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是哪個朝代

地理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4-27 01:22:45

㈠ 在地理方面酈道元,是什麼朝代的他的著作是什麼

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奉新北鄉雅溪牌坊村人,明朝著名科學家。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代表作有《天工開物》、《野議》等。

㈡ 地理年代劃分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首先被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個大的地質年代階段。冥古宙(46億年前
38億年前)的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但未保存地質紀錄,是生命起源的時期;太古宙(38億年前
25億年前)的生命形式處於很低的發展階段,主要為原核生物(如藍藻和細菌);元古宙(25億年前
5.4億年前)先後出現了真核生物、多細胞動物和多細胞植物;顯生宙(5.4億年前
現在)開始,我們熟悉的各生物的種類陸續出現,並蓬勃發展至今。
顯生宙進一步分為古生代(5.4億年前
2.5億年前)、中生代(2.5億年前
0.65億年前)和新生代(0.65億年前
現在)三個階段。顧名思義,它們分別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發達」和「新生」的階段。
每一個「代」又可被細分為幾個次級的單元「紀」。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發生在寒武紀的早期。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魚龍和翼龍就生活在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出現,到白堊紀末絕滅。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過去使用的第三紀相當於目前採用的古近紀與新近紀)和第四紀。雖然鳥類、哺乳類和開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開始出現的,但到了新生代才開始了大的發展。我們人類進化的歷史則發生在第四紀。
一個「紀」一般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這時被稱為「世」,通常前面分別以「早、晚」或「早、中、晚」來限定。例如,侏羅紀分為三個階段: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再如,貴報曾報道過《我國遼西早白堊世恐龍長四個翅膀》,這里的「早白堊世」,就是白堊紀里的一個階段。
以上介紹的宙、代、紀、世等都是地質年代單位,比較抽象,為了賦予它們實際的地質學意義,地質學家們還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稱,來表示和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於是,宙、代、紀、世便分別對應於宇、界、系和統。舉例來說,侏羅紀對應的地層單位就叫侏羅系,與早、中、晚侏羅世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分別是下、中、上侏羅統。

㈢ 魏晉時期地理學成就

魏晉南北朝的地理學也有很大的發展。除正史中的地誌以外,專門記述州郡地 理、名山大川、地區風物的著作也非常的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酈道元撰的《水經注》。酈道元,字擅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歷任北魏的太守、刺史、河南尹、 御史中尉等職。《水經》為東漢桑欽所著,記載全國水道137條,每條水寫為一篇, 記錄其源流和所經的地方。酈道元為之作注。全書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補以 支流小水共1252條,逐一探求源流,述其變遷,又詳細記錄所經地區、山陵、原隰、 城邑、關津的地理、歷史情況,以及名勝古跡等,並對有關史事有所考證。其字數 多於原書的二十倍,是原書內容的重大補充和發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統綜 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筆生動流暢,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

㈣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源於哪個朝代 其中的「天文」具體指代什麼「地理」又具體指代什麼

早在《黃帝陰符經》裡面就有「天地」「文理」的說法.原文為:「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古人善於解字,於是有了「天文」,「地理」一說.關於天的知識稱為天文,相應的關於地的知識為地理.《漢書》中已有天文志、地理志的內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於形容某個人的知識豐富.

㈤ 地理什麼時候出來的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㈥ 什麼時期最早中國傳統歷史地理的萌芽時期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歷史地理學的萌芽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尚書 禹貢》,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 地員篇》,最早的旅遊地理著作《穆天子傳》。

1、《山海經》:
最早記載山川為主的著作。成熟於戰國時代,《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
《東山經》、《西山經》、《中山經》、《南山經》、《北山經》各1卷,《海經》有8
卷,包括《海外經》東、南、西、北各1卷,《海內經》東、南、西、北各1卷,《大荒經》5卷,包括東、南、西、北、經各1卷。《海經》敘述海中和沿海邊遠山區以及四海之外的國家和地區。而《山經》是全書的精華,地學價值重要,堪稱我國最早山嶽地理書。
2、《尚書 禹貢》:
《尚書》中的一篇,我國最古老的地理文獻之一。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不詳。全文1189字,分為,九州、導山、島水、五服等四個部分。「九州」是以名山大川為標志的自然地理區域,具體分為:冀、徐、青、兗、荊、豫、揚、雍、梁等九州。「導山」列舉山丘名稱和地勢,注意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的特點。「導水」記載了當時的河流大勢。「五服」指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書中對古代黃河流域的記載較為詳細,是我國古代綜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稱我國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國地理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歷代地理學專著產生直接影響。
3、《管子 地員篇》:
中國最早的土地分類專篇。是《管子》中的一篇,簡稱《地員》。《地員》篇2222字,主要論述中國土地分類,涉及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它先按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把土地分為 5類:瀆田(平原)、墳延(蔓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澤。然後在各類中再分。最後一部分為土地評價,根據各種土壤的生產能力劃分等級,先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包括6種不同的土壤。共分為18個大類,是土地分類的另一種方向。
4、《穆天子傳》:
又名《周王游記》,是我國第一部游記體地理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不詳。早在漢代該書已經失傳。西晉時期被發掘,由西晉荀勖等人整理成書。全書今存6卷,共6000
多字。描繪了20多個域外部落邦國、西域風光、民俗、物產、人物傳說、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先秦史料,是可貴的上古歷史地理要籍。

㈦ 中國古代地理面積最大的朝代是哪個

元朝時候面積最大。
蒙元統一後的疆域是:東起日本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南抵南海,東南包括今南海諸島與澎湖群島,西南包括今青藏高原和緬甸北部,西北至准噶爾盆地及額爾齊斯河,東北達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鄂霍次克海,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接管轄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區(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今西藏自治區及青海、四川西部地區,以及10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遼陽、甘肅、陝西、河南江北、湖廣、四川、雲南、江浙、江西行省。

㈧ 戰國時期地理

春秋戰國時期地理形勢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在春秋這樣一個劇烈的社會變革時期,割據一方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其地理形勢是十分錯綜復雜的。 當時,東周的天子,名義上是華夏的統治者,可事實上徒有虛名,其實際統治區域僅有今河南西部一隅之地,早已不能向諸侯發號施令了。而一些大的諸侯國,不斷試圖擴充勢力,展開著激烈的爭霸局面。 在這些大諸侯國中,首先發展壯大的是齊國。齊國居於山東半島,「南達泰山、東控琅琊、西有清河、北臨渤海」,疆土遼闊,土地肥沃,「宜五穀、桑、麻、六畜」,手工業、冶鐵業也發展較早,沿海一帶還盛產漁鹽。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提倡生產,國力很快強盛起來。齊國先後並吞了譚(今山東歷城西北)、遂(今肥城南)、薛(今微山東北)、牟(今萊蕪東)、夷(今膠州東北)、東萊(今龍口至榮城一帶)等小國,勢力范圍包括山東大部及河北的東南部一帶。 繼齊國之後,晉國崛起於山西汾河流域。春秋初期,晉國的大部疆土內還是「狐狸所居,豺狼所」的「南鄙之田」。但隨著開墾興農,晉的國力日盛,兼並了耿(今山西河津南)、霍(今霍縣西南)、虞(今平陸北)、北戎(今淶源一帶)等國及游牧部落,統一了今山西全境,勢力范圍還波及河北南部和河南、陝西的一部分。公元前632年,晉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打敗楚國後,發展成為北方大國。於是,在華北的原野上,形成了齊晉爭霸對峙的局面。 晉強盛之後,地處長江漢水之間的楚國又開始興起。楚人原來是「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的狀況,在經過疏浚沼澤,開墾山林的開拓之後逐漸強大起來。楚先後並吞了息(今河南息縣東南)、黃(今潢川西北)、申(今南陽北)、鄧(今湖北襄陽西北)、隨(今隨州)、徐(今江蘇泗洪南)等小國及群舒(皖南一帶)、百濮(湖南沅、湘流域)等部族,統一了江漢流域和淮河流域大部,勢力范圍北達黃河,南到洞庭湖,成為當時土地最廣的南方大國。為爭奪霸權,楚國與齊、晉等國,發生過多次戰爭。 繼楚國之後,以渭河流域為中心的秦國也加入了爭霸的行列。秦地處關東,「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任百里溪為相,修明內政,激勵生產,國勢強勁。秦先後並吞了芮(今陝西華陰東北)、冀(今甘肅甘谷東南)、邽(今天水)和「西戎」(今甘肅渭源至通渭一帶)等國和游牧部落,統一了陝西和甘肅大部分地區,成為西方大國。 齊、晉、楚、秦四國之間,還有鄭、宋、魯、衛、陳、蔡等國。吳國和越國是後來興起的國家,它們控制著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一帶。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伴隨著與黃河流域諸國政治文化、生產技術的交流,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吳、越爭霸數十年。起初,吳國大敗越國,又打敗北方的齊國。公元前482年,吳、晉在黃池(今河南商丘西南)會盟,吳國大有凌駕於其他諸侯大國之勢。然而好景不長,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舉滅吳,成為東南最大的國家。此外,燕國控制著今河北北部和山西東北角一帶。 春秋後期,正處在奴隸社會走向沒落瓦解的階段,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興力量開始取代奴隸主貴族的主宰地位。再之後,由於諸侯國家爭戰頻繁,後來就稱這一時期為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進入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對峙的新形勢。趙、韓、魏三國分掉了原來晉的疆域,在七國之間和四周,還有宋、魯、鄭、衛、滕、蔡、任、中山等小國和匈奴、肅慎、羌、百越等部族。戰國時代,封建制正在取代奴隸制,各國都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政治文化繁榮。 但是,當時諸侯割據的形勢又阻礙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如各國對水利的治理,不是「雍防百川,各自為利」,就是「以鄰為壑」,各國法令、度量衡、貨幣制度的不同也使經濟往來多有不便,因而,全國統一逐漸成為大勢所趨。

㈨ 簡述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及地理方位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㈩ 中國古代地理面積最大的朝代是哪個國都是哪裡

如圖,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說1271年建立,定國號為元),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國都為大都(今北京)

閱讀全文

與地理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