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方誌都有哪些

地理方誌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7 00:55:09

1. 地方誌是什麼

地方誌,簡稱「方誌」或「地誌」

就其名稱而言,「地方」是指一個地區或一個行政單位。「志」就是記載或記錄的意思。一般來說,地方誌是以一定的體例,反映一定行政區域內從自然到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的綜合性資料著述。地方誌是「記載一個地區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從自然到社會,從人物到風貌,一應俱全的全面、系統、准確的社會大觀的綜錄」。有的人將其稱為「博物志」「一方之全史」「一方古今總覽」等。總之,地方誌的內容極其廣泛,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都為其所包括。

它反映了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記載了各時期的自然開發、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為後世提供取之不竭的研究資料。地方誌一般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兩種。全國性的為總志(即一統志),如《大清一統志》。

地方性的為區域志(即省、府、州、縣志),如《山西省通志》《蒲州府志》《絳州志》《平陸縣志》等。兩者相輔相成,修總志促進區域性方誌的發展,而區域志又為總志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素材。

2. 什麼是方誌

方誌即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志兩類。總志如《山海 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誌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 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誌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

地理的重要資料。編修方誌是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我國的地方誌源遠流長,其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體例由 不完備到比較完備有一個逐漸定型化的過程。

方誌起源的問題,歷來眾說紛紜,但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方誌起源於史,它是從古代史官 的記述發展而來的,像《周禮》中所提到的外史掌「四方之志」,可能就是方誌的源頭;二是方誌脫胎於地理學,是由我國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和《山海經》演變而成的。《尚書• 禹貢》記載了戰國前的方域、物產、貢賦等,《山海經》記載了遠古時的山川、形勢、物怪等,它們被認為是方誌的雛形。東漢初期,會稽人袁康撰《越絕記》一書,記吳越二國史地,這是一部具有方誌性質的史學著作,在方誌編撰史上有開創之功,被後世的很多學者視為中國方誌的鼻祖, 所謂「一方之志,始於《越絕》」。現代學者傅振倫認為「《越絕書》先記山川、城郭、冢墓;次及記傳,獨傳於今,後世方誌,實仿此」。可以說,《越絕書》是國內現存的最早的地方誌。

3. 哪裡可以查看地方誌,縣志等

可在各市、縣級門戶網站查閱。具體操作如下:

1、進入該市、縣政府網站,以.gov.cn結尾的網址。以湖北省黃岡市為例,進入網路搜索」湖北省黃岡市政府「,找到該縣政府網站,以.gov.cn結尾的網址。

(3)地理方誌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1、地方誌,古稱地誌、地記、圖經、方誌等,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

2、地方誌,是志書及與其有關的方誌機構、方誌編纂、方誌工作、方誌事業、方誌文化等事項或活動的總稱。志書,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

3、管理機構:各級人民政府下轄的地方誌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主管本行政區域的地方誌工作,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

4、編修時限:地方誌書每20年左右編修一次。

5、審核出版: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列入規劃的地方誌書經審查驗收,方可以公開出版。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綜合年鑒,經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確定的部門批准,方可以公開出版。

6、備案要求:地方誌應當在出版後3個月內報送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備案。

4. 地方誌的分類

年鑒是系統匯輯上一年度重要文獻資料,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資料性工具書,年鑒是一種資料性期刊,一年一期,可稱為年刊。
年鑒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大眾傳播媒介。從形式的視角看,它有編年性、連續性和檢索性。一年一編,傳播事物相對完整和發展變化的信息,並設置有方便讀者查找的檢索系統。從內容的視角看,它具有科學性、資料性、全面性、權威性和時間性,科學性和權威性是發揮其使用價值的基本保證。它具有資政、鑒戒、窗口、教育和存史等多種功能和作用。 方誌學是在長期編纂方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專門學問,它研究方誌的性質、內容、范圍和任務等問題;將地方誌編纂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總結概況為理論,找出方誌編纂的一般規律,指導修志實踐;探討方誌目錄學,方誌史料學以及方誌編纂學,促進方誌的發展。
方誌學是研究方誌現象運動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方誌的產生和發展、方誌的性質和分類、方誌的特徵和功能、志書編纂理論、舊志整理和方誌利用、方誌批評和志書評論、方誌和其他學科的關系等。方誌學由理論方誌學、方誌編纂學、方誌學史3個基本結構組成。方誌學理論體系就是由這些結構及其衍生結構所構成的,它的發展則是其基本結構和衍生結構的改進和擴充。
根據編纂的客體不同,方誌編纂學可分為綜合方誌編纂學和專業(專門)方誌編纂學。綜合方誌編纂學又可以分為省志編纂學、自治區志編纂學、直轄市志編纂學、市志編纂學、地區志編纂學、城市區志編纂學、縣志編纂學、鄉志編纂學、村志編纂學,等。按照社會和專業分工,專業方誌編纂學可分為人口志編纂學、氣象志編纂學、教育志編纂學、地理志編纂學、衛生志編纂學、第一產業志編纂學、第二產業志編纂學、第三產業志編纂學、政黨志編纂學、政權志編纂學、政法志編纂學,等等。依據方誌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關系來分,又有方誌美學、方誌心理學、方誌管理學、方誌人才學、方誌倫理學、方誌教育學、方誌社會學、方誌史學、方誌經濟學、方誌文化學、方誌傳播學、口述方誌學、電子音像方誌學、網路方誌學,等 專志是地方誌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記述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業的歷史與現狀的著述,包括專門志、專題志、部門志、行業志等獨立於綜合志書之外的志書。是單獨成書並具有獨有的編纂體系的志書,而非綜合志中的某一部分的部門志或事業志或專題志等。在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專志和綜合性志書一樣,既是客觀的文化載體又是厚重的歷史積淀,在記載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中,和綜合性志書相映成輝。地方誌中,專志的比重很大,尤其是社會主義新方誌中,專志的比重更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純客觀記錄人、事、物,是地方誌記述的基本要求;專門記述某一事物或事業, 「雖微必錄,無隱不宣」在深度和廣度上補充了綜合性志書之不足;順應社會發展,適應時代需求,豐富地方誌內容,拓展地方誌發展空間,是地方誌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地方誌和專志的關繫上看,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從綜合性志書和專志的關系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一般不能脫離個別而存在,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個別又總是同一般相聯結,個性體現著共性,為共性、一般規律性所制約。共性因其是事物中共同的、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它比個性深刻;個性因其差異性、多樣性,它比共性生動、豐富。一般與個別的界限具有相對性,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過渡、相互轉化。在一定范圍或關系中是一般的、共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或關系中,則可以成為個別的、個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列寧說:「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另一類的個別(事物、現象、過程)相聯系。諸如此類等等」(《列寧全集》第38卷,第409頁)。
綜合志中的「專志」,一般來說,是把整部志書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整部志書中,除了總述、大事記、人物傳、附錄之外,按照本地區各方面的情況,分門別類,按類設志,有時也被稱專志,分別編纂各項事業、各個方面從歷史到現狀的面貌及其發展過程。

5. 涵蓋全國地理內容的方誌類書籍有什麼

《元和郡縣圖志》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總地誌,全書創作完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故名。

《天一閣藏歷代方誌匯刊》囊括了目前天一閣所藏歷代重要方誌,總量達515部、3272冊,其中3/5為首次面世。
另外,這也是目前為止,國內出版的最大體量方誌出版物

6. 地名志都包括什麼內容

地名志的內容主要包括地方綜述、政區地名、政區沿革、地名[鄉(鎮)、村]的由來、隸屬關系變遷、名勝古跡、人工建築、地理實體、地名藝文、附錄、附圖、地名索引等篇章。
「地方誌是歷史智慧的結晶,是維系中華民族血脈親情的重要力量。編修地方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其存史、育人、資治功能日益彰顯。」

7. 宋人文集-關於方誌地理歷史有哪些

相當於隋、唐至北宋。志書的主要形式是輿圖和說明文字相結合的圖經或圖記。「圖」指的是一個行政區的疆域圖,宋王應麟在《玉海》中稱「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訓」,即圖經是圖加文字說明,圖經開始以圖為主,以經為輔。從現存唐代《沙州圖經》、《西川圖經》殘卷來看,唐代圖經的體例、類目已有區劃、官署、河流、驛道、學校、寺廟、古跡、歌謠等項,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地方誌體例。隋唐時天下一統,朝廷詔令編寫地方誌。隋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國記》、《諸州圖經集》,唐代有《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後因圖亡,改名為《元和郡縣志》,都是由中央編纂的全國性總志。唐建中元年(780年)規定各州郡每三年編選一次圖經報中央,後又改五年一次,這種制度為以後的朝代所仿效 相當於南宋至今。此時期的志書幾乎都稱方誌,是方誌體的成熟時期。中國地方誌體例基本定型、內容趨於完備是在宋代。這時,「地記」。「圖經」等已經基本上被「志」所取代,方誌記述的重點也開始從地理情況到社會的眾多方面,「人物」和「藝文」在方誌中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後來方誌的一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以及被稱為「臨安三志」的《乾道臨安志》、《淳佑臨安志》、《咸淳臨安志》,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誌。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一統志》1300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規模巨大的全同一統志,為明清兩代修大一統志提供了範例和模式。明代志書約有1500餘種,現存400餘種。

8. 地方誌 是什麼

以縣為例;一本縣志記錄了這個縣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可以說是記錄這個縣的網路全書。但是志書和史書的體例不同,志書採用志體對文中能容不做褒貶,講求只述不論。志書不可能完整的記錄整個事件和人物。志書主要起資政、存史和育人的作用。在古代地方官員上任,到任後了解地方情況的主要途徑就是看當地的地方誌。在建國之初毛澤東到各地考察還要當地文史檔案館提供地方誌,了解當地情況。

9. 歷史上著名的志書有哪些

地方誌從誕生之日到如今,朝朝編纂,代代續修,綿延不輟,已有2500年的歷史。據1985年《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記載,我國現存舊地方誌8264種、12.32萬卷,佔全部古籍總數的10%。《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今重要圖書總匯,存「經、史、子、集」17.8萬卷,其中地方誌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誌很早就受到了重視。《周禮·誦訓》上記載:「掌道方誌,以詔觀事」。當時,「誦訓」這一官員的職責就是為王述說方誌所記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以便於治國。

2、秦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 縣志書隨著郡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也有了相應的發展。

3、兩漢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記述郡國地方的山川、物產、貢賦、風俗等情況的「郡國地誌」,隨同「計書」報送太史府。劉秀做了皇帝後,為表彰他的家鄉南陽,詔令撰作家鄉風俗志書。由於帝王、朝廷的倡導,「郡國之書,由是而作」。此後,郡縣編纂志書的風氣大興。東漢的郡縣地誌,隨同郡國的「計書」上報朝廷,大多保存在蘭台。作為蘭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這些郡縣志書資料,寫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見兩漢時期,曾經編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縣地誌。據古籍記載,如《壽春記》、《巴郡圖經》等等,都是著名的志書,並為後人所徵引。

秦漢以後,地方誌逐步發展和充實,發展為輿地圖、圖經、圖志、圖記、地記和郡國之書。

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正史;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國性的區域志;東漢光武帝劉秀詔令撰修的《南陽風俗傳》,是我國官修地方誌書的開端。

4、魏、晉和南北朝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編史修志之風盛行。地方豪門勢力為了炫耀一方,不僅修家譜,還修地方誌,於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誌;地方官也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統治一隅之地,也樂於修志。編修了大量的地方誌書。

當時大多叫做「地記」,著名的有《婁地記》、《冀州記》和《會稽記》等。晉人常璩編纂的《華陽國志》,是目前保存下來較早的一部私人編修的地方誌書。該書內容翔實,已有一定的「義法」。後人編修雲南、四川等地的志書,往往「據以為典則」。

5、隋

大業年間,隋煬帝「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於尚書」,從此以後,歷代統治者都競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來編纂地方總志。漸漸地修志也就成了歷代官府的主要職責之一了。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朝曾經編修了《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五十卷,《區域圖志》一百二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餘記注甚眾」。可見隋朝曾經編修了相當數量的地方誌書。

6、唐

朝廷規定:各州郡的圖經,每三年編修一次,並報送尚書省。以後改為五年編報一次。如果州縣有所變動,山河有所改移,則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後還編纂了《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全國性的志書。《括地誌》一書曾「博採方誌」。《元和郡縣圖志》是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編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記述了郡縣的基本情況。這從側面可以說明唐代州縣志書的編纂,是比較廣泛的,如果沒有郡縣志書作為基礎,全國性的志書是難以編成的。

7、宋

朝廷重視圖經的編纂,規定每三年編修一次。各名郡大縣都編修了圖經,有些郡縣數次編修。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誥盧多遜等「重修天下圖經」。大中祥符年間,李宗諤撰修《祥符州縣圖經》,計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該書是以各路州縣所報送的圖經為基礎編成的,成為北宋州縣圖經的總匯。宋徽宗大觀年間,朝廷置「九域志局」,專門從事志書的編篡工作,這是史書記載較早的專門修志機構。

宋朝三令五申編纂圖經,大大促進了地方誌書的發展。「州縣皆修圖志」。當時編修地方誌書相當普遍。宋代流傳下來的府、州、縣地方誌書,遠遠超過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錄》等等。南宋時期修纂的乾道《臨安志》,記載了宮闕官署、沿革、星野風俗、州境、城社、戶口、學校、物產等等,書後還附有亭、台、觀、閣、軒等。

傳說當時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當地屬官搜腸刮肚,准備垂詢,並備禮載酒,遠遠跪接。誰知朱熹撩開轎門,開口就問:「志書帶來沒有?」眾人末料到這一著,面面相覷,悔之莫及。從此這一帶便形成習俗,凡地方官上任或離職,先交接地方誌書。

8、元

地方誌的編修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朝廷在地區方誌的基礎上,編纂了全國性的《大元一統志》,記載全國范圍的內容。還詔令各省、府、州、縣編纂了一定數量的志書,比較有名的有《鎮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農學家王楨在任旌德縣尹時,纂修了《旌德縣志》,並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時期,志書的體裁也由歷史、地理的記載向更高更廣的水平發展起來,地方誌體裁和形式日臻完備。

9、明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方誌發展的興盛時期。

明代是我國地方誌得到較大發展的時期,明廷十分重視編纂地方誌書。由朝廷頒布修志凡例,體例全國統一。全國修有《一統志》,省有總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縣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志向遠大的平民皇帝,稱帝立足不久,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編修一統志。後又命各地將城池、山川、關津、水陸道路等編報朝廷。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縣衛所皆修志書。此後,各郡縣有志,「實始於此」。明萬曆年間,已有人盛誇「自國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滿城縣志》序)。當時,有些府縣志書,編修多次。關於專志的編纂,也相當普遍。現存明代志書約有上千種,其中以縣志為最多。

東港區地域內有歷史記載的第一部縣志《日照縣志》,就是明代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知縣杜一岸主持編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國古方誌發展的鼎盛時期。

清代是我國封建時代地方誌發展的全盛時期。清代修志的規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朝三次重修《一統志》,清政府還一再詔令全國各州縣修志,雍正時更規定各省府州縣志要六十年修訂一次。因此,我國歷史上清代編纂的地方誌最多。

清王朝在全國鞏固了統治地位後,地方官府就積極倡導修志了。順治年間,河南巡撫發動修志,當時的十二州九十五個縣,基本上都編修了志書。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燁下令編修一統志,並命各省及府、州、縣編纂志書。雍正、嘉慶年間,清王朝又先後下令編修一統志和省通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州縣志書的發展。光緒年間,學部下令編修鄉土志。不少州縣的鄉土志內容編纂得比較簡明。在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還編修了相當數量的鄉鎮志,如《南翔鎮志》、《烏青鎮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和倡導,同時,時勢造英雄,一批著名學者在地方誌工作中脫穎而出,如戴震、錢大昕、章學誠、李慈銘等。據初步統計,現存的清代志書,約6000種,占現存舊志總數的75%左右。著名的志書有《靈壽縣志》、《遵義府志》、《六安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縣地方誌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很豐富。其中關於地理、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科學技術、農民起義、典章制度及歷史人物等方面的記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10. 地理在古代人眼裡有多重要,古代地理學有哪些著作

在中國古代,歷史學與地理學密不可分,又互相獨立,地理學還有個獨特的名稱——“輿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為輿的說法。

閱讀全文

與地理方誌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8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3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0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8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2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5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4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4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3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7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9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3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4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8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7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1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6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2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