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常用的圖例是什麼
圖例定義
圖例是集中於地圖一角或一側的地圖上各種符號和顏色所代表內容與指標的說明,有助於更好的認識地圖。它具有雙重任務,在編圖時作為圖解表示地圖內容的准繩,用圖時作為必不可少的閱讀指南。圖例應符合完備性和一致性的原則。圖例是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 在地圖上表示地理環境各要素,比如山脈、河流、城市、鐵路等所用的符號叫做圖例。這些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常註明在地圖的邊角上。圖例是表達地圖內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是現代地圖的語言,是讀圖和用讀所藉助的工具。地圖符號一般包括各種大小、粗細、顏色不同的點、線、圖形等。符號的設計要能表達地面景物的形狀、大小和位置,而且還能反映出各種景物的質和量的特徵,以及相互關系。因此圖例常設計成與實地景物輪廓相似的幾何圖形。
作用
要看懂地圖,必須先認識圖例。圖例有地圖語言的功能,要從地圖上獲得更多的地理知識,熟悉常用圖例是十分必要的,如表示城市、村莊的符號,表示邊界、道路的符號,表示山脈、河流的符號等等。 地面上的事物種類繁多,不可能按比例——表示在地圖上,必須把它們加以分類、歸納,根據它們的特徵,設計和制定各種形式的線條、圖形,以代表相應的地理事物,這些線條和圖形叫做地圖符號。此外,還需要一些文字、數字和地圖符號相配合,用來說明國家、城市、山脈、河流的名稱以及山高、水深等,這些文字和數字叫做注記。
編輯本段地圖上的圖例
就是指地圖符號和注記的簡要說明。它通常配置在地圖的邊緣或拐角處。 例如1∶4000000《中國地形圖》(地圖出版社,1982),它的圖例是這樣的:首都用紅色五角星表示,省、市、自治區政府駐地用紅色圓形表示,其他城鎮分別用大小不等的藍色圓圈表示;國界、省界、地區界分別用粗細不一、間隔不等的虛點線表示;鐵路用黑白相間的線段表示;公路用紅色單線表示;河流用由細到粗的藍色單線表示;山峰用黑色三角形表示,等等。 還有一些地圖,專門表示各種自然條件、工業分布等。在這些圖上,也必然有相應的圖例,說明某種符號代表某種森林,某種符號代表某種礦產,某種符號代表某種工業,等等。讀圖之前,先把圖例中的地圖符號和注記的意義弄清楚,對於正確理解地圖內容就方便多了。可以這樣說,圖例是讀圖的「鑰匙」。
❷ 圖例里的符號是什麼意思地理書上的
地圖圖例是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比如山脈、河流、城市、鐵路等,是地圖上各種符號和顏色所代表內容與指標的說明。圖例集中於地圖一角或一側。
例如1∶4000000《中國地形圖》(地圖出版社,1982),它的圖例是這樣的:首都用紅色五角星表示,省、市、自治區政府駐地用紅色圓形表示,其他城鎮分別用大小不等的藍色圓圈表示;國界、省界、地區界分別用粗細不一、間隔不等的虛點線表示;鐵路用黑白相間的線段表示;公路用紅色單線表示;河流用由細到粗的藍色單線表示;山峰用黑色三角形表示,等等。還有一些地圖,專門表示各種自然條件、工業分布等。在這些圖上,也必然有相應的圖例,說明某種符號代表某種森林,某種符號代表某種礦產,某種符號代表某種工業,等等。
❸ 五條地理信息
1.地球
(1)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地球並不是皮球似的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赤道周長是4萬千米。
3.兩極:南極和北極分別是地球上最南最北的兩點。
4.緯線: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①指示東西方向。
②緯度不同的緯線長度不等,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③赤道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5.緯度:赤道為起點,向南向北各90°。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
6.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①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經線都是半圓狀。
③長度都相等。
7.經度:起點為本初子午線,東西各180°,東西半球界線為20°W和160°E的經線圈。
8.經緯網:可確定一定的位置。
(2)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
②周期一天即24小時。
③形成晝夜交替。
2.地球公轉: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
②周期一年。
③形成季節變化。
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為66.5°,北極指向北極星附近。
3.五帶劃分: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劃分為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2.地圖
(1)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直線比例尺)
2.方向:
①一般情況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3.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
4.注記:在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2)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1.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2.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3.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在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上辨別地勢的高低起伏。
3.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陸分布:海陸面積的比例為三分陸地,七分海洋(陸地佔29%,海洋佔71%);海陸分布大致為陸地集中分部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大陸漂移是板塊運動形成的。
(2)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陸地有五種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七大洲地形特徵:
①亞洲地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大。
②非洲以高原為主。
③歐洲以平原為主。
④南極洲為冰雪大陸。
⑤南、北美洲均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⑥大洋洲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3.世界著名山脈: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
4.世界著名高原和平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東歐平原。
5.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部。
(3)地形的變化
1.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的表現:褶皺、斷層、地震、火山。
2.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的表現:風、流水、冰川、海浪。
4.世界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
(1)天氣和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
2.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3.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①時間長短不同。
②天氣時刻在變,氣候較為穩定。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名詞含義:
①氣溫年較差:一年中一個地方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
②等溫線:根據世界各地氣溫的觀測記錄,把氣溫相同的地點,在地圖上用線連起來形成的線。
2.氣溫的變化:
①氣溫的日變化:一天當中,陸地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一般分別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和日出以前。
②氣溫的年變化:一是南、北半球月均溫最高值、最低值出現的月份不同;二是熱、溫、寒帶春夏秋冬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徵不同。
③氣溫的年際變化:地球表面各年氣溫不同,氣溫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
3.氣溫分布:
①氣溫分布的緯度變化規律——從赤道向極地逐漸降低。
②海陸影響——夏季陸高海低,冬季陸低海高。
③地勢影響——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3)氣壓、風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1.名詞含義:
①氣壓:空氣重量在單位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力。
②等壓線:在地圖上,把同一時間氣壓值相同的點用曲線連起來形成的線。
③信風帶: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叫做信風。終年吹著信風的地帶,叫做信風帶。
④西風帶: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偏轉為西風。在南北緯40°~60°盛行西風的地帶,叫做西風帶。
⑤東風帶:從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偏轉為東風。在高緯度盛行東風的地帶,叫做極地東風帶。
2.氣壓高低的變化:氣壓高低隨海拔高低而變化;氣壓高低隨氣溫高低而變化。
海拔高——氣壓低
海拔低——氣壓高
氣溫高——氣壓低
氣溫低——氣壓高
3.風:風是空氣的水平運動。運動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
4.世界上的主要氣壓帶和風帶:
①七個氣壓帶由赤道向兩極,高低氣壓帶相間。
赤道地帶終年氣溫高,氣流上升,為低氣壓帶。
兩極地區終年氣溫低,氣流下沉,為高氣壓帶。
南緯30°和北緯30°附近的副熱帶,氣流下沉,為高氣壓帶。
南緯60°和北緯60°附近的副極地地帶,氣流上升,為低氣壓帶。
②六個風帶:風由高氣壓帶吹向低氣壓帶。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名詞含義:
①降水:從空中降落下來的雨、雪、冰雹等的總稱。
②等降水量線:根據世界各地的氣象記錄,把降水量相同的地點,在地圖上用線連起來形成的線。
2.水汽來源:海陸各種水體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
3.形成降水的三條件:空氣飽和時,氣溫繼續降低;凝結核;水滴增大。
4.降水分布規律:
①赤道地區——降水多。
②兩極附近地區——降水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
大陸東岸——降水多。
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中緯度內陸地區——降水少。
5.降水季節分配:
①全年多雨區。(赤道附近地帶)
②全年少雨區。(乾旱地區、兩極地區)
③夏季多雨區。(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東岸)
④冬季多雨區。(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西岸)
⑤常年濕潤區。(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5)影響氣候的因素和氣候的地區差異
1.名詞含義:
①洋流:大洋表層的大股海水常年朝一定的方向流動。
②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
③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
2.影響氣候的因素: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3.氣候的地區差異:
①熱帶多雨地帶,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
②溫帶濕潤地帶,分布在中緯度受到濕潤氣流影響的地區。
③寒帶和亞寒帶,在緯度較高的寒冷地區。
④乾旱地帶,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陸少雨地區。
⑤高山地帶,氣候從山麓到山頂作垂直變化。
(6)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
1.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多呈帶狀分布。
2.自然帶按緯度的分布最明顯的標志——植物。
3.九個自然帶的氣候、植物和動物:
①熱帶雨林帶:全年高溫多雨;雨林;猩猩、河馬。
②熱帶草原帶:一年分雨季和乾季,乾季炎熱乾燥;稀樹高草;斑馬、長頸鹿。
③熱帶沙漠帶:終年氣溫很高;少數耐旱植物;單峰駝。
④溫帶沙漠帶:夏季氣溫相當高,冬季較寒冷;少數耐旱植物;雙峰駝。
⑤溫帶草原帶:氣溫比熱帶草原帶低;短草;黃羊。
⑥溫帶闊葉林帶:較高緯度地區寒冷乾燥;楊樹、樺樹;梅花鹿、大熊貓。
⑦亞寒帶針葉林帶:氣溫較低;松、雲杉;熊、松鼠。
⑧苔原帶:氣溫很低;苔蘚;馴鹿。
⑨冰原帶:氣溫極低;冰雪覆蓋;北極熊、企鵝。
5.世界的自然資源
(1)概述
1.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水、森林、礦產、陽光等。
2.可再生資源: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
3.非可再生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的資源。
(2)土地資源
1.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原、建築用地等。
2.土地資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3.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問題:
①人口增加,耕地減少。
②利用多,愛惜保護不夠,水土流失嚴重,沙漠擴大。
(3)水資源
1.水資源的重要意義:水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
2.水資源儲存:
①海水佔96%——不能直接利用。
②冰川是淡水主體——利用少。
③河水、湖水、地下水——大量利用的水。
3.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
4.淡水資源的分布:
①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豐富。
②降水少的地區,淡水資源貧乏。
5.淡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①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人口和水資源分布不均;水資源遭到污染;浪費水現象嚴重。
②解決方法:節約和合理用水;防止污染;防止水土流失。
(4)森林資源
1.森林是物質資源。
2.森林的作用:提供木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3.保護森林資源:合理採伐;人工造林。
(5)礦產資源
1.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現在社會離不開礦產資源。
2.礦產資源的種類: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
3.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要保護、珍惜並合理利用。
(6)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1.名詞含義:
①能源: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是由物質的運動而產生的能量資源。
②新能源:近若干年才開始被人類利用,或者過去曾被利用過,後來被其他能源取代了,而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
2.核能:主要是原子能,它是從鈾礦中提取的核燃料。
3.核能的優點:能量大,核燃料運輸量小。
4.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潔凈能源。
5.風能:風力發電。
6.陸地上能利用風能的地方:主要在常年風力較強的沿海和內陸高原。
7.生物能:主要是利用生物燃料製造沼氣。
(7)環境保護
1.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
2.宣傳、貫徹《環境保護法》。
3.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❹ 煤鐵天然氣石油地理符號是什麼
煤(實心的黑色正方形)
鐵(實心的黑色等邊三角形)
天然氣(空心的等腰梯形)
石油(實心的黑色等腰梯形)
❺ 地理幾種圖分別是什麼
是比例尺圖嗎?
地圖上的比例尺-地圖分類
地圖的分類,系指按照不同的標志將地圖劃分成各種類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化,地圖內容的選題范圍愈來愈廣泛,因而地圖的品種愈來愈多,數量愈來愈大。為了便於組織地圖生產,地圖的保管、使用和快速檢索,幫助讀者了解各類地圖的性質、用途及其規律性,進一步研究地圖,有必要對地圖進行科學的分類。
地圖分類的標志很多,主要有地圖內容(主題)、比例尺、制圖區域范圍、用途和使用方式等。其中最主要的分類標志是地圖內容和制圖區域范圍;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比例尺對確定地圖內容的完備性、詳細性和精確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亦為一項重要的分類標志。
(一)地圖按內容分類
地圖按所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等內容的種類、性質和完備程度,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大類型,且各自又可細分出若乾子類。
(1)普通地圖
普通地圖,是以相對均衡的詳細程度表示制圖區域內各種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其基本內容有水系、地貌、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線、境界等六大地理要素,此外還表示測量控制點、獨立地物、管線與垣柵等要素。這類地圖的特點是著重描繪地區輪廓、地面起伏形態、自然狀況和人類活動的成果。普遍地圖是最常見的一種地圖,應用很廣泛,具有很高的通用價值,常為社會各部門所使用,廣泛用於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主要供研究地域的基本情況、各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分布規律,同時也是製作專題地圖的地理底圖。
①平面圖不考慮地球曲率影啊,把小塊地區的地球表面(水準面)當作水平面,將地面上的地物按鉛垂線投影到水平面上,用縮小的相似圖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關系所測繪的地圖,稱平面圖。平面圖的顯著特點是涵蓋的實地范圍很小,比例尺很大,一般大於1∶5000,在一幅圖內比例尺處處相同。為工程施工和編制詳細現劃用圖。
②地形圖在平面圖紙上既表示制圖區域地物的平面位置,又用特定符號表示其地貌形態的地圖,稱地形圖。對較大制圖區域,因考慮地球曲率影響,需要採用一定的地圖投影,按一定的精度要求測繪其地物和地貌,用圖解圖形或符號表示。地形圖的特點是地圖比例尺構成系列,一般由1∶500至1∶100萬,其中<1∶5000的地形圖圖上各處比例尺不完全相等;多為實測的或據實測地圖編繪而成的;具有統一的大地控制基礎、有統一採用的地圖投影和分幅編號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均嚴格按照測圖規范、編圖規范和圖式進行作業;詳細而精確地表示地面各要素;便於在圖上進行量測和野外實地使用。地形圖為國家各項建設的規劃設計與施工、軍事指揮和科學參考用圖,亦是製作其它地圖的基本資料。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典型作品。
③地理圖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廣大制圖區域內最主要的地理要素和區域的重要特徵的地圖,稱地理圖。地理圖的特點是涵蓋實地范圍很大,常常為一個流域、一個國家、一個大洲或全球;比例尺很小,未成系列,一般為<1∶00萬至1∶1000萬不等,視需要而擇定;沒有統一的地圖投影和分幅編號系統,圖面上投影變形較大;地圖幅面的大小參差懸殊。多用於研究區域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的一般情況,了解其概貌,故又稱一覽圖。
(2)專題地圖
專題地圖是以普通地圖為地理基礎,著重表示制圖區域內某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這類地圖的顯著特點是,作為該圖主題的專題內容予以詳盡表示,其地理基礎內容則視主題而異,有選擇地表示某些相關要素,因此專題地圖的內容是由地理基礎和專題要素兩部分構成。在地圖領域中,專題地圖發展得最活躍、最迅速,地圖的品種愈來愈多,層出不窮,表示的對象十分廣泛,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根據專題內容的性質,可劃分為以自然地理要素為主題內容的自然地理圖、以社會經濟要素為主題內容的社會經濟地圖和包容上述兩類專題地圖之外的各種專題地圖的其它專題地圖(又稱工程技術圖)三類;各類又可以分出若干種專題地圖。
(3)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的實質區別
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的異同,關鍵不在於形式,而在其內容。在表現形式上,它們可能都用了某些表示方法、符號或顏色,但在內容上,它們始終是迥異的。前者依制圖區域的地理特徵,以相對均衡的詳細程度表示制圖區域的六大類地理要素,以再現制圖區域的地理全貌,顯示的是整體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而後者,則依其某種特定用途,擇取制圖區域的某一種或幾種相關地理要素為其主題內容,其它地理要素皆概略或不予表示,顯示的僅是制圖區域某一地理特徵的區域差異。
(二)地圖按制圖區域分類
地圖按涵蓋的制圖區域分類,其分類標志有多種,採用不同的分類標志,就有相應的種類。
(1)、按區域范圍大小分,有全球地圖、月球地圖、世界地圖、半球地圖、大洋地圖、大洲地圖、分國地圖、省(區)地圖、縣市地圖、鄉鎮地圖等。
(2)按自然區域劃分,如世界基本地理圖、歐亞大陸地圖、太平洋地圖、鄱陽湖地圖、青藏高原地圖、黃淮海平原地圖、長江流域地圖、四川盆地地圖、准噶爾沙漠地圖、黃土區地貌類型地圖、雲南自然區劃地圖等。
(3)按政治行政區域劃分,如世界政區地圖、中國政區地圖、台灣省政區地圖、江寧縣政區地圖、馬集鄉(鎮)政區地圖等。
(4)按經濟區劃分,如上海經濟區地圖、徐海經濟區地圖等。
(三)地圖按比例尺分類
地圖按比例尺分為大比例尺地圖、中比例尺地圖、小比例尺地圖三類,這是區別地圖內容詳略、精度高低、可解決問題程度的,為人們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鑒於各個國家、國內各個部門對地圖精度的要求和實際使用的情況不盡相同,因而對地圖比例尺大小的概念有所不同,以普通地圖為例,其相對性表現為:
(1) 在建築和工程部門,地圖按比例尺劃分為:
大比例尺地圖:1∶500、1∶1000、1∶2000、1∶5000和1∶1萬的地圖;
中比例尺地圖:1∶2.5萬、1∶5萬、1∶10萬的地圖;
小比例尺地圖:1∶25萬、1∶50萬、1∶100萬的地圖。
(2) 在其它各部門,地圖按比例尺劃分為:
大比例尺地圖:≥1∶10萬的地圖;
中比例尺地圖:<1∶10萬、>1∶100萬的地圖;
小比例尺地圖:≤1∶100萬的地圖。
(3) 國家測繪部門將1∶5000、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和1∶100萬八種比例尺地形圖規定為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簡稱基本地形圖,亦稱國家基本圖,以保證滿足各部門的基本需要。其中:
大比例尺地形圖:1∶5000至1∶10萬的地形圖;
中比例尺地形圖:1∶25萬和1∶50萬地形圖;
小比例尺地形圖:1∶100萬地形圖。
在專題地圖中,按比例尺分類亦有類似的細分方法及其相對性。
(四)地圖按用途分類
地圖按其實際用途,可以分為軍用圖、民用圖、教學圖、航空圖、航海圖、交通圖、旅遊圖、規劃圖、郵政通訊圖、參考圖等類型。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再細分,例如參考圖可以再分為科學參考圖和一般參考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地圖集》即為科學參考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即為一般參考地圖。
(五)地圖按使用方式分類
地圖按其使用方式,可分為桌圖、掛圖、屏幕圖和攜帶圖四種。
(1)桌圖:放在桌面上供在明視距離內閱讀的地圖,如地形圖和地圖集等;
(2)掛圖:張掛在牆壁上,供人近距離閱讀的宣傳展覽掛圖和供人遠距離閱讀的教學掛圖等;
(3)屏幕圖: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電視屏幕圖,如電視天氣預報地圖等;
(4)攜帶圖:隨身攜帶,供外行隨時查閱的地圖,如袖珍地圖冊、綢質地圖或折疊得小巧的旅遊地圖等。
(六)地圖按其它標志分類
(1)地圖按其感受方式,分為視覺地圖、觸覺地圖(盲文地圖)。
(2)地圖按其結構,分為單幅圖、多幅圖、系列圖和地圖集等。
(3)地圖按其圖型,分為線劃地圖、影像地圖、數字地圖。
(4)地圖按其印色數量,分為單色圖、彩色圖。
(5)地圖按其歷史年代,分為古代地圖、近代地圖和現代地圖。
(6)地圖按空間信息數據可視化程度,分為實地圖和虛地圖兩種。實地圖即為空間信息數據可以直接目視到的地圖,如包括線劃地圖和影像地圖在內的慣用的傳統地圖作品;虛地圖是空間信息數據存貯在人腦或電腦中目視不到的地圖,其中存入人腦的地圖稱為心象地圖,依一定格式存入電腦的稱為數字地圖。
(7)地圖按其顯示空間信息的時間特徵,分為靜態地圖和動態地圖兩種。慣用的傳統地圖都是靜態地圖,它是現實的瞬間記錄;動態地圖是反映空間信息歷時變化,連續呈現的一組地圖,生動地表現出地理環境的時間變化或發展趨勢。
地圖的分類,因分類標志很多,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而具有很大的相對性,一幅地圖可以歸為這一類,也可以歸為另一類,例如1∶10萬比例尺地形圖,既屬於普通地圖,又屬於桌圖;在工程部門稱之中比例尺地圖,在科研和軍事等部門卻又稱為大比例尺地圖。因此,在進行地圖分類時仍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❻ 地理知識記不住怎麼辦
看圖可以記得很快,
或者呢你可以靜下來看書,找一個專門的活頁本子,把你覺得是重點的,記不住的東西抄下來,
考前好好看看,
就差不多了.
❼ 求圖片: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的第一課時一些常用圖例符號
首都用紅色五角星表示,省、市、自治區政府駐地用紅色圓形表示,其他城鎮分別用大小不等的藍色圓圈表示;國界、省界、地區界分別用粗細不一、間隔不等的虛點線表示;鐵路用黑白相間的線段表示;公路用紅色單線表示;河流用由細到粗的藍色單線表示;山峰用黑色三角形表示,等等。還有一些地圖,專門表示各種自然條件、工業分布等。在這些圖上,也必然有相應的圖例,說明某種符號代表某種森林,某種符號代表某種礦產,某種符號代表某種工業,等等。讀圖之前,先把圖例中的地圖符號和注記的意義弄清楚,對於正確理解地圖內容就方便多了。可以這樣說,圖例是讀圖的「鑰匙」。
❽ 地理圖上自然資源的符號 ▲——表示鐵礦符號還有石油等等一大堆的符號..誰能給把圖給我呢
一般地圖冊前幾頁 都會有系統的,完整的
❾ 地理首都符號是不是一個圈圈裡面加一個點啊
首都的表示方法 是,一個空心圓圈套著一個小的空心圓圈,直轄市、自治區、省會、重要城市的表示方法是,一個圓圈中一個點,世界地圖與國家地圖會有所不同,國家地圖中的首都有的會用五星表示,但目前僅有中國用此方法。世界地圖中則用圈套圈的方法表示各國首都。
❿ 地理圖上的礦產小圖標怎麼來的
比如黑色的三角形表示鐵礦,黑色的正方形表示煤礦,一般地圖上都有標識的。可以參考下中國礦產資源,在初二地理書本上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