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給些初中地理的具體實驗我需要一些初
實驗器材: 沙子、水、水桶、臉盆、木板 實驗過程 :首先把木板放在臉盆上要傾斜著,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然後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最後在水桶里裝滿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實驗結論 雨水或者河流的沖刷作用
⑵ 初中各科分數各是多少,中考總分多少
每個省、市初中各科分數以及中考總分都不同,具體請參考下文:
1.吉林省 630分:語文(120) 數學(120) 英語(120) 物理(70) 化學(50) 政治(60)歷史(60)體育(30)
2.寧夏回族自治區 730分: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物理(85分)、化學(75分)、思品(70分)、歷史/地理/生物(30分)、體育(50分)、理化生實驗(10分)、綜合素質(25分)、英語口語(10分)、微機(15分)
1.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簡稱中考,它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它是初中畢業證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
2.學生可根據中考成績報考相應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中技、中職等。其中以報考普通高中為主。中考要考慮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普通高中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中考既要堅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堅持考查學科能力。
⑶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3)初中地理室因開實驗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⑷ 如何在新課改後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實驗
摘要:地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利用地理教具、學具、多媒體設備等實驗手段,簡捷、生動地展示了人們發現地理規律、認知地理原理的過程,具有將知識化難為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優勢,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實現新課程標准理念的重要手段和著力點[1]。
關鍵字:新課改 初中地理 地理實驗
提起「實驗教學」,人們總會覺得是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事情,在地理教學中無須做實驗。地理學科與大自然聯系密切,在地理學科中也可挖掘出許多實驗教學的素材。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強調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以地理課堂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地理課堂實驗教學是以實驗活動為主要展開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在「做」、「觀察」、「思考」、「歸納」、「推理」、「探究」、「體驗」、「創作」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普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在「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能力目標中,首次強調「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回應了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學習的訴求;並明確提出「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日益重要。由此可見,地理實驗教學在教學中的作用愈來愈突出。
一、地理實驗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1.1.實驗應簡易且具有可操作性
實驗的設計應從地理教學實際出發,使用標準的器材或材料做實驗,難度不宜過大。建議地理實驗教學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實驗器材和材料,既有利於安全,又可充分發揮實驗的效果和作用。
1.2.實驗應具有啟發性
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進行直觀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一種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條基本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實驗具有啟發性,並在實驗過程的分析以及實驗結論的得出中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啟發學生得出實驗結論。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落到實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每個實驗從實驗材料、操作步驟、實驗活動報告,詳細地展現了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1.3.實驗應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地理科學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地理事物和規律無法通過實驗的手段加以再現。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通過地理實驗能夠更直觀、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內容進行實驗。一般來說,需要用實驗來展示的內容,均屬於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4.實驗應注重問題的探究性
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和發現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進行直觀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條捷徑。因此,地理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既要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和材料,又要考慮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2]。
二、中學地理實驗活動的作用。
地理實驗是以學生實踐為主,以培養學生地理技能與能力為優先目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多種教學功能。具體體現在:
2.1.地理知識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可以模擬展現地理過程,有利於地理演變知識的學習; (2)地理實驗可以展現地理景觀,有利於地理景觀知識的學習; (3)地理實驗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地理事物,有利於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知識的學習; (4)地理實驗可以使學生形成對地理表象的正確認識,有利於地理概念的學習。
2.2.地理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圖、圖表的繪制技能; (2)地球儀的使用技能; (3)天象、氣象、水文、地震、環保等方面的簡單測報儀器使用技能;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製作技能。
2.3.地理能力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4)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
2.4.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地理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3)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4)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5)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6)地理實驗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3]。
三、地理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及應用舉例。
3.1.課內動手實驗
指學生利用學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實驗器材,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和動手操作獲得實驗結果或數據等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如學習第一冊(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運動」中:①探討實驗——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1)內容: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2)准備材料: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cm左右,寬30cm左右,高40cm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熱水一盆、冰塊一盆、香、火柴等。(3)實驗步驟:1、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側;2、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3、在裝冰塊的盆上方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開一個小洞;4、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5、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四)得出結論:1、大氣從高氣壓地帶向低氣壓地帶運動。這就是大氣的運動;2、大氣溫度度分布不均制約大氣的運動狀態;3、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空氣環流——即熱力環流。學習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地球運動」:探討「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這一意義時,學生自己動手用手電筒表示太陽,照射地球儀觀察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討論該分界線與手電筒光線的關系,演示地球儀自轉,啟發學生思考晨昏線的移動方向,進一步解釋晝夜交替的原因等。通過實驗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生動的實驗中獲得了直接經驗,體驗到合作、探究學習的喜悅。
3.2.計算機模擬實驗
指用計算機技術模擬演示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規律等,使學生直觀獲得地理知識的一種方法,中學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現象、過程、規律,超出了學生的感知范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難點,如第一冊(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及由此產生的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周年變化規律,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計製作成三維立體模擬動畫,實現虛實、遠近、快慢的變換,從而使學生較輕松地掌握這一知識難點。實際上,對於那些時間、空間尺度較大的難以觀察的地理環境、現象、過程、規律等,如大氣運動、洋流、水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都可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立體、直觀地模擬出來。
3.3.課內演示實驗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採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法。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經驗,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如學習第一冊(人教版)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用「大氣環流演示模型」演示大氣環流運動原理和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用鋒面演示模型、氣旋(反氣旋)演示模型生動地演示冷暖鋒、氣旋(反氣旋)的天氣現象變化過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節「海水的運動」:用洋流演示儀生動地演示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的運動過程和分布規律等。利用地理活動掛圖演示「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區和日界線劃分」、「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等知識,能簡捷、直觀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復雜的地理運動規律,便於學生理解與靈活運用。
3.4.課外實踐性實驗
課外實踐性實驗:指利用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在地理教師的指導下,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實地操作,獲得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來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課外地理實驗與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運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和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某些「發現」真理、驗證規律的訓練。如確定「當地地理位置」,設計課外活動實驗:如何利用「日影觀測法」使用竹竿、捲尺、手錶等工具粗略計算學校所在地經緯度?指導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確定實驗設計方案,參與實驗操作,計算實驗結果;
我國某學校的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春分日前後用觀測日影的方法來測定
南
該校所在地的經緯度。
活動過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豎立標桿,並測量日標桿在地上部分的長度②以標桿所插點(圖1中o點)為圓心,於上午9時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略短於當時桿影長的半圓。③當上午標桿的影端落在圓周上時,標記為a點,下午標桿的影端又落在圓周上時,再標記為b點,將a、b兩點連成直線,取其中點c,將中點與圓心連成直線oc。④第二天,當日標桿的影子與直線oc重合的時刻,記下此時刻的北京時間為12時44分,並測量此時標竿影長等於 竿長。
根據上述活動中測得的數據,完成下列各題。
(1)請寫出完成這一測定任務的主要工具: 。(2)根據測量,春分日這一天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
(3)研究小組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緯度是 。(4)請在圖上標出該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學習「大氣的保溫作用」這部分內容時,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溫度計進行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試驗;組織學生利用觀察月相變化,記錄並總結月相變化規律等。
總之,無論從學生發展方面、課標與教改方面還是命題與考試方面都說明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廣大地理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精心設計實驗,讓實驗在地理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中學地理實驗教學不但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且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開展地理實驗教學不但是被實踐證明有其必要性,而且理論上也是有據可依的。我們要更新地理教學觀念,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中學地理實驗教學具有的多種教學功能,大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4]。
[1] 朱學堯. 地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儀器與實驗, 2007,(04) .
[2] 孫俊梅. 我國中學地理實驗學習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07,(04) .
[3] 潘方平. 中學地理實驗功能的研究與開發[j]. 文教資料, 2007,(11) .
[4] 陳德旺.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 永安第十二中學
⑸ 初中地理教室實驗有哪些
我印象中好像沒有地理教室實驗這個東西,就是老師讓我們看了很多次地球儀
⑹ 地理課可以做什麼實驗
一、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
1.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厘米左右,寬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熱水、一盆冰塊、一束香、火柴等。實驗步驟如下:①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②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③在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④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否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2.關閉教室的門窗,盡量保持教室的氣流穩定。點燃兩根較粗的香,兩支香擺放的距離大約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邊放一個1000瓦的電熱爐、另一支香旁邊放一個較大的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熱的地方近地面產生低氣壓,氣流從冷的地方流向熱的地方;而高空氣流則由熱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3.切洋蔥的實驗、冬季教室門口的打火機等。
二、季風成因的實驗
關閉門窗,點燃兩根衛生香,使衛生香的煙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氣流的影響)。在衛生香的等距離左右兩側分別放一隻1000W的電爐、一面盆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衛生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高低氣壓的「季節」轉換,產生了季風。
三、實驗驗證海陸風的存在
實驗器材:煤氣爐、輕軟的紙巾、一盆冰水
實驗步驟:
(1)打開煤氣爐,把手伸在爐火的上方,感受空氣的溫度。
(2)拿輕軟的紙巾在爐火旁邊不同的位置,觀察紙巾的飄動方向。
(3)將一盆冰水放置爐火旁邊,輕軟的紙巾放於爐火和盆之間,觀察紙巾飄動的角度和步驟(2)有何差異?
實驗結果:手放在燃燒的煤爐上方,很快感覺到發熱、發燙。紙巾無論在爐火旁邊的什麼位置,都會向爐火方向飄動。加放一盆冰水後,紙巾飄動的角度變大。
四、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器材:2隻玻璃盤,1個較大的白色礦泉水瓶,2支溫度計,少許土壤,1把剪刀,手錶。
①在兩個玻璃盤中分別放入少許土壤;用剪刀將一白色塑料瓶攔腰剪斷,然後,將塑料瓶倒扣在一隻玻璃盤中,製成「微型溫室」。②在「微型溫室」頂部鑽一個小孔,插入溫度計;在另一盤中放置一支同樣的溫度計。③將兩個玻璃盤放置在陽光下,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溫度計,並記下兩支溫度計顯示的溫度,進行比較。
五、海陸熱力差異
取兩個燒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細砂,在兩個燒杯中均插入一支溫度計。把兩個燒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定時間後,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再把兩個燒杯移入室內,過一定時間後,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收集整理數據:在陽光下曬 30分後,當時細砂的溫度為 45℃,水的溫度為 37℃,移到室內 10分鍾後,細砂的溫度為 31℃,而水的溫度為 35℃。水溫度變化是 2℃,而細砂的溫度變化是 14℃。
結論:水的溫度變化比細紗要小,說明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溫度變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細砂的比熱不同。水的比熱大,而砂石的比熱小,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小,而細砂升高的就比較多。
六、常見的天氣系統課前觀察實驗
打開冰箱門,感受門上方冷,還是門下方冷。說明冷氣團與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在下方暖氣團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廣口玻璃瓶內燃燒紙條,當瓶內充滿煙霧後,蓋上瓶蓋,放進冰箱,過十分鍾後取出瓶子,發現煙霧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煙霧從瓶口流出,說明空氣受冷下沉(形成高壓)。
七、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
①把兩只氣球吹成蘋果大小,用長約30厘米的絲線扎緊口子;②用透明膠把兩條絲線粘在教鞭上,兩只氣球相隔約8厘米;③平舉起教鞭,讓氣球離實驗者的臉部約8厘米;④向兩只的中間吹氣。實驗結果:兩只氣球相互靠攏。分析得知:氣球靠攏是由於中心部分的空氣上升、形成低氣壓的緣故。難點不攻自破!
八、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對地表有保溫作用
(1)實驗用材:燒杯2個 沙土 溫度計2根 鐵架 保鮮膜 台燈
(2)設計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表具有保溫作用,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宏觀的、不可見的能量交換過程,缺乏感性認識。
(3)實驗結論:通過對兩個燒杯在燈光照射前後溫度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分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探究保鮮膜在整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驗證大氣對杯內有保溫作用。
十、演示晝半球、夜半球和晝夜交替現象
(1)實驗用材:一隻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狀物表示地球;一隻發光的燈泡表示太陽。
(2)實驗步驟:①將發亮的燈泡對著不透明的小球,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②用筆畫出亮半球與暗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③將小球按地球自轉方向旋轉,則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在不斷更新。
(3)實驗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說明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而晝夜半球就不斷地進行交替。
十一、測算實驗——學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標的測定
1、活動准備
觀測用具:長度為1.5m左右的直桿一根,捲尺一把,石英錶或電子表一塊(精確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數一本,天文年歷一份,白紙和彩色筆若干。如果沒有天文年歷,最好是選擇「兩分兩至日」,從教學進度考慮,應以秋分日為宜,此時δ為特殊值0°。
2、活動過程
找一塊空曠平地,下面鋪好白紙,把直桿通過白紙並垂直插在平地上,並量出直桿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時間測一次直桿影子長度,並記錄此時影子長度及對應時間,並將影子畫在白紙上,測量時間間隔不要太大(5分鍾以內),以免影響測量准確度。
3、分析和計算
①從紙上或記錄中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即太陽位於該地上中天時)的影子長度L,利用tаnH=h/L(H為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查函數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該地地理緯度:φ=90°-H+δ,式中δ為該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式中φ為所求點的地理緯度;③從記錄中查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此時的北京時間(t),此時當地地方時為12時,並計算地方時差:Δt=t-12(換算為分鍾)。再計算經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經度:λ=120°±Δλ,式中加號和減號的取法為東加西減。若影子長度最小值出現在北京時間12時之後,表示觀測地點在120°以西,取「-」;相反,則取「+」。
該實驗的完成要考慮一定的誤差,重在原理的運用,北半球地理緯度也可以用北極星觀測法簡易求得,還可以利用「副產品」——白紙上的桿影變化,推知該地該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和規律。
(二)測量當地的經度和太陽高度
取一個木板或紙板在上面劃出一長線,並劃出刻度(表示長度)。在長線的一端垂直木板(紙板)樹立一木桿,長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學原理繪制一個影長和太陽高度關系的表格備用,在晴朗的天氣里將它放置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針找到北方向並將板上的刻度尺對准北,在太陽光產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時記錄下北京時間和影長(可記錄多次求出平均值),通過計算可知當地的經度和當日的太陽高度。
(三)圭測法觀察測量當地的經緯度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1)實驗用材:①取長1m左右的木桿或竹竿(做圭桿);②長2m左右的繩子和釘子(在地面上畫圓弧用)、時鍾、刻度尺、量角器等。(2)實驗步驟:①在春分日前一天,選一塊平坦開闊的空地,將圭桿垂直插入地上。見圖O點處(圖1為其平面圖);②以O點為圓心,以上午某時刻桿影OA為半徑畫弧AD,並畫出OA線;③當下午某時刻的桿影末端落到AD弧與B點時,畫OB線;④作∠AOB的角平分線OC;⑤第二天當桿影OE落到OC線上時,就是當地地方時正午12點,同時∠OEP就是當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並記錄下此時的桿影長L,北京時間T。
(3)實驗結論:通過圭測法可得出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時刻的某地所在的經線時刻即為正午12點,說明當地正午12點的;根據時差的原理,可知當地的經度δ=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數求出∠OEP即為正午太陽高度角θ,根據正午太陽高角的計算公式,計算改的緯度φ=90°-H。
十二、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
(一)在沒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燈光的夜晚,將准備好的照相機對准北極星,用慢速膠卷,開B(T)門,放置幾個小時,在膠片上會留下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同心圓,就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二)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製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准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裡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鍾擺運動,並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並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條河流或一段,會發現左右岸深度不一樣,說明流水經常往一邊偏向,這一邊遭流水侵蝕厲害而深度較大。
十三、地轉偏向力
(一)為了觀察地轉偏向力,可用一個地球儀使地軸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兩滴紅墨水,在地球儀不轉動的情況下,就會沿經線向低緯度流動並留下墨跡。然後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再在高緯某點滴一滴紅墨水,你就會發現紅墨水流動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從北極上向下觀察,你可以發現紅墨水留下向右偏轉的墨跡。同樣將地球儀倒轉過來,南極向上,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進行演示觀察,從南極上向下看,可發現墨跡向左偏轉。
(二)實驗材料:可選用有軸的球狀(面)物,如地球儀、塑料球、撐開的雨傘等;水、清水等。
實驗步驟:①將球狀(面)物的虛擬北極點向上,在球狀(面)物上滴適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確模擬地球自轉方向,進行旋轉;③觀察並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轉方向;④再將虛擬南極點向上,重復②、③步驟,但旋轉方向與②步驟相反。
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證明地球表面的物體在做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十四、水循環
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紙把碗密封住,然後把碗放到太陽下面曬一會,就會看到塑料紙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還會滴到碗里。這就是一個微型的海上內循環,如果水汽不是滴到碗里,而是隨風飄到別的地方,然後凝結滴下來,那就是一個海陸間大循環了。也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用電飯鍋煮飯時候,鍋蓋上是否有水汽,是否會滴水。
十五、密度流
准備一隻長方形的金魚缸,放入清水,然後在一杯鹽水中加入藍色色素,沿著魚缸邊緣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見藍色鹽水沉到缸底,並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這個小實驗證明了密度大的海水會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動。
十六、水體富營養化
通過對含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觀察「水葫蘆」的生長繁殖過程來判斷磷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從而感性認識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
實驗原理:磷是植物生長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適量的含磷溶液會促進植物的生長,但過量的磷會導致生長速度過快,從而影響水體質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驗步驟:(1)選擇肥嫩適中的水葫蘆,准備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2)將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蘆分別放入三個小盆中;分別倒入1000毫升的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水葫蘆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蘆的上面分別放上紗布,以防止水分的過快蒸發;(3)將泡製好的三盆溶液並排放在窗檯前(室溫約15~25℃),保證每天的光照時間;(4)每天觀察水葫蘆的長勢,並進行記錄。5天為一個周期。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蘆長勢明顯好於其他兩種溶液,並且水體的渾濁度也高,從而認識到含磷生活洗滌用品的排放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
十七、褶皺和斷層
(一)選兩塊厚約5cm的海綿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在兩塊海綿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顏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也可以指導學生用書或紙自己折成褶皺的形狀。其中一塊用小刀將其斜向割斷(後面簡稱為海綿2;另一塊簡稱為海綿1)。講解「褶皺」時,將海綿1平放在講台上,兩手抓住海綿的兩端,用力向中間擠壓,海綿便鼓起來。可以形象的把褶皺表現出來;講解「斷層」時,將海綿2平放在講台上,重復以上動作,海綿便出現了斷裂。
(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cm×4cm×20cm的「竹片」,每人1片,讓學生先往上折,但是不要折斷,就會發現,往上彎曲的部分尤其是最中間,有很多的毛刺。如果毛刺換成岩層,就很容易被侵蝕。往下彎曲時候,中間就沒有毛刺,相對的,如果是岩層,就不容易被侵蝕了。
十八、沉積物分選的實驗
將同樣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隻玻璃瓶中(不超過容量的一半)。將玻璃瓶用水注滿,蓋上瓶蓋,劇烈振盪,然後讓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質自然沉澱。讓學生觀察沉澱成分的排列順序,是否是大顆粒在下部,黏土細粒在上部。在這個實驗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積過程與自然過程基本一樣,只是縮小了規模,放在玻璃瓶里進行的。
十九、風的搬運作用
碎屑物質包括干土、細沙、礫石、濕沙、濕泥,將其分別放在五個平紙盤中,用吹風機或者電風扇對著每一個盤子吹風(保持吹風機或電風扇與每一個盤子距離相等)。觀察並記錄實驗的變化過程。然後改變角度,重復以上過程。最後在盤中放幾根鉛筆充當障礙物。再觀察實驗的結果與以上過程有什麼不同。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所有物質都是自然界中的實物,只是規模較小。學生可以一目瞭然的觀察風的搬運作用。
二十、水土流失
(一)A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層粘土(約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組:同A組外,在粘土上覆蓋一層棉質毛巾或沙布表示上覆植被良好。請兩位同學同時用霧化噴頭向上述A、B組灑水模擬大氣降水,指導學生觀察哪一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組的粘土更快被沖刷干凈。
(二)自製兩個木盒,一般為50厘米長、10厘米高(也可以找兩個廢舊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木盒)。兩個都放滿泥土,一個種上雜草,一個什麼也不種。放置在開闊的地方並與地面成30°。當雜草長好後,用澆花的灑水壺模仿下雨,將水淋到兩個木盒上,觀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也可以將流出的水收集到水桶中,經過沉澱計算一下含沙量。
二十一、火山噴發
(一)分三組:
實驗1:在A、B兩個U形試管中裝進濃度不同的土豆泥,分別從每個U形試管的一個口中放進少許蘇打粉,然後加水,並用手指堵住試管口,土豆泥便從另一個口中溢出。注意濃的形成柱狀,而稀的直接從試管口溢出。
實驗2 :把融化了的蠟分別倒進熱水和冷水杯中,熱水中的蠟仍是液體,而冷水中的蠟則凝結起來。
實驗3:在瓶中裝滿細小的玉米粉,底部插入管子,用力吹,玉米粉從瓶口噴出;在瓶口的木板上就會形成山狀。
實驗做完後,各小組分別討論,得出結論。
總結結論
第1組結論:(1)實驗演示了岩漿噴發的過程;(2)根據岩漿濃度不同,可形成不同形狀的火山。
第2組結論:實驗演示了火山岩漿遇冷凝固的過程
第3組結論:從實驗可以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
(二)把一個大開口的漏斗放在一個盛有水的鍋里。圍繞漏斗用泥做一個錐狀模型。把漏鬥口留著,不要堵死。把鍋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直到水從漏斗開口中噴出來。讓學生思考:是什麼力量造成了水的噴出?然後,把一小塊泥壓成紙一樣薄、與漏斗開口一樣大小的泥片,蓋在開口上。重復上述實驗,現察泥蓋會發生什麼變化。(實驗過程中要防止燙傷學生。)
二十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每個學生准備好一張比較硬的紙,並且帶有寬度相同的平行線,先把紙垂直平行線對折,再把紙立在桌面上,凸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讓學生站立,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低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脊;然後再把紙翻過來,凹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高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谷。
⑺ 初中會考是什麼
走進易佳培訓學校,
了解地理生物會考。
初二地理生物會考是什麼?
地理生物會考又稱「小中考」,每年6月13日由教育局組織統一考試,初二地理生物會考完以後初三不再學習此科目。
中考總成績790分,地理生物會考加生物實驗占其中的90分,日照市初中升高中平均1分拉開75個名次。
所有科目中,只有地理生物在初二時期進行正式考試。
地生會考考什麼?
地生會考考試內容為七年級和八年級上下冊地理生物全部,總共8本書的內容。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生物包括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體的八大系統、動物的行為等。
孩子地理生物學得怎麼樣?
「副科」——被忽略的地位;
為語數英三科讓路——上課睡覺,做其他科目的習題;
勉強及格(尤其是初一的地理生物,孩子們在還不知地理生物為「何物」的情況下,更是學得馬馬虎虎,雲里霧里);
另外,隨著高考的改革,地理生物會越來越重要。
地生會考考不過會怎麼樣?
地生會考如果在初二沒有通過,則在初三中考後可以參加補考(會考補考不及格,學生檔案不能投出,影響孩子升學)。
那地生成績低升不了好的高中嗎?
不是,但是同樣分數越高越安全,因為不能確保自己會不會壓線!
打算考好高中的學生一般地生成績也高,所以出現中考成績並列情況時,可能幾位學生的地生分數都高。
所以孩子如果目標是好高中,但地生成績不夠理想,那麼就要在中考成績上下功夫,努力把中考分數考高,錄取時不是壓線錄取的就可以了,就不需擔心地生成績低了。
所以,對於每個學生來說,用到地生分數的概率其實都是非常之大的,切不可抱僥幸心理。
易佳地生教育的八大優勢?
1. 易佳有專業的初中生物實驗室;
2. 易佳有專業的地理生物名師;
3. 易佳有標準的實驗器材;
4. 易佳有優秀的學員;
5. 易佳有專業的內部教材;
6. 易佳有別具一格的地生博覽走廊;
7. 易佳有專業的3D地形模型圖;
8. 易佳有每年考前的會考押題卷。
編輯於 2019-02-13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⑻ 初中地理生物結業考試成績分為5級,B級多少分啊
達到總分的90%(含)以上為A等,90%以下至80%(含)之間為B等。
以臨沂市為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9門科目等級換算方式為:達到總分的90%(含)以上為A等,90%以下至80%(含)之間為B等,80%以下至70%(含)之間為C等,70%以下至60%(含)之間為D等,不足60%為E等。
如果按分數劃定,使得A等不足考生總量的15%或B等不足考生總量的20%或C等不足考生總量的30%或D等不足考生總量的20%時,則分別按考試總人數的15%、20%、30%、20%的比例劃定;如超過上述比例則按實際人數劃定,超出的部分從E等中扣減,但A等最多不超過20%。
(8)初中地理室因開實驗是多少擴展閱讀: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相關要求規定:
1、其他各科目為100分,計入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總分的比例為:物理為70%,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各為50%,信息技術和理化生實驗操作各為20%,體育與健康為60%。
2、信息技術、理化生實驗操作、體育與健康不再組織統一測試,按照滿分計入總成績,總分為710分。道德與法治考試採用開卷考試方式,成績以等級呈現,不計入總分。
⑼ 建設一個初中化學實驗室需要多少錢
初中化學實驗室建設費用通常在5-100萬不等。因為需求不同配置不同費用會有明顯的差別。
通常主要影響費用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點:
建設面積。教室的大小、座位量直接影響整體預算;
需求選擇。對於實驗室所需的設施的選擇也直接關繫到預算費用,不同配置,不同需求同樣費用也不同;
對於產品質量選擇。選擇質量高、功能新穎的產品往往需要更高的預算支持。
多元化學實驗室
總而言之費用的區間是根據采購人需求而改變的,需求低費用自然低需求高費用自然高。
⑽ 初中物理應做演示實驗是多少
最少也得有以下幾個
測小車速度
用三角板或小桌做壓強實驗
凸透鏡成象 組裝-找像-觀察
測摩擦力 用測力計拉木快記讀數
杠桿平衡 組裝兩端掛鉤碼記數據
測密度 用天平測質量-用量筒測體積
測功率用測力計測物重-用刻度尺測移動距離-用表測時間
測機械效率用測力計測物重-用刻度尺測移動距離和手移動距離
連接串並聯電路
測電阻 用電流(壓)表測電流(壓)
測電功率 用電流(壓)表測電流(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