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地理的產生背景
著名的黃色方框是《國家地理》在全球通行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兩名飛行員在執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任務時,不幸被日軍擊中,他們的飛機被迫降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萬分緊張地剛從殘破的飛機里鑽出來,一群膚色奇異的人就圍了上來,他們迅速地掏出了槍,但他們很快又輕鬆了下來。因為他們曾經在他們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過這個民族的介紹,它屬於他們的盟國——中國。
1929年《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梅納德·威廉斯(MaynardOwenWilliams)在給《國家地理》的主編葛羅夫納(GilbertH.Grosvenor)的信中這樣寫道:「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一個記者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後對他們說:盡管看吧,要不是因為我,你們無法看到這一切。」這一段話後來被《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廣為引用,並成為他們激情和驕傲的工作理由。
這兩個故事的價值在於,它形象地描述了《國家地理》所能給公眾帶來的一切:實用性。地理知識的價值,以及它被賦予的浪漫、激情。
《國家地理》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創辦,它的創辦人之一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AlexanderGrahamBell)。它問世的時候正值人類歷史由於科技發明的巨大進步而揭開新的篇章之際。電話、電燈、汽車、飛機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驚奇,更是革命。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似乎註定了它永遠追求革新的品質。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原始部落,到現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
發明家貝爾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人類的交流,更在於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帶來的意義。這同樣體現於對《國家地理》的影響上——他的兩項決定為《國家地理》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一是推行了會員制,將雜志賣給每一位想入地理學會的人,買雜志就是入學會、交會費,這為《國家地理》日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創建了獨一無二的模式;二是大膽起用了只有23歲的年輕教師葛羅夫納。葛羅夫納上任後一改《國家地理》的傳統編輯模式,將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讓給圖片,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沖擊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雜志業。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雜志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志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這種革新的精神同樣表現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業成功。《國家地理》的會員制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盈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面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世界各地的地理雜志當然不只有《國家地理》,英國的《地理》雜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國地理雜志《GEO》以及法國的《科學與生活》,都是倡導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於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這些雜志的讀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內。中國的地理雜志近些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最出名的當屬背靠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中國國家地理》。在2002年9月之後,《國家地理》與《時尚旅遊》雜志的版權合作,已經讓這個充滿魅力的黃色方框出現在了中國。
沒有人能否認《國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貫彰顯和堅持的革新與唯美,這是這本雜志始終如一堅持的氣質。
Ⅱ 國家地理攝影師都用什麼相機,鏡頭
見過他們的工作照,一般都是尼康佳能的旗艦機身,比如佳能1D系列、尼康D3、D4系列,鏡頭一般以大炮為主,估計是100-400、800之類的,其它的就是大三元之類的。
Ⅲ 為什麼美國國家地理單反都用佳能
沒有這種說法。
當年NASA選膠片機帶上太空,用的的是哈蘇、尼康、美能達等。都可以應對惡劣環境。
按道理,野外環境下,三防機身的賓得,也應該有一定優勢的,但對焦速度有缺陷。
Ⅳ 初學者買佳能5d3還是尼康d810好。對相機沒有多少了解,就是一直關注國家地理,所以自己也想試試。
初學者還是用佳能5D3吧,尼康D810的3600萬像素不是一般人能hold住的,玩好D810不單單得有錢買配件比如鏡頭、腳架、濾鏡等等,還要花心思學習各個配件的用法和適合什麼情況使用,如果用的好,可以拍出極致的照片。新手一般更多的是在摸索各種參數的配合,調出漂亮的顏色和學習構圖,不至於追求極致畫面,所以我認為用5D3是綽綽猶豫。
Ⅳ 國家地理的圖片使用什麼相機拍的
我一直關注這本雜志。現在用數碼的越來越多了。多數簽約攝影家使用高端的全畫幅數碼單反了。
Ⅵ 美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最愛用什麼相機
【1】Canon 5D Mark III,Amy Toensing
【2】Wista 4x5 Field,Erika Larsen
【3】Nikon D3S,Thomas Peschak
【4】Sony Alpha a99,Mike Yamashita
【5】Rolleiflex TLR Medium-Format Film Camera,Rena Effendi
【6】Nikon D800E,Jim Richardson
【7】Canon 700D,Steve Winter
【8】Bronica SqAi,Anastasia Taylor-Lind
【9】Nikon D4,Carsten Peter
【10】Canon EOS-1D X 和1D C,Steve Winter和Tim Laman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16234.html
Ⅶ 國家地理記者都用什麼相機
專業人士基本都用尼康的
長槍短炮的那些器材基本都是日本的
尼康做高端的比較好
Ⅷ 國家地理ng a5290怎麼樣
時尚與個性兼備國家地理NG系攝影包評測吉國家地理非洲NG系列雙肩攝影包NGA5290和單肩攝影包NGA4567區別於常規攝影包的視覺感受,深諳都市叢林生活方式,個性與時尚兼備,是喜歡城市探險、戶外拍攝的年輕攝影愛好者不二之選。NGA5290外部尺寸(長x寬x高)為27.5x14x43cm,凈重1350克,屬於中型雙肩攝影包。包身使用了皮革搭配柔軟的帆布作為主要物料,帶來自然感覺的同時,經久耐用,保護性也特別好。整體上看過去,NGA5290的外觀跟平常所見到的攝影包有很大的區別,反而像年輕潮人的背包,整個材質、外觀的設計都跟時下潮人的背包差不多,因此這樣的一款攝影包其實適合多個場合使用。側面看過去,NGA5290還是顯得比較小巧靈活的,上圖模特身高約為179cm,演示作用我們只是上肩小試一番,裡面如果裝上物品應該更加好看。NGA4567是同一系列中的小型單肩包,整個外部尺寸為17X5X27cm,主要針對現在的單電相機,外觀設計與NGA5209風格非常統一。斜跨起來也比較合適,NGA4567有這非常誘人的外觀,而且它的容量空間其實也不小而且特別有意思,文章最後一個環節我們會看到。個性、時尚、休閑、簡潔、輕便、適合多種場合使用,國家地理非洲NG系列攝影包的定位很清晰,用戶群主要針對喜歡攝影的年輕人士。
Ⅸ 美國國家地理 使用什麼相機
其實,國家地理用的是圖片.
只要原生態.它主要是對圖片要求高.
並沒有要求相機多麼好.
這里給樓主推薦一個國內牛人.推昆蟲的高手.
開始他使用富士602,後來升級至D70+騰龍180微距.
到現在把D70升級為D200了.
它的作品經常被國家地理採用.
請看他的個網站:http://www.dmbug.com/index.asp
經典的圖片:http://www.g-lens.com/page/album_detail.asp?album_id=13288
所以:好的圖片,相機是一方面.關鍵還得有一個好的頭腦.
Ⅹ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用什麼相機拍照多
1969年的用哈蘇。1977年的那位用徠卡。1982年的那位用尼康。1990年的那位用佳能。2008年的這台家有7台相機。1台哈蘇。1台徠卡。1台尼康。1台佳能。1台索尼。1台賓得。1台奧林巴斯。聽說過幾天再進新機敬請留意了 對於你說的拍攝遠景和動物很清晰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用什麼相機拍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