的進攻,就不需要盾的防守,所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哪一個,另一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㈧ 對立統一的原理是什麼如何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點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
對立統一的原理一般指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
簡單的舉個例子,挑戰與機遇就是對立統一的,在生活中,對立是矛盾,統一對我們來講可以簡單我理解我換位思考,本質有相同之處!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它揭示出,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對立統一規律的內涵體現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雙方發展的不平衡性。辯證法是解決一切矛盾的方法論。
(8)如何更好地理解對立統一擴展閱讀:
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的辯證法規律只有三個,它們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任何事物內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
㈨ 怎樣理解對立統一規律
例如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是既統一又對立的。
首先,兩者存在利益的斗爭
其次,沒有資產階級的發展,也就沒有工人階級的壯大,兩者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