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什麼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來領頭進行
(1)在西歐國家中,在海上探險方面走在最前頭的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這是因為:
第一,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使得他們先天的傾向於向海外發展。兩國海上發展的第一步就是在15世紀先後攫取了距非洲西海岸不遠的一字排開的四個群島。葡萄牙佔領了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和福德角群島,西班牙佔領了加那利群島。這四個群島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有極大的戰略價值,有可以泊船的港口,而且也有很大的經濟價值,他們土地肥沃,盛產甘蔗、葡萄及木材。在得到這幾個群島作為海上據點之後,兩國向海外發展更為便利。
第二,兩國都掌握了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葡萄牙的「亨利王子」為航海事業鋪平了道路。他使得水手及造船技術的傳統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改進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
第三,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的宗教熱情特別強烈。這是在與伊斯蘭教的斗爭中形成的。他們過去長期處在外來穆斯林的統治和壓迫之下,歷時幾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把他們反對伊斯蘭教的感情與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使他們弘揚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強烈而堅定。這種信念是推動他們積極尋求東方新航路的一種精神動力。
(2)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兩雄並立,展開了爭霸斗爭。西班牙獲勝並於1580年合並了葡萄牙。葡萄牙雖在1640年恢復獨立,但其地位一落千丈,海上貿易衰落,許多海外殖民地被後起的荷蘭奪走。葡萄牙爭霸失敗及衰落的原因,首先是本國缺乏雄厚的工業基礎,其次是沒有軍事實力去保衛海外基地。最後,葡萄牙的東方商業帝國是有分散於許多地方的要塞、據點及港口組成,最容易被各個擊破,而荷蘭人就利用了葡萄牙的這個弱點。
西班牙也好景不長,從16世紀末開始走下坡路。尼德蘭革命使西班牙失去了荷蘭這個富庶的屬地,這是對他霸權的一個沉重打擊。1588年英國海軍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有力的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實力。1655年,英軍攻佔了西班牙西印度群島的重要海島牙買加。1658年對應戰爭中又失去了歐洲西海岸的重要上崗敦刻爾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的結果,又使西班牙進一步喪失了歐洲的屬地,把南尼德蘭和在義大利的領地割讓給奧地利,把對西屬美洲殖民地的奴隸貿易獨占權送給英國。這樣,西班牙一步步衰落下去。
西班牙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在16世紀,西班牙一方時常捲入歐洲大陸的王朝戰爭與宗教戰爭,另一方面又進行多次海上戰爭,這樣就分散了力量。這與英國後來所奉行的方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英國置身於歐洲大陸的事務之外,只是在大陸均勢遭到威脅時才介入歐洲事務,這個方針使英國有可能集中全力去從事海外殖民擴張。第二,西班牙對於殖民地的統治和限制太嚴,這足以了殖民地工農業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從而使西班牙在爭霸戰爭中得不到殖民地的有力幫助。第三,西班牙的工業落後,造成國力不振,在爭霸戰爭中缺乏經濟基礎。
㈡ 為什麼是葡萄牙開創了地理大發現時代
15世紀上半葉,英國和法國尚鏖戰於百年戰爭,葡萄牙人在亨利王子的組織下探索大西洋非洲海岸,相繼發現並佔領了亞速爾、維德角等群島。地理大發現的帷幕徐徐拉開,近代歐洲人的殖民擴張也由此發端。
里斯本大航海紀念碑
葡萄牙與地理大發現
亨利王子是地理大發現早期的旗幟性人物。他領導葡萄牙海外探險四十五年(1415?1460年),擁有最優秀的探險家和航海家,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船隊,控制了西非3500公裏海岸線,為葡萄牙成為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奠定了基礎。
1460年以後,葡萄牙王室以更大規模的資源投入海外探險和殖民活動,他們不滿足於西非沿海,而向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拓展。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南海岸,大西洋和印度洋航路聯通,奧斯曼和威尼斯控制的歐亞商路被突破。歐洲經濟貿易中心逐漸轉向大西洋,地中海世界無可奈何花落去。
達·伽馬
16世紀中前期,葡萄牙的控制范圍已觸及西太平洋,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也被收入囊中。在橫跨亞非拉三大洲的廣闊海域內,葡萄牙修建殖民點和軍事據點,設立商站,艦隊巡航於三大洋,世界的香料、食糖和奴隸貿易一度被葡萄牙壟斷,帝國進入黃金時期。
為什?是人口僅150萬的小國葡萄牙開創了地理大發現時代,而非強大的威尼斯、西班牙或其他國家?
從地緣視角看,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前,威尼斯和熱那亞主宰了歐洲最繁榮的地中海貿易,無動力向外探索,歐洲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貿易也基本被漢薩同盟壟斷。土地貧瘠、資源有限的葡萄牙人只能向西邊和南邊的大西洋拓展,而且葡萄牙開始航海事業時,鄰國西班牙尚未實現國家統一。
葡萄牙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民族國家(12世紀),在驅逐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成功收復失地的過程中,葡萄牙人形成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強化了基督教傳統中的擴張精神。宗教熱情是葡萄牙以及其後的西班牙海外冒險和殖民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實際上,羅馬教皇不但承認葡萄牙對其佔領地區的殖民權,還多次呼籲基督教國家支持葡萄牙討伐異教徒。
葡萄牙殖民下的西非
葡萄牙海外探險最深刻的動力是經濟因素。14世紀以後,歐洲從東方大量購入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貿易增長令歐洲的黃金持續流向東方,而歐洲本來金礦就不多,葡萄牙更是極端缺乏,地理大發現之前葡萄牙的大部分黃金都是從非洲進口。正是對黃金的瘋狂追求,驅使葡萄牙探索西非沿海,開辟海路將非洲內地的黃金直接輸入歐洲。
亨利王子的個人貢獻亦不可或缺。亨利王子終生不娶、獻身航海事業的一大動機是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對科學知識的渴求,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諸多傑出人物的典型特徵。亨利王子廣泛搜集地理、造船、天文、航海、制圖等文獻資料,創建了第一所航海學院,親自授課,並聘請地中海地區的專家講授相關知識,為葡萄牙培養了大量專業熟練的海員,乃至傑出的航海家。
亨利王子晚年,葡萄牙人在阿拉伯獨桅三角帆船的基礎上,改進建造出兩桅和三桅帆船。這種帆船所需海員較少,操縱靈活,質量優良,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深為航海家所喜。
葡萄牙改進的卡拉維爾船
西班牙崛起與葡西爭霸
地理大發現早期,西班牙處於封建割據狀態,摩爾人仍盤踞在南部,因此雖然也瀕臨大西洋,卻並不能全力投入海外探險。不過葡萄牙在海外獲取暴利,西班牙也虎視眈眈,1478年的幾內亞海戰,西班牙敗給葡萄牙,後者保住了獨霸大西洋和非洲沿岸的地位。西班牙統一並收復全部失地後,大力發展航海事業,與葡萄牙激烈競爭。
1492年10月,哥倫布登上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美洲被歐洲人「發現」,新舊大陸建立起聯系,地理大發現達到一個高峰,西班牙也開始了其對美洲數百年的殖民歷史。西班牙探索美洲觸犯了葡萄牙的全球海上霸權,兩國幾乎兵戎相見。在教皇的調解下,葡西簽訂了《托爾德西里雅斯條約》,以維德角附近為界,瓜分了新世界,確立了各自的勢力范圍。
地理大發現線路圖
1521年麥哲倫率西班牙船隊環球航行後,地理大發現再達高潮,葡西沖突又起。這次起因於麥哲倫經過的香料群島,雙方各執一詞,長期爭論不休。趁西班牙在義大利戰爭中軍費告急,葡萄牙花錢簽下了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條約。在葡萄牙擴展非洲、南亞和東亞的貿易和殖民點的同時,西班牙竭力拓殖拉丁美洲,墨西哥和秘魯的黃金、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一部分通過與東亞的貿易流入中國。
卡拉克帆船
葡萄牙人的多桅帆船雖然易於操縱,但貨艙太小,不能容納大量貨物,充當遠洋貿易主力的卡拉克船笨重緩慢,容易觸礁,甚至翻船。16世紀,西班牙大帆船登場,這種帆船擁有多層甲板和三根以上的主桅桿,體積龐大,排水量可達1000噸以上,並能攜帶重型武器。西班牙大帆船作為遠洋商船載貨量大,航行穩定,而且改造成戰船也極具威力。
西班牙大帆船
國土接壤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競爭霸權,為何直到1580年前都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一個原因是兩者都處於快速擴張過程中,搶占廣袤富饒的「新世界」尚且來不及,自然沒有動機消耗資金和人力進行很可能兩敗俱傷的戰爭。而且,西班牙深度捲入歐洲大陸的戰爭,並與奧斯曼爭奪地中海,無暇收拾葡萄牙。
16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屢遭奧斯曼帝國和其他伊斯蘭國家聯合攻擊,國勢開始走下坡路,大量香料通過葡萄牙人無力控制的陸上貿易路線被運往歐洲。1578年的三王戰役,葡萄牙敗給摩洛哥,國王被漲潮的河水淹死,軍隊傷亡慘重。為贖回被俘的數百名貴族,葡萄牙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西班牙趁葡萄牙國力衰落和繼承人危機,大舉入侵,強行合並了葡萄牙。
本土被征服後,葡萄牙海外的亞速爾群島仍然負隅頑抗了三年,終於在1583年被西班牙完全佔領。西班牙除在歐洲擁有龐大的領地,還占據巴西之外的全部中南美洲以及原屬葡萄牙的菲律賓群島等地,是英國之前的「日不落帝國」。
葡萄牙喪失了霸主地位,但衰落過程是漫長的,17世紀葡萄牙人遭到後起的荷蘭和英國攻擊,亞洲重要殖民地和港口全數盡失。不過憑借巴西發現的金礦,葡萄牙仍然是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直到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都鐸王朝前期,英國開始海上發力
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君主基本不再覬覦歐洲大陸的土地。都鐸王朝第一任國王亨利七世在位期間(1485?1509年),地理大發現已經如火如荼,英國改弦更張,開始扶持航海探險並加強海軍建設。
1497年,在亨利七世的資助下,義大利航海家約翰·卡伯特率領18名水手乘坐小帆船,向北大西洋進發。他們最終到達了紐芬蘭南岸,這是自維京人後歐洲人第一次登上北美大陸。兩年後,卡伯特率5艘帆船,再次遠航美洲,不過,卡伯特及其兒子後來的探險並未給英國帶來經濟利益,他們的貢獻是地理意義上的。英國人地理大發現的更多成就在16世紀中葉之後。
約翰·卡伯特
亨利七世一共建造了6艘艦船,其中最大的一艘「偉大的亨利號」重達1500噸,是當時最大的軍艦之一。亨利七世其他的重要舉措包括建設海軍基礎設施,比如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尼治開辟皇家船塢。
亨利八世登基後王權加強,能調動更多的資源投入海軍。亨利八世號稱英國「艦隊的創始人」,一度擁有86艘戰船,其中有47艘自建。第一艘在船舷兩側安裝重炮的戰船就是英國的「瑪麗玫瑰」號,舷側炮代表海軍戰術的發展趨勢,不過英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英國戰艦船員中,步兵仍然佔大多數。當時英國的國家財富積累不足,國王征稅受到議會的限制,其艦隊仍以武裝商船為主。
亨利還成立了「海上事務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是後來皇家海軍行政中心海軍部的前身。
亨利八世登船
1571年,地中海上發生了一場重要戰役——勒班陀海戰。以威尼斯為首的基督教神聖同盟艦隊大勝奧斯曼帝國海軍,威尼斯的衰落暫時延緩了,奧斯曼在地中海的霸權地位遭到嚴重挑戰。但是這次戰役是舊世界的權力斗爭,十七年後的那場海戰才關乎新貿易路線和新世界的未來。
勒班陀海戰
㈢ 「地理大發現」開始於哪個世紀又有哪些主要事件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達伽馬、卡布拉爾、迪亞士、德萊昂、麥哲倫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新航路的發現
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新大陸的發現
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義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第一次環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應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也有重大影響。
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
開創了歐洲主導世界的世紀,但是其主要的誘導動因確是由於原來的傳統東西方經濟交流道路被當時強悍的奧斯曼帝國阻礙而被迫進行的。通常改革都是因為現有的社會形態不能進一步前進成為了桎梏而進行的,這是很有趣的一點。即便是在被紀念的哥倫布也是懷著尋找東方的夢想經過了偶然的巧合才發現了美洲的,他在登陸了古巴後就認為自己到了日本附近。歷史的巧合就是這樣。
同時期亞洲航海發展
中國人進行了世界航海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次壯舉,鄭和下西洋,同樣性質的封建國家的不同性質的航海壯舉產生了不同的後果。當今的中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假設,如果當年鄭和像西方殖民侵略擴張一樣,那麼當今的中國就是另外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