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橫波在多少時沒

地理橫波在多少時沒

發布時間:2022-04-26 03:06:13

㈠ 地理中的橫波是左右震,還是上下震

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傳播速度快於橫波.在震中地方,先感到地面上下震動,接著是左右或前後擺動.一般持續十多秒到一分鍾之間.作為建築物,一般來說,它以承重為主,所以,縱波對它影響不是很大.但它抗左右搖晃的能力通常較差.所以,房屋的倒塌拉裂多發生在縱波作用階段.離震中越遠,則縱波的傳播方向與地面的夾角也越小,我們感覺到的也是左右或前後晃動.只是先弱,過一陣才又感到強的擺動.離震中越遠,作用於地面,使人有感覺的時間也越長.侞儚初笶GZC2014-12-09

㈡ 高一地理

A 橫波 B 縱波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橫波消失,縱波波速急劇減小

㈢ 地理問題關於橫波的

檢舉 內核里可以有橫波。在測震學上,內核的縱波用I表示,內核的橫波用J表示。我在網路上曾經編輯過測震學主要震相的詞條。給樓主轉發一下:

在測震學中,震中距在105度以上的稱為極遠震。對於極遠震,縱波已不可能單純的在地幔中傳遞到測量點,而必須要經過地核。其中外核是液態的,其中只能傳播縱波,以K表示,內核是固態的,其中縱波和橫波都可以傳播。在內核中傳播的縱波以I表示。由震源發出,依次穿過地幔、外核、內核,再穿過外核、地幔到達測量點,且在傳播中始終是縱波形態的波稱為PKIKP波。在內核中傳播的橫波以J表示。由震源發出,依次穿過地幔、外核、內核,再穿過外核、地幔到達測量點,且在傳播中除內核外始終是縱波形態,在內核中以橫波形態傳播的波稱為PKJKP波。

至於橫波是如何在內核中產生的,這是外核中的縱波K波進入內核的時候發生轉變形成的。

㈣ 地理縱波橫波

地震波,它可以分為「體波」和「面波」兩種,前一種又可分為「縱波」及「橫波」。「縱波」即「primary wave」,便是常見的P波,其震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同,在固、液、氣體中均可傳播,由於速度較快、最先達到震中而得名;同理,「橫波」的震動方向垂直於傳播方向,只能在固體中前進,遇到液體便會停止下來,是隨後襲擊震中的「secondary wave」,我們簡稱為S波。

望採納。。。。。。。。。。。。

㈤ 高一地理問題

1縱波、橫波 橫波僅能在固體中傳播,約700千米/時,縱波的速度快一些,但在固,液,氣,都等傳播。地震波在不同的地域傳播的素度不同。在莫霍界面以上,二者速度始終增加。到達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古登堡面,橫波消失,縱波速度驟然下降
2 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間

3岩石圈
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板塊邊界有4種類型: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體深度存在爭議。

4對流層(同溫層)、平流層、暖層(電離層)和外層

對流層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佔大氣層的四分之三還要多。大氣中的水氣幾乎都集中於此,是展示風雲變幻的「大舞台」:刮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

平流層
對流層上面,直到高於海平面50公里這一層,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這一大氣層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里基本上沒有水氣,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在20~30公里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高能粒子的襲擊。

中間層
平流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間層」。中間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熱層」。在這兩層內,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人類還藉助於熱層,實現短波無線電通信,使遠隔重洋的人們相互溝通信息,因為熱層的大氣因受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復合機率又少,形成電離層,能導電,反射無線電短波。

暖層
又名電離層,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暖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時,氣溫可達1000℃以上,像鉛、鋅、錫、銻、鎂、鈣、鋁、銀等金屬,在這里也會被熔化掉。本層之所以有高溫,主要是因為所有的波長小於0.175μm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都被暖層氣體所吸收。暖層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氣體成分,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已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也把暖層稱作「電離層」。其中100~120公里間的E層和200~400公里間的F層,以及介於中間層和暖層之間,只在白天出現,高度大致為80公里的D層,電離程度都較強烈。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在遠方之所以能收到無線電波的短波通訊信號,就是和大氣層有此電離層有關。

外層
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大氣層有多厚,這的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整個大氣層可以分成幾個層。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聯系: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 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5 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呈同心圓狀向四周遞減。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除赤道外,其它緯線各地的晝夜長短都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變化,其規律為: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

6 一般認為地球內部有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 .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板塊邊界有4種類型: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體深度存在爭議。

7 對流層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里,極地平均為8~9公里,即對流層的厚度隨緯度增加而逐漸降低

原因: 對流層是由於氣溫的變化形成空氣對流運動。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即低緯度地區氣溫高,空氣對流旺盛。高緯度地區氣溫低,空氣對流運動較弱。空氣對流旺盛的地區,對流層高度就高,空氣對流較弱的地區,對流層高度就低。所以對流層高度隨緯度增加而降低。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橫波和縱波的特點

橫波:穿透能力較弱,速度較慢,只能在固態物質中傳播.
縱波:穿透能力強,速度較快,縱波可以在三種態(固態,氣態,液態)中傳播.縱波比橫波速度要快,所以一般地震時人總是先感覺到上下顛簸(縱波影響,先有震源到達地面)然後左右搖擺.

㈦ 地理問題!

地震波是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沖擊所產生的彈性震動傳播波。地震波是彈性波,它能穿過包括地核在內,在整個地球傳播。地震波可分為縱波、橫波、面波和界面波四種類型。

縱波(P波),也稱疏密波,通過物體時,物體質點的震動方向與地震波傳播的方向一致,傳播速度最快,周期短,振幅小,能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地震發生後,縱波最先到達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

橫波(S波),通過物體時,物體的質點震動方向與地震波傳播方向垂直,在地殼中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周期較長,振幅較大,只能通過固體介質傳播,比縱波到達地面晚,橫波能引起地面搖晃。縱波、橫波合稱體波,體波在地球體內部可以向任何方向傳播。

面波(L波),也稱地面波,是縱波或橫波到達地面後,從震中沿地面表層向四周傳播的次生波。面波振幅較體波顯著,波速比體波小,周期較體波長。利用面波的波散現象,可推算相應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的結構狀況和性質。

界面波是在兩個彈性層之間的平界面附近傳播的地震波。由於不同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傳播特點,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來探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井只有10公里多一點,能直接取樣觀察的最深礦井僅有3公里。目前人們還不能對地球整個內部進行直接觀察研究,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曲線圖上,從地球大陸的地表面往下到33公里深處,橫波速度每秒約4公里,縱波速度每秒約8公里。從33公里往下到2900公里深處,橫波速度由每秒4公里多增快到每秒7公里以上,縱波速度由每秒8公里左右增快到每秒13公里以上。從2900公里往下到5000公里深處,橫波完全消失,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到每秒8~10公里左右。從5000公里往下到地心,無橫波傳播,縱波速度又逐漸增快到每秒約11公里左右。從地震波在地球內傳播的情況表明,在大陸33公里深處以下,橫波和縱波的速度明顯加快,證明是密度很大的可塑性固體層,因此地下33公里深處是地震波傳播的一個不連續面,這個不連續面是莫霍洛維奇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在2900公里深處往下,橫波完全消失,縱波速度突然下降,證明到了液態層,這個地震波傳播的不連續面,是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5000公里以下縱波速度又加快,證明是固態層。根據地震波的傳播情況,說地球內部構造是不同的物質圈層組成的。據此,人們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分界面,把地球的內部構造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並將地下2900~5000公里深處,推測定為液體外核,5000公里以下到地心推定為鐵鎳固體內核。

㈧ 地震時橫波和縱波相差時間間隔

5.5~7千米/秒。

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面波。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

橫波是剪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又稱S波,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又稱L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波速只決定於介質本身的慣性和彈性而與波源的振動頻率無關。固體介質中,橫渡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分別與剪切彈性模量和楊氏彈性模量的開方成正比。剪切彈性模量在一個固體中反映的是分子與分子間上下移動的彈力大小,楊氏彈性模量是分子與分子間擠壓的彈力大小。

(8)地理橫波在多少時沒擴展閱讀:

地震預警注意事項:

地震預警是地震已經發生、但地震波還沒有傳來、提前幾十秒發出的警告,距離震中越近越不好預警。

作為世界上公認的能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新技術手段之一,成功的地震預警可以為人們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當預警時間為3秒時,可減少傷亡14%;時間為10秒時,減少傷亡39%,時間為20秒時,減少傷亡63%。

㈨ 地理中的橫波,縱波

縱波快,橫波慢,所以地震時是先感覺到縱波(上下),後感橫波(左右),並由此產生地震時的「逃生七秒」。即感覺到上下振動(縱)時,應馬上認識到破壞力更大的左右振動(橫)馬上到來,應根據本身所處環境迅速做出本環境最佳避震選擇。

㈩ 地理橫波和縱波的區別

地理上橫波和縱波是由於地震產生的。地球震動產生的能量以兩種形式向外傳播,一種是地熱,一種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橫波、縱波和面波,其中橫波和縱波沿著地球內部向外傳播,面波是沿地表的剪切波。橫波的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垂直,速度比較慢。縱波的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平行,速度比較快。橫波的破壞力強,縱波的破壞力弱。

閱讀全文

與地理橫波在多少時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