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鄭和下西洋與歐洲地理大發現的不同影響
15世紀在地球的東西兩端中國人和歐洲人幾乎同時開始了對未知海域的大規模探險。鄭和七下西洋,前後歷時28年,先後到達西亞乃至東非海岸,總計航程約15000英里,每次隨行船隻260餘只,27000餘人,其規模和航海技術遠遠超過了半個多世紀後的西歐探險隊。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探險隊規模不大、每次最多也不過20餘只船,可是其對世界影響之深遠卻是遠遠超過了鄭和的航行,以至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秩序。
那麼為何鄭和下西洋不過是與西亞各國建立了聯系並且隨著明成祖朱棣、鄭和的逝世即嘎然而止,而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卻改變了整個世界。只要了解一下東西方航行的不同動機及其所揭示的社會背景就不難理解這個所謂世界歷史之謎。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有種種說法,有說是為了尋訪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有說是為了滿足其「弘揚國威、萬國來朝」的虛榮心。而我以為這兩個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先說尋訪朱允炆,為了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實力空有皇帝之名的亡君有何必要動用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堅持長達28年之久?至於滿足其虛榮心就更是荒唐了,要知道六下西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在國內也是經常遭到群臣反對,而目的只是為了滿足這虛無縹緲的虛榮心,就算朱棣荒唐無比一次兩次也夠他炫耀了吧,有何必要連續七次?而且鄭和航海後不久所有有關檔案即遭銷毀,我以為這背後必定還有什麼隱秘。
(說些題外話,鄭和率領浩大船隊七下西洋,途徑三十餘國必定會有許多傳奇經歷,尤其是最後一次有數個分遣隊有去無回,而鄭和也在歸途中神秘逝世,這實在是有太多可供發揮想像之處,如有哪位高人據此寫成小說或影視劇本,必定風靡)
不過不管鄭和下西洋出於何種目的,但絕對不是經濟動機,鄭和船隊的一些貿易也是附帶性的,純屬朝貢貿易,多是出大於入。而西歐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則純粹是出於經濟動機。
15世紀歐洲的商業資本主義萌芽,整個歐洲陷入對黃金貨幣的強烈渴求,在先期幾個探險隊在海外獲得大量黃金、奇玩異物之後立即在西歐引起了狂熱的探險潮流,不計其數的探險者開始了海外發財之旅。而當時的幾個沿海國家的政府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從海外掠奪中看到了巨大的財政收入,紛紛與探險者簽訂協議資助其航海活動,搶占海外殖民地,為其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聚了大量的原始資本並建立了廣闊的海外市場,最終使整個世界都捲入了殖民貿易體系。
鄭和下西洋和歐洲地理大發現的不同結果實際上反映的是商品經濟對自然經濟的超越,資本主義工商業對自然農業的超越。
『貳』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根本性區別
1、起因不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因為路上交通被阻隔,君主為了通往夢幻的東方派遣哥倫布尋找新航路,鄭和下西洋起因是永樂皇帝的安排授意。
2、意義不同。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西洋各國的友好交流,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則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這一偉大科學語言。
3、目的不同。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營造不朽功績;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只是為了殖民掠奪,完成國家和個人的財富積累。
(2)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有哪些不同擴展閱讀:
在公元1405~1433年這段短暫的時間,總兵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
在這30年中,外國的貨品、葯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
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范圍。
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100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
『叄』 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分別對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
鄭和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都是在人類航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大事。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以就是15世紀初的時候,鄭和受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船隊自江蘇劉家巷出發,下西洋。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是由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的等人在十五世紀下半葉開啟的。由於鄭和下西洋與地理發現的規模、以及出發的目的不同,所以兩件事情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然而他們的出發的目的與鄭和下西洋不同,他們被稱為殖民主義者,他們所到之處便強行掠奪別國的土地,搶奪他人的財產,對人民進行奴役、販賣,他們就是一群瘋狂的強盜,給亞、非、拉美等廣大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肆』 地理大發現與鄭和下西洋有什麼不同點
地理大發現是資本家為了財富,為了掠奪資源而開發的,而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
『伍』 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的不同目的,方式,影響
目的 鄭和下西洋為了炫耀國威,加強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新航路開辟是為了尋找黃金。
方式:鄭和下西洋友好往來。新航路開辟是殖民侵略。
影響: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大洲相互隔絕彼此孤立的狀態,使世界連為一體。開辟了一條殖民掠奪的道路,使歐洲資本主義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陸』 地理大發現與鄭和下西洋有什麼不同點
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我中華與世界各國的友好發展關系,宣揚我中華的地大物博,悠久文明,擴大中華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還有一說是明成祖為了尋找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才派鄭和下西洋的
而西方地理大發現則是因為當時歐洲各國都處於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他們當時的貿易來路都被奧斯曼帝國所阻斷,為了開拓新的貿易航路才開始西方地理大發現的。
『柒』 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有何不同
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我中華與世界各國的友好發展關系,宣揚我中華的地大物博,悠久文明,擴大中華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還有一說是明成祖為了尋找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才派鄭和下西洋的
而西方地理大發現則是因為當時歐洲各國都處於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他們當時的貿易來路都被奧斯曼帝國所阻斷,為了開拓新的貿易航路才開始西方地理大發現的
『捌』 地理大發現與鄭和下西洋的動機的不同
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是為了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目的是進行殖民侵略,掠奪財富。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擴大海外政治影響力,使各國使者來朝貢,也有發展朝貢貿易的意圖。
『玖』 說幾點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的不同影響。
(一)從航海動因和目的方面比較
1、鄭和下西洋的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
正如不少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鄭和下西洋的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主要是為了確保南洋海道的暢通,以重新確立海外冊封制度,恢復洪武初年諸客朝貢的盛況,遂賞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臨萬方」的虛榮心。雖然也有順便解決安南的歸順問題和制服盤踞三佛齊(舊港)的中國海盜及順訪建文帝的下落等動因,但航海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 當然,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我們應當看到:
第一,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微不足道的;
第二,這種貿易活動是在「厚往薄來」和「賚予之物宜厚」的方針下進行的,伴隨的是對各國來華王公使臣和明朝船隊人員優厚的賞賜,實際是「擺闊主義」的賠錢買賣。難怪當時的朝野人土就尖銳指出:「收貨所出常數十萬,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錢出外國自惜有禁,今乃竭天下所有以與之,可謂失其宜矣。」羅榮渠先生將鄭和時代的海外貿易稱之為「明天朝大國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令人奪目的實例」。
第三,這種朝貢貿易具有獨特的雙重性質:一方面對海外奉行開放政策,允許皇家的海船隊下西洋進行官方貿易,也准許西洋海船到中國來進行由國家獨占市舶之利的貿易;另一方面卻對本國商人出海厲行封禁政策,明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後來又明令禁止市舶司,嚴厲打擊走私貿易。
由此可見,鄭和航海及其他明朝航海活動主要是為滿足政治性需要,正如李隆慶先生所說,「這種暫時性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原因,決定了它必然是臨時性的措施」,但隨著「明王朝凌駕萬邦之上的政治慾望得到了滿足」,「推動鄭和出使的原因歸於消失」,「他的遠洋航海也就達到了最後的終點。這正是鄭和七下西洋以後,明帝國官方大規模航海活動遽然中斷的根本原因。」[1]鄭和航海活動難以為繼,自然就不能像西歐地理大發現那樣帶動整個外貿及經濟的發展。
2、「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
與鄭和下西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們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繞過東地中海地區的穆斯林勢力,開辟到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新航路,直接與他們做生意」[2],獲得黃金和香料。而支持他們的國王們也期望從航海活動中獲得巨額財富。從1492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和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我們就可以看到航海突出的經濟目的。
1492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內容包括:
任命哥倫布為他所發現或取得的所有島嶼和大陸的元帥,他和他的繼承人永遠享有這個職銜及相應的一切權利和特權;任命哥倫布為這些島嶼和大陸的總督和省長,他可以對每個下屬官職提出三個候選人,以便西班牙國王選任其一;哥倫布保有這些領地所出產、交換而得和開采出來的一切黃金、白銀、珍珠、寶石、香料和其他財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稅;凡涉及到這些財物或出產品的任何訴訟,由哥倫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帥身份掌握審判權;哥倫布有權向開到這些「新領地」去聯系經商的任何船隻投資八分之一,取得利潤的八分之一。[3]
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協定主要內容有:
特責成你們在屬於朕(朕是統治者,在朕的分界線內)的海洋里發現豐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國獲利的其他東西,……考慮到由於你們的效力,使朕獲得很多福利以及擴大我們卡斯提王室的版圖,為補償你們的勞績和面臨著的危險,朕願下令賜給你們,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損稅和替朕徵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後,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銜賜給你們、你們的子孫與合法的繼承人」。[4]
事實上,哥倫布自己也說:「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佔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並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5]。
正是由於具有強烈的經濟目的,「被一種內在的經濟力量所推動」,西方航海活動才持久不斷,也才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李隆慶先生認為,「西方航海之所以持續不絕,歷兩百餘年而未衰,關鍵在於西歐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是其最根本的推動力。其最終目標,在於尋求新的財源,從滿足國庫和社會的需要,特別是為新興資產階級事業開辟廣闊的活動場所。……西方航海的最初成就,尚未產生顯著的經濟效應,僅只為國庫收入的增加和資本原始積累拉開了序幕。奢侈沒落的封建主、欲壑難境的大商人和雄心勃勃的資產者,對於物質財富有著貪婪無厭的追求,決不會沾沾自喜於幾箱黃金、數船香料。隨後而來的殖民征服、海盜劫掠、商業戰爭、欺詐貿易和奴隸販賣以及對殖民地的開發等等,曠日持久,尚待後舉。隨著西方航海殖民事業的發展,其動力不僅未消失,而且受到既得利益之刺激,愈益顯示出其威力。所以,西方航海最初的『發現』,不僅不是其終點,恰恰相反,而是它的新起點。這正是西歐航海事業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