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政策
我國目前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Ⅱ 如何理解我國現階段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這是現階段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特點。我們要正確認識民族問題的「四個交織」,正確處理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民族問題。
Ⅲ 怎樣全面理解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答案:解析:分析基本內容和優越性及特色。 (1)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地方行政區域。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同時,在中央統一領導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有著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實踐證明,它既符合歷史的發展,又符合現實情況,合乎國情,順應民意,具有很大的優越性:①有助於把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②有助於把國家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具體特點結合起來。③有助於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④有助於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提示: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
Ⅳ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形勢與民族政策大約五百字要求有自己的觀點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可以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體系。這個政策我們怎麼評估?從我自己的研究過程得出結論。第一,它是科學的。第二,它是正確的。為什麼這么講呢?所謂科學的,因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它的理論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我個人認為,它的理論的東西還是最科學的,因為我們有最先進的民族理論武器作為指導思想。第二,這套政策符合中國的國情。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理論正確,但脫離中國的實際,那就是教條主義。最近我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我覺得結合的方面做的很好。只有科學的理論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它的生命力就產生出來了。
第三,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它的核心、它的基本精神、它的靈魂、貫穿的紅線就是真正貫穿著民族平等。過去我們對民族平等的理解比較狹窄,現在它的內涵還是挺豐富的,一般來講我們都是這么來談,對於我們國家的民族平等怎麼理解?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比如說我們國家13億人口,漢族一個民族就12億多,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加在一起才1億多。人口有多有少,那怎麼辦?必須平等。不管歷史發展長短,各個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不一樣,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生產習慣的差異,這些都不能成為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理由。
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之下,各個民族所確定的地位、所享有的權利地位都是一樣的,任何一個民族不能享有特權。鄧小平先生當年特別強調,我們的政策是真正立足於民族平等。而且我們還在努力實踐,建國初期強調政治上的平等,現在進一步強調法律上的平等,我覺得現在提各民族在法律上的平等,當前尤其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國家法律面前,在這個問題上,不管什麼民族,都必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
另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推進民族平等的實踐,不僅強調政治上、法制上的平等,而且進一步推動在經濟上、文化上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各個民族權益、地位都應該是一樣的,已經深入到經濟上的平等、文化上的平等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平等,這個工作對我們黨和國家來說是非常精彩的一筆。國家法律規定各個民族的平等,作為各個民族的成員來講,除了享有權利、權益之外,還有一個對國家的義務,你首先要愛國,首先要擁護我們這個政治制度,擁護我們的黨和政府。所以不僅享有權利,同時還要按法律規定履行對國家的義務。
從上述幾點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前我們國家的民族政策是符合各民族利益的,是符合我們國家最高利益的,這一點是不能含糊的,而且這一點也是基本的事實。我們政策的基本點是沒有問題的,是正確的、科學的,而且贏得了各民族人民的擁護。我和白老師做民族理論教學研究,經常到民族地區去,通過調查,了解各民族的心態,談他們的實際感受,99%的人對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擁護的。我們也不否認我們民族政策有不斷需要完善的地方,因為社會總是不斷發展,現在我們國家處在新世紀、新階段,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社會矛盾,包括一些民族矛盾,那在政策方面有沒有需要進行微調的,我覺得要與時俱進。還有就是政策是不是落實的很好,是不是十全十美了,也很難說,但這是支流,不影響當前我們國家民族政策總體上的正確以及在實行民族政策方面取得成效的基本評價。
Ⅳ 說說你對中國民族政策的認識
第一,體系完備。中國政府始終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研究民族問題,制定民族政策,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部門制定的民族政策組成的完備體系。
第二,實事求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制定民族政策,使之適合國情,適應民族發展規律,反映各族人民共同意願。
第三,與時俱進。注重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民族政策,既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又不斷適應時代的新變化、滿足人民的新期待。
第四,重視執行。強調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民族政策,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加強監督檢查等措施,確保民族政策落到實處。
第五,中國特色。著眼於中國的實際,注重吸收歷史經驗,同時又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和共有的精神財富,使中國的民族政策更好地體現人類進步的共同追求。
Ⅵ 怎樣理解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以其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1.民族區域自治以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為前提.民族自治地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其自治權屬於特殊的地方國家權力,與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不同,不享有脫離國家而獨立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國單一制國家結構條件下的一種地方政權形式,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管理本地區的和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這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就可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也必須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內實行.這種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結合,即只有聚居在一定區域內的少數民族才能實行民族自治,不是分散居住的少數民族人口實行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與民族聚居無關的地方自治. 3.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承認民族差異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權利,使之能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而建立的.少數民族作為我國人民中的一部分,享有的當家作主權利具有民族性.一方面,少數民族作為國家主人,他們在政治、經濟、特別是文化上的特殊要求應得到特別保護;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在任何時候都享有民族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以,在少數民族傳統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自治,行使自治權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權利的關鍵.可以說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否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就名存實亡了. 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Ⅶ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民族政策
民族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民族融合是大勢所趨。將來的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將是總體一致,細節有差異。
現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個選擇題:讓這個融合的趨勢,和平的變化?還是暴力的變化?
對於西方殖民者來說,他們的處理方法就是,非我族類,要麼滅絕,要麼同化。滅絕者如印第安人,同化者如澳洲土著。
Ⅷ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形勢與民族政策
中國的民族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編輯本段]民族政策的具體原則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三個離不開」思想生動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歷史。中國眾多的民族,起於多源。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匯聚成為統一、穩固的中華民族。各民族歷經遷徙、貿易、婚嫁,以及碰撞、沖突之後,交往范圍不斷擴大,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絹馬互市、茶馬互市和西漢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的疆域、共同捍衛祖國的統一、共同推動祖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徵逐漸形成,並不斷強化。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三個離不開」思想,是對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三個離不開」思想生動反映了我國各民族發展誰也離不開誰的實際。我國各民族在發展中各有優勢、互補共濟。總體上講,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有優勢,而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域廣闊、資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諸多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國家現代化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必須把漢族地區和民族地區各自的優勢和長處發揮出來,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實現互利共贏。
「三個離不開」思想是防範滲透、抵禦分裂的有力武器。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在西方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境內外「三股勢力」相互勾結,不斷變換策略和手段,進行反動宣傳,極力挑起事端、製造動亂,煽動民族對立、民族仇視,妄圖從民族關繫上打開缺口,以達到分裂祖國的險惡目的。在長期的反分裂斗爭中,早已根植於廣大各族人民心中的「三個離不開」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們防範滲透、抵禦分裂的強大武器。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發展中的多民族國家,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攜手並肩、團結奮斗。特別是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增多,民族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但無論什麼時候,只要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我們就一定能形成中華民族磅礴偉力,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勝利推向前進
Ⅸ 如何正確認識現階段我國的民族政策何宗教政策
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實質,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應該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來加以解決。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第二、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正確處理宗教問題。正確認識我國社會存在的宗教問題,關鍵是要立足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必須尊重宗教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發展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需要。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Ⅹ 如何理解民族團結是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
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上,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對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這一反動制度,開辟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紀元.此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繁榮發展.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