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遭到了哪些破壞將怎樣對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
三江源是相當於我國經濟源頭的三駕馬車,現如今三江源的冰山正在以一個恐怖的速度消失。生態環境,植被,動植物都在遭到人為的破壞,礦山開采和偷獵對保護區破壞嚴重,三江源一旦枯竭或是間接性枯竭,我國的三江流域的農業,經濟將會受到巨大的打擊,要保護三江源我們要保護這里的一草一木和有生命力的植被,同時國家還要加大對偷采礦的打擊力度
Ⅱ 三江源多個保護分區如何邊界聯防保護高原生態
2018年8月20日報道,從三江源國家公園森林公安局獲悉,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扎保護分區、東仲保護分區、通天河沿保護分區、江西保護分區、昂賽保護分區召開聯席會議,簽署《邊界聯防聯調協議》,合力保護生態。
各保護分區森林公安派出所將著力共建「五聯」聯防聯治網路。如機制上聯防,各所互通轄區治安狀況,制定相應措施,構築「大聯防網路」,建立健全治安預警信息機制,建立起邊界林區情報信息網路,實現有效管控。
同時,信息上聯網,對邊界沿線及附近鄉鎮的木材運輸車輛、木材加工行業、集貿市場、畜產品交易場點、礦山企業、水電站等從業人員做到底數請、情況明,同時向兄弟單位通報邊界沿線警力配備、防範控制、重大案件等情況,及時掌握邊界林區的治安動態。
Ⅲ 青海省對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採取的措施包括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該地區主要是保護湖泊、草原、森林和沼澤,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Ⅳ 保護三江源的生態意義有哪些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1,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證我國及世界人們生存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江源地區是亞洲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生命之源」 ,保護三江源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水源和生命。
2,保護世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水陸過渡性、系統脆弱性、功能多樣性和結構復雜性的基本特徵,在水源涵養、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防災抗災、降解污染、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三江源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的腎臟和生命搖籃,關乎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局部小環境的穩定。
3,促進三江源地區的社會發展,改善當地人們生活狀況。三江源的生態環境狀況不僅對當地人民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還影響三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關繫到全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文生態的平衡。所以,保護三江源的生態,不僅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要求,而且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Ⅳ 保護三江源的意義
保護好三江源的生態,關繫到青海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范圍包括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全部行政區域的21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共158個鄉鎮,行政村1214個,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4.6%。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啟動區,是我國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民族團結、維護藏區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關繫到全國的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5)如何保護三江源地理擴展閱讀:
三江源是一個典型的高海拔開放性生態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作為青藏高原生態屏障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處於亞洲大陸對流層中部,極大的影響著北半球大氣環流的形成,對抵禦全球氣候變暖有著重要作用。
三江源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形成了較強的水資源儲蓄能力,是全球現代冰川集聚地之一,雪山冰川總面積約4900平方公里,冰川資源蘊藏量約2000億立方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也是亞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年均出境水量約600億立方米,幹流水質均在Ⅰ~Ⅱ類標准之間,被譽為「中華水塔」、「地球之腎」,我國三分之二的產值和三分之二的人口均在三江流域范圍之內,是全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Ⅵ 保護三江平原的措施
寶寶知道
火爆的備孕、懷孕、育兒社區
立即下載
如何改善三江源脆弱的生態環境?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下載網路知道立即下載
我來解答
推薦回答
「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首先要強化保護意識。要把保護生態作為我們的重要責任,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工程,堅決制止污染企業向藏區轉移,讓世界屋脊成為世人嚮往的永恆「凈土」。還要強化發展意識,要牢固樹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的理念,積極推進生態立省戰略,大力開發生態經濟,發展生態文化,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努力推動生態產業上規模、上水平。清醒認識三江源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現狀,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走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路子。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保護三江源區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力量是當地廣大牧民群眾。當地牧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將決定他們的行為,要廣泛深入宣傳三江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態環境對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宣傳使廣大牧民群眾認清目前三江源區生態環境所面臨的窘境,從而增強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實施重點地區小流域綜合治理。三江源區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特點,在大面積的風蝕、水蝕、沙化和凍蝕的同時,一些城鎮和居民區山洪和泥石流較為嚴重,曾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在城鎮和居民區周邊地區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治溝工程和治坡工程相結合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十分必要。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使流域水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村鎮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基本遏止洪災的發生,使當地群眾生產條件、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以法律為保障,強化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和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禁止濫砍濫伐、亂開亂挖、超載過牧。加大對源區各縣水保水資源工作人員進行水保水資源的法律法規及業務知識培訓力度,使這些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法律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以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不斷完善地方性水保水資源的法規體系建設,加強源區水土保持監督和水資源保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執法管理,強化依法服務、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職能,堅持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水資源項目論證制度,切實防止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切實做好水土保持和水資源工程的安全施工,及時消除攔渣壩、攔渣庫存在的安全隱患,確保項目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生態的自然修復與人工輔助相結合。三江源眾多的生態系統,其重要性和復雜性目前還未能被我們全部認識和掌握。三江源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和難以恢復的原生態決定了三江源生態恢復必須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治理為輔的原則進行。在大區域要加強封育管護,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以生態修復為主,採取封禁管護、圍欄封育、劃區輪牧、退耕還林(草)等生態修復措施,對於局部地區的疏林地、輕度退化草地、黑土灘和撂荒地,要分類調查研究,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採取灌溉、涵養水源、人工種草、種樹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加速生態自我修復的進程。
加強水資源監測與保護,保證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利用現有的水文站,與三江源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緊密結合,以小流域監測為主,監測方法以巡測為主,不斷加強水資源監測,對水資源進行客觀、科學、系統評價和實用性評價,為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加強「三江源」水功能區管理。嚴格按照各自的功能要求劃分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明確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建設的重點和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強水土保持和水資源環境監測,通過監測成果分析,得出科學數據,以便指導和完善水土保持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正確實施,使投資效益最大化。建立三江源區建設和監管的有效機制,建立三江源地區草原、水資源、森林生態補償制度,從政策、資金、管理職能、政府考核指標等方面完善三江源區水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有效機制。
Ⅶ 三江源如何保護濕地蓄水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江河源頭的生態系統、高原濕地、高原特有野生動物、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極自然景觀。
青海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乾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乾燥並裸露,沼澤低濕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變,生態環境已十分脆弱。隨著人口的無節制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進度。特別是草地大規模的退化與沙化,不僅使該地區草地生產力和對土地的保護功能下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雜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動物如鼠類乘虛而入,導致草地載畜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源區植被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導致三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製約,並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乃至東南亞諸國的生態安全。
1、是亞洲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極」, 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亂了行星風系的臨界尺度,迫使大氣環流改變行徑,成為一個獨立的氣候區域,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恆河、印度河等國內外許多著名的河流,是歐亞大陸上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起著各江河水文循環的初始作用。據資料,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該青海地區。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區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水陸過渡性、系統脆弱性、功能多樣性和結構復雜性的基本特徵,在水源涵養、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防災抗災、降解污染、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在生態安全體系中獨具特色。濕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臨時棲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三江源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特徵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生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
源區最低海拔約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護區地貌的主要骨架。由於保護區面積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明顯。三江源嚴酷的高寒環境,構成了獨特的生命繁衍區,許多生物至此已達到邊緣分布和極限分布,成為珍貴的種質資源和高原基因庫。更由於地處黃土高原、橫斷山脈、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國幾個一級地理單元之間,「邊緣效應」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變異等過程在激烈進行,孕育了眾多高原獨有的生物物種。區內維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屬、2238種,約佔全國植物種數的8%,其中種子植物種數佔全國相應種數的8.5%。,分別約占青海省維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動物370種,約占青海省脊椎動物種類的47%、全國的11%;其中哺乳綱84種,占青海省哺乳綱種類的44%。鳥綱237種,占青海省的56%;兩棲爬行類15種,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鑒定昆蟲11目87科378種。因而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
4、是我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區之一
由於青藏高原隆起的時間不長,下墊面的物理屬性較差,多數土壤、植被尚處於年青的發育階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簡單,受到外界干擾時,其自身的調節機制不夠健全,恢復能力較弱,一旦破壞,即發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現象。無論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灘地、沼澤,還是東南部的高山峽谷,由於地質發育年代輕,地質不穩定,山高、坡陡、峽谷深,風化殼淺薄,土壤厚度薄、質地粗,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特別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壞,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並極難自然恢復,而人工恢復則要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大量的黑土灘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證。
Ⅷ 中國三江源頭如何保護(三江源頭:長江源頭,瀾滄江源頭,黃河源頭)
三江源是中國乃至亞洲氣候變化的啟動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水源涵養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
「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江河之源,黃河總水量的49.2%、長江總水量的25%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源於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諾爾德說。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暖和亂採金礦、濫挖葯材等不合理行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區的冰川、雪山開始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乾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積不斷擴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中華水塔面臨嚴重的生態之憂。
日前,通過初審評定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表明,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目前為1051平方公里,比《長江源志》記載的1247平方公里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達9.89億立方米。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生態之憂帶來了現實的威脅。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王玉虎說,多年來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源頭來水不斷減少,源頭數次斷流,不僅嚴重影響到農牧民群眾的生存發展,而且直接威脅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水安全和生態環境。
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作為中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原始地區之一,三江源自身調節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壞,自然恢復周期較長,而人工恢復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同時,三江源的生態惡化與區域性貧困交織並行。 該地區的16個縣中,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7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占當地農牧民總人數的63%,是青海省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艱巨的地區。
諾爾德和一些來自青海的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目的是要實現各利益主體的「權、責、利」相協調,既要保護好環境,又要幫助當地群眾加快發展。
「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漸突出,生態環境建設急需巨大資金支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可以緩解資金緊缺問題,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三江源生態效益使用不合理現象,保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諾爾德說。
生態補償在國際上並不鮮見,流經歐洲多國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補償上游的機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護方面,也已經作出了一些生態補償的有益探索。有專家指出,建立更加廣泛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大勢所趨。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編制就緒,將成為未來三江源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說。
Ⅸ 三江源保護現在具體要做什麼
青海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乾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乾燥並裸露,沼澤低濕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變,生態環境已十分脆弱。隨著人口的無節制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進度。特別是草地大規模的退化與沙化,不僅使該地區草地生產力和對土地的保護功能下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雜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動物如鼠類乘虛而入,導致草地載畜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源區植被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導致三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製約,並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乃至東南亞諸國的生態安全。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之現狀評價 (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1、是亞洲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極」, 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亂了行星風系的臨界尺度,迫使大氣環流改變行徑,成為一個獨立的氣候區域,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恆河、印度河等國內外許多著名的河流,是歐亞大陸上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起著各江河水文循環的初始作用。據資料,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該青海地區。 水是生命之源,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是個缺水大國,黃河近年來的連續斷流已經對中下游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不但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安定,也影響到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所以存在著較大的經濟差距,除了經濟基礎、信息、人才等的差別外,最關鍵的還是缺少水資源。歷史證明,黃河、長江流域的文明得到保護、延續和發展,就是有穩定的生命源,有江河源區較為穩定的生態環境和水源供應。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水資源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了。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區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水陸過渡性、系統脆弱性、功能多樣性和結構復雜性的基本特徵,在水源涵養、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防災抗災、降解污染、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在生態安全體系中獨具特色。濕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臨時棲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 三江源地區有河流、湖泊、沼澤、雪山、冰川等多種濕地類型,面積達7.33萬km2。其中,沼澤分布率大於2.5%,是全國分布率最高的地區;有較大支流180餘條;大小湖泊16500餘個,其中在僅100餘km2的星宿海就有2600多個湖泊;冰川總面積1400km2以上,年消融量10餘億m3。區內許多濕地為世界和中國所知名,僅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就有扎陵胡、鄂陵湖、瑪多湖、黃河源區崗納格瑪錯、依然錯、多爾改錯,以及著名的約古宗列沼澤、星星海沼澤,著名的有各拉丹冬、阿尼瑪卿山、尕恰迪如崗、祖爾肯烏拉山的崗欽等雪山冰川。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三江源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特徵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生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 源區最低海拔約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護區地貌的主要骨架。由於保護區面積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明顯。三江源嚴酷的高寒環境,構成了獨特的生命繁衍區,許多生物至此已達到邊緣分布和極限分布,成為珍貴的種質資源和高原基因庫。更由於地處黃土高原、橫斷山脈、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國幾個一級地理單元之間,「邊緣效應」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變異等過程在激烈進行,孕育了眾多高原獨有的生物物種。區內維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屬、2238種,約佔全國植物種數的8%,其中種子植物種數佔全國相應種數的8.5%。,分別約占青海省維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動物370種,約占青海省脊椎動物種類的47%、全國的11%;其中哺乳綱84種,占青海省哺乳綱種類的44%。鳥綱237種,占青海省的56%;兩棲爬行類15種,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鑒定昆蟲11目87科378種。因而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 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3種,其中有著名的蟲草(冬蟲夏草),另有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蘭科植物31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占青海省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類的26%,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此外,還有三江源地區特有植物種類100餘種,青海省分布的植物種類270種,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種類705種以及青海省級保護動物艾虎、沙狐、斑頭雁、赤麻鴨等32種。充分顯示了物種的稀有性。 三江源區還有9個植被型、14 個群系綱、50 個群系,以及眾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體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澤等濕地。區內獨特的地貌類型、豐富的野生動物類型、多姿多彩的森林與草原植被類型和秀美的水體類型,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自然風景。隨氣象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各種天象景觀、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林相及水體大小、形狀的變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觀的多樣性。 4、是我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區之一 由於青藏高原隆起的時間不長,下墊面的物理屬性較差,多數土壤、植被尚處於年青的發育階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簡單,受到外界干擾時,其自身的調節機制不夠健全,恢復能力較弱,一旦破壞,即發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現象。無論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灘地、沼澤,還是東南部的高山峽谷,由於地質發育年代輕,地質不穩定,山高、坡陡、峽谷深,風化殼淺薄,土壤厚度薄、質地粗,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特別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壞,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並極難自然恢復,而人工恢復則要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大量的黑土灘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證。 此外,三江源地區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 km2,主要集中分布在州縣城鎮和河谷地帶。而保護區人口約7.6萬,人口密度則只有約0.5人/ km2,遠遠低於其它地區的人口密度。因此,雖然三江源地區人口較以前有較大幅度的上升,牧壓加大,生態環境的人為影響增大,草原退化加劇。但據調查,因人為影響而產生的生態環境惡化區域主要集中在離定居點近、水源、地形條件較好處,而在人、畜難以到達或者說還沒有產生顯著的不良影響的更多區域,則處於原始或接近原始狀態,保持較好的自然性
求採納
Ⅹ 25.為了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目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採取了以下措施(
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干化趨勢、過度放牧以及人類活動,使三江源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三江源地區大片土地逐漸沙化.2000年8月19日,國家正式成立全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31.6萬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區內要求:①退耕還草(林),②全面禁獵,③禁采砂金,④休牧育草,⑤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這將有利於改善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