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哪些條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賞月地理

哪些條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賞月地理

發布時間:2022-04-24 21:32:44

❶ 高一地理老師叫我們畫中秋賞月原理圖,請問該怎麼畫

A滿月,C新月,B下弦月,D上弦月。

此時,月亮、地球、太陽不再一個平面上。當他們在一個平面上時,就可以看見月食了。

❷ 北京發布十大最美賞月勝地,這些月亮有啥不同,會更好看嗎

其實正面來看,天下的月亮一般大,無論這十處景點的哪一個地方的月亮,其實都是同一個月亮,但是美景雖然說一樣,可是與它相伴的東西卻不一樣。鮮花之美不僅需要鮮花自己本身的美麗,同時也需要其他綠葉的襯托。而這幾處景點的作用正是如此,它們使得這一處月景在它們的襯托之下更加美麗。
當然,如果有機會在中秋節的夜晚與自己的家人一起來到這些美麗的地方。一起去欣賞這美麗的夜景那也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在與家人團聚之時的歡樂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到這一年一度的美麗時刻。

❸ 北京發布十大最美賞月勝地,你准備去哪個

十大最美賞月勝地
「最有皇家范」——頤和園
頤和園南湖島四面環水與佛香閣隔水相望,島上的涵虛堂原名望蟾閣,視野極為開闊。
開放時間:6:30-20:00,需預約。
「最適宜小聚」——北海公園
瓊華島、團城、五龍亭等地都是皇家賞月的常去場所。中秋之夜的北海公園太液池上,波光瀲灧、月色婆娑的夜景通明。
開放時間:6:30-21:00,需預約。
「最有儀式感」——月壇公園
月壇又名夕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神的場所。公園內建有天香庭、爽心亭、攬月亭、霽月風光亭、夕月亭、嫦娥奔月等多處景點。
開放時間:6:30-21:30,需預約。
「最具人氣」——景山萬春亭
北京城中軸線的最高點,為北京城內登高遠眺、俯瞰全城的最佳之處。
開放時間:6:30-21:00,需預約。
「最童年」——陶然亭公園
園內仿建有「醉翁亭」、「愛晚亭」、「滄浪亭」、「浸月亭」等名亭,湖面開闊,適合賞月。
開放時間:6:00-21:00,需預約。
「最有科技感」——北京古觀象台
可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月面環形山,還可登台賞北京夜景,參觀清代天文觀測儀器。
天文賞月時間:19:00-21:00,需預約。
「最浪漫」——什剎海
中秋什剎海賞月,堪稱懷舊與情調俱佳,最簡單、浪漫的莫過於沿著什剎海邊的石欄漫步,特別適合戀愛中的年輕男女。
「最具文藝范兒」——盧溝橋
盧溝曉月是古時北京八景之一,遠山、近水、曉月和美橋的互相映襯,彷彿跨越千年。
「最詩情畫意」——百花山
北京市第三高峰,山間植物生長茂盛且品種繁多,有「天然植物園」之稱。
「最解思鄉情」——妙峰山
北京的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蔥蘢,風景優美,古多廟宇,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時令景觀。

❹ 你對北京發布的十大最美賞月勝地,怎麼看

一.對於北京發布的十大最美賞月勝地,我的看法就是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一旦人民群眾的需求量過度的話,就會產生這些東西,肯定是因為有很多人在這十大地方去賞月,因為這十大地方最多人在那裡賞月,所以才會產生十大最美賞月勝地,也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位置比較好。

四.任何東西也是如此,比如學校吧,如果沒有那麼多學生聚集在那裡的話,就不叫做學校了,就是因為很多學生聚集在那裡學習,所以才會產生了學校,就像北京發布的十大最美賞月勝地一樣,如果這十大地方的地理位置不好,看不到月亮的話,就沒有人去這十大地方了,如果沒有那麼多人去這十大地方的話,那麼這也就不是十大最美賞月勝地了,所以說在我看來,像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由地理位置以及人群的意願決定的。

❺ 高一地理

您好:
=======================================================
1 C. 90度北緯(北極星 在北極 也就是 90度北緯)

2 B.廣東省正月十五的月亮比八月十五的月亮明亮
=======================================================

為什麼說八月十五推遲了,月亮或者說月光就特別強呢?這是因為凡是十五就必須滿足這樣一個條件:日、地、月非常接近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在日月之間。由於地球的自轉造成了日、月在許多方面有「相反或對稱」的關系,如有「此升彼落」的關系,還有「你南我北、你早我遲、你高我低、你長我短」的關系。

「此升彼落」就是太陽升起,月亮落下,太陽落下則月亮升起。

「你南我北」是太陽從東南方向升起,月亮就從東北方向升起,反之,太陽從東北,月亮就從東南升起。還可以這樣理解,太陽光直射南半球時,月光就直射北半球。

「你高我低」 是說白天太陽能升到很高,那麼晚上月亮就升不到太高,反之,白天太陽升不到太高,晚上月亮就能升到很高。

「你長我短」 就是說太陽在白天停留的時間長,月亮在夜晚停留的時間就短,反之,月亮停留的時間長。

大家知道冬季時,太陽很晚才從東南升起,很早在西南落下,在天空中停留的時間不長,在中午時,太陽的高度也不高(准確地說是冬至前後這種情況達到極至)。那麼冬季的十五的月亮在這幾方面與太陽的情況恰好相反,月亮早早升起,在夜空中停留的時間長,深夜時高度很高,能到達我們頭頂方位,所以月光能近乎直射我們,我們自然感覺到月光特別強。

今年八月十五比往年推遲了,更靠近冬至(12月22號),所以今年的月光就特別強了。從萬年歷上可查到,近十多年來,大多數年份的中秋都是在九月份,早的可到9月11號,今年卻推遲到了10月6號。如果10月6號那天天氣晴,月光一定很好,是賞月的好時機,帶上親朋好友,邀三五知己一同賞月,那是一件美事。

同樣的道理,我們還可推導,正月十五的月亮又比八月十五的月亮高度更高一些,因為絕大多數正月十五要比八月十五距離冬至近一些。

我們廣東省在北半球,我們能看到月亮很高很明亮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看到月亮高度較低,不如我們的明亮,這時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更圓更明亮」。
============================================================================================================================================

❻ 觀月記作者認為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是什麼

先看看《觀月記》的原文翻譯:
觀賞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觀賞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觀賞,最好是獨自一人前往。而獨自前往的地方,又以離人遠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沒有月亮。況且城郭宮室等地方,又哪裡能都靠近水澤呢?假如有這樣的地方,要麼是遠離人居、人跡罕至,要麼是空曠幽靜少有之處。果真有喜歡獵奇的人士,誰又能在黑夜中獨行而到達這樣地方以求得一時的快樂呢?我現在金沙堆遊玩,這里不正符合賞月的四個條件(即中秋月,臨水,獨往,去人遠)嗎?

所以,作者認為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是:中秋月、臨水、獨往、去人遠。

❼ 有關月亮的地理知識.成語.歌曲.對聯.傳說.詩詞

月球基本上沒有水,也就沒有地球上的風化、氧化和水的腐蝕過程,也沒有聲音的傳播,到處是一片寂靜的世界。月球本身不發光,天空永遠是一片漆黑,太陽和星星可以同時出現。
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因而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25℃;夜晚溫度可低到-183.75℃。由於沒有大氣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強度比地球上約強1/3左右;紫外線強度也比地球表面強得多。由於月球大氣少,因此在月面上會見到許多奇特的現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陽光照射是筆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會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於沒有空氣散射光線,在月球上星星看起來也不再閃爍了。
月面上到處是裸露的岩石和環形山的側影。整個月面覆蓋著一層碎石粒和浮土。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區域和暗灰色部分。原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區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徑是3476公里,大約等於地球直徑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稍小一些;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換句話說,地球裡面可裝下49個月亮。月亮的質量是地球的1/81;物質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說,地球上6公斤重的東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體顯得很輕松,稍稍一使勁就可以跳起來,宇航員認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唯一的天然衛星,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里。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一個隨圓形軌道,其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時)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遠地點(離地球最遠時)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樣,月球也是南北極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南北極也不對稱,北極區隆起,南極區凹陷約400米。
月球在繞地球運動的過程中,還要跟著地球一起繞太陽運動。這就是說,月球繞地球運動一周後,再回到的空間位置已不是原出發點了。由此可見,月球在運動過程中還要參與多種系統的運動。月球的運動和其他天體一樣,月球也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月球除東升西落外,它每天還相對於恆星自西向東平均移動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來的時間,都比前一天約遲50分鍾。月亮的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而自西向東的移動卻是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結果。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叫做一個「恆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它本身也在自轉。月亮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也就是它自轉的周期。
月球這種奇特地自轉結果是:月球總以同一半面向著地球,而從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麼樣,只有靠探測器才能揭開月背千古之謎,人類的這個願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實現了。 當今大型天文望遠鏡能分辯出月面上約50米(相當於14層高樓)的目標。
月球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美稱: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游);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蘇軾);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顧菟(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李白);嬋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此外,月球還有許多別致的雅號,如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❽ 《觀月記》中,作者認為在什麼條件下賞月最佳

觀月記 張孝祥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①,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②。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③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雲④,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⑤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台、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翻譯:觀賞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觀賞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觀賞,最好是獨自一人前往。而獨自前往的地方,又以離人遠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沒有月亮。況且城郭宮室等地方,又哪裡能都靠近水澤呢?假如有這樣的地方,要麼是遠離人居、人跡罕至,要麼是空曠幽靜少有之處。果真有喜歡獵奇的人士,誰又能在黑夜中獨行而到達這樣地方以求得一時的快樂呢?我現在金沙堆遊玩,這里不正符合賞月的四個條件(即中秋月,臨水,獨往,去人遠)嗎?
我於八月十五路過洞庭湖,天空明朗,沒有一絲雲朵,月光皎潔,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於洞庭湖內,正個沙洲青草蔥蘢,高有十仞,四面綠水環繞,最近的陸地離這里也有幾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邊,系在沙洲下面,讓書僮僕役全部退去,然後徐步向上攀登。只見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黃,和月光爭輝;這時候,天上月亮猶如玉盤,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積的黃金,光芒四射。微風吹過,頓感一陣涼意,似覺眼花,彷彿到了仙境。即使沒有曾經親身到達那裡,應該也不過如此而已吧。看樣子賞月之至,中秋,臨水,獨往,去人遠,在這里全都完備了啊!特寫此文以記述金沙堆觀月情景。
【注釋】
[1]金沙堆:湖沙堆積而成的小島,位於湖南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本文原題《觀月記》。
[2]臨水勝: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觀:觀賞。
[4]宜:適宜,應當。
[5]去:離開。
[6]蓋:句首語氣詞。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宮室。
[7]若夫:至於。必:一定。
[8]誠:果真。
[9]獨行以夜:在夜中獨行;「以」:於。之:往。
[10]蘄(qí):求。玩:欣賞。
[11]「其具」句:大概具備了這四個好的條件吧?其:語氣詞,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說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中秋月,臨水之觀,獨往,去人遠。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歷每月十五日。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東北。
[13]天無纖(xiān)雲:天空沒有一絲雲彩。
[14]沙:指金沙堆。當……之中:處在……之間。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環」二句:謂金沙堆四周環繞的水域,距離近的都還有幾百里寬。
[16]卻:退,退去。童隸:書童僕役。
[17]正黃:純黃,指沒有雜色。
[18]與月相奪:和月光爭輝。
[19]激射:噴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閬(làng)風:傳說是仙界昆侖山所謂「三山」之一。瑤台:傳說在昆侖山上,以五色玉為台基。廣寒宮:即月宮。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於是:在這里。備:齊全,完備。
【作者與題解】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二十三歲舉進士,廷試第一。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顯謨閣直學士退休;不久,病卒於蕪湖。他主張抗戰,寄情於詞,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有《於湖居士文集》。
這篇《觀月記》即選自《於湖居士文集》。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在知靜江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 任上被免職,自桂林北上,途經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時當中秋,獨登觀月,作本文以記之。中秋觀月,是詩文中常見的題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觀中秋月,則別有一番景象與情趣。金沙堆由沙積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與月光爭輝,黃金般的積沙與白玉盤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一幅光、色可見的圖畫。這是本文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文中提出觀月「四美」之說,表現了作者的審美趣味,其中「獨往」、「去人遠」雲雲,與作者罷官後的心情也不無關系。這篇短文有議論、敘述,有描寫、抒情,意到筆隨,流暢自如,與蘇軾的散文風格頗為相近。

❾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哪些地方賞月最合適

據說這個世紀,會有三次還是四次的中秋和國慶節是同一天,也是比較罕見的現象。中秋當然是吃完月餅合家團聚然後一起賞月,那是最幸福的一刻了。今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哪些地方賞月最合適?

一,京津冀等地區。簡直是皓月當空照的一種觀月體驗,因為今年大部分地區天氣因為入秋轉冬,大多數地區都是綿綿細雨甚至是大雨傾盆,小編的城市中秋當晚便是一場大雨一夜下到天亮,但是京津冀等地多為晴朗日子,在這些地方,月亮的軌道距離地面很近,真的會有一種抬頭間,月亮當頂的感覺。所以要說今年的中秋節,這月亮在哪些地方觀賞最為合適的話,京津冀等地是最佳選擇。

除了這些以外,通常情況下,只要是當天沒有大雨就可以說是萬幸了,在哪裡賞月一看心情,二看氣氛。若是獨自一人在外工作打拚的話,那麼賞月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嚮往,對家鄉的思念。好似那句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啊。

❿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19 月亮上的足跡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願望,並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終於把人類的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這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閱讀它,可以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本文側重於記敘,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點。

首先是登月本身這件事吸引人,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就更具吸引力。月球上有什麼?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飛船是如何製造的?萬一出現意外飛不回來怎麼辦?在高達每秒10.5公里的飛行速度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宇航員在飛行中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注意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能夠向教師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教師回答不了也不要緊),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激趣」是教師教學本文的重點。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去設計一種更新的登月計劃,每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合邏輯也是非常可貴的。

要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從朗讀的情況就能看出學生的興趣濃度。對某些句子教師可作朗讀指導。比如對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教師要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適當的讀法。

怎樣把一件事情敘述得完整生動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範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從第3段的「這一年的7月16日」開始,作者把登月的全過程按照時間順序作了詳細交代,甚至連幾分幾秒都寫得清清楚楚。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可以說,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本文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本文第三個突出特點。語言的生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恰當的描述。在寫到火箭發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樣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像。2.用數字說話。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了一系列的數字,它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因為這些數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級火箭的速度分別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學生遐想不已。3.敘述中有議論。在記敘文中恰當穿插一些議論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這種記敘中加議論的寫法是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要點。

二、問題研究

傳統的語文教學喜歡把課文劃分若干段落層次。這種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往往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有些課文沒有必要劃分段落層次。像本文,由於時間線索很明晰,學生完全看得出事件發展的階段,因此教師不必花費精力去分段。即便分出來了,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教學本文,教師應該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上下功夫。另外,人類登月已不止一次,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其他的有關情況,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有關材料。還有,有人寫文章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於這些觀點,教師了解一點即可,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旦學生問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證實一下,因為證實的過程就是鍛煉的過程。

練習說明

一 快速默讀課文,試把登月的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的解說。

此題激發學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時間順序畫出示意圖就可以。解說性的文字要簡練。

二 閱讀下面幾段文字,與同學討論:為什麼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奧爾德林)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並運回地球,並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遊業。(何祚庥)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登月活動重大意義的理解。在此之前,人類曾幻想過登月,並產生了很多神話傳說、科幻作品,但從來沒有真正到過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於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可以讓學生盡情回答,此題沒有「標准答案」。

三 根據下面的情境,展開想像,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此題主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對學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盡量生動。

教學建議

一、有條件的學校,可准備一些教學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通過本課學習要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教學時可與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綜合起來考慮。

三、教給學生一點快速閱讀的方法,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概括課文內容,看誰概括得全面而正確。

四、開展一個口述活動。請一位或幾位學生對登月全過程作跟蹤報道,報道的內容可以本文為主,參照其他有關資料。

有關資料

一、從「水星」計劃到「阿波羅」登月計劃

美國為謀求和保持「空間領先」地位,在「空間競賽」中戰勝蘇聯,自1958年成立航宇局以來實施了一系列載人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是美國1958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鑒於當時與蘇聯競爭的緊迫形勢,該計劃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盡可能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簡單可靠的方式搶先把人送上天。但事實上,當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員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軌道飛行時,「水星」飛船尚處於無人試驗階段,直到1962年才進行首次載人軌道飛行。「水星」計劃於1963年結束,共完成25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4次動物飛行,2次載人彈道飛行,4次載人軌道飛行,耗資約4億美元。

美國通過「水星」計劃證明人能夠在空間環境中生存和有效地駕駛飛船,也取得了載人飛船設計的初步經驗。但是在這一回合的載人航天競爭中輸給了蘇聯,突出表現為載人上天的時間落後於蘇聯,航天運載能力也處於劣勢。為改變這種局面,經美國宇航局和馮·布勞恩等火箭專家論證,提出美國在60年代經過努力能夠達到而又剛好超出前蘇聯能力的目標是載人登月。於是,美國總統肯尼迪於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

作為從「水星」到「阿波羅」計劃之間的過渡,美國於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實施了「雙子星座」計劃。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發展載人登月的技術和訓練航天員長時間飛行及艙外活動的能力。該計劃歷時5年,完成了10次環地軌道載人飛行,每次2人,共花費12.8億美元。此外,美國為實施「阿波羅」計劃還研製了「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環行器」、無人月球探測器、土星族重型運載火箭,以及由逃逸系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的「阿波羅」飛船,這些工作為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但是,「阿波羅」計劃耗資太大,幾乎佔用了宇航局60年代全部經費的3/5,嚴重影響了美國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領域的發展,迫使美國重新考慮下一步的航天目標。

二、「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航天史上的驚人之作

前蘇聯於1957年搶先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又於1961年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軌道。從表面上看,前蘇聯在航天領域屢拿金牌,遙遙領先。這大大刺激了技術力量雄厚的美國人,連美國總統肯尼迪也驚呼:「我們落後了!」

為了打破前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並在國會上大膽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於前蘇聯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務。肯尼迪以一種歷屆美國總統都沒有的坦率態度警告美國人民,除非他們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則就不要接受這項任務。這項任務就是後來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劃。

為研製大型運載火箭,著名的火箭專家布勞恩及其4人小組劃歸國家航空航天局。政府同時為「土星5號」火箭的研製經費撥款1.4億美元。在以後的日子裡,盡管失敗、事故和來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評接連不斷,但美國人民和他們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羅」的計劃中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蘇聯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屢屢敗北之恥。

肯尼迪的繼任者約翰遜也堅定不移地關心和支持「阿波羅」計劃,甚至連這一計劃的政治利益都被懷疑時,也不動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還沒有一項國家政策受到過這樣持久的、堅定的支持。

「阿波羅」計劃早在1957年便開始設想。1960年左右曾認為登月的途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種是從地球軌道發射站上發射。後來蘭利實驗室的一個名叫霍博爾特的工程師提出了一條全然不同的月球軌道會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較小的航天飛船從月球軌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險任務之後再在月球軌道上與母船會合對接,返回地球。經過一場激烈的內部大爭論之後,霍博爾特的設想被採納了。據較保守的估計,這一技術途徑使「阿波羅」的登月著陸至少提前了兩年。

在最初的登月艙設計中,在每位航天員座椅前方的艙壁上各安排了兩個窗口。較大的一個舷窗口與航天員的眼睛齊平。因航天員是坐著的,窗口距航天員的眼睛的距離為60 cm。較小的一個舷窗口靠近航天員的膝蓋。兩名航天員前的4個舷窗口的總面積達11平方米。這樣的設計很不理想。首先,由於舷窗的總面積過大,暴露的陽光太多,而縮小面積又會影響航天員的視野;其次,由於窗口離航天員的眼睛較遠,視野非常有限,給月球著陸過程中航天員對著陸地點情況的觀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此外,因為窗口大,重量也大,侵佔了其他設備的重量。

為了找到一個使窗口縮小、重量減輕、視野又好的合理的設計方案,設計師們絞盡了腦汁,並經常為此爭論不休。一天,航天局的一名叫喬治·富蘭克林的工程師發牢騷說,登月艙從與服務艙、指揮艙分離到在月面上著陸總共只有1小時,甚至更短,為什麼非得讓航天員坐著,站著難道不行嗎?!「站著?」是的,站著!一句牢騷話為設計師們打開了思路。一個新的合理的新方案由此產生了。航天員站著,可以使眼睛靠近窗口向外觀察,視野大大地擴展了。在這種條件下窗口可以設計得很小,從而也減輕了重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阿波羅」計劃是一項宏偉龐大的任務。沒有哪一個單位、部門或公司能夠單獨完成它。在實施該計劃的過程中,大約有40萬人和2萬多家公司參加,耗資總計239.15億美元。

(摘自2001年2月15日《新浪科技》)

三、阿姆斯特朗

假如有人問你:「你知道什麼動物飛得最高嗎?」很多人肯定會回答:「鷹飛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訴你鷹能飛上月亮,你肯定會認為這個人腦子出了毛病。

1969年7月20日,一個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國人向全人類報告了一條消息:鷹已經飛上了月球。當時所有聽到這條消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腦子的確沒出毛病,而且他報告的消息的確是事實。

阿姆斯特朗所說的當然不是一隻普通的老鷹,而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地球上的十幾億人通過電視實況轉播,親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緩緩地走下飛船,小心翼翼地把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成了人類征服月球的偉大宣言。

作為第一隻飛上月球的太空雄鷹,阿姆斯特朗當之無愧地成了整個人類的英雄。

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小城。小尼爾從小就對飛行非常著迷,15歲開始學習飛行課程,學費靠他自己打工掙得。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6歲他就獲得了實習飛行員的駕駛執照。當時,他甚至還沒有取得汽車駕駛執照呢。用一句中國話來說,小尼爾還沒學會走,就已經學會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畢業後,獲得美國海軍提供的獎學金,進入著名的普度大學學習。1949年小尼爾應征入伍,正式成為美國海軍的飛行員。這以後的十幾年中,阿姆斯特朗駕駛過200多架各式飛機,包括滑翔機、直升機、噴氣機等等,最著名的機型要算速度達到6 500千米/小時的X15型超高速火箭飛機。這期間,阿姆斯特朗還在工作之餘順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獲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成為美國第二批宇航員。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為飛船指令長,和斯科特一起駕駛「雙子星」8號飛船與太空中的一顆衛星對接。在成功實現對接後,飛船突然開始旋轉。阿姆斯特朗操縱飛船脫離了衛星,但飛船仍在太空中翻著筋斗。阿姆斯特朗啟動了16台噴氣推進器中的一台,飛船仍在旋轉。他們又啟動了第二台推進器,30分鍾後,飛船終於穩定下來。根據地面中心的指示,他們終止了這次飛行任務,成功地飛回地面,降落在西太平洋的指定水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駕駛「阿波羅11號」飛船開始了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壯舉。7月21日,他們到達了月球「靜海」的預定著陸點,正要准備著陸,突然發現飛船下方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裡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如強行著陸,他們的登月艙很可能會被這些石頭撞得粉碎,而繼續往前飛的話所剩燃料又不多了。阿姆斯特朗應付緊急情況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發揮,他馬上採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手動駕駛,繼續飛行了約20秒後,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由於高度緊張,此時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鍾77次上升到了156次。

登月艙終於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著陸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報告:「休斯頓,我們在月球『靜海』報告,鷹已著陸!」

經過幾小時的准備工作後,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出登月艙,用他腳上特製的大號膠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些科學儀器,包括宇宙射線計數器、測震儀、激光反射器等。他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並採集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個多小時後,他們返回了登月艙。

7月25日,他們三人成功地返回地球,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征服其他星球的壯舉。

1971年,阿姆斯特朗從美國宇航局退休,到辛辛那提大學任航空工程教授。1981年,他從辛辛那提大學退休,到航空計算機技術公司任總裁。1993年,這位太空雄鷹被有關部門選中,進入了美國宇航員名人殿堂。

閱讀全文

與哪些條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賞月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