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按地理分人類史上有哪些文明類型

按地理分人類史上有哪些文明類型

發布時間:2022-04-27 06:31:29

A. 從時間和地理分布上來說,人類文明誕生之初有哪些特點

與基因證據相符的是,古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了一些具有部分現代人特徵的古人類遺骸,比如在衣索比亞的赫托遺址和奧莫-基比什遺址中曾發現距今15萬~20萬年的遺骸,它們可能就是現代人的祖先。新人類分支的產生過程遵循著經典的生殖隔離理論:基因發生隨機突變,經過自然選擇,演化後的人類與原始人類的差異被逐漸拉大,最終形成了種群間的生殖隔離。新產生的人類分支已經具有了現代人的顱骨形態和認知能力,並且迅速取代了原始的非洲人。

B. 大河文明與大洋文明倆者文明的特點以及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不同

一、特點:

1、大河文明:

大河文明以農耕經濟為基本形態,也可以說是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而農耕文明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傳承性。

這首先是由它生產方式決定的。種子、生產技術、工具製造乃至季節變化規律等方面的知識積累必須不斷傳承,而這種生產上的傳承需要,後來發展到了對祖先世系記載的認真程度。文字的發展也充分體現了這種傳承性。

內陸國家的文字,相對於海洋文明來說具有更為穩定和持續特性,常常一脈相傳。

農耕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安土重遷,因為缺少變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種穩定恆常的秩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必然出現中央集權。農耕文明呈現漸進式發展,反應在國家制度上也是漸進的。

此外,農耕文明因為靠天吃飯,由於對抗大規模自然災難的需要,所以對權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注重,對能製造各種災難的自然,也有一種神靈崇拜。把人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而生存下來歸根於依靠集體的力量、權威的力量和神靈的力量。

而在定居族群中,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生活物資的匱乏,爭奪生活物資的事情不時發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公認的准則,有爭議也是協商解決;在國家制度形成後,這種觀念成為一個國家內人與人之間、部族與部族之間相處的准則。

2、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是一種對外貿易依賴型的文明,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是這種文明的最重要的經濟要求。海洋文明的開放是多方位的,不斷從異質文化汲取營養。海外市場的開拓,不但吸收外來人口,又不斷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動既改良了人種的素質,又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開放。容忍異質文化和多種文化共存和競爭成了海洋文明開放性的補充。多種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文化都隨時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都要設法不斷發展,以發展求生存。

多樣性促進了競爭,而競爭又促進了發展。同時又是由於海洋的保護,使每一個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而又可以有選擇地吸收他人的優點。希臘的活力就在於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的多元性體現在一個政治實體內部就是容忍個體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它的政治體現就是民主制。在希臘最強盛的時期,希臘各城邦也沒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聯盟,最多是一種鬆散的聯邦。與大河文明重權威尊神性不同,海洋文明強調自我與理性。

人從陸地進入海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挑戰,征服海洋會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和進取精神。古希臘人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縛。從希臘神話中可以看出,在希臘人的眼中,沒有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獨一無二而受到頌揚。

二、自然環境區別:

1、地域性不同

大河流域文明的產生地大多緯度較低,普遍地勢平坦,氣候炎熱濕潤,以沖積平原地形為主,適宜農作物生產。

大河文明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這些區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故農業往往很發達。

大洋文明位於歐洲,靠近海岸,緯度較高,氣候相對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流眾多,交通運輸不便,對於海洋的依賴性更高。

2、特性不同

海洋文明有其開放性,而大河文明則是封閉的。

3、代表性不同

海洋文明國家代表是古希臘,而大河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國,它們都是文明古國。

C.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地理環境有著重要影響,作為生產力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環境,在特定的時期和地區甚至具有決定意義。普列漢諾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地理環境在人類的形成、工具的製造、生產的種類、生產力發展速度等方面,無不具有巨大甚至決定力量。對於人類社會關系、經濟制度性質的影響則通過生產力來實現間接影響。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克爾也在其《英國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生產的糧食必然豐富,糧食豐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從事智力活動。所以,在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發達。由此,我們看到文明的產生與農業生產情況聯系了起來,而農業生產又與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環境有關。所以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也就與地理環境產生了莫大的聯系。
所謂地理環境是指地球岩石圈表層與大氣圈對流層頂部之間的地表環境。是岩石、土壤、水、大氣、生物等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形成的社會因素的總體。廣義上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同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密切相關。而文明是一種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有文化的狀態,農業文明則是在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這一生產事業上發展水平較高的狀態。以湖南為例,湖南山清水秀,沒有北方的天寒地凍,也沒有西域的戈壁沙灘,這里自古就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湖廣熟,天下足」和「魚米之鄉」是對她的由衷贊美。中華民族的三維始祖炎帝、黃帝、舜帝中炎、舜的歸屬均在湖南。那麼為什麼湖南會有如此發達的農業文明呢?這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接下來,我將從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淺析瀟湘農業文明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其一,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了水源、地貌、氣候等多個方面。從水源上來說,河流似乎總是與人類文明,特別是遠古文明的發展相伴相隨,人類四大文明發祥地,認識上最為統一。這四大流域分別是兩河流域,恆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湖南位於長江中游沿岸,境內有湘、資、沅、澧四大河流,為瀟湘文明的起源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特別是「八百里洞庭」更為境內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地貌上說,湖南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湘北肥沃的洞庭湖平原成為了該地農業發展的溫床。從氣候來說,湖南為大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氣候年內與年際的變化較大。第三,氣候垂直變化最明顯的地帶為三面環山的山地,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充沛的水源以及河流沖積而成的平原,還有優越的氣候條件,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這一地區古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了才能為其他文明的前進提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其二,經濟環境。
早期農業文明的發展帶動了湖南經濟的發展,而良好的經濟環境有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早在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過著定
居的農業生活。因受到中原諸部落的影響,當時的湖南就有了種植水稻的經驗。同時,湖南是上古時期比較開發的地區,這主要反映在夏禹治水、黃帝軒轅氏等神話傳說和部分遺跡上。農業發展後,部分人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事商業活動,促進了湖南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對農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促使人們改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春秋戰國時代,位於江南的句吳、於越、東越和東甌以及楚國並「通渠三江、五湖」,改善了水利條件,同時較多地使用了青銅農具,並在春秋晚期鑄造了一定量的鐵制農具,除此之外還注意田間管理和耕作技術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開發了當地農業。考古發現的材料表明,春秋晚期,楚人在湖南已開始使用鐵質工具。在當地出土的鐵制農具足以證明了春秋楚湘農耕開始進入鐵犁時代,雖然沒有像北方一樣大面積的普及,但是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進了農業生產工具開發並促進了湖南的農業經濟的發展。
其三,社會文化環境。
一個地區某一時期內社會文化環境的好壞對農業也有重大的影響,如戰爭往往造成農業生產水平的下降,和平易帶來農業文明的繁榮等。
就社會文化環境這一要素而言,湖南處於南方地區,因為有長江天險從而得以迴避許多災難性的戰爭,總體的社會文化環境良好。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北方人大舉南遷,秦國攻打楚國時,許多楚人移居湖南墾殖,給湘水流域一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當時的長沙已成為楚國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在大量的北人南遷後,江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日益。湖南出土的鐵農具有鋤,鍤,斧等,其中長沙地區發現的鐵農具尤多,達100件以上。此時,牛耕作為生產動力也已受到重視。當地官吏往往能「教用犁耕」,並採取「官貸耕牛」等措施,以利牛耕的推廣,而且南方地區還將北方傳入的旱地牛耕技術轉化為適宜南方水田耕作的技術。可見北人帶來的先進的鐵器和牛耕技術的使用,不論是對當時江南農業生產效率,還是在加大墾田力度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人南移後還帶來了江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南方地區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坡塘閘壩,推廣蓄泄排灌的技術,同時重視耕作技術,講求精耕細作。強調農業必須「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由於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水運交通相當發達,常來往於湘、資、沅、澧四水,與江漢各地進行貿易。北方移民不僅與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也創造了新興的村建制度文化與充滿著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由此看出,湖南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其農業文明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從楚湘農業文明這一例中就可以看到地理環境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影響:沒有尼羅河的滋潤,就不會有古埃及燦爛的文化;沒有兩河流域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就不會有古巴比倫文明;沒有印度河的哺育,古印度將不復存在;沒有滔滔黃河、滾滾長江,華夏文明又怎能得以發揚光大?…… 自人類出現以來,環境就對人類文明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理環境又從方方面面影響著農業的發展。當然地理環境決定論還是有它的不足之處的,我們應該相信人類可以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合理地改變自然環境,從而謀求進一步的發展。望採納

D. 人類歷史可以劃分為幾大文明體系是什麼隔開了這些不同的文明呢

文明體系主要依靠宗教、文化信仰來劃分,在人類歷史上,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人類文明可分為東亞的中華文明體系、南亞的印度文明體系,中東的伊斯蘭文明體系、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體系、亞洲中部的游牧文明體系、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體系等。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對歷史發展進程有非常大的影響,也正是地理上的隔絕將人類文明分割開來,使不同的地理區域形成不同的文明體系。

地球上的陸地分為亞洲(亞細亞洲)、歐洲(歐羅巴洲)、非洲(阿非利加洲)、北美洲(北亞美利加洲)、南美洲(南亞美利加洲)、大洋洲、南極洲這七大洲。 其中亞洲、歐洲和非洲聯成一體被稱為舊大陸,北美洲和南美洲聯成一體被稱為新大陸。

之所以稱亞歐非為舊大陸,南北美洲為新大陸,是因為是亞歐非大陸上的居民發現並征服了美洲大陸,而非相反。與亞歐非大陸相比,美洲大陸不僅面積要小得多,而且其南北狹長的地形使其不能像亞歐非大陸那樣交流方便,因此在海洋時代到來之前,美洲大陸的文明要遠遠落後於亞歐非大陸的文明。至於世界的孤島大洋洲、荒無人煙的南極洲更是被排除在古代文明史之外。因此亞歐非大陸上的文明史將是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世界古代史的重點。

獵物豐富的非洲大草原

至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雖然在人類文明史上並不佔有突出地位,但在採集、狩獵時代,非洲大草原擁有人類最理想的生活環境,那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很容易獲取足夠的動物和植物果實作為食物,即使缺衣少穿,也無生存之憂,直到今天非洲仍然是狩獵者的天堂,開闊平坦的大草原也便於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居民的交流。

可以說在農業革命之前,非洲大草原在人類史上的地位,堪比亞歐大陸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的地位。正如美洲大陸相對於亞歐大陸是所謂的「新大陸」,在人類史的初期,亞歐大陸也是相對於非洲大陸的「新大陸」,人類歷史將從最早的「舊大陸」非洲開始。

E. 人類早期文明有哪些類型,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東方多河流平原為河流文明,如古中國,古埃及,依河居住. 西方多山地為海洋文明,如愛琴文明,

F.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對文化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人類社會初期,它的影響甚至是具有決定性的,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⑴地形地貌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約佔全國土地面積65%。海拔500米以下的僅佔全國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卻佔25、9%。全球超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國即有7座。我國地勢的總體走向是自西向東依次遞降,呈現落差顯著的、三級台階式的地形、地貌。中國的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⑵氣候環境
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到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依次遞變。季風氣候明顯。主要表現為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大陸性氣候強。表現為冬夏兩季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其他地區或國家有較大的差異,冬季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溫年差較大。
⑶中國地理的多樣性特徵: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無所不包;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三大階梯之中,溝通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則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中國大陸遂成為一個整體。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國大陸地形復雜,山脈眾多,但無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
二.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⑴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樣化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不同的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境內地理環境的多樣化,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差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
⑵歷史地理環境對「多元一體格局」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相對優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大量漢族(華夏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是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當然,傳統文化也吸收牧業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形成了中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⑶歷史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G. 在人類數千年文明史上,哪些屬於東方文明

東方,是東、西、南、北四大方位之一,是太陽升起的方向。

所以,東方原本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處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其所指稱的東方肯定是不一樣的。

而與東方相對的方向便是西方。

可是在人類歷史的敘述上,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卻是有固定的含義的,東方和西方的區分來源於近代西方人「歐洲中心論」的視角。

1、以歐洲為中心,東方泛指亞洲(包括北非),包括近東、中東和遠東。

近東

近東,過去主要指歐洲巴爾干半島(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和東地中海島國塞普勒斯)、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

這些國家距離西歐較近,同西歐聯系密切。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近東一詞不再使用,歐洲巴爾干國家被列入「南歐」,成為西方的一部分。地中海沿岸的亞洲和北非國家則劃歸中東。

中東

中東,地理上指亞洲西部與非洲東北部的地區,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達、沙特、敘利亞、巴勒斯坦、阿聯酋、葉門、土耳其和塞普勒斯共17個國家和地區。

遠東,歐洲人把比中東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包括今天的東亞(包括俄羅斯的東部)、東南亞和南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遠東

遠東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個文化概念。它從來不會把從屬於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國家稱為遠東,雖然這些國家比東亞國家離歐洲更東。

2、以歐洲為中心,亞洲的四大古代文明均為東方文明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兩河文明

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國文明

這四大原生文明都屬於東方文明,且均為大河農業文明。

四大原生文明

除此之外,取代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同樣被認為是東方文明。

3、以古希臘、古羅馬為源頭的歐美文明屬於西方文明

羅馬帝國包含了古希臘

古希臘文明

古羅馬文明

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

大航海之後的歐美列強

這些均為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為海洋商業文明。

4、其實以中國為中心,連印度都是西天。

西域,最早指周朝,周在商朝以西。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是指義的西域蔥嶺以西,包括中亞和西亞等。

西域

西天,特指印度。

西天――天竺

泰西,泛指西方國家。出自明末方以智《東西均所以》:「泰西之推有氣映差,今夏則見河漢,冬則收,氣濁之也。」一般指歐美地區。

所以,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區分只是相對的,只因現在歐美掌握話語權,一切自然以西方為標准。

5、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東方和西方

到了現代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達國家被稱為西方世界。

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不發達國家被稱為為東方世界。

東西方對峙

西方,特指歐洲全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由五大要素組成

(1)希臘民主制、科學和學校;

(2)古羅馬法律、私有財產觀念、人的個性和個人主義;

(3)聖經的倫理學和末世學革命;

(4)中世紀教皇革命的人性、理性將雅典、羅馬和耶路撒冷三要素融合;

(5)啟蒙運動的自由民主改革。

東方,則泛指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專制是西方人眼中東方人的標簽。

6、兩個特殊的國家

俄羅斯在文化背景上屬於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為其政治制度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

日本在地理上雖然屬於東方,但是因為政治上實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所以日本經常被認為是西方國家。

H. 依據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有哪些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中華文化主要可分幾個地區:晉、冀、秦、魯、豫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雲貴一帶的長江上游;兩湖、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江浙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兩廣一帶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黃河文化(北方)

中原文化、秦隴文化、晉文化、齊魯文化等北方地域文化

長江文化(南方)

楚文化、荊楚文化(又名湖湘文化)、吳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南方地域文化

大陸文化

文昌廟祭祀、武廟祭祀、孔廟祭祀、關帝廟、岳王廟、伍子胥祭祀、屈原祭祀、寒食節
海洋文化

媽祖信仰、鄭和信仰、天妃宮、海上絲綢之路、七下西洋

I. 人類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人類的文明史,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七八千年,這幾千年只佔人類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類文化的發展,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面講,可有以下三種共識。第一,人類文化的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學到許多經驗,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換句話說,有史時代的許多文化,都淵源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舉例來說,中國的歷史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知道中國史前時代,就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藍田人,他們的年代距今約有四五十萬年,中國有史時代的文化,與史前人類活動是分不開的。第二,各種人類的文化,因為環境的變遷,時代的更換,進退不一。史前有許多強盛的民族,早已滅亡,人類史上,也就沒有獨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學家公認人類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環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進,創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類有共同進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殘殺的卑劣天性。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螞蟻和老鼠以外,都沒有自相殘殺的現象,而人類卻殘酷成性,個人之間殺戮不夠,還會結合親族,進行械鬥,甚至國族之間,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規模的戰爭。人類文化應該是相互提攜,合作進展,為何會互相殘殺呢?有位學者曾加以分析:人類是柔弱動物,從小要父母保護,成年後也無自衛力量,體力不夠,指甲不硬,牙齒又受口小的限制,不會爬樹,也不會飛,可是從經驗中,他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結隊,才有生存希望,人類對家族、鄉團、國家有熱烈的忠心,就是這個原因。可是集團防衛,還不保險,更要利用腦力,製造武器,因此養成殘酷殺戮的本領,有了殺人的武器,個人可以放膽劫殺,集團可以橫行天下。人類歷史的演進,體力越來越弱,而殺人武器卻愈來愈凶,人弱器利,互為因果。更加上種族、語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義和交通的發展,使人類的戰爭,越來越殘酷。不過有識之士和開明的人都相信,人類要和平共處,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為化石提供了事實根據,化石是古代生物遺留下來的部分遺體或活動的痕跡。找到人類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的體質、智力和用具的發展水平。由化石發現的地點,可以知道古人類的地理分布及其所處的地質時代和生活環境。在各種化石中,頭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動物的面顱比腦顱大得多;人類則相反,腦顱要比面顱大得多。原始人和現代人比較,差別可以說主要就集中在頭骨上。如原始人的頭蓋骨比現代人厚得多。正因為研究人類的頭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類的形態特點和體質發展水平,因而人類學工作者,對於尋找完整的人頭骨化石特別重視。完整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被認為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學家已經注意到用人類化石為證據,來探討人類進化的歷史。
第四紀時代出現了人類的祖先。最初亞非大陸溫暖濕潤,古猿在這種環境中演變成能製造工具和進行勞動的人類。勞動使肢骨發達,雙手更能創造萬物,口腔發展了語言,也就推動了腦的發達。人類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現,與別的哺乳動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無語言迥然不同,而變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類的體質和其文化發展的順序,可分為「猿人」、「古人」和「新人」階段。近數十年來,世界上屢屢發現人類化石,使人類科學家從而了解人類體質特徵和文化發展。可是仍有不少疑問,如猿人變古人的過程如何?古人變成新人的過程又如何?目前的發現尚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作完滿的解說,這需要更多發現的事實繼續補充。
世界上常發現的人類化石,幾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稱「真人」),其中最著名並為科學界所公認的是1865年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得特爾人屬於「古人」,1868年在法國發現的克羅馬尼翁人屬於「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認為人類的祖先只有十幾萬年的歷史,直到1929年,中國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從而使人們相信人類的祖先40萬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殼,無時不在變動。從山地侵蝕下來的泥土和砂礫,最後沉積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廣大的岩層。大海上升為陸地,高山侵蝕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動植物,隨時可被埋沒在沉積層中,經過若干萬年,變成化石。地質學家,根據這些動植物的遺骸,可以辨認地球各區域各時代生物演變的情形。
地質時代,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質史實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開始,才發現有生物遺跡,不過完全是下等動物和初級植物。下等動物最多的是三葉蟲,珊瑚、海綿、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蟲最主要的時期,體形高大,且有鎧甲作為保護。新生代是近代地質史上生物進化的重要時期;大爬蟲已一去不返,留下來的只有鱷魚、龜、蛇和蜥蜴等,此時是哺乳類大為活躍的時代。
第四紀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內的地球史上,出現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稱第四紀為「靈生代」,因為這是人類的時代。同時第四紀也大大改變了自然環境,尤其明顯地改變了動植物界。其次,第四紀有強大的冰川作用,並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跡。冰川的進退也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來臨,靠採取果實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無處覓食,常為飢餓所迫,不得不剝獸皮,以作衣服;尋覓洞穴,找棲息之地;鑽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驅逐野獸。人類經過數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見進步。 遠古人類的文化遺物,主要是一些自製的工具,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時期的原始人類沒有生產經驗,所以石制工具簡單而粗陋。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製作工具的技能不斷改進,所以說勞動是創造文化的原動力。石器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大都是獵人和採集者。他們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圓礫,初用打製法,後用磨製法。到了冰期終結時,就開始了新石器時代。這時期完全用磨製的方法來製造石器,多鑿有孔眼及環形的石器,種類繁多,有大斧、石刀、石鑿等。這時期的陶器已很發達,農業工具也已開始,並有了原始的畜牧業。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大約公元前4000~1000年,人類進入金屬文化。先是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進入鐵器時代,已開始用鐵作犁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開的。
古代的人類,究竟發源於何處?這是爭議多年的問題。有的說是起源於亞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學家安德魯斯(R.C.Andrews)和地理學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認為人類起源於亞洲中部,然後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亞是人類牧養的家畜,如駱駝、犬、牛、羊、馬等的起源地。既然適於高等動物的生存,依動植物為生的人類,也必發源於此。同時,中亞位置為各大洲之中,地勢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獨亞洲大陸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臨下,可與各洲相連。故謂人類起源於中亞,分散在各洲,其勢最順,其理至當。可是也有人認為人類的起源應在副熱帶潮濕之區,對農業起源研究卓著的索爾教授(Carl Sauer)就認為東南亞沿海地區,可能是人類最先發跡的地方。象泰國的考古發現及最近中國杭州灣河姆渡遺跡的發現可以佐證。這類討論,尚需更多的地下發現,才能有完滿的解釋。
我們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數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後人口增加,就向四周遷移發展。就地理學和考古學的知識,地球表面有許多海峽,阻斷大陸間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許多海峽就可變成陸橋,便利人類的交往。最著名的陸橋,包括溝通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溝通英國和歐洲的多佛海峽,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達達尼爾海峽和溝通馬來西亞與蘇門答臘的馬六甲海峽。其他的還有溝通歐洲和非洲的西西裏海峽,溝通朝鮮和日本的對馬海峽,溝通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巽他海峽,溝通新幾內亞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峽以及溝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馬尼亞的巴斯海峽。假如在第四紀,此類海峽在冰期後退,海平面降低而成為陸橋,使陸地相連,則有利於人類祖先的四方遷移。這是無可置疑的。 人類祖先經過陸橋向各方移動而擴大了分布范圍。由於地面上各處自然環境不同,在溫度、雨量、陽光等的差異,又隨著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體型的發展,就分化出來了現在世界上各色各樣的人種。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保護皮下的血管、神經和肌肉免受紫外線的直接侵襲。長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種變成黑種人,他們頭發鬈曲、覆蓋頭部,是有隔熱作用。而長期居住在高緯寒冷地區的人群,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較慢進入氣管和肺部。他們的體型比熱帶居民要粗壯,膚色也較熱帶的人為淺白。古代人類,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環境的束縛,各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各個隔離的地理區域內,在體質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適應性的特徵。這些特徵,代代遺傳,以致人類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種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

J. 從文明誕生的地理環境看,古巴比倫與古希臘分別屬於什麼類型文明

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古希臘文明屬於海洋文明。希臘全境滿是千形萬態的海灣.這地方普遍的特質便是劃分為許多小的區域,同時各區域間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這里並沒有大江巨川,沒有開闊的平原流域;這里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 地理環境的復雜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近海地區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魚,制鹽和經商謀生.山地的居民,主要從事游牧業.只有占據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從事農業.這種多樣化的適應方式和狹小的地理空間,從遠古起,就使希臘人的商業航海貿易發達起來。古巴比倫是大河文明,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古巴比倫文明。

閱讀全文

與按地理分人類史上有哪些文明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