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怎麼促進可持續發展

地理怎麼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2-04-27 17:43:40

1. 高一地理:實現遼中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採取哪些措施

1、對產業結構、生產與組織形式進行調整,促進結構的合理化。
2、工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3、進行污染的治理。
4、完善交通網和發展科技。

2. 探討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一、建立正確的觀念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經濟與文化得到了飛速的提升,而醫療和衛生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延長,新生兒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我國人口從1949年的5.4億到今天已經是14億人口了,但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的素質依舊存在很大的距離,新生兒的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都要高出許多,而人口的平均壽命也比發達國家要低。人口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難題,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不但消耗了自然資源,還使得自然環境失去平衡。學生們只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但對我人均資源短缺並沒有了解,對一些我國面臨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中補充一些具體的列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計劃生育對於我國的作用,或者我國為什麼要實行計劃生育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獨立的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們才會了解只有將人口限制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點上,才能夠將環境和資源進行可持續的利用。除此之外,我國人口的平均素質較低,與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之下,我國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在我國,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很高,比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高了整整1.72%。我國的老齡問題也十分嚴重,在2000年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就已經佔了總人數的6.8%,而在2010老齡化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7.6%。這些信息都是需要學生去了解的,所以教師應當在日常上課的時候進行補充說明。只有當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他們才能夠成為一個對保護環境有意識的人。
二、培養的途徑
在當代的初中地理教育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講授地理知識的學科了,它肩負著向學生宣傳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這幾個方面的重任。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還要靈活使用自己的教學手段。比如,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河流照片和資料,讓學生看到當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後會造成怎樣的可怕後果,教師再進行提問:「對於這樣的環境,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對於山區而言,有什麼合理的開發利用」一類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課堂變成一個開放,可以自由發言的民主課堂,並藉此討論來喚醒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識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額外的知識來開闊學生眼界。
學校可以在校內舉行一些實踐活動來鼓勵學生實踐,因為沒有一些實踐活動,那麼保護環境永遠只是一句口號。只有將保護環境的活動舉辦起來,學生所學習到知識才能夠轉化升華成為一種意識和能力,學生才能夠在體驗中得到巨大收獲。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來水廠參觀調查」,有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和研究並仔細分析調查結果,最後將提出自己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意見。還可以舉辦環保演講比賽,讓學生在3.12植樹節或者3.22世界水日上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性參與到保護環境運動中去,在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觀。
在課堂上,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將課堂作為一個平台,不僅僅在課上只講述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將重點放在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讓學生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自己的一種日常行為。向學生宣傳一些環保意識,如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和商品過度包裝,拒絕食用野生動物,主動收集廢舊電池,注意節水節電等等生活小細節。還可以在班上舉辦「廢物利用大賽」讓學生利用手中不需要的材料變廢為寶,鼓勵學生的環保行為。

3. 如何通過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做到可持續發展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人類物質生活要素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三個基本的方面.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存在的核心和基本的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數量、質量、構成、分布、及其變化規律.
3)人口是構成社會生產的基礎和主體,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有利或不利、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但它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口決定論」片面誇大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原理,要求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經濟發展與資源、人口、社會發展協調一致.

4.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當今世界人口急劇膨脹,資源極為匱乏,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生態瀕遭破壞等社會危機的困惑,仿徨與痛苦中,通過對人類工業文明進程的深刻的歷史反思而提出的,並逐漸達成共識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是走一條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人的生存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所以,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之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也日益嚴重,對自然資源進行毀滅性的開發隨處可見,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環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趨明顯,所以治理環境,消除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雖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卻不盡人意,關鍵原因是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淡薄。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注意經濟利益,不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不進行環境評估,出現了短視的急功近利的行為。所以必須加強人們的環保教育,盡早、盡快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階段,利用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從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地理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去進行。
一、確定環保教育的教學目標
1、啟蒙、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適時、適量地宣揚和滲入環保觀點,進行環保教育,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獲取與環保相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啟蒙和灌輸環保、資源、人口、環境質量等意識。使學生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2、提高參與環保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保護環境,可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環保的熱點問題,如: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沙塵暴天氣的成因及危害、厄爾尼諾現象、臭氧空洞、溫室效應、赤潮及水體富營養化、轉基因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外來物種引入對本地物種的影響等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幫助學生獲得環保意識及提高分析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和評價環境、環境問題、進行環境調查,嘗試提出改善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較完善的環保教育知識體系
環保教育在教材中沒有編排專門的章節,有關的知識點散見於不同年級的地理教材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就必須較系統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體系,對各個章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
新課標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是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環保教育的知識體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1、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6、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7、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8、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完成環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師授課
課堂教學是環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師應根據地理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滲入環保教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事實材料進行授課,既提高了地理課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印象,又達到了教育目的。
2、學生活動
教師根據課本可以設計或補充一些活動讓學生完成,使環保教育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蘚能作為指示植物的特點,帶領學生對本地區的苔蘚植物分布進行初步的調查分析,了解本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在學生中調查電池的使用情況,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等。
3、社會實踐和調查
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中,可與環保部門聯系,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興趣小組在區環保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前往區水泥廠、造紙廠進行調查,了解兩間廠對工業廢水的處理情況;2009年又對區城市建設綠化面積進行了調查,考察了本地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環保教育。
四、加強法律意識
目前,國家就環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礦產資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有關法律宣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能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情操。在宣傳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強宣傳力度,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多收集正反兩方面素材,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教育他們遵紀守法。
五、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與實驗科學,學生對實驗及社會調查等活動興趣頗濃,踴躍報名參加興趣小組。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在組內進行宣傳教育,並通過小組以點帶面,向外輻射,達到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
1、舉辦專欄,宣傳環保知識 ;
通過收集報紙、雜志廣泛收集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整理成專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牆報、手抄報、班際競賽等。
2、舉辦興趣小組的成果展:
將地理興趣小組的活動成果,例如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製作的地理標本、獲獎情況等成果在校舉辦活動成果展,既擴大地理小組的影響又可進行環保宣傳。
3、利用一些重大環境和地理節日,進行專題環保學習、宣傳和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動能力。
地球日、環境日、無煙日、植樹節等,都是世界國際組織和我國政府為維護人類良好生存環境而發出的吶喊。在這樣的日子定期開展相應的活動,喚起學生與世人的全球環境憂患意識、環境責任意識、行動意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機會,可以收到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效果。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關的朋友。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活動場所,也給人類社會、住行,發展工業、農業、交通、文化等各項事業提供了大地、陽光、空氣、水、森林、礦產等種種能源和資源,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所以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現在和未來人類所享用資源和環境的權利。地理課堂教學要使學生這些觀點根深蒂固,才能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為祖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打下扎實的基礎。

5. 高考地理 放牧業 可持續發展措施有哪些,涉及方方面面

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場,減輕人為破壞;控制畜群數量,實行以草定畜,圍欄封育,劃區輪牧;加強人工草場的建設,培育新品種,建立人工飼草基地。西北乾旱區要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強化對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保護山區林草植被,涵養水源。青藏高原區要以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為主,保護生物多樣性,嚴禁不合理開發和捕獵,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6. 高中地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政府主導調控機制
2.1.1合理規劃,整體協調。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為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可「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2.1.2提高技術水平。政府應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持建設農業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技術、管理和政策等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2.1.3實現資源和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使農業系統內部的能量、物質合理流動與轉化,通過生態系統內部食物鏈、生態網路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綜合利用,以彌補資源的不足,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2.2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
2.2.1政府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以解決農業生產者資金不足的難題。
2.2.2通過調整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3 還要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3.1農業生產者的參與職責。農業生產者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農業循環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於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農業生產者不願意清潔生產,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使他們意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者宣傳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行為能落到實處。
3.2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變成公眾的自覺行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廣大公眾(特別是農民群眾)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農業循環經濟知識,定期發布有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使廣大公眾享有知情權,通過參與,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使公眾能把環境意識上升到民族意識、生存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7. 根據地理環境的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說明在現代化建設中怎樣堅持可持續性發展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其一,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其二,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其三,地理環境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一,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地理環境相似的國家,其社會制度可以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的國家,其社會制度可以相同。另外,從歷史上看,地理環境的顯著變化往往需要幾百萬、幾千萬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而人類社會在幾千年、幾百年、幾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里就可以發生巨大的變化。顯然,地理環境緩慢的變化是無法說明人類社會變化之迅速的。其二,地理環境只有通過生產過程或生產方式才能對人類歷史發生作用。其三,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要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在不同狀況的生產力下,在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下,同樣的或大致一樣的地理環境對於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常常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在現代化建設中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才可持續性發展

8. 高中地理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4 年3 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 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 世紀議程》。

9. 從地理角度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從植被來看,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
從農業來看,退耕還林,退耕還牧,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
從工業來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從能源利用來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增加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比重。

閱讀全文

與地理怎麼促進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