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什麼是地理背景

什麼是地理背景

發布時間:2022-04-24 03:16:06

1. 分析秦漢帝國疆域版圖的地理背景!!!!急急急~~!!!

秦 疆域以黃河以南 陝秦以東 川東 越北 東南至海 。 地理背景 北方匈奴正在崛起 境內六國雖然一統 但尚未全部壓制住 所以秦以法治國 嚴苛之勢 設立郡縣制 統一度量衡 是勢在所需 諾以秦之強勢 步步為營 由其五十 或百年 未必不是大治之世! 假若以秦之勢 繼而百年 或許五胡亂華 朝代更替 也許不會重演!

漢 疆域似秦 但北可至遼東(近鴨綠江流域 北朝鮮附近)南可至今越南北部 西則越祁連山 直至西域 天山附近 。地理背景 匈奴依然在楚漢紛爭之時崛起 西域番邦也分裂而治 國內 高祖推行 藩王制度 終歸還是未能逃出世俗的 思考模式 此為後世2000年之關鍵敗筆! 雖以漢人自稱 然國之鼎盛 卻不及秦! 兩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勾心鬥角 從此而來……

雖然說是地理背景 但這個背景二字 包含實在太多 雖然漢比秦在地理版圖上大了許多 貌似藩王制度比郡縣更加 利於控制和 加強中央集權 更加開辟了西域都護府 掌控了西域諸國 打開了西方貿易的絲綢之路 但是 對於軍事 以及 國力的強弱 並無益處 強如秦者 雖內憂 卻未讓匈奴入寇 強如漢者 雖府庫盈滿 卻有高登之圍!

我國歷來外猶之患 皆因 內爭開端……

2. 地理位置和區域地理背景的聯系是什麼意思

區域地理是一個重要的分支地理。它的重點在一個特定的土地或景觀的不同的文化和自然地質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其對應的系統地理學,致力於在全球層面的具體地質。[1]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全國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自然區。其中東部季風區由於南北緯度差別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又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此全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3. 文化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景三級差異
1. 一級差異——自然地帶-基調景觀差異
2. 二級差異——同一自然地帶內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三級差異——由於地區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觀
文化地理環境的三級差異
1.一級差異: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響的地區,同質文化圈、異質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歐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著人文化圈
2.二級差異:文化區:世界文化區P15(十二個)
3.三級差異:民族小區:同一民族生活地區。

4. 黃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和形成原因有什麼不同

地理背景主要描述它的特點,地貌等參數,而形成原因就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

舉個例子:例如一塊麵包,那麼對應的,一個是說它的色、香、味、形狀,一個是說怎麼做。

(1)地理背景: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2)形成原因: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5. 地理地質背景

瀘西小江流域位於滇東岩溶區,東經103°30′~104°05′,北緯24°10′~24°45′,屬南盤江水系一級支流。主體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轄區。流域總面積1009.28km2,岩溶面積佔75.2%。流域中上游為橢圓形的瀘西岩溶盆地,長軸呈北東向延伸,盆底沉積平壩區海拔1700m左右,面積78.1km2,地形較平坦;盆地周圍裸露型岩溶中山區海拔1800~2459m,各種岩溶形態發育齊全;盆地以南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為流域的排泄基準,最低點海拔820m,橫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

該區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枯、雨季分明。山區、壩區氣候差異較大。區內多年平均氣溫15.2℃,最高氣溫36.1℃,最低氣溫-4.3℃。多年平均降水量966.8mm,最大1251.5mm,降水量80%以上集中於6~10月。水面蒸發量多年平均值在 1204.1~1279.3mm之間。小江全長 97.5km,落差 1001m,流量0.52~39.83m3/s,年平均流量5.44m3/s。

流域內森林面積269.38km2,覆蓋率為26.69%。石漠化總面積211.75km2,占流域面積的20.98%,主要分布於瀘西盆地周圍和小江河谷裸露型岩溶山區。

流域內共有人口20.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43萬人,占總人口的86.9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0791.7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8.02%,人均佔有糧食391kg,農民人均純收入1426元,處於岩溶高中山區的三塘鄉人均純收僅688元。耕地總面積70.76萬畝,其中水田9.81萬畝,旱地60.95萬畝,人均佔有耕地3.53畝。目前缺水人口5.17萬人,缺水耕地39.22萬畝。

流域內分布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地層,出露地層以中生界三疊系為主,局部地段分布古生界二疊系、新生界古近系。壩區、河谷區及山間窪地內分布有新生界第四系紅粘土、砂質粘土、砂土及碎石土,一般厚度0~30m。古生界僅出露二疊系中統宣威組(P2x)泥岩、砂頁岩、粉砂岩,厚度57~250m。中生界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為砂泥岩、永寧鎮組(T1y)為薄層灰岩夾砂泥岩,厚度分別為517m、401m;中統個舊組(T2g)、法郎組(T2f)以灰岩、白雲岩為主夾少量薄層泥質灰岩、砂泥岩,厚度分別為2853m、104m;上統鳥格組(T3n)、火把沖組(T3h)為砂泥岩,厚度分別為314m、313m。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統路美邑組(E2l)主要為砂岩、礫岩,厚度1714m。流域內地層以個舊組(T2g)和火把沖組(T3h)分布最廣(圖3-1)。

圖3-1 瀘西小江流域地質圖

1—正斷層;2—推測正斷層;3—逆斷層;4—平移斷層;5—實測及推測性質不明斷層;6—地層界線;7—不整合地層界線;8—背斜;9—向斜;10—地層代號;11—流域邊界

小江流域屬華南褶皺系滇東南褶皺帶,經歷過多期構造運動,形成構造線以北東向為主的不同類別和性質的斷層、褶皺。斷層是小江流域內的主要構造類型,以北東向為主,規模較大;其次為近南北向的斷層,規模較小,多切斷前期斷層。斷層傾角較陡,一般50°~80°左右。雨龍斷層為流域內主幹斷層,斷面傾向南東,為一正斷層。流域內褶皺具有背斜舒緩、向斜緊密的特點,主要有白水向斜和楊梅山背斜。因受斷層切割,褶皺多不完整。構造控制了小江流域的地貌格局,瀘西盆地的形成受構造活動的制約,長軸方向與構造線走向一致。通常沿斷層走向發育串珠狀的窪地、落水洞及溶洞等。

6. 常見的六種新聞背景都有什麼

常見的六種新聞背景:

一、歷史背景

這類背景主要是點出報道事實的歷史由來,或者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的過程,有助於闡明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具有延續性。當新聞事件的價值與歷史狀況聯系在一起,在歷史的比較中才能闡明新聞的意義時,這就需要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歷史背景指事物發展的歷史以及它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處的地位。

二、地理背景     

這類背景是對報道中生僻的地點、地區、地形、地貌或地方特色等情況進行必要的介紹,便於受眾知道所報道事實的地理環境,又可增強新聞價值。

三、知識背景     

這是指對消息中涉及專業性較強的知識進行必要的介紹。 

四、人物背景     

當新聞事實與人物密切相關時,就要提供相關人物材料。對受眾有所了解的新聞人物,背景要簡明扼要地點明人物的特色;對受眾不熟悉的人物,要介紹人物的概況。有關人物的出身經歷、身份特點、社會關系的背景材料,對說明新聞事實很有作用。

五、事件背景

這類背景可以說明新聞事件的起因。尤其是有的事件由於傳言、誤解或歪曲而造成的,就需要在消息中交待有關事件的背景,方能說清事件發生的起因。

六、政治背景

報道一些重大的政治性事件,如不交代必要的政治背景,不足以提示它的政治意義,會使報道缺乏一定的深度。對國際上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新聞中寫出其政治背景尤為重要。

7. 旅遊者產生的地理背景

答:從客觀上講,是科學技術進步、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中,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及交通運輸條件的現代化是產生旅遊需求的三個重要因素。

(1)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產生旅遊需求的前提條件

所謂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個人收入中扣除支付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須的生活消費開支和必要的社會消費開支之後,仍有剩餘的部分。人們擁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備產生旅遊需求的經濟條件。

(2)人們餘暇時間的增多是產生旅遊需求的必要條件

所謂餘暇時間就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之餘以及必需的社會活動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餘暇時間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每日工作之餘的閑暇時間、每周末的閑暇時間、法定假日的閑暇時間和帶薪假期。旅遊活動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沒有時間就不能形成旅遊行為,因而餘暇時間是構成旅遊活動的必要條件。

(3)交通運輸手段的現代化是促進旅遊需求產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對現代旅遊需求的產生、規模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任何旅遊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交通運輸條件,特別是遠程旅遊及國際旅遊,更講求交通運輸條件的舒適和方便。

總之,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和交通運輸手段的現代化是促進現代旅遊需求規模迅速擴大的客觀基礎,而這一客觀基礎的形成則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6 旅遊需求除了受旅遊動機、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餘暇時間和交通運輸條件的直接作用外,還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自然、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而形成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

8. 一,在確定區域主體功能時應該考慮的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景:地形 維度 氣候光照
社會地理背景:勞動力 市場 交通 科技 政府政策支持

9. 地理背景

1、地理學習,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要學會高效聽課。
①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②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③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④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2、學會整合知識點,提高知識理解和記憶能力。
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這樣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3、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記憶是學習的根本。
提高記憶力,可以專門的訓練一下。這一類的訓練比較多,比如我比較熟悉的:速讀記憶、編碼記憶、思維導圖記憶。速讀記憶是一種快速閱讀之後的重點記憶和理解記憶;編碼記憶是一種將編碼信息與恰當的線索聯系起來的個性化記憶;思維導圖記憶是一種將所需記憶內容整合成關鍵詞句後的思維記憶。以上三種記憶,是我個人用下來比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統的訓練,具體比較多,就不一一詳細講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中對我上述的三種訓練都有具體的講解和訓練。

4、高效復習,溫故而知新。
①制定階段性的復習目標,合理規劃自己每一天的學習復習任務。什麼時候復習什麼科目,什麼時候做題訓練,什麼時候看書背誦,什麼時候查缺補漏等等,都一一明確下來。
②復習的時候,不要長時間的只復習一科,也不要頻繁的更換復習科目。每一個時段的復習都要保證學科的完整性,按計劃復習完一個學科再進行另外一個學科的復習。
③自己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最好就保持同步進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於老師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師遠遠落下。
④每一小階段的復習之後,要檢查掌握情況。可以自己一個人進行:合起書本,回憶一下這一階段都學習復習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是已經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較模糊的、還沒有掌握的、有疑問的,針對有問題的要趁熱打鐵,折回去快速溫習鞏固。也可以找你的夥伴一起進行,相互檢查、考校。

5、認真做題和面對每一次考試。
做題的時候:①要仔細審題,而且要審准、審透,提煉出有效信息。②要講究效率,會的就過(一定是要真的會,而不是感覺會),把時間放在不會的上。③不要動不動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題會讓你覺得題目很簡單,但實際做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筆了。④適當進行題海戰術,掌握各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
認真面對每一次考試。考試除了是檢驗你學習效果的方式,同時也是你積累經驗的過程,比如:①學會如何分配和把控時間;②掌握作答中各種細節的處理技巧;③磨練考試心態;④幫助自己認識掌握的不足之處,復習提升。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地理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