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南有幾個市
湖南有: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
地級市分別是: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1個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個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醴陵與湘陰地理位置哪個好擴展閱讀:
1.湖南: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南部,宋代劃定為荊湖南路而開始簡稱湖南,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南北而簡稱「湘」,也稱瀟湘,省會駐東北部的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種植五穀、織麻為布、製作陶器,坐落於炎陵縣西部的炎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舜帝明德天下,足歷洞庭,永州九嶷山為其陵寢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
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國土面積的2.2%,在各省市區面積中居第10位。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
2016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31244.7億元,比2015年增長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98.6萬人,城鎮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個百分點。
2.歷史沿革: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下設長寶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備道、衡永郴桂道四道,道下為府,直隸州(廳),府(州)下為縣[8]。雍正元年(1723年)設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湖南省設湘江道、衡陽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轄縣 。
民國五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 ,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11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4縣劃歸辰沅道。湖南省分為三道,湖南劃分的三道一直延續到道制撤消。
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市、衡陽市兩省轄市。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以原株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淥口區的行政區域,淥口區人民政府駐淥口鎮學堂路1號。
網路-湖南
② 湘陰跟平江哪個富裕
從印象中看,平江好像是貧困縣(但不知道是真窮還是假窮這個你懂的),雖然靠近長沙劉陽但位置偏,位於山區,目前沒有鐵路和高速(京珠東線在建)相比較湘陰雖然目前也沒有鐵路和高速(京珠西線在建)但靠近長沙市區,從湘陰縣中心到到長沙市北站約需要1小時,交通位置上比平江好。俗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就地形來說,平江是山區,而湘陰湘江東側多山區這里和平江差別不大,湘江西部是湖區平原,西部水產豐富,公路密布,省道101直達望城長沙,當地農民富足,最近的沙田離望城(15公里,15分鍾)離長沙西站(38公里,45分鍾),湘陰又勝一籌。
湖南省內的2011年公布經濟數據來看:
2010年湖南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20強
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市、攸縣、資興市、耒陽市、冷水江市、汨羅市、桂陽縣、湘潭縣、永興縣、華容縣、湘鄉市、邵東縣、韶山市、岳陽縣、湘陰縣、澧縣、常寧市。
2010年湖南省GDP總量前20強
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市、耒陽市、攸縣、湘潭縣、華容縣、汨羅市、湘鄉市、邵東縣、湘陰縣、桂陽縣、資興市、衡陽縣、衡南縣、永興縣、澧縣、桃源縣、冷水江市。
2009年湖南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
序號 縣市名稱 縣域經濟綜合實力 分類
1 長沙縣 99.85 A
2 瀏陽市 81.04 A
3 寧鄉縣 75.02 B
4 望城縣 59.50 B
5 醴陵市 53.45 B
6 攸縣 48.70 B
7 耒陽市 44.01 B
8 汨羅市 41.51 B
9 資興市 41.12 B
10 湘潭縣 39.24 B
11 冷水江市 38.96 B
12 桂陽縣 37.72 B
13 邵東縣 36.93 B
14 華容縣 36.81 B
15 湘鄉市 36.73 B
16 永興縣 35.77 B
17 岳陽縣 35.54 B
18 常寧市 34.30 B
19 衡陽縣 34.22 C
20 衡南縣 33.52 C
21 湘陰縣 33.01 C
22 臨湘市 32.44 C
23 沅江市 31.84 C
24 祁陽縣 31.59 C
25 祁東縣 31.30 C
26 澧縣 31.10 C
27 韶山市 30.82 C
28 衡東縣 30.20 C
29 株洲縣 29.57 C
30 石門縣 28.09 C
31 桃江縣 27.74 C
32 東安縣 26.01 C
33 漣源市 25.78 C
34 漢壽縣 25.38 D
35 衡山縣 25.24 D
36 道縣 24.85 D
37 桃源縣 24.67 D
38 南縣 24.21 D
39 吉首市 23.66 D
40 嘉禾縣 22.89 D
41 津市市 22.60 D
42 臨澧縣 22.34 D
43 臨武縣 22.15 D
44 雙峰縣 21.35 D
45 新化縣 21.27 D
46 慈利縣 21.10 D
47 茶陵縣 21.07 D
48 平江縣 20.99 D
49 安鄉縣 20.87 D
50 藍山縣 20.76 D
51 洪江市 20.71 D
52 漵浦縣 20.70 D
53 洞口縣 20.33 E
54 中方縣 20.15 E
55 安化縣 19.56 E
56 寧遠縣 18.60 E
57 沅陵縣 18.29 E
58 隆回縣 17.71 E
59 宜章縣 17.32 E
60 瀘溪縣 17.01 E
61 新邵縣 16.76 E
62 邵陽縣 16.63 E
63 辰溪縣 15.51 E
64 綏寧縣 15.18 E
65 城步縣 14.66 E
66 炎陵縣 14.53 E
67 武岡市 14.52 E
68 鳳凰縣 14.50 E
69 芷江縣 14.21 E
70 雙牌縣 13.98 E
71 靖州縣 13.71 E
72 龍山縣 13.53 E
73 桑植縣 13.20 E
74 江華縣 13.16 E
75 保靖縣 13.14 E
76 花垣縣 12.57 E
77 永順縣 11.81 E
78 會同縣 11.05 E
79 江永縣 11.00 E
80 新田縣 10.42 E
81 麻陽縣 10.24 E
82 安仁縣 8.78 E
83 汝城縣 7.87 E
84 通道縣 7.40 E
85 古丈縣 6.73 E
86 新寧縣 6.08 E
87 桂東縣 5.69 E
88 新晃縣 2.63 E
附一:2007年,祁陽首次進入中部百強,位列全省15,2006年祁東進入中部百強96,2007年祁東位列全省21,2008年祁陽位列中部百強87,系歷史最佳,2009年,祁陽退出中部百強,退出全省20強。
2009年湖南省GDP總量前20名縣市: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市、耒陽市、望城縣、湘潭縣、攸縣、汨羅市、湘鄉市、華容縣、湘陰縣、衡陽縣、衡南縣、桃源縣、澧縣、冷水江市、桂陽縣、邵東縣、資興市。
2009年湖南省人均GDP前20名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冷水江市、資興市、瀏陽市、寧鄉縣、韶山市、吉首市、汨羅市、醴陵市、臨湘市、津市市、攸縣、華容縣、永興縣、花垣縣、湘陰縣、耒陽市、石門縣、嘉禾縣。
2009年湖南省地方財政收入前20名縣市:長沙縣、瀏陽市、醴陵市、寧鄉縣、望城縣、耒陽市、攸縣、湘潭縣、冷水江市、汨羅市、資興市、桂陽縣、湘鄉市、永興縣、常寧市、衡南縣、漣源市、邵東縣、茶陵縣、澧縣。
2009年湖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前20名縣市:長沙縣、望城縣、韶山市、瀏陽市、寧鄉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湘潭縣、耒陽市、華容縣、岳陽縣、衡東縣、衡山縣、臨湘市、沅江市、祁東縣、衡陽縣、衡南縣、邵東縣。
2009年湖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前20名縣市: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醴陵市、桃源縣、邵東縣、耒陽市、攸縣、澧縣、衡陽縣、漣源市、安化縣、石門縣、桂陽縣、湘鄉市、華容縣、湘潭縣、岳陽縣、桃江縣、沅江市。
,
③ 永州市好還是醴陵市好
醴陵市屬於株洲市管轄的縣級市,從人均GDP來看醴陵市高,生活水平醴陵市相對高,基礎設施也是醴陵市相對要好,交通條件也是醴陵市要好,地理位置上醴陵市離長株潭重工業區很近,綜合來說醴陵市比永州市要好!
④ 湖南在哪個地方
湖南歷史沿革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長沙郡。
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並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
三國時期,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後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並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6郡。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州。
隋朝裁並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8郡:長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州、南雲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道,道下設州(或郡),州下為縣。湖南分屬山東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有湖南,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在湖南境有13州1監: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
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9府、4直隸州、5直隸廳(不轄縣)。直隸州、直隸廳直接隸屬道與省,而不由府管轄。縣以外設有散廳、散州,受府節制,相當縣一級。湖南有散州3個,散廳1個。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散廳,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內,共有77個單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民國3年(1914),分全省為湘江、衡陽、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與清代長寶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共75縣。
民國5年(1916),裁常德道,所轄縣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劃歸辰沅道。全省存3道,仍有75縣。
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4年(1935),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縣長。全省劃為9區:第一區轄瀏陽、平江、臨湘、岳陽、醴陵、湘陰、長沙、湘潭、寧鄉、益陽等10縣,專員駐瀏陽;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駐常德;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順、瀘溪、辰溪等7縣,專員駐沅陵;第四區轄乾城、龍山、保靖、古丈、永綏、鳳凰、麻陽等7縣,專員駐乾城;第五區轄衡陽、常寧、衡山、耒陽、攸縣、茶陵、安仁、酃縣等8縣,專員駐衡陽;第六區轄邵陽、湘鄉、安化、新化、武岡、新寧、城步等7縣,專員駐邵陽;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第八區轄郴縣、桂東、汝城、永興、資興、宜章、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10縣,專員駐郴縣;第九區轄零陵、祁陽、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東安、永明等8縣,專員駐零陵。民國29年(1940)4月,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曾一度增置陽明縣(後改為陽明特別區),但不久即撤銷。先後還增設2省轄市(長沙、衡陽)、2縣(懷化、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區,77個縣。具體情況如下:
省轄市:長沙市(民國22年設,省會),衡陽市(民國32年設)。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岳陽,轄8縣: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江縣、湘潭縣、醴陵縣;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耒陽,轄8縣: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郴縣,轄10縣:郴縣、桂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第四行政督察區,治常德,轄9縣: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鄉縣、臨澧縣;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益陽,轄6縣:益陽縣、湘鄉縣、安化縣、漢壽縣、寧鄉縣、沅江縣;第六行政督察區,治邵陽,轄6縣: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城步縣、隆回縣;第七行政督察區,治零陵,轄8縣: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永順,轄6縣:永順縣、龍山縣、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8縣:沅陵縣、漵浦縣、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洪江,轄8縣: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
此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或者成為游擊區,並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蘇維埃政府17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政權。省一級蘇區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後改為湘鄂贛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權的先聲。
⑤ 湖南人祖籍一般都在江西,那本來的湖南人都去哪裡了
很多人都聽說過「湖廣填四川」,然而在此之前,還有「江西填湖廣」,目前兩湖地區的人口,除了極少數的土著之外,絕大多數的先祖都來自於外省,其中名列前三的是江西、安徽與浙江三地,「屈楚之家,多豫章籍」,在兩湖之地的外來移民中,來自江西的佔了絕大多數。
按照現有的移民資料來看,湖南地區接受外來移民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中晚期。如今肥沃的湖南平原地區,在隋唐之前,相對於中原來說其實條件並不算好,所以人口並不算很多,然而這種狀況在唐朝後期發生了改變。
由於晚唐與五代時期,天下紛亂硝煙不止,中原與長江中下游的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而當時的湖南地區人煙稀少土地富足,加上地理位置上靠近長江中下游地區,所以成為了諸多移民的首選之地,經過數百年的移民與經營開發,宋朝時期的湖南地區人口已經比較多,而且經濟發展程度也有了大幅提升。
戰亂使得湖南人口減少,外來人口增加
當時與湖南相鄰的江西地區人口密度相對高一點,也是明朝建立之初人口最多的省份,所以朱元璋下命令從江西地區移民填充湖南。
明朝政府為了鼓勵百姓自願移民,給了很多福利性的政策。只要願意移民,到達湖南之後國家給免費分配土地,還可以免去一定的稅收,若是願意開山種地的話,不但不用交稅,甚至還能夠從政府這里拿到一定的獎勵。在如此的一個政策影響之下,有大量的江西人遷居到湖南地區,而這就是歷史上的「江西填湖廣」。
這因此也就造就在現在的湖南地區,有大量的人祖籍都是來自於江西。
不過也有一段野史記載了湖南的人口為什麼稀少。「朱陳」交戰之時,湖南曾支持陳永亮的軍隊,給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朱元璋出自於內心的怨恨對湖南民眾進行大屠殺。
——具體的故事內容為「當年在明朝建立之後,有一隊兵馬想要到南京朝聖剛好路過湖南。於是朱元璋便下令讓軍隊不用著急,歇息三天,結果被傳成了「血洗三天」,因此這隊兵馬便在湖南大肆屠殺,至使血流成河」。
不過在真正的歷史中並找不到相應的證據,明顯有著污衊朱元璋的嫌疑。因為在清朝建立之後,清朝統治者曾命令史官修改明朝歷史,詆毀明朝。
因為朱元璋雖然一生殺人無數,但是他也是對於那些功臣,平民出身的他本質還是一個比較愛民的君王。在明朝建立之初全國內的人口又特別的稀疏,他也沒必要因為個人的恩怨去刻意的屠殺湖南人。
看完這段歷史,原來的湖南人在哪也就十分清晰了。
——從地理特性上來講湖南屬於典型的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的一塊土地,此地應該自古都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元末明初這段時間,原來的湖南人大多都死於戰亂,剩下的湖南人原始居民也在歷史的發展中已經完全融合到以江西人為主的移民血脈之中了。
當時的湖南原住居民作為一個少數群體的存在,在環境極其不利的背景下是完全不可能獨自存在的。他們要獨自存活下來,有時候就難以避免需要近親結婚,但大家都知道近親結婚的弊端,所以當地的少數原住人口必定會選擇融入到移民的大家族之中,而且多為自身主動。
而這也就造成了如今在湖南存在的一個特殊現象——就是絕大多數的湖南人祖籍並不是在湖南,而是由其他省份外遷而至,在這些遷移人口中江西戶籍占很大的比重。
湖南人親切的喚江西人為「老表」,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⑥ 湘鄉和湘陰是一個地方嗎
不是的,是不同的城市。
三湘」是指湘陰、湘潭和湘鄉。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指的湘陰、湘潭和湘鄉,是古代概念的湘陰、湘潭和湘鄉,而決不應該是現在湖南省湘陰縣、湘潭縣和湘鄉縣行政區劃的概念。
古代這三個地方管轄很寬,幾乎覆蓋了當時整個南楚境內的「湖南」,也是當時「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貿中心,因此以此概稱「三湘」。
注意事項:
湘陰古稱羅子國、羅縣,後因為其地處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陰也,亦改為湘陰,大約包括今岳陽、湘陰、平江、汨羅、益陽等縣市所轄之地,稱之為上湘。
湘潭古轄包括今攸縣、醴陵、株洲、長沙、瀏陽、湘潭、韶山等縣市大部所轄之地,稱之為中湘;湘鄉古轄包括今湘鄉、衡山、雙峰、婁底、漣源等縣市所轄之地,稱之為下湘。無論是指湘陰、湘潭、湘鄉,還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為「三湘」也。
⑦ 請問湘陰縣在醴陵的什麼方向位置
在西北位置湘陰屬於岳陽地區,地處岳陽南捕 ,長沙北部
⑧ 株洲醴陵哪幾個鄉和鎮經濟實力、交通好
株洲醴陵經濟實力以及交通不相上下,總體水平比較高,醴陵市轄19鎮、4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示範區,戶籍人口105.3萬。
2019年,醴陵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6.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72.9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3%。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0.5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71億元,增長10%,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9.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4.9億元,增長6.3%。
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8.3:54.8:36.9調整為8.4:51.8:39.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2.6%、72.3%和25.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2%、6%和2.1%。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萬元。
(8)醴陵與湘陰地理位置哪個好擴展閱讀: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宵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佔16%,水域佔5%。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醴陵市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
⑨ 長沙的歷史變遷
秦為長沙郡治臨湘縣。
西漢為長沙國都城。東漢復為長沙郡治,上隸荊州。
吳晉南朝,臨湘析出湘西,臨湘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制,臨湘(省湘西)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暨長沙縣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善化縣與長沙縣同附廓,潭州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安化、湘陰、醴陵、茶陵、攸縣等12縣,直至民初,長沙城為路、州及長善二縣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長沙入元版圖,設安撫司。十四年設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歷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五縣七州。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長沙府,轄十二州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長沙府上有鹽法長寶道。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亦為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即原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區)。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人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8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劃全市為4個區(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60戶為一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鄉)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
1953年1月設水上區。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
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同年撤水上區。
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1983年7月13日湘陰回歸恢復後的岳陽地區)。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