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年降水量多少是多較多較少少的劃分
一般而言,我國以年降水量800毫米為界,作為劃分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主要依據。以400毫米區分乾旱和半乾旱區。大於800毫米可以說降水豐富,再多的話,比如熱帶雨林的年降水量2000毫米,那就是降水充沛。
B. 降水量在多少毫米時是多雨
年降水量超過2000ml且降水均勻的為全年多雨型
年降水量低於250ml的為少雨型
C. 降水量多少稱為「豐富」多少為「多」多少為「少」
800ml以上為豐富
400ml區分多和少
400以上為多
400以下為少
D. 降水量幾毫米以上算多
1.按照降水的成因分:
對流雨、鋒面雨、地形雨、台風雨(氣旋雨)。
2.按照降水量的大小:
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6個等級。
小雨:0.1~9.9毫米/天。
中雨:10~24.9毫米/天。
大雨:25~49.9毫米/天。
暴雨:50~99.9毫米/天。
大暴雨:100~250毫米/天。
特大暴雨:大於250毫米/天。
E. 高考地理大題中「年降水多」的標準是每年多少毫米
年降水量的多少是一個比較值,就全球來說,達到年降水量1000mm的地區並不多,所以在初中階段,可以用它來作為參照.高中的要求高一些,應該分清楚不同的【地帶】
就緯度地帶性而言,熱帶一般以1500mm為界去衡量多與少;亞熱帶一般以800mm,溫帶以400mm 亞寒帶以200mm 寒帶以50mm為參照值去確定多少.
經度地帶性差異大致相當.
某個氣候類型的降水量區別,一般是通過季節性變化去描述的;同一類氣候在不同地區的比較,主要通過氣候統計圖的細節去看季節性變化的差異.
痴哥好久沒有接觸高中地理,不了解高中地理關於「氣候類型」是不是有【熱帶海洋氣候】這個分類,可以借【熱帶雨林氣候】來討論怎麼理解「氣候」分類的問題:
廣義的熱帶雨林氣候包括兩種:赤道地帶(輻合帶內)的熱帶雨林氣候和信風帶迎風坡的熱帶海洋氣候(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部、西印度群島和奧里諾科平原-中美地峽等地);我國地理學界根據西雙版納地區的植被特徵,將這個地區也劃為「熱帶雨林氣候」.按照這個規則,就可以推定「中南半島的熱帶季風氣候也應該劃分到熱帶雨林氣候【季雨林】」.
F. 地理世界的氣候:超過多少毫升才算是多雨 為什麼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冬冷夏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多雨只是相對概念,沒有明確的標准,按我理解,大概以每年800-1000mm降水量為標准比較接近現實。
溫帶大陸性氣候,雖然主要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總降水量與亞熱帶、熱帶、地中海氣候相比還是顯得太少。
G. 請問,在地理上,多少攝氏度算多雨、少雨、乾燥呢
這個問題不太對,多雨、少雨、乾燥與降水量和蒸發量有關,涉及溫度的是炎熱、高溫、溫和、寒冷等等。
首先降水方面沒有絕對,多數情況比較即可,如西風帶降水遠不及赤道多雨帶,但比南北降水多,即可說多雨,乾燥表述不專業,是降水(少)和熱量(大)兩個要素的綜合。應改為乾旱專指降水,常常「乾旱少雨」合起來表述。關於中國地理上,800mm降水量以上為濕潤區,200mm以下為乾旱區。
溫度表述涉及季節,夏季是均溫22℃以上,冬季是10℃以下,熱帶雨林氣候全年22℃以上即可表述為全年高溫炎熱,地中海氣候夏季22℃以上、冬季0°以上即可表述為夏季炎熱冬季溫和。
若還不清楚請把你的問題細化、明確一下。
H. 在地理學中,降水量多少可以稱之為多雨
大於100毫米就是多雨,小於100但大於50就是濕潤,很少就是少雨~
I. 在地理學中,降水量多少可以稱之為多雨
大於100毫米就是多雨,小於100但大於50就是濕潤,很少就是少雨。
J. 降水量在多少毫米時是多雨
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為半濕潤氣候,800毫米以上為濕潤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