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上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② 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居住在溫帶地區的人們,對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風送涼、冬寒地凍的四季特徵,幾乎是人人皆知的。然而,當有人問,四季是怎樣劃分的?也許有人不一定會知道呢?
在氣象學上,劃分四季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3月至5月劃為春季,6月至8月劃為夏季,9月至11月劃為秋季,12月至下年2月劃為冬季。用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簡單、明了、易記,但不能反映不同地區的季節差異。事實上,不同的地區,由於地理緯度不同、離海遠近不一樣和海拔高度不一致,四季特徵差別甚大。
③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認識了年以後,古人在勞動實踐中又對年進行了細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產生了四季。
我們現在稱春夏秋冬為四季,古人則稱它為四時。早期的四時劃分是人為的。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在各個地區並不一樣。世界上,有的地方分兩季:旱季和雨季;有的地方分三季:雨季、冷季和熱季;個別地方甚至分為六季。但是春、夏、秋、冬四季之名卻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我國古代四時劃分最初來源於「四方」。《管子·四時》篇中有這樣的說明:東方曰星,其時曰春;
南方曰日,其時曰夏;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
在外國,最早對年進行四分的是古希臘。古希臘人以昴星團和大角星的升落為標志,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
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大約過了許多世紀,人們才逐步把四季同太陽周年視運動聯系起來。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地球繞著太陽在運動。地球的運動包括兩部分,一是自轉,二是公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公轉一圈為一年。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覺察不出地球的運動。晚上看到星星在天空中運動,白天看到太陽在天空中運動。天文學上把這種看上去的運動稱為視運動。
仔細觀察太陽的視運動情況,你會發現太陽除了每天東升西落外,還有一種在恆星背景上的運動。這種運動經過一定時間,使太陽自身在群星之間繞行一圈,然後又回到原來的起始位置。它反映在天球上,就是太陽在天球上畫了一個大圓。這個大圓叫做黃道。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交於兩點,一個叫春分點,一個叫秋分點。在黃道上,同春分點和秋分點相對的還有兩點,即夏至點和冬至點。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叫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如果以春分點作為起算點,太陽沿黃道運動一圈又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就是一個回歸年。
太陽在黃道上運動時,每年在陽歷3月21日前後從天球的南半球通過春分點進入北半球,此時地球上晝夜的時間相等。在6月21日左右,太陽到達夏至點,這時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陽高度最高,白天的時間最長。在9月23日左右,太陽又由天球的北半球通過秋分點進入南半球,地球上晝夜時間再次相等。在12月22日左右,太陽到達冬至點,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陽高度最低,白天的時間最短。地球上的季節,由春到夏,以至秋冬,暑往寒來,循環不已,就是由於太陽這種周年視運動引起的。
四季以兩個分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和兩個至點(夏至點和冬至點)作為每一季節的中點。冬至到春分的中點是春季的開始,稱為「立春」。其他各季,依此類推。
④ 四季是如何劃分的
所謂四季,是中緯度地區春、夏、秋、冬的總稱。而春、夏、秋、冬的差異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陽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陽能量的多少又主要取決於太陽光照射的角度。同樣一束光線斜射到地面上比直射到地面上照到的面積大,因此單位面積獲得的熱量就少。太陽高度角越大,就越接近直射,地面上單位面積獲得的熱量就越多。所以,四季的劃分主要受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影響。
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熱量最多,而南半球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少。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這一天南半球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北半球則相反。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大致相等。因此,在西方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來劃分四季的;而我國在傳統上則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來劃分四季的。這兩種劃分方法,都屬於天文上的四季劃分方法。
然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和氣候變化差異較大,如果按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把「立春」或「春分」定為春季開始,把「立夏」或「夏至」定為夏季開始……那麼,當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一帶日漸風和日麗、柳綠桃紅之際,而在松花江畔和大、小興安嶺,卻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可見,天文上的四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年中氣候的差異:大體上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春秋季適中。但真正在氣候上我國通常以候溫(每5天為一候,每候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為候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標准,這個劃分方法就叫「候溫四季劃分法」。當候溫大於22℃為夏季;小於10℃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分別為春季和秋季。按照這個標准,只要將當地歷年積累的氣象資料進行統計比較,就不難計算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四季起止日期了。
⑤ 高中地理中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氣候方面四季的劃分:3-5月是春季,6-8月是夏季,9-11月是秋季,12-2月是冬季。
⑥ 四季是如何劃分的
朋友的情誼,視頻用PAL還是NTSC?諤
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孝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動力。。
⑦ 天文四季和地理四季怎麼劃分,詳細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類生產和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劃分依據不同,四季的長短、起止時間也不一樣。四季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天文四季
這是以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為依據劃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小的季節;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2、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 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之首。這種四季,符合天文條件,即當太陽高度最大、白晝最長的3個月是夏季;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最短的3個月是冬季;太陽高度、白晝適中的6個月為春季和秋季。但這樣劃分與實際情況差別較大,如2月初立春時,並沒有多少春意,特別在我國北方,人們還在「北風吹,雪花飄」的嚴寒中歡度新春佳節。8月已經立秋了,但仍然夏日炎炎。
3、西方國家的四季
在西方國家習慣上以「兩分」、「兩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之首,它在時間上比我國傳統四季推遲約一個半月。這種四季在一些地區與實際氣候基本一致。例如,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分時節已經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人們才真正感到春天的來臨。
4、氣候統計學的四季
按陽歷的月份,把3月~5月定為春季;6月~8月定為夏季;9月~11月定為秋季;12月~2月定為冬季。這種四季,比較接近西方國家的四季。
5、候溫四季
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與「桃花開,蟬始鳴,雁南飛,冰霜凝」等物候現象一致,氣象部門就以實際氣溫作為四季劃分的依據。
我國古代有五天為一候的規定。「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全年72候。現代氣象學規定,每候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稱為「候溫」,候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低於10℃時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則為春季、秋季。這種四季特點是反映草木榮枯,花開果熟,鳥獸繁衍,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⑧ 一年四季如何劃分 要日期
一年四個季節可以這樣劃分: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頭一天,也是春天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8)地理四季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
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參考資料
網路-四季
⑨ 一年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1. 四季的劃分,我國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國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季節的天文特徵: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兩季,晝夜均勻,正午太陽高度適中,是冬夏之間的過渡季節。具體地說,它以二十四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為四仲(見四季的劃分)。
春季:立春為起點,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
夏季:立夏為起點,夏至為中點,立秋為終點;
秋季:立秋為起點,秋分為中點,立冬為終點;
冬季:立冬為起點,冬至為中點,立春為終點。
這樣的四季,具有明顯的天文意義,但與實際的氣候情況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開始,而在氣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點,可是在氣候上,它們並非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進行天文、氣象和物候觀測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科學成就。它的劃分兼具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的特點。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稱八節),表達的是天文季節;而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氣,則明顯地表示氣候和農事季節。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別表示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季節。大暑是夏至後第二氣,即夏至後一個月,大體與傳統的「三伏」中的中伏相當;大寒是冬至後第二氣,即冬至後一個月,同傳統的「三九」相近。故民諺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區別明顯,結合緊密。
西方的四季劃分,較多地側重於氣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點。這樣的四季比我國的天文四季各推遲一個半月。例如,從立春至春分的一個半月,在我國屬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卻是冬季的後半部分。
無論是我國的四季,還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劃分的,它們都有確切的天文含義。兩種劃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慮氣候的特點。按天文上的定義,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個季節;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都有同樣的始終。而在氣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長短相等的;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也會有不同的始終。
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氣候條件,必須採用氣候本身的標准來劃分四季。氣候學上通常以侯平均濕度(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的劃分標准:候溫高於22℃的時期為夏季,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春季和秋季。這樣,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溫度標准。但是,同一地點,四季必然長短不一;不同地點,同一季節並非同時始終。而且,並非到處都有四季。
2. 一年是12個月,每季三個月。根據氣溫高底、冷熱的不同,人們就把3月、4月、5月定為春季;6月、7月、8月定為夏季,9月、10月、11月定為秋季;12月、1月、2月定為冬季。我國幅原遼闊,南北相距幾千公里,所以,同是一個季節,溫度大不相同,比如春季,最南邊已經穿夏衣了,可是最北邊還在穿棉衣呢。
⑩ 一年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1、天文劃分法: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
2、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至5月為春季,6至8月為夏季,9至11月為秋季,12月至第二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至3月為春季,4至6月為夏季,7至9月為秋季,10至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第一天,也是春天的第一天,所以又叫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