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呼和浩特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市區位於北緯40.48東經111.41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戰略交匯處,是聯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重要橋梁,是中國向蒙古國、俄羅斯開放的重要沿邊開放中心城市,也是東部地區連接西北、華北的橋頭堡。同時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航空樞紐。除天津、石家莊外距離首都北京最近的省會城市。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為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地下水分為淺層水含水層和深層水含水層。淺層水含水層包括淺層潛水及半承壓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質、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規律的變化,全市淺層地下水年補給量為9.87億立方米。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乾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年平均氣溫: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區僅2℃左右,南部為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13.5-13.7℃。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41.5℃。
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日照時間:年均1600小時。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❷ 東北三省地理環境怎麼樣的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適合發展種植業,但是因為氣溫低的制約因素,一年收成次數不多
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啊
❸ 漢朝長安城周圍的地理環境是怎麼樣的
農田啊。
❹ 太原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 ,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❺ 南京城牆的明朝南京城
【主詞條:南京明城牆、南京故宮】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28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國都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現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牆。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准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光緒十八年(1892),南京朝陽門城門修復城樓,為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開辟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宣統三年(1911),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辟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辟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辟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辟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志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干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建築形制
南京明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牆更長,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而南京明城牆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
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南京明代的四圈城牆,其營建思想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顯得標新領異,獨具魅力。
宮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四重城垣最里邊一重,偏於南京京城東隅有御河環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牆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
該地原為「燕雀湖」,地勢低窪,經清淤、打樁、挑土填湖、鋪墊巨石等項措施。宮城內建築,分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六宮)兩部分。
在宮城牆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後宰門」)
宮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3.31千米
開啟城門:開有6座城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午門、東華門地表建築保存至今,西華門地表僅有須彌座保留)
宮城城門 宮城城門午門(午朝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厚載門或後宰門)皇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皇宮在形制上,依照《禮記》設五門三殿的舊制,從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在這五門之後,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正殿。六宮則依照《周禮》舊制,正殿之後設置乾清宮和坤寧宮,相對兩宮正門設有「日精門」和「月華門」,以喻帝、後之居猶如天地日月長存。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築城門七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即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裡,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皇城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歷時1年
城牆高寬: 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9.95千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開有城門:開有7座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西安門等地標建築保存至今)
皇城城門 皇城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京城
京城,又稱內郭城,全長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個、窩棚200座,開築城門13座。其城垣形制獨特,為明初朱元璋、劉基等人所獨創。
它一反《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傳統形制,放棄了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勢, 從防禦的需要,因形隨勢而建的不規則狀,成為中國古代都市建設史上的一個特例,使京城城牆的形製成為後人所樂道的特例。因此,民間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稱南京城牆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 「呈宮扇形」等。
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鬥鬥勺內,設市為民居,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護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華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滿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慾望,體現了設計者的「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思想。
京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歷時21年
城牆高寬:城高14-21米(最高26米),城寬7-14米(最寬處達30米)
城牆長度:35.267千米
城門水關:開有13座城門,正陽門內二瓮 、通濟門內三瓮、聚寶門內三瓮、三山門內三瓮、石城門內二瓮、清涼門內一瓮、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外一瓮、太平門、朝陽門外一瓮;設2座水關,東水關,西水關。
消失時間:60年代拆除部分城牆,城牆至今仍存25餘千米,是世界第一大的城牆。
【南京明城牆總長度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遺存為25.091公里,遺址部分10.176公里】 京城城門明代十三座城門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西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今和平門)太平門朝陽門(今中山門)明代後增闢城門
(後注開辟時間) 玄武門(1908年)草場門(1908年)小北門(1908年)挹江門(1921年)中央門(1931年)中華東門(1931年)中華西門(1931年)漢中門(1933年)武定門(1933年)新民門(1934年)雨花門(1936年)解放門(1954年)集慶門(1991年)華嚴崗門(2007年)長干門(2008年)標營門(2009年)【因字數限制詳細內容見各個詞條內鏈,其中小北門又稱四扇門】外郭
外郭,即外郭城,是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而營建,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開始建造。
外郭,俗稱土城頭,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周長號稱 180 里,實際為120里。現今外郭城門無存,部分城門有址可尋,有址可考。其中麒麟門至仙鶴門等地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跡。
史載:外郭全長達180里,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所以俗稱「土城頭」。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狀為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外郭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城下有過水涵洞。
城牆長度:超過60千米(明代官方稱為180里)
開有城門:開有19座城門,柵欄門、江東門、馴象門、小馴象門、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外金川門、雙橋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 外郭城門外金川門上元門佛寧門(佛靈門)觀音門姚坊門(堯化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今上坊門)夾岡門(今夾崗門)鳳台門安德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馴象門(大馴象門)小馴象門江東門柵欄門雙橋門 【主詞條:浦子口城】
明朝洪武4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建築浦子口城,東門建鎮元年。
明初的浦子口城,方圓有兩公里,依山傍水而築,共有五門:東門「滄波」,南門「清江」,西門「萬峰」,北門「暘谷」,另有南便門「望京」。古鎮東門就是沿著明「滄波門」名稱一路發展而來,該名稱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
萬曆丁巳(1617年)仲秋十月至戊午(1618年)季夏之望日,浦子口城重建,前後約一年功夫,「侍御三公者,復月輪一人往涖其事」,督促施工,築城很快完成。共補造南面近江一帶城垣899丈,同時增建了四個門券,一座瓮城,七座敵台,九個水洞。七座城門分別命名:東門「朝宗」,北門「拱極」,西門「萬峰」,南門「金湯」,便門則為「廣儲」、「攀龍」、「附鳳」。各門設門官,門軍若幹人。圓如滿月的浦口城至此變成弓形。為防禦江潮的沖擊,在金湯、廣儲兩門近江一帶又築起一道754.8丈的石堤。
洪武9年,(1376年)為擴大江北防衛,朱元璋又命建江浦縣,直屬應天府管轄,當時的縣衙就在浦口城內今東門大街街北上官林巷附近。 【主詞條:六合城牆】
南京六合明城牆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六合明城牆遺址長約160米,高約6米,頂部寬4.8米。頂部外側設有雉堞,內側有女牆。和歷史上的「單邊城牆」不同,這段城牆里側外側,都用城磚砌築,保留了不少老城磚。和南京城牆的城磚相比,六合城牆城磚要小不少,比作為國都的南京明城牆要低幾個級別。
來自《江蘇省文物地圖》的資料顯示,根據清代光緒年間的《六合縣志》記載,六合城牆最初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廢止毀棄。明崇禎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牆,建成的城牆周長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達1647個,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護城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沖塌,其後的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地方政府相繼修葺城牆。民國時期,經過歷次修繕的六合城牆周長4410米,高達8.33米。1958年,「拆城運動」波及小城六合,六合城牆大部分被拆,僅殘存一小段。
六合城是明朝南京的「衛城」。相比南京主城的明城牆,六合城牆比較特殊,它是單邊城牆。所謂單邊城牆,就是外側城牆是用明城磚壘砌,而中間、內側城牆用夯土夯築的。之所以這么簡陋,是因為明城磚在當時屬於較貴重的物品。六合城牆雖然看似簡陋,但在軍事防禦中也發揮過作用。六合民間有「鐵打的六合紙糊的南京」的說法,就是形容六合城池的堅固。
1858年10月,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率部攻打六合,與清軍展開拉鋸戰,雙方死亡過萬。最後,面對六合城牆毫無辦法的陳玉成使出最後一招,他命士兵挖掘地道灌入炸葯,炸開城牆,殺入城內,六合清軍守將溫紹原戰死。
❻ 西安市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乾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年平均氣溫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 2℃~ 0. 0℃,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6. 3℃~ 26. 6℃,年極端最低氣溫-21.2℃(藍田1991年12月28日),年極端最高氣溫43. 4℃(長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遞增。7月、9月為兩個明顯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時數1646. 1~ 2114. 9小時,年主導風向各地有差異,西安市區為東北風,周至、戶縣為西風,高陵、臨潼為東東北風,長安為東南風,藍田為西北風。氣象災害有乾旱、連陰雨、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冰雹、大風、乾熱風、高溫、雷電、沙塵、大霧、霾、寒潮、低溫凍害。
❼ 西安區的地理環境
西安區境內地下水質,物理性質,均適於飲水要求;化學分析的數據,一般小於4-5度,硬度略有偏低,屬軟水。從泰信礦、西安礦井下抽出地面的地下水分析,為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水溫在6-15℃之間。水溫與灌溉用水的水溫要求(8-15℃)基本相符。因此區境內地下水適於做灌溉水源,不受作物和土壤限制。
境內大多地下水屬軟水和最軟水,硬度小於8ºdH(德度),也適用於一般工業應用。 煤炭,自1911年開采至2014年已有93年歷史,已進入煤炭枯竭期,有東方「頓巴斯」的「西安豎井」的井架已拆毀,西安礦已破產。礦井最多的泰信礦,已破產關閉。尚有儲量的殘煤,由國礦和鄉鎮村辦煤礦和個體煤礦開采,年產在百萬噸左右。
玄武岩、花崗岩,埋藏於燈塔鄉西孟村至高古村,產量上億噸,是優質的建築材料。現已建起村辦採石場27個,年產條石、各種規格石料30萬噸,預計還可開采30年。
膨潤土:主要分布於燈塔鄉新力村至豐收村,南北長700米,東西寬150米地域。據槽探預測,產量為70萬噸,質量較好,是治金、化工、建築陶瓷、橡膠塑料、石油開采、航天的必需的原材料。還可用於造紙、印染,輕工製品的輔料。
煤矸石:在泰信礦、西安礦、富國礦等礦井周圍,多年生產煤炭清除堆積大量煤矸石。據測算。可用於製造磚瓦、砌塊等建築材料。
粉煤灰:西安區毗鄰遼源發電廠。電廠發電送上廢料粉煤灰堆積於西安區邵家溝,據測算。可用於城鄉修路、移山填谷、整地造田等。 獸類共是11種:野兔、狍子、狼、狐狸、獾子、黃鼬、松鼬、刺蝟、花鼠、豆鼠、蝙蝠等。
鳥類共有20種:蒼鷹、雀鷹;鵪鶉、野鴨、雉雞、山雀、啄木鳥、烏鴉、貓頭鷹、黃雀、畫眉、蠟鳥、黃鸝、沙鳥、向頭翁、麻雀、蜂鳥、報咕鳥、灰喜鵲、蘇雀等。
魚類共有13種: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鱅魚、麥穗魚、馬口魚、船丁魚、鯰魚、武昌魚、泥鰍魚、老頭魚、河蝦等。
兩棲類共7種:青蛙、癩蛤蟆、蜥蜴、烏蛇、向花蛇、黃花松蛇、野雞脖子蛇等。 西安區全境屬長白小植物區系,植物種類繁多。可食用的有13種,工業用的有59種,葯用植物172種,可做飼料的62種。
野生次生林:主要以針葉林、潤葉林為主,海拔在275-434.4米一帶。樹種以黑松、樟子松、落葉松、柞樹、白樺、山楊樹為主;雜生樹有糖椴、紫椴、水曲柳、胡桃楸等;海拔在230-275米一帶,主要生長以下野生植物:灌木有平榛、毛榛、胡枝子、山梅花、暴馬丁香、金銀忍冬等。林緣藤本植物有山葡萄、五味子、彌猴桃、刺五加等;草木植物有細辛、玉竹、穿龍薯蕷、地風、寒蔥、蕨類植物等。除人工林營造林地外,還是次生林和野生植物的生長,林業佔地面積1249.23畝。
野生經濟植物:
百合科:南玉帶、矮韭、苔草、黎蘆、黃精、小根蒜、萱草、小黎蘆、寶鐸草;
菌類科:松茸、榛蘑、松蘑、草蘑。
龍膽科:高山龍膽草、睡菜;
毛莨科:毛茛、小芍葯、白頭翁、耬斗菜、蒲草;蘆葦、水葫蘆、水蔥。
傘形科:假茴芹、峨參、竊衣、大葉柴胡、小葉芹、前胡、牛防風、防風。
唇形蘭科:美漢花、夏枯草、蒼平、水蘇、野薄荷、連線草、紫蘇、益母蒿。
菊科:艾蒿、鴉蔥、水蒿、抱莖苦菜、黃金菊、東北苦菜、蒲公英、山苦菜、萬年蒿、鐵桿蒿。
豆類科:野大豆、山黃芪、山扁豆、歪頭菜、野火球、豌豆、雞眼草、細葉胡枝子、絨葉胡枝子。
景天科:輪葉景天、景天三七、瓦松、土三七;
大戰科:狼毒。
車前科:車前子。 地表水
西安區屬東遼河水系。東遼河自東向西流,經由西安區燈塔鄉勝利村、西孟村段,地表水匯流季節性,徑流水量時間短。為截留地表水,在高古建(小二)水庫一座,最大庫容2萬立方米,實際灌溉面積0.55平方公里(300畝);在西孟村段河北岸建有塘壩10個電灌站,水灌溉農田22.8平方公里(15206畝)。有大小水庫1座。水庫面積0.40平方公里(269.6畝);有池塘包括人工修建的塘壩、蓄水池以及遼源礦務局採煤塌陷區形成的塘、泡,水域面積0.41平方公里(273.1畝)。實際上,區域地表水水域面積為1.75平方公里(1164.9畝)。
半截河,是東遼河的支流,發源於西安區燈塔鄉豐收村後櫃北溝,向西南河流至燈塔鄉富強村小八家子,與來自燈塔鄉古仙村王家溝的半截河另一支流匯合,穿行東山街、仙城街、泰安街,流至市體委東橋下進入龍山區。在西安區半截河段,長4公里,河道自北向南地勢落差大,河道狹窄彎曲,河床淤積,兩岸均築堤壩,每逢雨季,遇暴雨來臨,河水奔騰,漫堤出槽,住戶、企業、學校、機關多有遭災。
西孟河(新力河),是東遼河支流,發源於燈塔鄉新力村曲家大院西溪流,南下流至燈塔鄉東孟村,在遼源礦務局西安礦的地下水匯合,向西南流經西孟村,往南流入東遼河。終年河水不大,河床淺,多彎曲,河床不固定,河道多河灘。
三道河,由東遼縣石河鄉龍頭水庫,滲出溪流,流入西安區燈塔鄉高古村,形成「U」形一段河道,全長2.5公里。此河流向西北東遼縣建安鎮、雲頂鄉匯入東遼河支流二道河。
地下水
孔隙水:西安區地下水的基本來源,是全新統沖積、洪積砂礫石空隙潛水含水層。此含水層主要分布在河床兩側漫灘,階地和坡麓地帶,組成山前洪積扇、群地形。在山間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地表常有淤泥質黏土組成的沼澤地形,含水層為砂礫石層,厚度變化較大,從小於1米到10米,含較豐富的孔隙水。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在0-5米,深的可達8米,水位變幅在1米左右。泉水最大涌水量每秒2.53升;中更新統一下更新統砂礫石孔隙潛水含水層。主要分布在建安石河一帶。含水層為砂礫石層,其厚度在4-5米之間,上覆蓋老黃土3-20米,埋藏深度在3-8米,水位變幅在3.0米左右,鑽孔涌水量為每秒0.24-0.93升。半截河、西孟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在6-10噸。
層間水:白堊系下統礫岩、砂岩、泥岩層間裂隙含水層:主要分布在區域西北部,含水層為礫岩、砂岩,在泉頭組出現砂礫岩與泥岩互層,砂礫岩含水,泥岩不含水,形成層間水。地下水埋藏深度在2米,涌水量每秒在0.05-0.8升;上侏羅統砂礫岩、頁岩層間隙含水層:主要分布在遼源盆地西安礦區、遼河源盆地中生代斷陷盆地中,侏羅系砂頁岩構成了盆地的主體,在砂頁岩層中夾有煤炭,地下水埋藏在砂岩孔隙—裂縫中,頁岩為隔水層。埋藏深達30-160米,有3-5個含水層,岩層厚度3-5米,個別厚度達10米,承壓水頭高,出現自流現象,自流量0.36噸/小時。一般泉的涌水量每秒0.1-0.45升。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的淺層土層和地下岩石空隙中,也含有少量地下水,是屬層間水的地下水類型。
裂隙水:中下侏羅系統砂礫岩、安山岩裂隙含水層。主要分布在境域仙人洞盆地張家街一帶,埋深度在0.5—5米,單井一般涌水量在每秒0.2升;奧陶—志留系變質岩裂隙含水層,埋深一般小於2米,涌水量每秒0.2—0.64升;華力西—燕山期花崗裂隙含水層:涌水量每秒在0.02—2.1升,水位隨季節變化,變幅一般在1—2米。
礦泉水:燈塔鄉東孟村境內老道山地帶,汩汩流出天然礦泉水。
❽ 西安經開一中和匯知中學那個好
西安市經開第一中學初中部是由陝西省西安中學託管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普通公辦完全中學,初中依託西安中學初中部西安愛知初級中學。
西安匯知中學是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的民辦初中部,屬於民辦學校。
按辦學歷史來看,匯知中學(1997)比經開一中(2013)辦學時間長,辦學經驗相對更豐富;按校址來看,匯知中學(後宰門)比經開一中(草灘)地理位置更優越。但是按校風看,經開一中校風要好一些;按升學率看,兩所學校應該相差不大;按資源看,經開一中硬體設施和校園環境更好,且考試與西安愛知中學同題共時間考試,資源相對較強。
總而言之兩所學校差不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求進行選擇。
❾ 西安的地理環境特徵有什麼
西安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
西安海拔高度差異懸殊。
西安境內河網密集。
河流多呈東南—西北走向。
西安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干濕四季分明。
年平均氣溫13. 0℃~ 13. 7℃。
❿ 後宰門小學怎麼樣
差距還是挺大的
從師資來說,高薪的人還是很好
而且啟蒙教育很重要
再有高薪一小升學也更方便一點 ( 高薪一中)
如果能選,還是高薪吧
或者西工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