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科學技術包括什麼
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簡稱3S技術
Ⅱ 地理科學專業包含什麼
地理科學專業包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
地理科學專業其他情況簡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教師、培訓師、教學/教務管理人員、測繪員、勘測員、地理編輯等。通過就業崗位,可以得出,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地理科學培養的學生應掌握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能;具備通過野外綜合考察、社會調查、實驗分析等獲取第一手科學資料和地理數據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Ⅲ 地理科學是干什麼文科可以沒
可以,地理科學是分為。
1
,
地理教學
2,城鄉規劃
3,地理信息技術。文科都可干(第三個院校招文科生較少)
Ⅳ 什麼是地理科學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4)地理科技是什麼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Ⅳ 地理科學專業是做什麼的畢業後可以在哪些單位工作
專業方向: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註:可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註:可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出來做什麼:
1.地理教師
2.進入公司或規劃設計院,做旅遊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開發等工作(例如著名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
3. 氣象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國土資源廳(局)(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 進入各大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5)地理科技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學專業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圈及其相互作用)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地圖、野外觀測、實驗室分析模擬等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經濟、歷史的基本素養;
3.能應用現代地理科學基礎理淪、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科學問題和實踐問題,了解相關領域的基本進展和社會需求,能在教師指導下從事基本的理論研究或應用研究;
4.掌握教育學基本理論和地理教學法,具備優秀的表達能力,能運用可視化等現代教學手段開展地理教學工作;
5.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能勝任野外考察,具有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和人文修養,善於團隊合作。
6.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並達到規定的等級。
地理學專業需要學習的核心理論知識包括:
核心知識領域:天文學、地質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科學與技術、地理教學論;
核心專業實驗包括:區域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綜合實習、題地圖編制、可視化教學設計。
此外,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氣象與氣候學實習、水文學實習、土壤植物野外實習、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地理教學實習等。
培養規格——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並掌握地理科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Ⅵ 地理現代科技有什麼
RS(RemoteSensing)是遙感的英文縮寫,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目錄
遙感三要素
遙感(RS)簡介
遙感特點
遙感用途
實例
遙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系統的組成
遙感原理
遙感的分類
遙感技術的特點
乳鼠
車標遙感三要素
遙感(RS)簡介
遙感特點
遙感用途
實例
遙感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系統的組成
遙感原理
遙感的分類
遙感技術的特點
乳鼠
車標展開 編輯本段遙感三要素
遙感一般有三個要素,目標物(object),感測器(sensor),和測量方法(retrieval method)。簡單地說,用你的眼睛看五彩繽紛的世界就是一個遙感過程。在這里,花草樹木是目標物,你的眼睛是感測器,紅綠藍等不同顏色對視網膜會有不同刺激,這背後隱藏的生物物理原理則是測量方法。 根據遙感平台(platforms)分類, 遙感可分為機載遙感(airborne)、星載遙感(satellite-borne)和地面遙感(ground remote sensing),其中機載遙感是飛機攜帶感測器(包括CCD相機等)對地面的觀測,星載遙感是指感測器被放置在大氣層外的衛星上,地面遙感是利用雷達等地面遙感器進行的。根據感測器感知光譜范圍的不同,遙感又可分為可見光-近紅外遙感(Vis-NIR remote sensing),紅外遙感(Infrared remote sensing)及微波遙感(Microwave remote sensing)等。現在,遙感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我們生活中,天氣預報中使用的衛星雲圖就是遙感獲取,用Google Earth查看的大部分都是高解析度(high resolution)的衛星遙感圖像。
編輯本段遙感(RS)簡介
軟體操作圖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上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編輯本段遙感特點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平方千米。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操控截圖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信息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圖像,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數據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數據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數據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圖像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編輯本段遙感用途
專業證書
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編輯本段實例
--以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為例 在人類即將告別20世紀,並邁步跨入21世紀之際,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對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遙感調查,這是繼1988年和1994年前兩輪航空遙感調查之後的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本次航空遙感調查的目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以數字化的形式真實、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相應的遙感影像資料資料庫,並對這些數據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為未來的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參考。 相關課程書籍
編輯本段遙感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狹義的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系統的組成
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實施遙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依據。 2、信息獲取 信息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信息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台和感測器。其中遙感平台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設備,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儀和成像雷達等。 3、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對所獲取的遙感信息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信息處理的作用是通過對遙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信息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信息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應用 信息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信息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信息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信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遙感原理
振動的傳播稱為波。電磁振動的傳播是電磁波。電磁波的波段按波長由短至長可依次分為: 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電磁波的波長越短其穿透性越強。遙感探測所使用的電磁波波段是從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到微波的光譜段。 太陽作為電磁輻射源,它所發出的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太陽光從宇宙空間到達地球表面須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太陽光在穿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影響,因而使透過大氣層的太陽光能量受到衰減。但是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影響隨太陽光的波長而變化。通常把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透過率較高的光譜段稱為大氣窗口。大氣窗口的光譜段主要有: 紫外、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體(即目標物),如大氣、土地、水體、植被和人工構築物等,在溫度高於絕對零度(即0°k=-273.15℃)的條件下,它們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太陽光從宇宙空間經大氣層照射到地球表面時,地面上的物體就會對由太陽光所構成的電磁波產生反射和吸收。由於每一種物體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長不同,因此它們對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各種物體對入射光反射的規律叫做物體的反射光譜。遙感探測正是將?
遙感的分類
為了便於專業人員研究和應用遙感技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遙感作如下分類: 1、按搭載感測器的遙感平台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所採用的遙感平台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地面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車載、船載、手提、固定或活動高架平台等; 航空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空器上,如氣球、航模、飛機及其它航空器等; 航天遙感,即把感測器設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實驗室等。 2、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主動式遙感,即由感測器主動地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然後接受並記錄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 被動式遙感,即感測器不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電磁波,而是直接接受並記錄目標物反射太陽輻射或目標物自身發射的電磁波。 3、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分類 根據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不同可以將遙感分類為: 紫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3~0.38um之間; 可見光,其探測波段在0.38~0.76um之間; 紅外遙感,其探測波段在0.76~14um之間; 微波遙感,其探測波段在1mm~1m之間; 多光譜遙感,其探測波段在可見光與紅外波段范圍之內, 微波遙感 多譜段遙感 4 應用領域或專題: 環境遙感 大氣遙感 資源遙感 海洋遙感 地質遙感 農業遙感 林業遙感
編輯本段遙感技術的特點
遙感作為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出現和發展既是人們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觀需要,更有其它技術手段與之無法比擬的特點。遙感技術的特點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探測范圍廣、採集數據快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這些數據拓展了人們的視覺空間,為宏觀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現狀情況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宏觀地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傳統的手工作業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2、能動態反映地面事物的變化 遙感探測能周期性、重復地對同一地區進行對地觀測,這有助於人們通過所獲取的遙感數據,發現並動態地跟蹤地球上許多事物的變化。同時,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尤其是在監視天氣狀況、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甚至軍事目標等方面,遙感的運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3、獲取的數據具有綜合性 遙感探測所獲取的是同一時段、覆蓋大范圍地區的遙感數據,這些數據綜合地展現了地球上許多自然與人文現象,宏觀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種事物的形態與分布,真實地體現了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構築物等地物的特徵,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這些數據在時間上具有相同的現勢性。 RS- Bienvenido a RS online 歐美地區的一個電子類,及電器類產品的現貨資源庫。 RS 貨幣符號,盧比,印度貨幣符號。 在油藏中的RS:溶解的氣油比 RS-Realserver(真實伺服器)
Ⅶ 地理科學是學什麼的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師范類要求培養中等以上學校從事地理教學、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運用地圖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與資源環境實驗分析的基本技能並具有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主幹學科:地理學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安排10周~12周。
主要專業實驗: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近或相關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天文學、海洋科學
開設院校 (排名不分先後):
陝西師范大學 重慶師范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師范大學
西藏大學 西安聯合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延邊大學
吉林師范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寧波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煙台師范學院
河南大學 湖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廣西師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 蘇州科技學院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西南師范大學 佳木斯大學 佳木斯大學 [英]Jiamusi University 佳木斯大學地處美麗富饒的三江平原腹地,坐落在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的北國最佳魅力生態城市佳木斯市。佳木斯大學是1995年6月27日,更多>>
渭南師范學院 蘭州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太原師范學院 忻州師范學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
Ⅷ 地理科學主要學什麼
地理科學主要學地理知識與科學知識的結合運用。
專業課主要有: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氣候與氣象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地球概論、地理科學導論、人文地理學、計算機輔助制圖、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導論、計量地理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文化地理學等,主要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學三個方向。」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學科體系
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技術理論層次主要是研究應用的地理理論,如建設地理學、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技術層次包括災害預報、生態設計、區域規劃、計量地理學、地理制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術。
這樣理解的地理科學比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研究領域要廣闊得多。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它是受哲學指導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從層次上看,是一個「基礎理論——技術理論——應用技術」的完整體系。
錢學森在現代人類知識體系11個門類中,將地理科學歸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科學;在五大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把地理系統排在星系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在社會總體設計部下設四大建設中,將地理建設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並列。
錢學森把地理科學看做是舉足輕重的科學體系。錢學森從哲學高度,從人類知識體系的高度,從復雜性系統科學的理論框架中,從社會總體設計工程的實踐出發,把地理學提升到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Ⅸ 地理科學是什麼方面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Ⅹ 關於地理的現代科技是什麼
地理學科教育內容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從遠古到今天無時無刻不與地理有著千
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變得越來越密切.人類最初對地理
知識的認識起始於對居住環境和取食環境的有意識的選擇.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
會、直到現代社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經過了依賴、順應、掠奪到協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地理知識不斷積累,地理學科體系不斷完善,人地關系的理論由曲折通向坦途.這些都體現
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論:地理知識相伴於人類而產生,地理知識相伴於社會的進步而發展.
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生產力.地理科學的發展,對社會進步和發
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中,一方面,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豐富充實了地理
知識;另一方面,地理知識的積累,可以引導人類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活動,從而進一步加
深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從中世紀的遠征探險開始,每次地理發現必定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
財富和社會震動,推動了社會產業的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在地理研究方面的運用,使人們對
地球環境乃至宇宙環境在更大范疇和更深層次上有了了解.
如計算機制圖使制圖速度提高了許多倍;遙感技術的運用亦延長了人們的視野,給社會帶來
了巨大的資源.當然,地理學科理論的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不盡全是有益的一面,與其
它事物一樣,地理學科理論的發展,亦走過了曲折的過程,如人地關系的探索,充分說明了
這一點.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世界人民經過了兩次大的浩劫,追其根源與德國近
代地理學的發展有關.「地緣政治地理學」成為一種政治上的工具,為統治者所利用.這種
理論目前仍被西方政治家所推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地理學科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及
地理教育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社會的需求促進了地理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地理知識產生和豐富的過程也是地理教育產生和
發展的過程.古代的地理教育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來實現的,傳授的內容主要是辨認居住地
周圍的環境、尋找食物來源和如何避災.在中世紀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為了獲
取更多的貴重金屬和香料,以及對傳播基督教的熱忱,向海洋進軍的步伐加快了,各種探險
活動風靡西歐,地理知識信息成為重要的商業信息.與此同時,因探險活動的需要,亦促進
了地理教育的產生.據史料考證,15世紀的葡萄牙為了航海貿易的需要,出現了地理研究
的專門學校,對水手和船員進行航海、測量、繪制地圖等與地理相關的專業培訓.17世紀
中葉誇美紐斯率先主張地理在學校教育中單獨設科教學,而19世紀中葉近代地理學奠基人
洪堡和李特爾為地理學科體系的創立做了大量的工作.
隨著地理知識的豐富和地理學理論的發展,地理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在方法上,都較過去有
了全新的發展.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已經確定在「地
球表層」.現代社會,因為人類認識范圍的擴大,需要從高空俯視地球並進行勘探,因此促
使了地理學方法手段的更新.因研究內容更加廣闊,擁有地理信息更加充實,研究方法從地
理事物特徵的描述走向定量模擬.所有這些在地理課程教學內容中都得到體現.
中國對地理學科教育價值的認同,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人們一直用「上知天文,下知
地理」來衡量一個人知識的豐富程度,這反映了地理知識的價值在一個人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和社會對地理知識價值的認同.從原始社會人類選擇居址到末期的「羲和占日,常儀占月,
臾區占星氣」,就有了從事地理位置測定及天象觀察的專門人員,並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盡管古代地理研究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帶有較強烈的迷信色彩,並常常與「風水」聯系在一
起,但在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它對古老的中國社會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對地理科學也曾作出過很大的貢獻,豐富了世界地理科學的寶庫,如古代中
國的地理游記及制圖是世界上領先的.我國是世界上進行地方誌教育最早的國家,我國的地
方誌史料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國家,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禹貢》等著作,為進
行傳統的地理教育作了素材上的准備.而像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那樣,為我國摘掉「貧
油國」帽子做出舉世矚目成就的老一輩科學家,激勵了幾代人投身到地理學科教育和地理研
究的行列,也使地理科學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