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千山萬壑的基本信息
千山萬壑:
發 音: qiān shān wàn hè
釋 義: 壑:山溝。 高低重疊、連綿不斷的山巒和丘壑。 事 例 課堂,在閩贛的~!(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上集第五十一)
近義詞千山萬水、群山萬壑、千岩萬壑
反義詞一馬平川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形容地勢險峻
『貳』 千山萬壑是什麼樣的
2樓用國畫表現千山萬壑,還是受很大局限的。
千山萬壑是典型的黃土地貌,請樓主用網路圖片搜一下黃土高原的面貌。
我貼一張做個例子,點擊圖片放大後觀看效果更好。僅供參考。
『叄』 千山萬壑的蘊意
山東的東山並不大並不高,然而大有名氣,因為孔聖人曾經登上去過。「登山小魯」的「山」也是這個東山。《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成語中的東山有兩個,一個在山東,一個在浙江。「東山再起」和「東山之志」、「東山高卧」和「高卧東山」中的東山,並不是孔子登過的那個山東的東山,這個東山是東晉的謝安隱居的地方:
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後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時為中承,亦相祖,先時多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屢違朝旨,將如蒼生何?」謝笑而不答。(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安雖受朝命,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晉書·謝安傳》)
《資治通鑒》第一百一卷注說:「東山在今紹興府上虞縣西南四十五里,安故居今為國慶禪寺。」浙江紹興附近的這座東山,在中國地圖上可能找不到,在地理上並不十分重要,但是由於有了這個歷史故事,在文化上的價值就大大提高了,千 百年來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筆下和口頭。「東山再起」的「東山」 ,也有人認為是南京附近的東山。李白有一首《東山吟》,「 去江寧稱三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攜妓之所」。「攜奴東土山,悵然悲謝安。我妓今嘲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彼亦一 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高)詠何必奇?」謝安的東山在起,是一件值得贊美和歌頌的事情,但是用「東山再起」 這個成語的時候,所指的大都是不好的人,往往是壞人。這個成語的意思從褒義向貶義演變的。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珠穆朗瑪峰,不但是中國最高的山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
『肆』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2.林海
大興安嶺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是祖國北部邊疆緯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里山巒疊翠,萬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靜謐清新,自然風光純朴粗獷。大興安嶺區旅遊資源在中國北方的旅遊資源分布體系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優勢。
獨特的邊陲景色,中俄大界河黑龍江是當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兩國之間的大界河。漠河縣的北極村是我國唯一可觀賞到北極光和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
充滿野趣的森林風光。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有森林730萬公傾,森林覆蓋率達71。1%,林中繁衍生息著400多種野生動物和1000餘種野生植物,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物、植物樂園。
與眾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景觀。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大興安嶺區伊勒呼里山北側一帶山高,雪深,氣候寒冷,尤其在北溫帶最大的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冬季降雪很大而且山高谷闊,非常適合科考,探險,滑雪等各種特種旅遊活動的開展。受長期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保護區內另有「冰緣岩柱」、「老頭林」、「碎石坡」等景觀眾多。
淵源流長的人文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們的祖先就有部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從肅慎、鮮卑到室韋人、這里留下眾多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故事和動人傳說,有些至今仍可追尋。
極具優勢的邊境口岸。大興安嶺區邊境線長達791。5公里,有十九對村屯與俄方相對應。大興安嶺區境內的漠河、呼瑪兩個國家一類口岸,經濟輻射面積可達到俄羅斯赤塔、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雅庫特共和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等五個州、邊疆區或自治共和國的二千多平方公里,在我省「南聯北開」和俄、中、蒙、日 朝五國共建 的東北亞經濟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地緣優勢和開發潛力。
大興安嶺區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呼中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源頭、中華北陲第一峰大白山、神州北極——漠河村、「中國北極點」——烏蘇里等等旅遊資源在我國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和壟斷性。大興安嶺的旅遊資源具體表現為大森林、大冰雪、北極光、大界河等四個鮮明的特色,而這些鮮明的特色又都是生態旅遊的最佳形式。
大興安嶺林區位於我國北部邊陲,雄居「金雞之冠,天鵝之首」。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黑龍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被譽為「金雞冠上的綠寶石」。 春涌興安,沁人心脾的興安嶺杜鵑綴滿群山;夏日林莽飄香,濃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勝地;秋日層林盡染,山果飄香,紅、白、黃、褐、綠相間的「五花山」盡收眼底;冬到興安最富詩意,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襯著皎潔晶瑩的冰雪世界,是冰雪旅遊的最佳場地。 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野雞、榛雞、天鵝、雪兔、原麝等各種珍禽異獸400 余種,是四季狩獵的天然獵場。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爾古納20多條大小河流,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冷水魚類,是垂釣的好場所。自石勒喀河與額爾古納河匯聚而成的黑龍江源頭開始,兩岸青松翠柏,激流險灘,風光秀麗,奇險無比。沿途能參觀中俄雅克之戰古戰場遺址——古城島,還可領略對岸俄羅斯的異國風情。在聞名遐邇的中國「北極村」,遊人可在「神洲北極」石碑下徜徉留影,領略夏至前後「北極村」的「白夜」景觀。還可在我國這個唯一能欣賞北極光的地方,一睹那光耀天地、奇異瑰麗的自然景色。
位於大興安嶺最高峰的寒溫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呼中自然保護區,山巒競秀,古木參天,溝深谷幽,神秘莫測,其中珍禽在天,奇獸在山,錦鱗在淵呈現著大森林的原始風韻。
「林海之都」加格達奇以西45公里的「嘎仙洞」不僅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而且是拓拔鮮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舊墟,洞內石壁上清晰可辯當年北魏皇帝拓拔燾勒石祭祖的碑文。從這里南遷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人,為民族大融合與祖國統一作出了不朽的業績。嘎仙洞渾然天成的自然景緻和深壑莫測的人文歷史吸引著海內外遊人來此探古訪幽。能騎善射的鄂倫春族是鮮卑人沒有南遷的一支,他們的民族歌舞、民俗風情國內外聞名。在嗄仙洞下,在篝火旁,遊人可以和鄂倫春人跳民族舞吃手把肉,住一宿「撮羅子」,盡情領略鄂倫春族純樸厚重的風。
我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北坡,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是祖國北部邊疆緯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里山巒疊翠,萬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靜謐清新,自然風光純朴粗獷。我區旅遊資源在中國北方的旅遊資源分布體系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優勢。
獨特的邊陲景色,中俄大界河黑龍江是當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兩國之間的大界河。漠河縣的北極村是我國唯一可觀賞到北極光和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
充滿野趣的森林風光。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有森林730萬公傾,森林覆蓋率達71。1%,林中繁衍生息著400多種野生動物和1000餘種野生植物,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物、植物樂園。
與眾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景觀。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區伊勒呼里山北側一帶山高,雪深,氣候寒冷,尤其在北溫帶最大的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不僅冬季降雪很大而且山高谷闊,非常適合科考,探險,滑雪等各種特種旅遊活動的開展。受長期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保護區內另有「冰緣岩柱」、「老頭林」、「碎石坡」等景觀眾多。
淵源流長的人文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們的祖先就有部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從肅慎、鮮卑到室韋人、這里留下眾多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故事和動人傳說,有些至今仍可追尋。
極具優勢的邊境口岸。我區邊境線長達791。5公里,有十九對村屯與俄方相對應。我區境內的漠河、呼瑪兩個國家一類口岸,經濟輻射面積可達到俄羅斯赤塔、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雅庫特共和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等五個州、邊疆區或自治共和國的二千多平方公里,在我省「南聯北開」和俄、中、蒙、日 朝五國共建 的東北亞經濟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地緣優勢和開發潛力。
我區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呼中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源頭、中華北陲第一峰大白山、神州北極——漠河村、「中國北極點」——烏蘇里等等旅遊資源在我國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和壟斷性。大興安嶺的旅遊資源具體表現為大森林、大冰雪、北極光、大界河等四個鮮明的特色,而這些鮮明的特色又都是生態旅遊的最佳形式。
『伍』 萬佛湖的地理環境
沿湖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萬佛石林、摩牙石刻、幽谷新月、龍柏山道、釣魚台、觀音洞、人頭馬、翠竹嶺、白鷺洲、湖濱沙灘游泳場等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交相輝映。環湖皆山,群峰聳立,翠綠、清藍、淡灰,層次分明,綿延百里。湖濱浴場,沙灘廣闊平坦,四周翠樹環抱,芳草茵茵,是天然的游泳、沙療、日光浴的好場地。
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湖皆山,波光瀲灧,水面開闊,一碧萬傾,港叉曲折,綠島浮動。這里有被稱為世界第一的人工土壩、萬佛石林、摩崖石刻、幽谷新月、文家墩和龍王樹新石器遺址、梅山曉煙、龍柏山道、左慈釣台和觀音洞、人頭馬、翠竹嶺、白鷺洲以及雄偉壯觀的梅嶺電站、溢洪道、牛角沖進水閘等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她集山、水、泉、石、崖、池、洞、林、花及水利設施,文化遺址於一體。旅遊資源基本類型達51種,其中:地文景觀類6種,水域風光類4種,生物景觀類4種,古跡與建築類25種,休閑知健身類9種,購物類3種。景區風情多彩多姿,農副產品豐富,風景與農林茶田融為一體,資源實體體量巨大。
萬佛湖位於舒城縣中部,距省會合肥80公里,距滬蓉高速、合九鐵路60公里,距南京、武漢等城市為3個小時左右車程。萬佛湖原名龍河口水庫,它建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水面面積50平方公里,容水量9.03億立方米,湖岸線205公里,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皖西五大水庫之一。因其水的源頭來自風景秀麗的萬佛山,故命名為萬佛湖。 大梅山,是漢代南昌尉梅福隱居之地,山上梅福洞尚存。在這里你可體驗一下這位辭官不做的先賢洞穴崖居的生活情景,想像他羽化升天的境界。西去里許,有一處奇石景觀,臨湖岩石因風雨剝蝕,形成奇特景象,有象鼻石、人頭馬、神龜望月和釣魚台等。欣賞大自然賜給萬佛湖的這些瑰麗的寶藏。
乘遊船東去,是瓦礫山、葉墩遺址所在地,在那裡你可訪古探微,尋找我們祖先當年捕魚狩獵、刀耕火種的痕跡,感嘆萬佛湖的蒼桑歷史。 船靠三江碼頭,其東南方向就是名震遐邇的西湯池溫泉了,那裡有桐城派古文大家戴名世的《溫泉記》碑刻美文,還有仙米尖、仙人橋、五龍廟、鏡子石、情侶峰、蓮花峰、獅子石和龍潭湖等諸多勝景。但你更應該盡情地享受一下高熱氡礦泉浴的舒坦和美妙。
夜幕下的萬佛湖,朦朧神秘,你可以踏月水濱,坐石臨風,聆聽那如歌如訴的濤聲,回味那「斬蛟除害,造福蒼生」的優美傳說,它會把你帶到悠遠的遐思遙想之中。
萬佛湖生態環境良好,湖汊港灣縱橫曲折,林木水草茂盛豐盈,是各種禽鳥棲息之地,造就了野鴨渚、雉雞塢、白鷺洲等自然景觀,每當「寒波淡淡起」,便看到「白鳥悠悠下」,使你有置身於「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境界。
萬佛湖島嶼林立,各顯姿態,有的如綠龜浮背,有的如鰲魚出水,有的似紫燕剪水,有的似牛卧淺灘。已開發的有金海岸、燕子島、桃花島、芙蓉島和徽萃山林等多處,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觀點亮點。 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建成受益,以後陸續興建配套設施,1969年最後竣工,歷時十一個春秋。「修水庫實現千年理想,鎖蛟龍造福萬代子孫」。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全長1000多米,海拔高度75.4米,總計完成土方160萬立方米,巍然聳立在龍河寨和栲栳山之間。令人驚嘆的是,它完全是以人工肩挑手推的土法而築成,堪列「世界之最」。原聯合國大壩委員會主席蘭希先生稱贊龍河口水庫大壩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龍河口水庫為何又稱萬佛湖?原來龍河口水庫納曉天河、龍河和滑水河之水,庫區流域面積達1111平方公里。諸河流自千山萬壑,最高峰便是萬佛山的「老佛頂」,海拔1539米,系舒城、桐城、廬江、潛山等縣境內的眾山之祖。 「萬佛湖砂鍋魚頭」是以地道的萬佛湖鱅魚頭為原料,加上純凈的湖水,配以獨特的佐料,以文火燉制而成。其味鮮美,口感獨特,鮮而不腥,肥而不膩,腴嫩汁濃,湯色乳白,高蛋白,低脂肪,且含有豐富的鉀、鈉、鐵、磷、硒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A的含量最高,達34毫克/100克,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食品的追求,屬真正的綠色食品。
魚頭
選取萬佛湖中出產的鰱、鱅魚頭,洗凈加佐料,用萬佛湖水,放瓦罐以火燉之。燉開幾滾後用文火慢慢熬燉,直至湯濃乳白。萬佛湖魚頭,由於水質清純,魚頭新鮮,肉質柔嫩,味道十分鮮美。
鮑魚
選取萬佛湖中雞腿魚、沙錐魚,洗凈放入鹽水中加調料浸泡24小時至30小時,取出後用清水洗過晾乾存放。食用時先用油煎,再放佐料蒸之。其魚味濃郁,肉質松軟,香味可口,色澤泛紅,鹹淡適宜,是品茶或飲酒的絕妙佳餚。
蒸魚
選用萬佛湖中的白魚、厥魚、團頭魚製作的蒸魚分外鮮美。萬佛湖蒸厥魚嫩如豆腐,鮮軟異常,為人稱道。此外萬佛湖醉蝦、萬佛湖蝦胡湯也很有名,它們和萬佛湖魚頭、萬佛湖鮑魚、萬佛湖蒸魚被人們稱為「萬佛湖美味五朵花」。與萬佛湖「水族」相得益彰的是萬佛湖山上的「山珍」。
徽菜系又稱「徽幫」、「安徽風味」,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傳統品種多達千種以上,其風味包含皖南、沿江、沿淮三種地方菜餚的特色。皖南以徽州地區的菜餚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與淵源。其主要特點是喜用火腿佐味,以冰糖提鮮,善於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咸、鮮、香為主,放糖不覺其甜。
品質優良的綠色食品,源於良好的生態環境,而萬佛湖鱅魚生長的生態環境十分優良。萬佛湖群山環繞,綠樹成蔭,湖面開闊,水質清新。上游為群山疊嶂、森林覆蓋的大別山。積水面積1000餘平方公里,有隨雨水入湖的大量天然餌料,無需任何人工飼養。其產品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有機食品認證,榮獲「安徽省無公害農產品」、「安徽省名牌農產品」和「六安市知名商標」稱號,成為國家第二家、安徽第一家有機魚生產基地。
萬佛湖有50平方公里的天然養殖水域,年產鱅魚約100萬公斤,成魚大都在2-4公斤左右,充裕的產量確保了縣內市場的供應。為精心打造「萬佛湖砂鍋魚頭」的品牌,由舒城縣旅遊飯店協會倡議,金水灣度假村、萬佛湖休閑度假村、在水一方溫泉度假村等10多家賓館、飯店達成公約,做到鮮魚統一由萬佛湖漁業公司直供,統一標准、統一質量、統一價格,不宰客,不欺客,以優良的品牌信譽,取得市場和遊客的認可。遊客可以選用大、中、小三種不同規格的萬佛湖砂鍋魚頭,而價格也比較便宜,在48元至98元間。願萬佛湖秀美的山水給你留下難忘的記憶,願萬佛湖砂鍋魚頭給你留下無窮的回味!
舒城古屬舒、廬二州,早在唐宋時代產茶既有盛名,並被列為貢品。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土貢中列有茶的共有17州,有…廬州」;《建炎雜記》載:「廬州,有舒城王同茶場」;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舒城縣志》載:「茶,出曉天主簿園、毛坦廠」;《宋史·食貨志》、《夢溪筆談》等都記有舒州茶葉。 景區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
自駕線路:南二環路—潛山路—金寨路—合安路—G206—S317—G105—舒城—萬佛山風景區。 成人票:55元,不含船票
95元(含景區船票)
門票優惠政策:
① 景區開放時間:8:00—17:30
② 兒童票:身高1.4米以下免票
③ 學生證、軍官證、60—70周歲老年人半票 , 70周歲以上老人免票。
『陸』 千山萬壑適合用在哪座城市,哪個省,
千山萬壑這個詞可以用的城市有不少。
但其中最合適的莫過於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
能稱為千山城市有很多,比較出名的有重慶等。重慶為我國著名的山城依山而建,被長江和嘉陵江所環抱。
但是,它只是被稱為山城,江城而聞名於世。萬壑不適用於它。
唯有成都才既有千山,還擁有萬壑,是名副其實的千山萬壑城市。
『柒』 "千山萬壑"是什麼地方
詞 目 千山萬壑
發 音 qiān shān wàn hè
釋 義 壑:山溝。山巒連綿,高低重疊。
出 處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群山萬壑赴京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近義詞 千山萬水、群山萬壑、千岩萬壑
反義詞 一馬平川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形容地勢險峻
『捌』 千山萬壑
千山萬壑 qiān shān wàn hè
【解釋】:壑:山溝。山巒連綿,高低重迭。
【出自】: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群山萬壑赴京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近義詞】:千山萬水、群山萬壑、千岩萬壑
【反義詞】:一馬平川
『玖』 麥積山的地理環境
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里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庄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卧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盪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穀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 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台樓閣錯落,曲道迴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牆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系的一座孤峰。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爾後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完整保留至今。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中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麥積山山高142米,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僅二十米,有的高達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佔地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有「東方雕塑館」的美譽。
2010年12月15日,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麥積山俗稱麥積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形象說明了麥積山得名的緣由。麥積山景區松竹叢生,清流遍地,山巒疊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春來一片蒼翠,夏日山花爛漫,秋季白雲紅葉,冬天玉樹瓊枝,頗有四季皆景的南國風光。「麥積煙雨」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遊人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吳西川在《麥積煙雨》詩中贊曰「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可見煙雨之撩人。登上麥積山石窟的「散花樓」俯瞰,方圓百里林海茫茫,如詩如畫,滿目生碧,氣勢磅礴。如將色彩繽紛的花瓣騰空撒下,隨著氣流繚繞而上,可出現「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頓生飄飄欲仙的感覺。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景區的主要游覽點,它開鑿在距地面80米的懸崖絕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穿雲」,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時期開始營造的。諺雲:「砍盡南山柴,堆起麥積崖。」可見建造時的工程浩大與艱辛。據梁《高僧傳》載,南朝宋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三百餘人,可知當時佛事之盛。西魏剛剛立帝時,在這里「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此戴發修行,賜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大詩人庾信為此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隋文帝仁壽二年,楊堅在全國敕葬「神尼舍利」時,秦州使將舍利葬在麥積山頂上,山頂還有高九點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現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畫千餘平方米,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共計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現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造像原作居多。
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