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市地理的研究熱點有哪些
城市地理研究熱點;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1.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2.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90年代後半期以來,城鎮體系研究在「三結構一網路;3.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城市地理學應開拓;4.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城市地理研究熱點
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快、應用性最強、學術思想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城市地理學研究歷來有兩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為「點」,研究區域的城鎮體系;二是把城市作為「面」,研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從應用角度看,兩者均是為城市和區域規劃發展服務。目前的研究熱點與學術前沿主要集中於以下方面:
1.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研究歷來都是城市地理學的重點,內容涉及全國及區域城市化的特徵、地域類型、發展機制、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關關系、鄉鎮企業與鄉村城市化的關系、小城鎮與鄉村城市化的關系等方面。90年代後半期以來,開始對城市化研究進行理性思考與理論總結,並對城市化研究中的難點,即城市化機制進行深入探討。1998年寧越敏的「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是對宏觀城市化機制創新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鄭弘毅主編的《農村城市化研究》一書,是對鄉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論、小城鎮擴散與集聚的機制,指標體系以及地域差異,的系統研究。90年代末,我國政府對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問題有了更為積極的認識,實施城市化戰略被確定為我國「十五」
時期的一大重要任務,但城市和區域發展中存在的諸如人口城鄉轉移渠道不暢、城市經濟結構趨同、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銜接和協調、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缺乏聯合行動、統一規劃缺乏實施和監督機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城市化的推進,這就要求從制度創新的角度、從因地制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問題。因此,對城鎮規劃、人口管理、經濟組織、土地流轉、資金籌集等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和對小城鎮發展的地域模式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熱點。
2.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城市體系的傳統研究領域主要是「三結構一網路」,即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聯系網路。「三結構一網路」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一是不同區域、不同地域類型的因地制宜的應用研究、二是用新的方法技術對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進行定量分析、三是對聯系城市的航空、信息等網路系統結構的研究。
90年代後半期以來,城鎮體系研究在「三結構一網路」基礎上,向更深層次研究推進,即對城市群、都市區和都市連綿區等城市體系的特殊形態進行理論與實踐(規劃)兩方面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經濟、人口集聚與擴散的機制與調控研究」成果(2000),代表著國內研究的前沿;在應用研究方面,周一星主持的「濟寧---曲阜都市區發展戰略規劃」(2001)、「南京都市圈規劃」(2000)代表著國內研究的前沿。對城鎮密集地區(都市區、都市圈和都市連綿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是今後城鎮體系研究的前沿領域。
3.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大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包括CBD、邊緣區、城市空間擴展、城市市場空間、城市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5個方面。其中,最新成果主要集中於城市空間擴展研究領域,包括土地利用空間擴展動態研究和大城市郊區化研究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土地利用空間擴展動態研究從土地利用角度對擴展規模、特徵、動力和模式進行探討;大城市郊區化研究主要對中國大城市郊區化的表現形式、動力機制和現象結果進行中西方、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周一星的「北京的郊區化及其對策研究」(2000)代表了這方面的前沿。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研究是我國城市地理研究的薄弱環節,研究成果相當有限,代表性成果有王興中的「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研究」(2000)和柴彥威的「中日城市結構比較研究」。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在國外開展較多,並且對城鎮規劃和建設實踐
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城市地理學應開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4.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是城市地理學的一個新領域,研究面還較窄,成果數量還很少,代表性成果是閻小培的「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1999)。基於信息化迅猛發展,信息網路對中國傳統的城市等級體系、經濟活動區位決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信息化對城市與城鎮體系的影響、信息網路與城市體系的互動關系,信息網路與大城市地域結構的互動關系是城市地理今後應開拓的新的研究領域。
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已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增長點」,相比之下城市地理學對這方面研究較少,僅有一些理論綜述、評價指標和土地利用的文章。隨著地理學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深化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問題的日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也會逐步深化。城市人居環境既包括人工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今後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將側重城市人工環境的研究。研究城市人居環境的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調整和重組及其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城市發展模式。
② 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城市病具體表現
簡介
根據世界城市發展的一般歷程,城市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在城市化發展階段,如果人口的過度集聚超過了工業化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就會發生某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過度城市化」現象,產生了一系列被稱為「城市病」的矛盾和問題,國際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膨脹
特大型城市通常對人口具有強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為各大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過程中,一旦城市建設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長的需求,導致各類城市基礎設施的供給滯後於城市人口的增長,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出現環境污染、就業困難、治安惡化等城市病。例如,19世紀末前後,英國城市人口急劇膨脹,造成住房短缺,貧民窟比比皆是;公共衛生設施奇缺,空氣及水源污染嚴重,環境惡劣;就業競爭激烈,工人處境艱難;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又如拉美地區,在20世紀中葉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後,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出現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發展速度的「過度城市化」(或稱為「超前城市化」)。「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數量及面積
名稱
面積
(平方千米)
人口
(萬人)
年份
上海
6340.5
2347.5
2011
北京
16410.54
2018.6
2011
廣州
7434.4
1270.0
2010
紐約
1214.4
約1940
2010
巴黎
14518.3
1206.7
2009
倫敦
1577.3
751.24
2006
莫斯科
1081
1200.26
2007
」
交通擁堵
交通問題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問題。迅速推進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城市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交通擁擠以及由此帶來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在倫敦,由於市中心區域集中了政府機關、法院以及大量的企業、金融機構和娛樂場所,並有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天在高峰時段有超過100萬人口和40000輛機動車/小時進出中心城區,造成該區域嚴重的交通擁擠,區域內平均車速只有14.3公里/小時,成為全英國最為擁擠的區域。在巴黎,上世紀60年代,由於採取了「適應小汽車發展」的政策,結果私人小汽車與日俱增,導致市區交通嚴重阻塞,1973年環城快速路開通後不久就出現了持續性的擁擠。在曼谷,由於車速過慢,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停車場,甚至出現過3個月內有900名孕婦因堵車被迫在轎車中分娩的情況。
交通擁堵不僅會導致經濟社會諸項功能的衰退,而且還將引發城市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成為阻礙發展的「城市頑疾」。交通擁擠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影響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時間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會抑制人們的日常活動,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另外,交通擁擠也導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劇了擁擠。據相關統計,歐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擁擠還破壞了城市環境。在機動車迅速增長的過程中,交通對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增加,並且逐步成為城市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據倫敦20世紀90年代的檢測報告,大氣中74%的氮氧化物來自汽車尾氣排放。交通擁擠導致車輛只能在低速狀態行駛,頻繁停車和啟動不僅增加了汽車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氣排放量,增加了雜訊。
據英國SYSTRA公司對發達國家大城市交通狀況的分析,交通擁塞使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價約佔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0.3%,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0.4%,轉移到其他地區的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1~10%。
環境惡化
近百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全球的氣候與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
蝕加劇、生物多樣化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化學成分改變等。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預測,未來全球將以更快的速度持續變暖,未來100年還將升溫1.4℃~5.8℃,對全球環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比如農作物將減產、病蟲害發生頻率和危害速度將明顯增加、水資源短缺將惡化等。環境污染使得城市從傳統公共健康問題(如水源性疾病、營養不良、醫療服務缺乏等)轉向現代的健康危機,包括工業和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震動、精神壓力導致的疾病等。環境污染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世界銀行曾對此做出過估算,認為由於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產力的損失大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到5%。
資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一致通過將水資源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聯合國環境署同年在《全球環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多個國家或佔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後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在缺水型國家或地區中,大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最為嚴重,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到2010年,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休斯敦、雅加達、洛杉磯、華沙、開羅、拉各斯、達卡、聖保羅、墨西哥城、新加坡等都將面臨嚴重的水荒。
此外,土地資源緊缺問題也是國際大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由於土地存在供給的絕對剛性,在大量的人口和產業向中心城區集聚過程中,像東京、紐約、倫敦等大都市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土地緊張問題,土地對現代化大都市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拓展地域范圍已成為各大都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貧困
貧民窟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特有現象,貧困人口多數集中於城市,而城市貧民又大部分住在貧民窟,如印度孟買、巴西聖保羅等。貧民窟帶來的社
會問題主要有:一方面,貧民窟居民大部分人處於貧困線,享受不到作為公民所應享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居住、出行、衛生、教育條件極差,不僅影響當代人,也影響下一代人的發展。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造成國民感情隔閡,加之貧民窟游離於社區和正常社會管理之外,一些貧民窟為黑社會所控制,成為城市犯罪的窩點。1900年紐約市近400萬人里就有150萬居住在4.3萬個貧民窟里,直到21世紀紐約還有哈萊姆貧民區的存在。當前,孟買1600萬人口中有60%居住在僅占城市土地面積十分之一的貧民區和路邊的簡陋建築中,貧民窟已經成為這個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以及印度經濟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貧民窟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以及本城市內人口的收入差距過大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土地佔有嚴重不平等,造成大量無地農民。以巴西為例,巴西絕大部分土地一直為少數大地主所控制,大量無地農民向城市流動遷移,且這種流動是單向的,他們不可能再迴流到農村。二是城市化過程中就業機會嚴重不足。失業、就業不足、就業質量差,是造成城市貧困人口長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往往把工業重點轉向資本、技術密集的部門,造成勞動力大量進入第三產業中的傳統服務業和非正規部門,而在非正規就業部門的工資一般只相當正規部門人員工資的一半,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障,得不到法律保護。三是城市規劃、建房用地、基礎設施、社區發展沒有充分考慮低收入人群的要求。在城市貧民窟居住的人80%收入低於最低工資標准,他們很難在城市獲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農村,只能非法強占城市公有土地(如山頭、城鄉結合部的公地)和私人土地,搭建簡陋住房,搞違章建築。四是公共政策不夠完善。如國家教育開支向中、高等教育過度傾斜,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中等教育階段重視普通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而輕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師范教育,不利於改善低收入階層子女受教育和就業狀況。
-------------------------------------------------------------------------
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摘要:城市規劃對於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可以有效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城市規劃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問題、缺乏公眾參與以及土地利用不科學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所以在當前形勢之下,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城市規劃;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一、目前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我國社會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給我國的城市規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於城市規劃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因此,對於這些問題有必要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研究。筆者經過詳細地調查分析,將當前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土地利用尚不夠科學。當前,我國城市規劃的土地利用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筆者經過分析研究,將其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土地利用浪費情況嚴重,大量農田耕地被佔用。其二,城市土地規劃不規范,為謀求經濟效益投機房地產開發,導致土地資源稀缺,不利於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缺乏公眾參與。目前,在我國的城市規劃中缺乏公眾參與,筆者經過分析研究,將其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城市規劃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相關行業的專家的參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因為他們不是社會各方利益的代表。因此,在城市規劃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另一方面,公眾的參與權在法律制度中沒有得到體現。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法規實質上是一種偏重於行政管理的法律模式,只是對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作出了原則的規定,而公眾的參與權在法律制度中沒有得到體現。
(三)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由於在城市規劃之時,沒有注重城市的環境規劃,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這些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筆者對我國城市的環境問題進行了抽樣調查,並且參看了關於城市環境問題的研究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將我國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從城市的固體廢物來看,我國城市的固體廢物泛濫成災。這些年,我國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造成了環境污染。其二,從城市的水體質量方面來看,我國城市的水體污染嚴重。隨著我國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高速增長,使城市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導致水體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污染極其嚴重。其三,從城市空氣質量方面來看,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大氣質量嚴重惡化。近年來,我國城市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工業生產需耗費大量的資源,這些工業生產將粉塵、臭氧等物質排入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必須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並且盡快予以解決。
二、解決我國城市規劃的問題的對策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論述可知,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研究,並且在此基礎之上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以切實解決好我國城市規劃中面臨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要達到這一目地,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一)加強規劃隊伍的自身建設,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整體素質
要解決好我國城市規劃中面臨的問題,就需要加強規劃隊伍的自身建設,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整體素質。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城市規劃隊伍的業務和行政水平,隨著注冊規劃師制度的推行,對於大中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主要領導和特大城市的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中層以上領導,應將取得注冊規劃師資格作為其任職資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應加強規劃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制度化的機制,通過短期培訓、專題交流等多種方式,更新城市規劃知識,提高相關技能,全面系統地學習城鄉規劃理論和知識,增強城市規劃意識,提高領導工作水平。
(二)在城市規劃之前,就要將環境治理方案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之中
要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就需要在城市規劃之前將環境治理方案納入到城市規劃體系之中。當前,我國城市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諸多環境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在城市規劃時沒有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沒有將城市規劃與環境規劃很好的結合起來。因此,只有在城市規劃上考慮環境問題,才可以從根本上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並有利於環境的逐步改善。所以,在城市規劃之前,就要將環境治理方案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之中。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解決:其一,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所謂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對城市固體廢物的利用與處理而制定的對策。目前我國大多城市處於固體廢物包圍之中,解決固體廢物問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其二,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所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對城市大氣質量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而制定的治理方案。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大氣質量嚴重惡化。因此規劃的目標應該是提高燃燒效率,盡量使用太陽能等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提高城市綠化率,大力發展植物凈化。其三,水體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所謂水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為治理城市水污染而制定的對策。具體做來,應該減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處理設施,加強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終達到有效保護水資源。
(三)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使公眾真正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
要解決好我國城市規劃中面臨的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使公眾真正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要確立公民聽證制度。正確掌握公眾參與的方法與尺度,防止把公眾參與擴大為公眾直接決策。城市規劃過程中多創造公眾參與機會並形成制度。強調公眾參與、強化社會公眾的規劃參與意識,對制定和實施城市規劃至關重要。為此,要合理制定城市規劃編制,依法審批城市規劃,加快城市規劃的編制,完善城市規劃體系,依法履行審查、審批程序,使規劃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減少領導決策的隨意性。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的要設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設立城市規劃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就是要從制度上保障公民的對政府城市規劃行為全過程的知情權,打破政府公民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在城市規劃批准之後要向社會公布規劃成果,採用公開展示、公眾媒體發布、社區公告、手冊與資料備查等多種形式使廣大群眾了解城市規劃,認同城市規劃。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城市規劃工作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因而在當前形勢之下,要充分認識到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性,樹立和構築面向當代的城市規劃哲學和理念,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以實現我國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慶翔,紀紅宇.??試論城市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05)
[2] 高中崗,張兵.??對我國城市規劃發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議[J]. 城市發展研究. 2010(02)
[3] 宋子龍,張謙.??當前形勢下我國城市規劃存在問題及對策[J]. 中國住宅設施. 2010(06)
[4] 高明.??當前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J]. 商業時代. 2010(24)
[5] 祁小燕.?論我國城市規劃所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0(10)
③ 高一地理: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有哪些以及解決途徑有哪些
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環境污染: A.大氣污染(城市居民燃煤;工礦企業排放;各種交通尾氣) B.水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C.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建築及生活垃圾) D.噪音污染等(交通、工業生產、建築施工及各種社會活動) E.電磁輻射污染(各種城市電磁放射源)(2)交通、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住房缺少及質量低劣)(3)就業、失業問題(失業率增高、就業困難)(4)社會秩序混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等城市化問題的對策(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2)改善交通、居住條件 (3)治理環境
④ 社會的地理問題
東西半球是以西經20度為分界線的!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
領土最北端位於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最南端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最東端位於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匯合處的撫遠三角洲,最西端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
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
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同時,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我國目前有四個直轄市、五個自治區、二十三個省、二個特別行政區。目錄如下: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河北省 山西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海南省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台灣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⑤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對土地的影響:耕地減少,土地質量下降。
②對生物的影響:棲息地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對水的影響:影響水循環,水質下降。
④對氣候的影響:影響氣溫、降水、日照、風向、風速、產生「熱島」、「雨島」現象。
⑤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雜訊等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⑥ 城市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的原因
城市是人類居住和經濟活動集聚的中心。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地域日益增大,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改變,環境也相應地受到了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的表現
(1)對生物圈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改變了生物原有的棲息環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滅絕或減少。
(2)對岩石圈的影響,土地質量的下降:城市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堆棄於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質量下降。
(3)對水循環的影響:城市中工業企業,住宅、交通干線的建設,以及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改變了自然狀態下的水循環,影響到了各種水體的再分配,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4)對氣候的影響:城市工業各種氣體的排放和各項建設改變著太陽輻射強度和地面的熱容量,導致氣溫的變化,產生城市「熱島」現象,也使城市中降水發生變化,以及日照、風等。
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兩個方面(略)
4、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污染類別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結果
危害
大氣污染
工礦企業、家庭爐灶、汽車尾氣
煤煙、粉塵產生煙霧使空氣污濁;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學煙霧;硫氧化合物產生酸雨
危害人類健康、破壞土壤、水質、生物、腐蝕建築物
水體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生生物過度繁殖使水體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屬導致公害病發生
危害人類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雜訊污染
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
>50分貝的雜訊
破壞生活環境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響環境衛生,占據活動空間
影響人類健康
光污染
城市建築玻璃牆幕,城市燈光
建築玻璃牆幕反射太陽光和夜晚燈光,構成眩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視覺,誘發交通事故
電磁波污染
各種電磁設備
廣播電視設備通訊設備,其他用電設備產生高頻電磁信號
影響人體健康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城市病」
(1)「城市病」的典型「病症」:眾多的人口擁擠在空間有限的城市,住房擁擠、交通擁擠、就業壓力增加;由於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的集中,特別是汽車等自動交通工具的增加,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分化加劇,貧富懸殊擴大,在一地方形成「貧民區」,甚至出現社會治安的嚴重惡化。
(2)醫治「城市病」的葯方:要醫治「城市病」,首先,必須在區域概念下,重新進行城市規劃。比如北京市的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北京市本身,還要考慮周邊以及大的城市群,只有在「大北京城市群」的背景下看北京的城市發展,才能克服「城市病」。
其次,改善城市發展格局,轉變城市建設局限於一個小區內的封閉式做法,要形成輻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產、流通之間更加有序。
第三,要打破現有政策和體制上的約束,並進行實質性修正,協調城市與區域發展,克服目前城市狀況所帶來的影響。在這種框架下,才能設計城市交通、居住區、生產區、旅遊區以及商業區的分割,進一步把區域產業鏈協調到一個良好的程度。
在這三個方面的基礎上,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立體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問題。
【跨越障礙】「城市病」就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易患的病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城市病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它是指城市裡人類產業活動密集,長期的高強度的工業生產,使城市及附近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產生了如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環境質量下降,就業比較困難,社會不太安定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態」問題,也叫城市化問題。
【跨越障礙】城市的發展就是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城市發展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城市發展由於人口過於集中,城市規模過於龐大產生了許多「城市化問題」,所以我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大城市的規模。控制大城市的規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規模。
⑦ 城市社會問題概述
城市的最顯著特徵是人口密集,因此,社會問題集中地發生在城市裡。城市社會問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產生不同的社會問題;不同的社會制度,社會問題的表現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城市社會問題復雜多樣,問題的嚴重程度強弱不等。這里只列舉現代西方城市普遍存在並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就業問題
在現代社會,就業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多種多樣的就業機會也是一個城市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現代大城市的就業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階級分化、貧富差異、地位懸殊等社會矛盾,是城市社會問題的重要方面。
城市居民通過就業同城市經濟密切相連。就業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失業。失業作為社會問題,主要反映在失業者的構成和失業者的分布方面。在發達國家,失業者多為技術過時的工人、少數民族、婦女和老人。在美國,種族歧視使黑人的失業率更高。如1982年,美國男性黑人失業率為17.7%,男性白人僅8%;女性黑人失業率為14.3%,白人為7%。失業的分布表現為:①市區的失業率高於郊區,因為市區是貧民和少數民族集中區,而白領階層多住在郊區。②工業城市的失業率高於其它性質的城市,因為失業問題主要集中在工業部門。把財力集中在城市地區的一個或幾個部門,對地區經濟進行大變動,有可能減輕失業問題,但這在政治上實施起來相當困難。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通常較發達國家更嚴重。由於年青勞動力比例大,使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集聚在大城市,失業率高達30—40%。
在當代技術高度發展的城市社會里,職業需求變化劇烈,某些技術過時甚至不再需要,致使一部分只具有過時技術的人失業。同時,市場上又對某些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有大量需求,這類人供不應求。為了解決這種結構性失業問題,發達國家成立了許多公營和私營的培訓機構,對失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先進技術,重新就業。但這種途徑解決就業問題的成效微不足道。因為技術發展變化太快,培訓節奏趕不上技術變化的步伐,新技術多為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對技術人員的需求逐漸減少,致使經過這類培訓的人員供過於求。
就業問題在發展中國家還有一種表現形式,即不充分就業。當勞動者具有的技術在市場中不屬於需求之列,或缺乏技術時,勞動者被迫從事不適合他的技術或潛力的工作,如博士開計程車。這部分人成為不充分就業者。在發展中國家,不充分就業實質上是失業的一個滯後影響。為解決失業問題,過量人員為服務業所僱傭或自我就業。雖然這些人的就業屬於被動行為,但雇擁超過需要的勞動力畢竟是解決失業的一個辦法。在非正式部門的就業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了就業問題,但卻帶來一些新問題,而且不易納入國家宏觀經濟軌道。
二、貧困問題
西方國家的城市大都有法定的貧困線,當低於貧困線的城市貧民的比重超過一定比例後,就意味著城市陷入貧困狀態。城市貧困在市區比郊區更嚴重。貧困問題具有頑固性。在西方,城市貧民被稱為「低等階層」,該階層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多數貧民長期失業,需要救濟,受歧視、不衛生的環境、缺乏教育使這個階層無法改善貧窮狀況,因而不能擺脫貧困地位。
城市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現代的、技術上復雜的、高度分化的社會經濟體系的產物。在這種復雜的社會中,報酬較高的工作要求過硬的技術,無技術或缺乏教育的人不易獲得高報酬工作;技術需求和一般勞動力需求的波動使失業率和不充分就業率變化,這些社會經濟條件產生了失業者、技術過時者、缺乏充分教育或熟練技術的貧民群體。偏見和歧視是城市貧困的另一個原因。貧民拮據的經濟條件和不好的名聲導致偏見和歧視。偏見和歧視使他們在教育和經濟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城市貧困的第三個原因是規范。西方學者提出的「貧民文化」理論認為,貧民的價值標准、信仰模式及生活方式都與主流文化有重要區別,因為貧民往往在地域上集中,並形成共同的交往方式,享有共同的生活條件。這種「文化模式」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中產階級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貧民很難同化於社會主流之中。雖然這個理論招致批評,但它揭示了一個事實:貧困問題與規范有關。由於貧民的規范與社會主流群體的規范不同,所以貧民常受到某些社會心理障礙的折磨,並在貧民生活方式中反映出來。
三、老年人問題
在傳統社會,老年人構成家庭群體的一部分,年齡越大,社會地位越高,老年人受到尊重。然而,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社會文化背景也發生巨大變化,老年人情況改變,老年人不再被尊重。他們失去地位,被迫進入依附性角色,收入也低。在美國,1/3的老年人收入低於貧困線。大多數老年人精力下降,健康不佳,於是他們放棄或被迫放棄自己原來的職位,而這種職位對於確立他們的社會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西方國家的老年人多住在城市,他們在人口中所佔比重迅速增長。老年人問題作為城市社會問題的一部分,主要表現在他們對於社會服務、住房和鄰里結構等方面都有特殊的需求。然而,這些需求並未得到多少關注。雖然社會有關機構為他們提供了基本的收入和醫療保健,但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充分的。現在,盡管一些城市專門制訂了針對老年人需要的方案,並已通過實施,但是老人們的社會福利和收入水平實際上下降了。隨著醫療保健的改善,人們期望壽命延長,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人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
四、社會責任感缺乏
城市過分擁擠隱藏著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即削弱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由於越來越多的人爭相使用有限的城市空間和社會服務,競爭趨勢滋生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觀念,出現了一些人拒絕排隊等候服務,對擾亂公共秩序、破壞公共財物的現象熟視無睹,無視交通法規,無視他人權益,只圖自己方便等現象。盡管世界上許多文明城市以講禮貌、尊重他人而著稱,但在戰後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的過程中,卻無一例外地受到城市人口增長的巨大壓力,以致越來越多的習慣於安定環境的人們感到城市生活不堪忍受。
五、種族與社會爭端
失業問題伴隨著其它因素問題,產生了許多次一級的城市問題,種族與社會爭端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國,相對的經濟繁榮等引起了非法移民的熱潮。他們為了尋找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湧入美國城市。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避難者與合法移民都被允許住在城市裡,以及非法移民大量湧入城市,都使其與當地的其它人群成為就業的競爭者,彼此因此產生怨恨情緒,甚至發生直接暴力沖突。西歐也有類似的情況
六、內城問題
內城問題一般包括四個方面:與內城地區工業基礎縮減相聯系的經濟衰退及其對就業的影響;自然環境惡化,服務設施和住宅內設施缺乏;以城市貧困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衰敗;社區和種族爭端。前述各種城市社會問題及若干住宅問題都可以包容在內城問題之中,之所以稱為內城問題,是因為城市問題最集中表現在內城區。這里對所有涉及上述問題的內城問題作一簡單的歸納。
戰後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小汽車的迅速增加,引發了城市工業、人口、商業大規模郊區化。中產階級向郊區遷移,以私人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往來於市中心辦公地點與市郊的住宅之間,導致了早上上班時間,汽車由四面八方湧入市中心,造成內城交通極度阻塞,人車爭路等混亂局面。市區內的房屋,本來已經是年久失修、設備陳舊,中產階級遷出市區之後,補充進入市區內的往往是負擔不起私人汽車而又在城內上班的貧民和少數民族,內城漸漸變成貧民窟和受人歧視的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由於貧困,無力維修房屋,使已陳舊的房屋進一步破落,環境衛生也進一步惡化。至於由內城稅收維持的公共設施,如學校、公園、醫療設施等,也因區內的地方政府收入少、支出多,只能因陋就簡,服務質量低劣,造成學童缺少良好的教育機會,健康不良和容易誤入歧途等問題。長大成人之後,他們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於是便不得不繼續留在內城貧民窟內,一代一代地住下去。在西方,這叫做空間陷阱,陷入內城的貧民便好像墜入陷阱之中,不能自拔和脫離內城的范圍。因此,西方城市的內城問題愈來愈嚴重,好象一個定時炸彈一樣,爆炸只是遲早問題。
⑧ (高中地理)城市化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裡面城市問題貌似主要分4類
1環境問題, 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土地污染、光污染等, 解決措施,一般就什麼加大科技投入,發展清潔能源、新能源;調整產業結構;工廠外遷或者對工業、生活的廢棄物、廢水廢氣等進行處理再排放;加大宣傳與法制建設,提高環保意識與公民素質等等
2交通問題, 解決措施, 交通公共化、軌道化,發展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少開私家車什麼的);完善交通網路,改善路面狀況等
3居住問題 加大住房建設的投入,建設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等;改善環境,提高居住質量
4社會問題(一般就是指軟實力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失業率較高導致犯罪率上升,其他的還有道德、人口素質等方面。(各種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大多可以歸於社會問題的~)
解決措施么,提高社會保障制度,(比如完善養老體系,提高最低工資標准,社會福利等);普及教育,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強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等等
其實城市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多,人口增長快。
盡管如此,解決措施也不能是什麼限制人口進入城市之類的。以上講的措施主要是大方面,可以根據具體問題提出更具體的建議
⑨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