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學地理)南極點極晝和極夜的時間各是多少天北極點呢
極晝和極夜是極圈內特有的自然現象,極晝和極夜這種特殊的自然現象,是地球沿著傾斜的地軸自轉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說,地球自轉時地軸與垂線成一個約23.5度的傾斜角,因而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有6個月的時間,南極和北極的其中一個極總是朝向太陽,另一個極總是背向太陽;如果南極朝向太陽,南極點在半年之內全是白天,沒有黑夜;這時,北極則見不到太陽,北極點在半年之內全是黑夜,沒有白天。到了下一個半年,則正好相反,北極朝向太陽,北極點全是白天;而南極這時則見不到太陽,南極點全是黑夜。在極圈內的地區,根據緯度的不同,極晝和極夜的長度也不同。
極晝:在南極地區,當地時間24小時內太陽永不沒入地平線的現象,叫做極晝。在南極點,一年中有半年為極晝;如若考慮折射作用,應略比半年稍多幾天。南極點的極晝出現在南半球的夏半年。
極夜:與極晝相反,在南極地區,當地時間24小時內太陽永遠在地平線以下的現象,叫做極夜。在南極點,一年中應有半年為極夜;若考慮折射作用,應稍不足半年。南極點出現極夜的時間與極晝正好相反,在南半球的冬季。
在南極地區,隨著緯度降低,極晝和極夜出現的時間均變短,在極圈上,極晝與極夜均只出現一天。
在北極點,極晝要比南極點的極晝多七天,因為北極極晝時是我們所稱的夏季,此時地球處於公轉軌道的遠日點附近;相反則南極極晝是冬天,此時地球處於近日點附近。地球的公轉速度在近日點時大過遠日點,所以南極極晝比北極極晝更快結束。同理,北極點的極夜就要比南極點的極夜短7天了。
Ⅱ 地理書上說一天是多長時間
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是24小時
Ⅲ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別是幾月幾日
1、歷年春分時間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0日、21日、22日到來。 春分和秋分相對,是立春後的第九十天,屬於春天的中分點,有平分春天的意思,春分時,太陽位置來到黃經0°的位置,是為春分點,此時日夜等長,開始進入溫暖宜人的春天季候,是全年最為舒適的一段時間。
2、歷年夏至日期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0、21、22日到來。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夏至日是全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日後氣溫會開始增加、炎熱的天氣即將到來,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將進入初伏,進入暑伏天氣,部分地區開始出現梅雨天氣。
3、歷年冬至的日期
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1日、22日、23日到來。 冬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冬至節氣時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正午太陽高度也非常低,太陽輻射小,從冬至日開始進九了,開始進入數九寒天,等到立春後才回歸溫暖。
4、歷年秋分的日期
秋分日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24日來臨,以當年的太陽公轉為准,太陽公轉到黃經180°的位置就表示來到了秋分點,正式進入秋分節氣,來來去去就三天可以選擇,重復個兩年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每年秋分都是9月23日了。
Ⅳ 一候是多少天
一候,指煉功時,內氣在體內運行一周。
這里的候指天地日月交合所用之氣候。煉功時,周身氣一匝,卻從元宮,上朝於舌下,津生滿口,就是一候。又脾藏生殺百味五辛之物,所謂生者,生百味五辛之津;所謂殺者,殺穢濁之滓,而入大小二事。此生殺之物,轉行周天數足,於右鼻中出,自坎宮上朝舌下二竅中,生津滿口,亦為一候。
那……
根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說》雲: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
即指∶自小寒至穀雨共八氣(八個氣節),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
二十四番花信風,就是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一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為五天。每五天中,有一個花信,也就是每五天有一種花綻蕾開放,即一月二氣六候花信風。 每一候花信風便是候花開放時期,到了穀雨前後,就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四處飄香,春滿大地。楝花排在最後,表明楝花開罷,花事已了。經過 24 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候,即5天。全年第一個5天的代表花是梅花。
Ⅳ 地理 哪天最長
夏至日最長。
若單純指一年一天的話在中國當然是"夏至日"時間最長地理角度講,北半球夏至日那天我們的白天最長;南半球冬至日那天,他們的白天最長。
地理的簡介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Ⅵ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是哪幾天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歷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Ⅶ 地球自轉一周是多少天
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即所說的太陽日,地球轉一圈需要23小時56分4.09秒.誰都知道,地球公轉一周稱一年,有365日5小時48分46秒;一天有23小時56分4.09秒,這是一個太陽日.恆星日總是比真太陽日要短一些.這是因為地球離恆星非常遙遠,遠到從恆星上看來,地球似乎是不動的,地球的公轉軌道相對於如此遙遠的距離已變作一個點了.從這些遙遠天體來的光線是平行的,無論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哪一點,某地子午面兩次對向某星的時間間隔都沒有變化.比較起來,太陽離地球卻近多了,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自西向東移動,一晝夜差不多移動1度.對於某地子午面來說,當完成一個恆星日後,由於太陽已經移動,地球自轉也是自西向東,所以地球必須再轉過一個角度,太陽才再次過這個子午面,既完成了一個真太陽日.恆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實際生活中我們所用的「日」是指晝夜更替的周期,顯然更接近於真太陽日
Ⅷ 地理上的四季是幾月至幾月地理上的。
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Ⅸ 地理上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都是幾號
回答如下:
1.春分是3月21日前後
2.夏至是6月22日前後
3.秋分是9月23日前後
4.冬至是12月22日前後
相關介紹:
一、春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20或21日。 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每年在公歷3月20或21日。
此日,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平分,故稱。」 宋 蘇軾 《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
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
二、夏至
夏至迎來,時而雨水充沛,時而陽光明媚。夏至日是多地進入「燒烤模式」的時刻。夏至日這一天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一年內受光最強烈晝長夜短。夏至也是我國最早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具
有指導農事和預示進入三伏天的意義。
三、秋分
秋分作為24節氣之一,即意味著當天晝夜平分,又表示平分秋季。當到了秋分這個節氣,我國南方
地區才正式入秋,此後的氣溫一夜涼一夜。
四、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
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