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藝術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藝術的基本特徵有形象性 情感性 主體性等
形象性是指藝術總是以某種形象呈現出來 ,如繪畫是用線條 色彩 構圖構成的圖形的形象 ,音樂是用旋律 節奏 音色等構成的聲音的形象 。
情感性是指藝術品常常飽含情感 ,同時創作藝術 ,欣賞藝術也都常常伴隨強烈情感 與自然科學的冷靜理性不同。
主體性是指藝術品常常體現創作者的想法 ,理想等 是主觀性的 ,不是客觀的 藝術能夠表現現實所沒有的東西 ,相對人們在客觀現實受到的各種束縛 ,人們在藝術中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② 地理有什麼魅力,可以讓那麼多人喜歡。
試論地理美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③ 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的建築,我國有哪些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大約能分為以下六大派別:蘇派、晉派、川派、皖派、閩派、京派。不一樣流派的建築,以其獨有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書寫著各自的故事。它們或恬靜,或精緻,或威嚴,屬於我們可能建築永遠無法超越的。其中皖派建築的尊貴,在於它千年優雅的徽派民居,磚雕門樓,青瓦白牆,徽派建築風格以祠堂、牌坊和民居聞名遐邇,集徽州風景山川之靈氣,融和了他們風俗文化的精華。六大建築派系裡皖派建築是最為突出的建築風格之一,是中國南方民居的代表。
是有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指導建築的選址時運用風水學,強調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居住環境,所以就擁有了特點鮮明的園林藝術,把自然與人相互之間和諧達到理想狀態,把建築文化能融入到人文精神當中中國建築師。按藝術的角度來講,就像音樂藝術一般的建築藝術,以獨特的符號表達出感受和意思,通過設計和結構反映出了人類的思想意識,能說這屬於建築哲學,用宏觀視野去觀看建築的內涵和文化哲理,即是擁有時代特徵的綜合反應,也是集中體現了民族文化品格的,表達了營造者的哲學思維和藝術精神的表達,包括他們對宇宙觀、人生觀的理解和把握。
④ 中國地域文化都有哪些呢它們的特徵是什麼呢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⑤ 古希臘有哪些創造藝術的地理優勢
在其他地區,氣候不是寒冷和陰濕,就是暑熱和乾燥,使人非常煩惱。而在希臘,氣溫介於冬夏之間,處於適中狀態。氣候越趨於適中的地方,那裡的大自然越發明亮和愉悅,便越廣泛地表現在生氣勃勃和聰明機智的形象上,表現在果斷和大有作為的特點中。在這樣適宜的氣候中,人們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藝術創造上來,包括建築藝術。
⑥ 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地理課堂教學藝術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的主體是課堂教學藝術。針對地理學科特點,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導入新課——一石擊破水中天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夠奠定整個課堂教學藝術成功的基調。教師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環節,可以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波動效果:激發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最佳狀態中去,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
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如溫故知新,承上啟下;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巧設懸念,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展示圖表,實例開講;巧用詩歌,趣引故事„„一個好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一開始就像被一塊無形的磁石緊緊吸住一樣。如講「日界線」時,引用麥哲倫一行環球航行一周丟掉一天的故事;講「洋流」時,引用二次世界大戰時「洋流助戰」的故事;講「南極烈風」時,引用生銹的錨鏈一夜之間被風吹得錚亮的故事等,都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材導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教材導讀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讀課文、讀圖表。指導學生會讀、讀好課文是地理常規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在教材上「圈點批註」,做到一般描述內容快速讀,重點內容反復讀,疑難內容仔細讀,前後聯系對比讀;教會學生讀文與讀圖結合,按照「左圖右書、圖文對照、以文解圖、以圖釋文」的方法來讀書,將文字內容落實到地圖上。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採取講前必讀、講中有讀、以讀代講(淺顯易懂的內容)、讀中有練、讀後小議等多種形式做讀書訓練,對於豐富地理教學課堂的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大有裨益。
講授新知——語不驚人誓不休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大部分靠教師的言傳。一個教師,滿腹經綸,但不善於表達,就不能很好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老師,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須具備高超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做到「語不驚人誓不休」。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講究語言藝術:描述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時,要形象生動,造成一種地理意境,使學生獲得「如臨其境」、「如見其物」、「如聞其聲」的感覺。如講述日本的富士山時,可以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彩圖,並介紹「富士山呈圓錐形,山頂的積雪就像秀麗的少女戴了一頂白色的草帽,繚繞的白雲似一條白色的紗巾,更增添了富士山的嫵媚」。雖是寥寥數語,卻起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的作用。講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時,要嚴密准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化抽象為具體。如講洋流的概念時,可形象地把它稱為「水中的河流」;講梅雨的成因時,則可用「拉鋸戰」來點明特點。在總結地理規律時,可抓住要領,編成口訣,言簡意賅。
教師准確而又形象生動的語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銜接過渡——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藉助承轉來銜接不同的教學內容。貼切自然的過渡,表現在教學過程的「關節點」上,教師可憑借一些「穿針引線」的話,將整個教學過程銜接起來,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
一位老師在講「大氣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兩個知識點時,是這樣過渡的:引導學生認識了大氣的削弱作用,並順利地解決了「為何青藏
高原太陽輻射強度大」這一問題之後,教師抓住時機,趁學生正一個個「自鳴得意」之際,問道:「太陽輻射強度大的青藏高原地區,年平均氣溫為何比較低?」學生似乎有些疑惑了。「凡是去過青藏高原『日光城』拉薩的人,都深有體會——頭上熱滾滾,腳下涼颼颼;日照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是為什麼?」教師繪聲繪色地進一步推波助瀾„„(頓時,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師環視教室一周之後,打破僵局:「那就讓我們一同看看大氣的另一種作用——保溫作用吧!」這位教師藉助新穎的材料,使銜接過渡顯得情趣盎然;通過巧妙的質疑,使學生欲答而不能。帶著懸念,帶著迫切要求問題得到解答的心理,學生們懷著強烈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大氣的保溫作用」的學習之中。這種自然而巧妙的過渡,使教材內容通暢連貫,促進了教學過程的「緊湊性」和學生思維的「連續性」。
設疑激趣——盤馬彎弓惜不發有經驗的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水平,有意識地設置障礙,製造矛盾,設疑問難,強化思維,引而不發,使學生學習知識猶如在迷宮中尋找通道,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一節課結束仍意猶未盡。例如在講「洋流」一節時,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我設了這樣一個疑問:「明代航海家鄭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每次從印度半島到非洲東海岸去,都選擇在冬季,而返航時擇選擇在夏季,這是為什麼?」學生急於得到正確答案,求知慾受到了激發,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課堂處於活躍而緊張的氣氛中,為地理原理的講授創造適宜的氛圍。
聯系生活——為有源頭活水來氣象氣候、地震火山、旅遊金融等自然現象和人文活動,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每每要用地理原理進行解釋。可以說,地理本來就是生活知識能力的日常教科書,地理課的特色在於應用生活實例綜合教學,在於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學觀念。
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地理信息作為教學資源。例如:在講天氣的概念時,通過讓學生對當天天氣以及平時收聽、收看到的天氣預報進行分析,總結出天氣概念。這樣,通過對學生熟知的具體事物或現象的分析,說明了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在進行「環境問題」的教學時,引導學生了解身邊環境污染的現實,明白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從身邊的現象,如亂扔垃圾,亂排廢氣、廢水及雜訊污染等,使學生懂得環境與人的關系。地理課堂教學引入生活這一源頭活水,收到了良好效果:學生覺得地理事物距他們很近,所學知識很實用,從而樂於接受,增長了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了適應生活實際的能力。
巧留空白——此時無聲勝有聲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留一點回味、思考的餘地。地理課堂中的巧留空白,使教學過程中美的升華。課堂上,教師絕對不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唱獨角戲,而應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教師在課堂里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全體學生,教會他們使用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然後巧留空白,使每一位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從而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學習「氣旋和反氣旋」時,我在講解、分析、圖示了氣旋的氣壓狀況、氣流狀況、風向和天氣特徵後,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己完成反氣旋的特徵;講清楚「北半球一月份等溫線大陸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後,對於七月份的情況有意卡住,讓學生填充,學生通過積極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立刻作出正確的判斷。
板書設計——刪繁就簡三秋樹
地理課堂教學板書按形式分為文字板書、板畫和板圖。很多老師精心課,在設計文字板書時,注重「冗繁削盡留清瘦」,言簡意賅,高度概括,重點突出,一目瞭然。在板圖的設計中注重色彩的搭配:用紅色等暖色去畫暖流、夏季風等,用藍色等冷色去畫寒流、冬季風等,能使學生從色彩的感覺中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板書中的重點語句用彩色筆書寫以示強調,教學中適時出示掛圖,與板書、板圖合理搭配,利用色彩美刺激學生大腦皮層細胞加強記憶。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板書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讓學生受到了知識美、藝術美的熏陶。
課堂小結——餘音繞梁味無窮課堂小結是在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終了階段,教師富有藝術性的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完美的小結,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完美;教師在結束新課時,可採用提綱挈領,歸納總結;動口動手,練習檢測;巧設懸念,承前啟後;知識疏理,繪圖列表等既符合教學要求,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再學之樂。例如我在教完「經緯網」一節後,留了兩個有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①有一個人要修一座房子,要求四面留門且各門都朝正北方向,該房子應修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②兩個人對面而立,但又都是朝正南方向,這是怎麼回事?這樣的結尾,誘發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深入探究,從而達到餘音繞梁,餘味無窮的效果。
課堂教學技巧作為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模式,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技巧也會不斷發展和完善。作為一名地理老師,只有不斷研究課堂教學藝術,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寶劍鋒從磨礪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只要持之以恆,勇於探索,就能獲得好的經驗,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⑦ 何為地理環境攝影其具有哪特點
一、何謂地理攝影
地理攝影,通俗的講,就是用攝影照片反映地理信息以及它們在空間上、時間上和成因上的分布規律及其變化特徵的一種方式。
由於地理攝影的照片是以攝影技術為手段,並採用照片形式傳播地理信息的,所以地理攝影的作品,畫面形像既有紀實性、現勢性、新聞性、科學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實際上,地理攝影是風光攝影的擴展,也是旅遊攝影的分支。在有些場合,地理攝影就等於風光攝影或者是旅遊攝影。
因為風光攝影本身不僅僅單純的表現大自然的風貌,它還包括各種建築、名勝古跡和城鄉建設等,還有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等,旅遊攝影也同樣如此。
二、意義與特點
1、地理攝影是攝影藝術的一部分,它是攝影藝術中最富於抒情的、信息量大而廣的一種形式。地理攝影的題材廣、信息豐富、意境深遠。
2、通過地理攝影,可以獲得大量的自然景觀風貌,以及人類活動的成果風貌和各種風土人情信息,培養人們嚮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和自然環境以及生活的情趣,並增強民族的自豪感,鼓舞人們建設祖國的熱情和意志。當然這種作用只能是潛移默化的。
3、地理攝影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比較少受國家民族、語言文字、文化程度和年齡等限制。因此,刊登在雜志上的一幅幅地理信息風景照片是國內外讀者都能理解的一種形像語言。
4、地理攝影照片的突出特點是注重畫面景物的形像美觀,即以「寓情於景」或「觸景生情」達到感染讀者的目的。
因為地理信息的攝影照片不象其他攝影照片那樣,以拍攝對象的神態情趣或某些情節來取勝,而是通過某些自然形態和人為景觀所組合成美的形像,和加以作者體察到的某種意境來表達的綜合信息。
沒有畫面景物的形象美,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⑧ 中國戲曲所反映的地理,人文特色
京劇的主體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更偏於民間文化或曰底層文化,即使它因滿清帝後及八旗王公青睞有加而迅速繁榮,也不足以改變美學上的這一特質。當然,恰因基於民間趣味的京劇從清末直到整個20世紀獲得了此前所有民間藝術從未有過的地位,它也從藝術本體的層面,最大限度地擴展了民間文化與美學的影響,提升了民間趣味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所以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⑨ 什麼是地理「三板」藝術並舉例說明
地理「三板」(即板書、板圖、板畫)教學藝術以其直觀、生動、形象、易行的特點和效果上的顯著性而被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操作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