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荷蘭為什麼輸給了英國
只講英國還不足以把國家崛起完全說明白,因為國家崛起的路上有曲折、有挫敗、有教訓,英國道路並不是唯一有價值的參照系。下面我會通過荷蘭、法國、美國、德國的成長來透視國家崛起的成敗。
縱觀英國崛起的過程,我們看到了自由貿易的巨大威力。但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在英國之前,荷蘭早就開展自由貿易了,並且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它後來為什麼沒落了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一個擁有自發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美好國家,它的發展究竟有沒有上限。答案是有上限,而且荷蘭很快就被打敗了。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令人沮喪的答案是怎麼得出的。
荷蘭的成功之道
從以上三層對比來看,比起英國,荷蘭才是不折不扣的買賣國家。即便在純經濟領域,買賣國家也不是擁有製造業、農業等硬產業的國家的對手,政治上的弱點就更明顯了。
第三,霸主沒落,什麼樣的死法算是體面?“海上馬車夫”的結局很有意思,它相當於把自己的霸主地位禪讓給了英國。
先來看荷蘭的結局。1780年,第四次英荷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完全是英國人欺負荷蘭人,已經崛起的大英帝國要把殘存的荷蘭勢力消滅干凈。最終,荷蘭戰敗,英國獲得巨額賠款,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地位被倫敦取代,荷蘭最重要的海外殖民機構——荷屬東印度公司——不久後宣告破產。荷蘭徹底變成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國。
其實,荷蘭在此之前就已經把霸權禪讓給英國了。17世紀末,荷蘭被英法兩國夾擊。荷蘭的執政者威廉實在無力抵擋,於是選擇與英國交好,娶了英國的瑪麗公主。不承想,這個做法竟在不經意間為離間英法、保全荷蘭做了准備。
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人把威廉和瑪麗請回英國做了國王。威廉當然極力鞏固英國和荷蘭的聯盟,就這樣,荷蘭的霸權通過威廉象徵性地轉移給了英國。全球性霸權的禪讓制由此開始,英國的霸權後來禪讓給了美國。意圖搶奪霸主地位的德國、日本,則無一成功。
通過對長時段歷史的觀察,戰略學家們發現,全球性霸權的轉移只可能是由一個更高級、規模更大、體系更完備、實力更強大的“自由霸權國”取代原來的“自由霸權國”。反自由強國試圖用武力奪取全球性霸權,甚至不惜發動世界大戰,都不可能成功。
因為比起反自由強國,自由霸權國在經濟和貿易層面擁有更多的合作夥伴,經濟和貿易體量遠遠超出本國的范圍;它在國際政治層面擁有更多的國際法和國際組織,國際規范性和合法性通過合作和協調更容易獲得真正的盟友;它在國內政治層面擁有更加民主的代表制政府,國內的民主性讓它擁有更為真實可靠的國內支持,能夠更加長久地實現整個國家的團結和戰爭動員。
只有在這三個基本層面做得比老霸主更好,才能取代老霸主當上新霸主,否則,最終只會在爭霸戰爭中落敗。而爭霸戰爭(比如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老霸主,提升了新霸主的實力,也就會成為霸權轉移的關鍵節點。
此時再回頭反思荷蘭,必須汲取它在全球性競爭中的教訓:一個弱政治、強經濟的國家在大國競爭中是無法成功的。全球化固然是以貿易為底色的過程,但其中充滿了政治體制的競爭,甚至經常性地引發戰爭。生意並不必然承諾和平,沒有強大的政治保護,再好的文明也無法存續下去。政治體制更有韌勁的國家才能在全球性競爭中把生意做下去。
『貳』 荷蘭為什麼是全球,第二大農業出口國
荷蘭把農業當作一門科學。2019年,荷蘭農產品出口總額估計達到945億歐元(約合7560億元人民幣)。荷蘭是個小國,面積僅有大約4.2萬平方公里。
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大多數農民拿到補貼後,而沒有對他們自己的土地進行進一步的技術研究。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農業都能被機器人或機器所取代。
瓦赫寧根大學對農業進行了大量的精準研究。並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幫助下,盡可能准確地確定出作物生長的地點、方式和效率。同時,瓦赫寧根大學為農民提供精準化農業知識培訓。
比如:農民必須學會控制無人機,並將農業數據及時發送到大學。有了農民提供的信息,大學就能為農民實現更准確、更有效地耕種提供更有利的科學指導方法和經驗。
配備先進LED照明設備的農場,每年可為農民節省9萬歐元的能源成本。鬱金香田由幾個樓層組成。在鬱金香投入運輸之前,它從未見過自然光。
蘋果園間的綠機器人。機器人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路線行走。當遇到障礙物時候,機器人會自動停下來,農民會收到簡訊通知並趕來清除障礙。
室內種植可以保持全年溫度不變,還可以趕走討厭的害蟲。因此,可以不用使用殺蟲劑。這使得農作物能夠以綠色健康的方式生長。生產出來的都是有機蔬菜,吃起來對人的健康也有大大的益處。
『叄』 荷蘭這個國家有什麼特點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盟和北約創始國之一,也是申根公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最為自由化的。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之一。荷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采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荷蘭80%的原料靠進口,60%以上的產品供出口。對外貿易的80%在歐盟內實現。商品與服務的出口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
荷蘭的氣候特徵:
荷蘭位於北緯51°~54°之間,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荷蘭沿海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16℃,冬季平均氣溫為3℃。內陸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17℃,冬季為2℃。6~8月份溫度為21~26℃。冬季陰雨多風,1月份平均溫度為1.7℃。
荷蘭歷史上記載過的最低氣溫為-27.8℃,最高氣溫達到38.6℃。荷蘭年降雨量約為760毫米。降雨基本均勻分布於四季。1~6月份月平均雨量為40~60毫米,7~12月月平均雨量為60~80毫米。荷蘭每月平均的晴天小時數5月份最高,約為220小時,12月份最低,約為39小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荷蘭
『肆』 荷蘭地理位置,面積,人口,氣候特點,經濟支柱,民俗
位於歐洲西部。西、北瀕北海。面積41526平方公里。人口1556.7萬(1997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73人。地勢低平,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國"。60%以上的地區海拔不超過1米,38%的地區低於海洋平面。西、北部沿海有海拔30-60米的沙丘帶、東南端高原海拔最高321米。水網密布,水面占國土面積的1/6以上,主要河流有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等。海洋性溫帶大陸性氣候。
經濟發達的工業國家,外向型經濟,商品與服務的出口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199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2萬荷盾,居歐洲前列。自然資源貧乏,但天然氣豐富。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化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電子工程、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其乳品加工、人造黃油、家用電器、電子儀器、特種船舶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農業高度集約化,畜牧業、園藝業發達。在世界花卉交易總額中,荷蘭佔60%以上。主要農牧產品有小麥、玉米、馬鈴薯、蔬菜、水果、牛肉、豬肉、家禽、牛奶、雞蛋等。
荷蘭族占人口的90%以上,此外還有弗里斯族。
官方語言為荷蘭語。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伍』 荷蘭地理位置在哪
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位於東經3°21'至7°13'、北緯50°45'至53°52'之間。
地形地貌
低平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除南部和東部有一些丘陵外,絕大部分地勢都很低。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
「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部分地區甚至是由圍海造地形成的,比如弗萊沃蘭省的大部分地區。
荷蘭的最高點是位於南部林堡省東南角的瓦爾斯堡山(Vaalserberg),海拔321米。荷蘭地勢最低點在鹿特丹附近,為海平面以下6.7米。
氣候
海洋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該氣候受影響北海其溫和派一年四季溫度,既有日常和年度溫度波動向東增加。盡管近幾十年來觀測到平均溫度升高,但由於自然溫度的大幅波動,尚無法確定地說這是否是溫室效應增加的結果,並且與全球變暖直接相關。
沿海地區的日照時間約為1600小時,而沿海地區的日照時間最多,而阿克特胡克地區的日照時間最少,約為1450小時。
盡管有雨林的形象,但平均只有8%的時間下雨。夏季會有蒸發盈餘,尤其是在草地上,但是平均而言,年降水盈餘是維盧韋最大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荷蘭
『陸』 荷蘭是個怎樣的國家 (地理位置和風俗人情)
風車之國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荷蘭是歐洲西部一個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它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符其實的「尼德蘭」。
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有:造紙等作用,被譽為「風車之國」。荷蘭向來以風車聞名。而保存風車較多的地方,則是「小孩堤坊」。
小時候,你讀過這個故事吧?一個小男孩眼見堤坊上出現裂縫,海水滲入,他擔心村子將被海水淹沒,便用手指頭塞住堤坊,救了全村人…
如今,在這個地方還保留了19部風車,並且還能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荷蘭婦女。
直到8月26日為止,是今年荷蘭的「風車之日」。每逢星期六,小孩堤坊的風車將一起轉動,有的還開放內部,讓遊人參觀。
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如左圖)。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蒸汽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目前,荷蘭大約有兩千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由於地勢較低,荷蘭人與水抗爭的歷史一直是個傳奇。
荷蘭境內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而靠近鹿特丹的Alexander Polder地區,更低於海平面6.5公尺之多。為了土地與大自然抗衡,荷蘭人建造堤防,阻擋海水,並利用風車產生動力將窪地的水抽干,填海造地,至今你所看到的荷蘭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並孕育著無數的生命。歷史上,荷蘭一度在16、17世紀海上航權時代取得相當的優勢,成為當時歐洲北海沿岸勢力最強的代表,我們稱之為荷蘭的「黃金時代」!1602到1799年一百多年間,東印度公司(VOC)從一家貿易公司躍身為對全球第一家的跨國企業,對荷蘭的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尤其對阿姆斯特丹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今天,從對阿姆斯特丹建築的風貌、運河的規劃等等,仍舊可以看出當時商業的蓬勃發展。此外,當時許多荷蘭北方、圍繞南海(Zuider Zee)的漁村,也成為東印度公司重要的港口。
盡管在築完堤壩後,原本的南海早已更名為艾塞湖(Ijsselmeer),但如珍珠項鏈般環繞湖畔的馬肯(Marken)、沃倫丹 (Volendam)、荷恩(Hoorn)、烏爾克(Urk)與史帕肯堡(Spakenburg)等漁村,以及坎朋(Kampen)、斯塔佛倫 (Stavoren)和恩克森等貿易城中,所遺留的傳統文化將這個地區也,形成了一個獨特且多彩多姿的區域,我們稱之為「北海黃金圈」 。
現今荷蘭仍然是世界上的最有競爭力的先進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出口貿易國。
荷蘭木鞋不過是一種工藝品,實際上,木鞋對於荷蘭人來說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至少在歷史上是這樣的。因荷蘭土地太潮濕,木鞋最能防潮濕,而且經久不爛,因而成了荷蘭人的最愛。
【飲食】青魚是荷蘭聞名的小吃之一,也是荷蘭進行殖民掠奪的標志。遠在十四世紀,1384年,一個叫博克爾的荷蘭人發明了腌漬青魚辦法,於是捕魚業興旺起來。荷蘭以武力強佔了波羅地海沿岸,瑞典南部盛產青魚的斯霍恩島,成為荷蘭第一個殖民地。所以有人把荷蘭叫做「建築在青魚骨上的國家」。
『柒』 荷蘭的地理位置在哪兒、具體點
荷蘭即指荷蘭王國的歐洲部分。西、北兩面瀕北海、東臨德國、南接比利時。荷蘭從南到北長約300公里、從東到西寬約200公里,面積為41526平方公里,稍大於比利時,為德國的九分之一,荷蘭因位居歐陸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荷蘭地勢非常平坦,僅在東部和南部有幾座山丘。國名 Nederland 原意為「低地」。荷蘭的最高點為海拔321米、位於東南方的法爾塞山,此處也是荷蘭、德國、比利時三國的交界處。
在荷蘭的西部和北部,許多區域低於海平面,其面積約佔全荷蘭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最低點位於鹿特丹附近,低於海平面6.7米。
國名除用Nederland 外,Holland 也被經常使用。其實,Holland 只是兩個西海岩省的總稱,即南荷蘭省(Zuid-Holland)與北荷蘭省(Noord-Holland), 它們在歷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荷蘭靠海的地理位置,在過去和現在都對荷蘭的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西歐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以及斯海爾德河均在荷蘭境內入海,更加強了這種重要性荷蘭經濟的外向型特點一直以來都很明顯,由於其得天獨厚的靠海之地理位置,數世紀以來對大部的中歐、西歐及其他地區來說,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中轉國,頻繁的對外接觸對工農業產生了有利影響,帶動了對外貿易的繁榮。
高部荷蘭(東部和南部)的土壤形成於(第四經前期)更新世(即大約在一萬年前結束的冰川)內,因此這個地區的土壤由沙和礫石組成。低部荷蘭(西部和北部)的地層基礎歷史比較短,形成在全新統世(至今不到一萬年)內,主要由粘土和泥炭組成;這一區別在地貌上也有體現:高部荷蘭較多小山丘,森林與草地交替出現,而低部荷蘭則大面積地由平坦的「海埔新生地」組成,即由堤壩圍海形成的圍圩,其地面水位由人工方式控制,過去藉助於風車,如今則使用現代化的泵送裝置。
低部荷蘭的土地被大量的河流與運河所切分,因此在航運與水利兩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荷蘭的面積有限,卻擁有多重地貌風景,多為人力干預所形成;主要是因為採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改造並維持這片土地的宜居住性,譬如修建堤壩、圍海造地、沼澤地排汲以及土地的農業利用等。
由於荷蘭國土地勢較低,荷蘭人必須持續不斷地與水作斗爭。荷蘭有一半的土地必須長期受到防洪保護,更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位於海平面以下,而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居住在這些低窪地區,這就需要對水進行良好的治理;沙丘與堤壩可以保護低地,然而海水會通過海灣闖進這片土地,各大河流也可能因為中歐融雪或雨水過多而漫溢,現代化的泵水裝置日夜不停地運轉,排走多餘的水,與水的斗爭促進了若干大型海、河堤防工程的建設:如須德海工程、三角洲工程等;與海爭地的百年歷史使荷蘭擁有更具特色的文化與傳統
『捌』 荷蘭的地理位置
荷蘭國土總面積為41864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 荷蘭國土 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沿海有1,800多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荷蘭的氣候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月平均氣溫:1月2~3℃;7月18~19℃。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年降水量650~700毫米。有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蘊藏。
『玖』 查資料荷蘭地理位置的特殊
荷蘭位於歐洲西偏北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位於東經3°21'至7°13'、北緯50°45'至53°52'之間。位於歐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亞歐大陸橋的歐洲始發點。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國。國土總面積41864平方千米。低平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除南部和東部有一些丘陵外,絕大部分地勢都很低。
『拾』 荷蘭迅速強大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優越嗎
荷蘭迅速強大的根本原因是商業貿易的發展,地理位置的優越只是一部分原因。
荷蘭殖民擴張:17世紀的海上馬車夫
背景:①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商傳統。②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③ 荷蘭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1581年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荷蘭共和國。④西班牙被英國打敗,衰落下去。⑤造船業發達。
特點:殖民擴張與對外貿易緊密聯系,組建大型商業公司是荷蘭人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手段。
過程:① 在亞洲,荷蘭先後侵入爪哇島、雅加達等地;從葡萄牙手裡奪取了馬六甲、錫蘭,並在當地貿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② 在非洲,17世紀中期,荷蘭奪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③ 在東亞,荷蘭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國領土台灣,還在日本長崎建立了貿易據點。④ 在美洲,荷蘭也在進行殖民活動。⑤ 17世紀上半葉,荷蘭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和殖民帝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17世紀下半期,英荷進行了三次戰爭。結果,英國取得了荷蘭的北美殖民地。此後,荷蘭在歐洲喪失了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