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傳統的地理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地理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8 12:18:18

① 中國古代地理

看是在什麼時期了 每個時期的版圖都不一樣
比如西周初分封了六個諸侯國:燕、衛、齊、宋、晉、魯

晉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改稱晉。後遷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馬)。

魯國,先秦姬姓封國。周公東征打敗夥同武庚叛亂的商舊屬國,成王封其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上建立魯國,都曲阜。賜許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員,使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據點。

衛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周公平定東方叛亂,任命其弟康叔封鎮河,淇間以控制東方。

鄭國,………………。西周末年,宣王封其弟桓公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幽王時,桓公為王室司徒,見西周將亡,東遷到今河南新鄭一帶。西周末年,桓公死難。其子武公擁戴平王有功,在擄,鄭之間建立鄭國,都新鄭。

燕國,………………。本作郾,又稱北燕,區別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東北)。周公東征後,周太保召公爽被封與燕。他自己留輔王室,使其子就封。成為第一帶燕侯。

宋國,先秦子姓封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另立順從周王朝的紂王兄薇子啟建立宋國。都商丘。統治原商都附近的遺民。宋保留商的文化傳統最多,被看作古代禮制的典範。

齊國,西周姜姓封國。周初重臣太公望之後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呂望被封回營丘(山東淄博東北)戰有蒲箍舊地。齊始立於此。

楚國,先秦舉姓封國。華姓是所謂的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x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x熊以下的楚君皆以熊為氏。但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國的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禽為氏。x熊曾孫熊澤事周成王。被封以自男田,劇丹陽(湖北姊歸)從此為國。

秦國,先秦郢姓封國。秦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嬴姓祖先大費,傳說為女情吞玄鳥蛋而生。佐禹治水。商末,嬴姓有叫中鷸的一支住在西戎,其子蜚廉,惡來均事紂王。西周中期中鷸的後人大駱居於西犬丘(甘肅天水西南)生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公,被封與秦。從此非子這一支以秦為氏。厲王十,西戎攻滅西犬丘大駱之族。宣王時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於戎。其子在(應該是庄吧)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在公子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

蔣 ,姬姓。系周公之第五子,曰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光山是也。

----------------------------------

鄭州: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里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這里才開始稱鄭州。
鞏義:西周初年,滑國封地在今偃師與鞏義魯庄一帶。
洛陽:河南洛陽那時應屬下都,東周遷都至此。

② 中國的地理常識有哪些

分自然和人文兩部分。自然包括氣候 地形土壤植被河流礦產等 人文包括社會經濟交通等 抱歉我只能說個大概,望lz見諒

③ 關於中國的基礎地理知識有哪些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 ,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1. 面積廣大,陸地面積有960萬平方千米(還有37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300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

2.領土四至
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附近)南北跨緯度近,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多、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0℃等溫線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的氣溫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④ 有哪些中國地理知識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亥亞,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在空間拍攝的地球照片有很高價值;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2700-2890 D'' layer - D"層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這些都是通過地震技術獲得的資料(所謂地震技術是指在地表人工製造一個震源,如炸彈之類的,通過接受地下的回波來確知地下結構的方法);我們只能在岩漿中獲得上地幔的采樣,對於其它層則無能為力。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對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由於太陽風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場和地球上層大氣引發了極光現象。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極在地表處相對地移動;北磁極現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衛星
地球只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
未知點
-我們有關地球的知識全部是由極不直接的證據逐步導出的。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僅管太陽"常數"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溫度卻數十億年來非常穩定。最好的解釋這個的理由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改變,控制溫室效應來完成。但這到底是怎麼完成的?亥亞假設主張是由生物圈的活動維持了它。更多的有關金星與火星的詳情可能會提供某些線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樣大氣前我們能將多少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

⑤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相關知識

中國文化特徵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聯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中國文化的特徵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
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2、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⑥ 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特徵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國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水資源豐富,瓜果蔬菜產量多。
2.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
3.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4.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⑦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影響因素: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和400mm年等降水量線;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份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降水)。

界線C: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即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7)中國傳統的地理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⑧ 中國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0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0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0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里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里水深大都不超過200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

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的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跡文物。

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⑨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

⑩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是怎樣的

大地活體、經絡、穴位、循環說淵源於西方的地學觀念認為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界,只有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機界。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與此不同。不僅認為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認為天、地、生、人各大系統之間組成一個整體性的大自然也是有循環、輪回、有新陳代謝的系統。同時,把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也看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例如,一套住宅、一個村莊、一個城市或都城,甚至整個大地,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活體。在這獨特的地理思想之下,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它是深層次的關於物質世界結構的最終原理。《黃帝內經》說:「陰、陽交而不離乎中」、「天地感而萬物生化」。這個「萬物」包含了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它們組成一個活體。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念認為:這個活體「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宋代蔡元定的《發微論》則把構成大地的四種主要元素直接與人體類比,說:「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精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唐代章貢、卜應天的《雪心賦》說:「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者,有萬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隱或顯。胎息孕育,神變之無窮。」

其次,古代地理思想中的「大地有機」自然觀,還表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漢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認為:「人有360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穀之象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366,副日數也;大節12分,副月數也;內有5臟,副五行數也;外有4肢,副四時(季)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他又說:「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因此,「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道之大源出於天。」這樣,「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中國古人就這樣從自身去推測宇宙。《周易》,中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也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的地理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7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3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9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8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2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5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4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4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3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7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8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2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4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12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8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7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6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1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