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國家地理出過幾期省級的專輯
這個好說。
每年的十月刊都是典藏,至於其它的省級專題,大部分已經買不到了,你要想珍藏,最好是到雜志社去看看,或者離你近的讀者服務站
㈡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是多長時間一期每期多少錢啊對於高中生學習地理有幫助嗎
這本雜志都是為期刊,月都有發布。具體的時間很久沒訂過了但是你們可以去雜志鋪哪上面有。價格不貴全年買才一百多元。還是有幫助的因為裡面內容介紹主要是歷史和人物背景。 最近雜志鋪給力活動!!
㈢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一年出版多少期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是月刊每年分為12期。最近六月份 雜志鋪 官網訂閱5.5折優惠....
㈣ 國家地理中文版的成立歷史
已有百年多歷史的《國家地理雜志》將於2001年起在台灣出版中文繁體字版,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宣布授權台灣《大地地理雜志》,於2001年1月出版《國家地理雜志》中文繁體字版,這是該雜志在海外的第16個版本,該授權還包括長達10年的授權期、保留10%本土內容的製作篇幅等內容。
美《國家地理雜志》使用大量攝影、插圖和地圖編輯手法,為全世界的知識探險出版樹立典範。但多年來它一直只有英文版本,直到四年前,該刊改變經營策略後,才陸續授權出版不同語言的各種文版。目前,亞洲有日文版、韓文版。該雜志的英文版期發行量為850萬份,今年秋季還將有瑞典、丹麥、挪威、荷蘭等文版問世。
㈤ 中國國家地理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
㈥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期型和價格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就是一本雜志,沒有類型之說,每月一期,現在已經到了600多期了,現在每期零售20元,官網訂閱全年200元。
㈦ 《國家地理》這部片子共有多少集
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簡稱NGC)
公司總部:華盛頓特區
國家地理頻道秉承了國家地理學會的核心價值,致力於探索歷險、保護環境及教育方面的推廣工作,並將國家地理豐富的資訊及精煉的內容,包括歷險探索、自然歷史、科學、野生世界及人類。國家地理頻道以27種語言轉播至全球153個國家,擁有逾1.7億收視用戶。
國家地理頻道歷史
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的其中之一為實現探究世界、分享知識和保護環境等崇高目標,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國家地理學會於1997年建立起雜志、書籍以外的另一條傳播渠道,那就是由國家地理電視與福克斯娛樂集團合資設立的國家地理頻道。 在國家地理頻道誕生之前,梅爾維爾•貝爾•格羅夫納就預感到,可以利用彩色電視機向全國觀眾播放國家地理學會製作的電影。1965年9月10日,學會播放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專題節目《美國人在珠峰》,影響巨大,創造了當時紀錄片的最高收視率。很快,學會每年的四部專題片不僅促進了行業標準的提升,也吸引了大量觀眾。1968年的《亞馬遜》擁有3500萬觀眾,兩周內的收視率比其他任何電視節目都高。 1997年9月,國家地理頻道首先在歐洲成立,而後陸續在亞洲、拉丁美洲和美國開播。短短數年,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已經用34種語言在166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包括探險發現、環保教育、科學新知、人文風俗等主題,憑借無與倫比的視覺品質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榮獲過1000多項業界大獎和126座艾美獎。
[編輯本段]國家地理頻道在中國
2000年10月,國家地理頻道獲准通過衛星向中國內地的各電視台傳送節目素材,使億萬中國觀眾能夠更快捷地欣賞到國家地理頻道節目。國家地理頻道已經與2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寰宇地理》欄目,每周7天,每天1小時,把全球最尖端的科技、最驚奇的自然畫面展示給中國的電視觀眾。《彩繪非洲》、《珍珠港戰爭的烙印》、《大地脈動》等精彩節目感染並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國家地理頻道還為中國觀眾帶來以國家地理攝影師的視角拍攝的中國主題故事,在《寰宇地理》中播出。如《魅力中國》主題系列、揭示神秘大熊貓生活的《國寶大熊貓》以及講述秦始皇如何一統江山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的《秦始皇的秘密》。 2002年6月,國家地理頻道地兩部紀錄片《長牙巨獸》和《空中獵手》在第九屆上海電影節上分別榮獲白玉蘭獎最佳自然類紀錄片攝影獎和評委會特別獎。這是國家地理紀錄片1998年以來再獲中國業界殊榮。 2002年9月,國家地理頻道與中央電視台聯袂合作,首次跨國直播《埃及古墓揭秘》現場考古特別節目,使千百萬中國內地觀眾通過央視一套和十套與全球數億觀眾同步共享這一考古盛事。2006年,國家地理頻道再次聯手央視,推出《故宮》國際版,通過國家地理頻道全球播出網路為世界觀眾展現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國家地理頻道無疑是連接兩者的最佳渠道之一。
國家地理頻道於1998年在亞洲成功開播後,業績卓著,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其24小時收視戶已突破3900萬,成為亞洲有線電視發展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頻道之一。 在中國內地,國家地理頻道與國內4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兩檔節目,這些節目均為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中的精華製作,他們以其卓越的品牌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感染並吸引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集合國家地理電視的精華之作,國家地理頻道將國家地理深造廣博的資源,無與倫比的質量和真正的英雄帶給全世界。其黃色長框標識己成為探險發現的代名詞,深入千家萬戶。迄今為止,該頻道的節目已用25種語言、在144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㈧ 中國國家地理季刊一年多少錢
中國國家地理是月刊。
《中國國家地理》,1950年創刊於南京,原名《地理知識》,是關於地理的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年費用260元。
㈨ 國家地理的雜志歷史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之後,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簡體中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日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2007年以後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於2007年7月與《國家地理》雜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權合作關系。(《華夏地理》在採用《國家地理》稿件的同時,保持一半內容為本土原創)
2009年,《國家地理》少兒版正式由學友園教育傳媒集團開始運營,2010年1月在國內上市。 時 間 事 件 1888年1月13日 33名始創人在華盛頓特區的「宇宙俱樂部」聚會,組建「一個增進與傳播地理知識的學會」。 1888年10月 向200名會員寄出第一期《國家地理》雜志 1890-91年 國家地理學會首次資助探險隊,對阿拉斯加聖伊萊亞斯山地區進行地圖測繪;發現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 1898年1月7日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出任國家地理學會總裁。 1903年2月 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成為《國家地理》主編。 1905年1月 格羅夫納用整整11頁刊登西藏拉薩的照片。他本以為自己將因此被解職,不料卻得到學會成員的稱贊。 1906年7月 格羅夫納刊登了喬治·西羅斯三世首創的閃光燈拍攝夜景動物照片;兩名學會委員憤而辭職,指責雜志正在變成一本「圖畫書」。 1909年4月6日 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羅伯特·E·波爾利和馬修·A·漢森首次到達北極。 1912-15年 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由海勒姆·賓漢領導的探險隊對秘魯安第斯山中印加王朝消失的山頂古城馬丘比丘進行發掘。 1920年 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成為國家地理學會總裁(直至1954年)。 1926年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查爾斯·馬丁和科學家W·H·朗利首次拍出自然色彩的水下照片。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完成人類首次飛越南極的航行;從空中拍攝6萬平方英里的南極照片。 1930年 梅爾維爾·貝爾·格羅夫納首創刊登自然色彩的航拍照片。 1941年 國家地理學會向羅斯福總統和美國軍隊開放自己的照片、地圖和其他制圖資料庫,協助軍事行動。 1952年10月 雜志開始刊登雅克-伊夫·庫斯托介紹海底世界的文章。 1956年8月 雜志刊登大西洋中部海底2.5萬英尺的羅曼希海溝照片,是當時最深的海底攝影。 1959年9月 雜志封面開始定期採用彩色照片。 1960年9月 《國家地理》報道路易絲·李基和瑪麗·李基發現年代超過175萬年的南方古猿。 1961年 簡·古道爾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開始在坦尚尼亞的貢比河國家公園從事黑猩猩研究。 1962年2月 雜志出版了第一期全彩雜志。 1962年6月 約翰·格倫攜帶國家地理學會會旗完成美國首次繞地軌道飛行。 1963年5月 首批美國人在國家地理學會支持下登上珠穆朗瑪峰。 1965年 國家地理電視節目在CBS上首播,推出國家地理專題「美國人在珠峰」。 1967年 戴安·弗西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開始對盧安達高山大猩猩進行長期研究。 1969年7月 阿波羅11號宇航員將國家地理學會會旗帶上月球。 1975年 《國家地理世界》取代《校刊》雜志成為國家地理的青少年出版物,1976年發行量已達130萬。 1979年4月 瑪麗·李基報告在坦尚尼亞一處河床的火山灰中發現距今360萬年的腳印,據信是現代人行動緩慢的祖先留下的。 1984年 海底考古學先驅喬治·F·巴斯在學會資助下,在南土耳其海域發現一艘3.4萬年前的沉船遺骸,其中有有史以來海底發現的最大一批青銅器時代貿易物品。 1984年 學會的旅行雜志《國家地理旅行者》創刊。 1984年3月 《國家地理》封面上出現一張鷹的全息照片,這是全息照片在大發行量雜志中首次使用。 1985年 國家地理學會在吉爾·格羅夫納的領導下推出「地理教育項目」,旨在改善學校系統內的地理教學。 1985年9月 羅伯特·D·巴拉德在國家地理學會宣布發現泰坦尼克。 1986年5月1日 斯蒂格爾國際極地探險隊的六名成員(包括一名女性)在1909年波爾利和漢森之後首次乘狗拉雪橇、無補給抵達南極。 1986年1月 資深副主編約瑟夫·加吉經過多年研究,報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地點是在巴哈馬群島的薩馬納島。 1988年1月 國家地理學會慶祝自己的百年誕辰。 1988年12月 全息封面的百年紀念專刊專題討論「我們能否拯救這脆弱的地球?」 1989年1月 「國家地理小蜜蜂」首次舉辦。到第10年,每年有500萬學生參與。 1989年7月 整期雜志為法國專題,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 1993年1月 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利諾在學會總部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恐龍。 1995年4月 《國家地理》雜志日文版開始出刊,是雜志的首個地方語言版本。 1995年8月 「國家地理電視」成為獨立納稅的子公司。 1996年5月 在秘魯高山上發現的一具冰凍的印加女孩木乃伊在學會的探索堂首次展出,觀眾達到創紀錄的8.5萬人。 1996年6月 學會推出網站 1996年8月 整期雜志集中關注墨西哥。 1997年7月 羅伯特·D·巴拉德在學會宣布在地中海海底發現八艘古代沉船。 1997年8月 古人類學家李·貝格爾介紹在南非發現有史以來最古老的現代人足跡。 1997年9月 「完全國家地理:《國家地理》雜志108年」光碟推出。 1997年9月 國家地理國際頻道開播;到2002年7月,收視超過1.15億戶,在140個國家用23種語言播出。 1997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西班牙語版在西班牙發刊。 1997年11月 《國家地理》雜志拉美西班牙語版發刊。 1998年2月 《國家地理》雜志義大利語版發刊。 1998年3月 探險項目委員會成立。第一年就出資約1百萬美元,用於對地球上一些最有魅力、少有人知的地點進行考察。 1998年4月 國家地理製作了自己第一部大幅面電影《埃及之謎》。 1998年5月 羅伯特·巴拉德在國家地理資助下對中途島進行考察,在太平洋下3英里多的海底發現美軍的二戰時期的「約克城」號航母。 1998年6月 國家地理宣布在中國發現有明顯羽毛的恐龍化石,進一步鞏固了恐龍與鳥類關系理論。 1998年6月 《國家地理》雜志希伯來語版在以色列發刊。 1998年9月 學會向美國和加拿大贈送千禧紀念禮:每個學校一幅新版世界地圖。 1998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希臘語版發刊。 1998年11月 保羅·塞利諾在學會宣布,在西非尼日共和國境內撒哈拉沙漠發現巨型食肉恐龍。這種叫做「似鱷龍」的食魚恐龍頭顱狀若鱷魚,指長盈尺。 1999年1月 伊恩·貝克領導的小組在西藏南部的藏布峽谷發現瀑布。這條19世紀以來傳說中的「隱身瀑布」落差115英尺,數百年來,門巴獵人們嚴守著它的秘密。 1999年3月 高海拔考古學家約安·雷恩哈德在世界上最高的考古發掘場所、阿根廷尤耶亞科山頂墓穴中發現三具冰凍木乃伊和精美的印加器物。 1999年4月 海洋生物學家希爾維亞·厄爾開始「可持續性海洋考察」的探索階段,這是國家地理學會一個為期5年的美國海洋保護區探索和記錄項目。 1999年4月 《國家地理探險》雜志創刊。雜志以國家地理學會遍布全球的探索家和探險家撰寫的獨家專稿為特色。 1999年6月 羅伯特·巴拉德領導的考察隊在東地中海發現兩艘古腓尼基沉船。 1999年9月 《國家地理》雜志的法語、德語和波蘭語版發刊。 1999年11月 著名的山地攝影師/探險家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宣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正式修正高度為29,035英尺(8,850米),比此前在1954年確定的高度高出7英尺。 1999年11月 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在學會為一隻巨型素食恐龍揭幕,這只叫做「泰鳩敦龍」的史前長頸恐龍重約20噸,長成有70英尺(21米)長。 1999年11月 羅伯特·巴拉德宣布,1999年7月的一次考察中發現支持7000年前黑海大洪水的證據。 2000年1月 《國家地理》雜志韓語版發刊。 2000年4月 國家地理召集第一屆駐會探險家聚會,為新千年的探險事業重新規劃。他們是斯蒂芬·安布羅斯、羅伯特·巴拉德、韋德·戴維斯、希爾維亞·厄爾、簡·古道爾、約安·雷恩哈德和保羅·塞利諾。 2000年4月 古斯塔夫斯·麥克勞德在《國家地理》的支持下首次完成了駕駛開放式駕駛倉飛機飛越北極的壯舉。 2000年5月 《國家地理》雜志巴西葡萄牙語版發刊。 2000年8月 國家地理資助的考察小組使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裝置,在秘魯的內瓦多-米斯密山中發現亞馬遜河源的精確位置。 2000年9月 《國家地理》雜志的丹麥、瑞典、和挪威語版發刊。 2000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第一期荷蘭語版出刊。 2000年11月 羅伯特·巴拉德宣布在黑海發現一隻保存完好的1500年前古木船。 2001年1月 進入21世紀,國家地理學會有新的目標:鼓勵人們更好保護地球。
㈩ 中國國家地理出過幾個地區的專輯(如江南專輯、西北專輯)
中國國家地理出過21個地區的專輯,列舉如下:
2001年:第三期的台灣專輯、第六期的北京專輯
2002年:第六期的山西專輯
2004年:第十期的貴州專輯
2005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陝西專輯、第九期的西藏專輯
2006年: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青海專輯
2007年:第三期的江南專輯
2008年:第五期和第七期的河南專輯、第十期的東北專輯
2009年:第四期和第五期的福建專輯
201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寧夏專輯
201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浙江專輯、第十期的內蒙古專輯
201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海南專輯、第十期的新疆專輯
201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重慶專輯
2015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河北專輯
2017年: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吉林專輯
201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廣西專輯
201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湖北專輯
(10)國家地理歷史版有多少期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的這些地區專輯主要是講述該地區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且通過對該地區自然環境的介紹來揭示這種環境對該地區的人類的影響,通過一些事件等人文類的主題來講解該地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