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相關分析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相關分析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7 18:54:42

❶ 地理相關分析法如何運用

區域分析方法一般從地理位置開始分析,像日本這種國家,海陸位置尤其重要。可以得出海洋對其氣候、交通、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
其次,分析該區域的自然環境,如: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
再次,分析該區域的人文環境,如: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等
最後,關於該區域的發展方向或是發展趨勢,就四個字「因地制宜」,根據該區域的位置特點,結合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確定該區域最優發展方向。

❷ 相關分析法的主要優點是什麼,其在工程中的應用有哪些方面

相關分析是回歸分析的基礎和前提。假若對所研究的客觀現象不進行相關分析,直接作回歸分析,則這樣建立的回歸方程往往沒有實際意義。只有通過相關分析,確定客觀現象之間確實存在數量上的依存關系,而且其關系值又不確定的條件下,再進行回歸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回歸方程才有實際意義
優點是可以找出不同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是正相關、負相關或不相關。 缺點是一般只是定性分析,而不能定量分析,因此此法一般是結合回歸分析一起的。

❸ 研究歷史地理學的意義有哪些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
一、研究歷史地理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需要。

歷史地理學的一個根本論點,就是人類生活環境的諸因素是錯綜復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處於不斷的變化與發展之中。今天的一切地理現象並非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是從以往不同時代的地理中發展演變而來,植根於過去的地理之中,憑空而生或靜止不變的地理現象從來就不存在。因此,對於任何一個地理現象,只有了解它的過去,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現在,那就首先要把過去時代的地理進行「復原」,並把已經復原了的地理現象,按著歷史發展的順序,聯系起來進行研究,以尋找其發展的原因和演變的規律,從而闡明當前地理現象的形成和特點,這正是地理學的研究必須要藉助於歷史地理學的地方。

歷史地理學各個部門地理發展情況及規律的探討,對於當前地理科學相關部門的發展和研究,都很有關系。例如在現代經濟地理領域中,對於任何經濟區域的研究,必須了解它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正確地估計自然條件在經濟區域的形成和個別經濟部門的分布中的作用,這就必須利用歷史的觀點和方法以及歷史的材料,去探索這些經濟現象在歷史發展不同階段的一般規律或特殊規律,使地理學獲得充分的歷史根據,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地理學的內容。

恩格斯曾經指出:「如果地球是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那麼它現在的地質的、地理的、氣候的狀況,它的植物和動物,也一定是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它一定不僅有在空間中互相鄰近的歷史,而且還有在時間上前後相繼的歷史。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末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在研究對象上互有滲透,在研究時間上也互有交錯。歷史地理學雖從其相關的學科脫胎而出,獨立發展的時間還不長,還要藉助於相關學科的輔助,但反過來,它還能促進或幫助相關學科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歷史地理學在歷史科學中的重要作用

人類歷史時期的任何歷史事件都發生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所謂「空間」,也就是指特定的地理環境。它是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依存基礎。每一個不同的時代,都各有其不同的地理環境,因為時間與空間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之中,離開了那個時代的地理環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

歷史地理學的任務,就在研究不同時代社會發展所處的具體地理條件,它在人類社會發展不同階段,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它闡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所處的地理場所賦予歷史過程以具體的空間位置,以明確這些歷史事件底某些地理特徵。因為只有從歷史發展過程的許多地域的特性中,才能做到對歷史多方面觀念的具體化和深刻化。

我國傳統的沿革地理學,長期以來一直隸屬於史學的范圍,成為史學的重要輔助學科。對於許多重要歷史事實的研究,如古今都邑的興廢,人口的遷徙,交通路線的變遷,工農業生產的分布等,都要藉助於歷史地理學,但象沿革地理那樣,單純停留在對今昔情況差異的陳述上是不夠的。還必須從特定的空間進行地理學的分析,這就屬於歷史經濟地理的任務,正如同今天的經濟地理學包括城市、人口,交通、物產各部門一樣。

歷史時期人類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不論是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的,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內力、外力循著固有的客觀規律所起的作用而發生的變化,它對人類社會發展都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早就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說明史學研究必須探討人和自然(也就是自然環境)的關系,以掌握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因而,歷史科學必須依賴歷史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歷史地理學也就成為歷史科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的,歷史地理學也要在與其相關學科歷史學的相互滲透中,發揮其互相幫助與促進的作用。

三、研究歷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產斗爭的需要

歷史地理對當前地理條件的歷史基礎的調查研究,也直接有助於生產斗爭的順利進行。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任務。要改造、利用自然,就要認識自然本身分布、變遷和發生、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要利用過去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已經取得的經驗和成就。這兩方面都包括很多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作為分析、評價和規劃的參考,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一定的科學根據。

在歷史自然地理方面,對於古代河道、灌渠、井泉及湖泊分布的復原工作,有助於尋找地下水源,對現在河流、湖泊的綜合開發利用和某些大城市給水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對歷史時期海岸線變遷的研究,可為堤防、海塘及海港建設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據,歷史上水文資料的研究,可以解決某些堤壩設計工程中的最高洪峰問題;研究歷史時期水、旱災發生的周期規律和歷史上治水的豐富經驗,有助於大規模水利工程的規劃;對歷史上有關地震的記載及區域氣候變遷的研究,對於基本建設和經濟開發也有著直接的聯系;有關古代沙漠的分布、變遷和勞動人民與風沙斗爭的經驗,同樣可為改造沙漠的宏偉計劃做出有益的貢獻。

在歷史經濟地理方面,有關歷史上各地區農作物的分布,邊區屯墾的興廢變遷,森林的破壞更新,山區的開發和農牧界線推移的研究,對於發展當前農業及林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區域開發的研究,對於一個地區的開發經過,開發程度和過去經濟發展中的特點,給予必要的了解,對區域規劃工作也有一定的作用;對於古代交通網分布的復原,可為現代交通上的選線提供一定的依據;城市歷史地理資料,可為城市改建、擴建或重建作規劃時提供各種條件的分析與評價;至於歷史地理查礦法,實踐證明在為礦源勘探提供線索方面也有其一定的應用價值。

❹ 地理意義有哪些方面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即講述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
自然地理就包括了 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等,
學習地理可以讓你全面的了解你所生活的地區,給予你基本的地理常識
對生活很有幫助(比如到外地旅遊)

❺ 秦嶺 -淮河一線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義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橘逾淮為枳」說明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季風區中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是我國冬季0℃等溫線、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年積溫4500℃等積溫線經過的區域。

由此,就確定秦嶺在我國眾多山脈中的特殊地位,秦嶺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秦嶺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秦嶺以南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秦嶺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秦嶺以南河流無結冰期,秦嶺以北河流有結冰期;秦嶺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以北以旱地為主;秦嶺以南是亞熱帶,秦嶺以北是暖溫帶。

(2017·新課標)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無對應的自然標志。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是按照一定指標劃分的,但秦嶺淮河一線在洪澤湖以東,沒有自然標志與之對應的。)

❻ 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一、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主要區別是:

1、在回歸分析中,y被稱為因變數,處在被解釋的特殊地位,而在相關分析中,x與y處於平等的地位,即研究x與y的密切程度和研究y與x的密切程度是一致的;

2、相關分析中,x與y都是隨機變數,而在回歸分析中,y是隨機變數,x可以是隨機變數,也可以是非隨機的,通常在回歸模型中,總是假定x是非隨機的;

3、相關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兩個變數之間的密切程度,而回歸分析不僅可以揭示x對y的影響大小,還可以由回歸方程進行數量上的預測和控制.

二、回歸分析與相關分析的聯系:

1、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都是研究變數間關系的統計學課題。

2、在專業上研究上:

有一定聯系的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直線關系以及如何求得直線回歸方程等問題,需進行直線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3、從研究的目的來說:

若僅僅為了了解兩變數之間呈直線關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宜選用線性相關分析;若僅僅為了建立由自變數推算因變數的直線回歸方程,宜選用直線回歸分析.

(6)相關分析的地理意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1、相關分析是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處於同等地位的隨機變數間的相關關系的統計分析方法。

例如,人的身高和體重之間;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與降雨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都是相關分析研究的問題。

2、回歸分析是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變數間相互依賴的定量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十分廣泛。

回歸分析按照涉及的變數的多少,分為一元回歸和多元回歸分析;按照因變數的多少,可分為簡單回歸分析和多重回歸分析;按照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類型,可分為線性回歸分析和非線性回歸分析

❼ 分析調水調沙對智力黃河有哪些積極的地理意義

意義

黃河調水調沙,就是在現代化技術條件下,利用工程設施和調度手段,通過水流的沖擊,將水庫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適時送入大海,從而減少庫區和河床的淤積,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實施這一方略始自新世紀之初,而「以水沖沙」理論和方略的提出卻源遠流長。只是因為受制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等因素,這一正確的認識難以實施,只能束之高閣。

治黃百難,唯沙為首。黃河區別於其他江河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沙多水少、水沙關系不協調。黃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但輸沙量卻達16億噸。它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多的河流。早在先秦時代,黃河就被稱為「濁河」,漢時更有「一石水而六斗泥」之說。

黃河雖然泥沙最多,但並非全河皆多、全線皆多。其上游水體較清,中游由於黃土高原的洪水沖刷,導致泥沙俱下、水體渾濁;而下游容易淤積,造成河床抬高。倘一決口,必然泛濫成災。黃河下游洪水災害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年份為543年,決口達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淹沒波及范圍南至江淮,北至天津,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因此,歷史上有「黃河難以讀懂」之說。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過:「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他強調「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在漫長的治黃歷史上,先人們在艱難地探索黃河運行規律中,逐步了解了黃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問題,深切地體會到:治黃百難,唯沙為首。

為了除害興利,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對如何治理黃河作出了種種努力,曾產生過多種多樣的治黃理論和治黃方略。

從遠古時代對黃河實施「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寬立堤防」,從漢時的「賈讓三策」(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黃河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特別是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的「以水攻沙」理論和採取的實施方案,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了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又對黃河治理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主張。

新中國成立後,王化雲等專家都主張對黃河實行上中下游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用於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則指固定中水河槽,提高河床水流泄洪挾沙輸沙能力。1986年5月,他又概括地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河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歷史先賢們的思想理論有的得到了一定的實踐和發揮,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的思想理論卻難以轉化為舉措。

黃河多個水利樞紐的興建和「三條黃河」體系的建立,為傳承和實踐治黃歷史理論提供了基礎條件。雖然先賢們對治黃的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其舉措也在局部得到體現,但與治理好黃河的目標相距甚遠。也只有在新中國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逐步掌握現代化技術的條件下,正確的治黃方略才能得到推進。

新中國一成立,黨和國家就把治理黃河作為一件應興應革的大事。1955年7月31日,一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提出治黃以全流域為主,強調除害興利並舉,突出綜合利用,並明確對水和沙要加以控制利用。

之後,在黃河幹流上修建了一系列攔河壩和水庫,並在甘、陝、晉大規模地開展水土保持。特別是小浪底、萬家寨水庫的建成,使黃河的水資源調度和水沙的控制有了重要的工程基礎。

但是,黃河需要調輸的沙量很大。如何實現水源的時空對接,合理地使水沙搭配並通過調度使水流將所挾帶的泥沙輸送入海,同時不在下游淤積,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水庫建得再多,沒有科學的調度,泥沙還會淤積在庫區。三門峽水庫在興建之後就發生過這樣的嚴重問題。

為了科學地調度多個水庫的水源使之挾沙入海,從2002年起,黃委探索建立了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三條黃河」體系,旨在將以信息化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深入運用於治黃領域。原型黃河就是需要面對的自然界中實實在在的黃河。

數字黃河則是「原型黃河」的虛擬對照體,把黃河「裝進」計算機,藉助現代化以及傳統手段採集基礎數據,對全流域及相關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等要素構建一體化的數字集中平台和虛擬環境,以系統的軟體和數學模型對黃河治理開發的各種方案進行模擬、分析和研究,為決策提供科學性、合理性和預見性支持。

模型黃河,就是把原型黃河按比例濃縮在一個實驗室中,對原型黃河所反映的自然現象進行反演、模擬和試驗,以揭示黃河內在規律。實踐證明,「三條黃河」體系的建立,為調水調沙提供了現代化的視角和手段。

(7)相關分析的地理意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黃河調水調沙是在前人治黃的基礎上,第一次完整地利用眾多水庫基礎設施和現代技術手段的生產運行,既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體現了人在自然面前不能消極無為,必須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行為能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幾點:

治理黃河,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黃河的主要矛盾是洪泛,而造成洪泛的主要問題是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因而造成黃河「多來多排多淤」、「善淤善徙」。黃委實施的調水調沙,則是抓住了治黃重在防洪的主要矛盾,更深入一層抓住了防洪在於解決泥沙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過調水調沙,將庫區淤沙和河床淤沙沖入下游,輸送入海,既保證了堤防不決口、洪水不泛濫,又減少了主槽河床的淤積,減輕了數百年來「懸河」的逼人態勢。

升華了先賢們的治黃理論,豐富了治黃方略。黃委實施的調水調沙,應該說是傳承了先賢們治理黃河的成功經驗和理論,並站在先賢巨人的肩膀上向治黃偉業高端攀登,但又與時俱進,實施了大膽的創新,升華了先賢的理論。

比如,「束水攻沙」和「以水攻沙」,無不以建堤束水以洪水沖刷為主,倘若黃河無洪水,這一方略難以為繼。今天,黃河人能夠借鑒先人的理論和經驗,准確地利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為治黃探索了新途徑。

開辟了黃河泥沙入海的新途徑,輔以其他的綜合措施,黃河歲歲安瀾有望變成現實。1997年,當時的國家計委和水利部批准通過了《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此綱要在黃河防洪減淤上,明確地提出了處理洪水「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處理泥沙「攔、排、放、調、挖」的基本思路。

通過一系列水利樞紐的興建和調水調沙的實施,實際上,對黃河泥沙攔(主要水庫攔截)、排、放和調(主要以水庫水源和洪水調度以及放淤),已經得到了基本的解決。挖沙,也只能是在下游部分地段及河口地區視情況開展這項工作。

調水調沙已經基本可以解決處理泥沙五字方針中的四個重大問題,承擔了減淤減沙的主要工作量。因而,在治理黃河工作中,只要堅持調水調沙,同時加強其他方面的綜合治理,黃河泥沙淤積的態勢定能得到緩解,將為保障黃河防洪安全進而實現黃河的歲歲安瀾提供堅實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治理黃河的根本方向。黃河調水調沙的成功給我們另一個重要啟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理黃河一定要運用現代化的高新技術,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武裝現代化的設備,提升現代化的調度能力和管理水平。

當然,徹底治理好黃河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歷史過程,既不能信奉「速勝論」,也不能固守「宿命論」。必須刻苦攻關,不斷創新,把握黃河運行規律,實現由「必然」到「自由」的飛躍。

❽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方面有哪些影響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准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准並沒有寬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准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塊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塊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范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准》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塊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通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復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准》中選擇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准》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布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准》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對本模塊各條「標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本條「標准」以太陽為案例,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來看,本條「標准」關注的主要是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個方面。把握本條「標准」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因此,對於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與傳遞、各種太陽活動及其產生的原因、太陽的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等,不必詳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為了說明對地球的影響,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律。第二,「影響」應從對地理環境和對人類活動兩方面來談。由於「影響」涉及的范圍太廣,可以就主要影響用舉例的方式說明。第三,要辯證地看待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上說,太陽輻射的影響是有利的,太陽活動的影響是不利的;更進一步分析,太陽輻射也有不利的影響(如過多的紫外線輻射),太陽活動也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陽活動對氣候等方面的影響)。

(3)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本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都要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中的行為動詞用「分析」,表明對本條「標准」的要求要從義務教育階段了解現象的層面,上升為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

地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如繞地軸自轉、繞太陽公轉、隨太陽參與銀河系的運動等。即使是公轉也不只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而是繞日地質心運動,同時也繞月地質心運動。在中學階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

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方面,根據不同的參照系,地球運動有視運動和真運動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主要包括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等。從成因分析,這些地理現象相當一部分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轉形成了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四季和五帶。

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因此,不僅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並且,後者更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的原因(地轉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較深的物理知識,「標准」沒有制定要求。

(4)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

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地殼內部物質可理解為岩石。要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岩石的分類,即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岩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之間,及其與岩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第四,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岩石及岩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岩漿上涌浸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岩漿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岩,岩漿岩和沉積岩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岩漿等。

本條「標准」對地殼、岩石、地質作用等內容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對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所不必要的知識最好不涉及。但是,從人地關系主線出發,介紹岩石的形成和轉化時,應聯系人類對岩石的開發和利用。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可根據條件適當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

(2)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及其原因。關於地表形態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釋。

對於地表形態,通常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從宏觀形態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內力和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二是從微觀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其公布的《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中,將地形和地貌合為地貌(也稱地形)。

地表形態的變化,可從三個層面加以說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是在大地構造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態,以說明地表形態的再變化。一般主要通過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加以說明。

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內力或外力)。基於這樣的要求,教學時沒有必要將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種類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而應舉例(即「標准」要求的「結合實例」)加以分析。

(3)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本條以及後兩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大氣。本條「標准」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地面(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4)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塵、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可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5)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要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6)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本條和下一條「標准」關注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本條「標准」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准」並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環節是指實現水的循環運動的途徑,主要包括降水、蒸發(蒸騰)、徑流、水汽輸送等。根據「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而且「標准」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於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首先是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其次,水循環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由此對生態、氣候、地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從本條和下一條「標准」綜合來看,本條「標准」雖然將視野擴大到水圈,但落腳點放在陸地上。因此,對於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循環各環節的聯系)、水資源及其更新、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等,應給予適當的關注。

(7)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來源。關於海洋水,傳統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海水的溫度、鹽度以及各種形式的運動等。課程標准從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意義來考慮,舍棄了關於海洋水自身性質的內容(如溫度和鹽度),只關注環境意義最為重大的海洋水的運動形式之一——洋流。

本條「標准」將洋流的學習歸結到「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從而對傳統高中地理中有關的洋流知識作了大量的簡化。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學習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是知識基礎。

仔細分析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習應落實在地圖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圖」,此外還有「世界漁場分布圖」「世界氣候分布圖」等。第二,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第三,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及有關地圖,分析洋流對全球熱量的輸送、沿岸氣候、漁場、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響。

本條「標准」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基礎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強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並為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一般不必對洋流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只要能解釋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節變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但是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應了解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

◆ 自然環境中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自然環境。為此,課程標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在人們所能感知的地理環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很難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因此,「標准」將視角擴展到地質歷史時期,要求從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並由此類推到現在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本條「標准」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統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所以「標准」要求的是「舉例說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條「標准」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舉例的對象,但是綜合來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應成為舉例的一個選擇。因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氣、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應的「標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卻沒有。

閱讀全文

與相關分析的地理意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