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口地理學理論有哪些

人口地理學理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8 19:32:50

1. 什麼是人口地理學

人口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中較新的分支學科之一,是介於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間的邊緣學科,是研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人口變動和人口增長的空間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研究人口數量與質量、人口增長與人口構成的時空差異及其同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生態學以及人口學等關注人口問題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研究人口現象的空間變化一直是地理學研究人口的重點。人口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特點。

2.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在葉寶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
1.人口地理學
2.資源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
4.政治地理學
5.文化地理學
6.旅遊地理學
7.歷史地理學
8.聚落地理學
9.社會地理學
10.社區地理學 在王恩涌等(第一版)、趙榮等(第二版)主編的《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1)人口地理學
2.農業地理學
3.工業地理學
4.城市地理學
5.語言地理學
6.宗教地理學
7.旅遊地理學
8.政治地理學
9.行為地理學 在陳慧琳主編的《人文地理學》(第二版,科學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
1.經濟地理學
2.人口地理學
3.聚落地理學
4.文化地理學
5.旅遊地理學
6.政治地理學 綜述
這里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當前各分支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將人文地理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文化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四大部分。這種劃分方法較為粗略,還可以進一步細分。
經濟地理學
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19世紀後半葉,地理學者開始在自然地理基礎上探討經濟生產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經濟地理學研究擴展為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等領域。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並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
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變化以及政治區域的演變、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學的內容。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H.J.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20世紀30年代,K.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測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模型地域分布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軍事地理學研究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地理學問題,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學一樣,最終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
社會文化地理學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生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其內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
現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地理學也隨之發展迅速。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長過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徵,城市的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及其影響范圍,城市人口構成,城市的類型和規劃等。地理學中的許多數量方法,也最先應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3. 人口遷移的理論綜述

人口遷移和人口遷移研究的其它領域相比,人口遷移的理論研究顯得相對薄弱和不完善。拉文斯坦的「人口遷移法則(Law of migration)」是公認最早的人口遷移理論,此後,西方學者從人口地理學、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理論。相比之下,國內人口遷移理論研究較為缺乏,大多停留在國外理論框架之中。 「推拉」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遷移定律」。
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 1889))認為人們進行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並對人口遷移的機制、結構、空間特徵規律分別進行了總結,提出著名的人口遷移七大定律。1938年,赫伯爾第一次系統總結了「推拉」理論概念,他認為人口遷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為推力,另一部分為拉力。該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是由於遷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遷移者個體的行為決策過程來看,推力——拉力理論的成立包含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假設人們的遷移行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二是認為遷移者對原駐地和遷入地的信息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他才能根據兩地之間的推力和拉力,從比較利益的角度出發做出相應的選擇。Lee(1966)在其《遷移理論》一文中系統總結了「推力——拉力」理論。他將影響遷移行為的因素概況為4個方面:(1)與遷入地有關的因素;(2)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3)各種中間障礙;(4)個人因素。
推拉理論還有許多量化模型,美國社會學家吉佛把「萬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並應用於人口遷移研究。他認為,兩地之間遷移人口與兩地人口規模成正比,與兩地之間距離成反比,並基於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式中,Mij為i地與j地之間的人口遷移量,Pi、Pj分別為兩地的人口規模,d為兩地之間的距離,k為常數,a為距離衰減系數。
引力模型還存在多種形式的修正,該模型的提出使人口遷移的定量分析成為可能。但是,傳統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遷入(出)地的規模變數,不能反映人口遷移隨地區間社會、經濟差異要素的變動。因此,國外許多學者對引力模型做出了改進,引入了收入、失業率、教育水平、年齡結構等社會經濟因子。在模型的具體運用方面,Fan(2006)利用中國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GDP和移民傳統因子,衡量地區經濟差異和社會網路關系對移民規模的影響。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Neoclassical theory)
新古典經濟學家將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關系引入人口遷移的研究中,認為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區域差異引起了不同區域之間勞動力的調整,人口遷移是這一調整過程的體現。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對於個人來說,遷移被視為是一種在個人人力資本上的投資,這種個人投資可以增強自身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生活水平。多數研究表明,人口遷移主要是在市場調節下移民對經濟機會的選擇。Courchene(1970)通過對加拿大各省區的調查,發現遷移率與人均收入成正相關。Cebula & Vedder(1973)發現在美國39個都市統計區中,人口凈遷入量與人均收入呈弱正相關關系。
新古典經濟學假定個人是遷移過程的最小單位,而在實際研究中,許多學者發現個人決策往往與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從而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新家庭遷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遷移決策是由家庭成員共同決定做出的,遷移(特別是短期遷移)的因素歸結為一種最大化經濟利益和最小化風險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遷移則是充分利用城市和農村(家庭)資源。人的遷移行為不僅受個人預期收入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會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該理論對家庭觀點較重的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具有更廣泛的普適性。 發展經濟學理論視角以劉易斯和托達羅模型為代表。劉易斯)將一國經濟分為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認為由於勞動邊際收益率高低而引發了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工業部門,同時城市工業部門因為高勞動生產率和低勞動力成本獲得巨額的超額利潤,不斷地擴大工業部門以吸收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直到兩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相等為止。這時農村剩餘勞動力吸收完畢,一國的工業化過程也宣告完成。
劉易斯模型是以城市「充分就業」為前提假設的。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實際情況表明,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失業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仍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顯然,劉易斯模型難以對此現象做出解釋。鑒於這一情況,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於1969年提出以農村人力資源進城所獲「期望收益」大小來解釋這一問題,這就是「托達羅模型」。該模型認為城鄉預期收入差異的擴大是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遷移規模繼續增大的主要原因,並且城市失業率也影響著農村居民的遷移決策。
托達羅模型對城市已經存在較為嚴重失業情況下農村勞動力還繼續流往城市的問題上,給出了較為滿意的答案。但是,該模型只考慮了遷移成本,未考慮生活成本;另外認為「擴大中、高等教育投資會沖擊城市就業」的論斷也與發展中國家實際不符,因此,在運用托達羅模型時應具體分析,使之適合研究地區基本情況。 國外對人口遷移的研究開展較早,除了理論體系研究較為系統和成熟,相關實證研究也比較豐富,國外人口遷移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1)人口遷移與城市化的關系。如Zhang & Song(2003)認為農村至城市的移民對中國城市化率的增加起主導作用。Williamson(1988)通過對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分析,指出人口遷移和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主要歸結於城市內生增長的「制約」,以及城市外在環境的內部事件(土地的稀缺)和外部事件(對外資和國際市場過分依賴)的影響。
(2)人口遷移的空間特徵。如利用人口屬性的相關指標對人口的分布形態進行度量(Shen, 1996; Otterstrom, 2001);也有學者對中國人口遷移的流場特徵進行描述(Fan, 2005)。
(3)人口遷移的政策研究。主要就城市流動人口的就業、住房以及戶籍政策展開相應研究。如Shen(2002)發現經商、學習培訓、醫療活動是中國的省內移民遷移的三大因素,而省際農村移民則傾向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同時還建議借鑒香港、新加坡的廉租房制度來改善遷移人口的居住狀況。Zhu(2007)通過對福建省沿海城市的問卷調查,指出省內遷入人口多從事批發零售和服務業,而省際遷入人口主要從事製造業;並認為戶籍制度改革不應僅僅關注流動人口的居民身份,而應對他們的工作收入及穩定性加以保障。
(4)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從不同的角度,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可分為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以及遷入地的「拉力」作用和遷出地的「推力」作用。多數學者認為地區經濟差異的持續擴大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因(Johnson, 2003; Fan, 2005);也有研究指出地區的區位條件、產業結構以及遷移政策等非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也有較大的影響(Shen, 1996; Liang & White, 1996; Zhang & Song, 2003)。在「推力」和「拉力」誰佔主導的問題上,Engels(1974)通過曼切斯特早期城市快速擴展和晚期城市衰退與工業布局的緊密聯系,認為「拉力」為主導作用;而Redford(1968)則認為遷入城市的移民是由於農業用地緊缺和圈地運動引起,「推力」是主要因素。 人口遷移空間格局的研究既包括國家尺度,也有以某個地區或者特定城市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單元的劃分上,在討論國家尺度遷移人口的空間格局時,一般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最小研究單元;但是也有學者對各地級市流動人口的點格局分布展開研究。研究方法上,包括對人口統計指標空間特徵的簡單描述以及較為復雜空間分析方法的運用,也有基於遷移流的流場格局的探討。
多數學者集中研究了國家尺度下人口特徵和人口遷移分布格局。Shen(1996)對中國各省區人口密度、人口增長率、高中以上教育水平人口所佔比例等15個人口統計指標進行分析,通過變異系數的數值,揭示人口分布形態的空間分異特徵。Otterstrom(2001)利用人口集中指數,對美國1790-1990年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進行量測,結果表明,美國經歷了從邊疆地區逐步西進至「陽光海岸」地帶的人口遷移過程。俞路(2006)也進行了類似研究,認為在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相對平均的情況下,人口重心的軌跡可以反映出人口遷移的進程。通過對我國1953-1995年的人口重心計算,發現我國人口重心變化較為穩定,伴有小幅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朱傳耿(2001)提取出1996年中國流動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節點數據,利用數字高程模型進行內插,生成中國流動人口的三維模型和等值線。
人口遷移的流場特徵分析是剛興起的研究領域之一。Fan(2005)通過中國各省區遷移流強度的計算,認為中國的遷移流指向大多從經濟落後地區指向發達地區,並且鄰近省份的短距離遷移流比重較大。丁金宏(2005)利用「五普」遷移流數據,認為中國人口遷移進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階段,東中西部人口遷移的不平衡性不斷加劇;並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西部邊緣區四大輻合流場以及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輻散流場。
在以特定地區和城市為研究對象的遷移人口空間格局研究中,中國的三大都市圈成為研究的熱點。喬關民(2004)認為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南北翼之間在人口流動聯系強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上海與北翼蘇州、無錫的聯系,比與南翼嘉興、湖州的聯系緊密許多。俞路(2006)通過對中國三大都市圈遷移流的遷移距離、平均方向和環形方差的考察,衡量三大都市圈對外聯系強度和開放程度,從強到弱依次為,京津唐都市圈、長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李亞麗(2004)通過研究河南省人口密度等值線的變動狀況和人口分布洛倫茨曲線的變動情況來考察河南省人口分布的集聚趨勢。鄭明媚(2006)構建了縣域人口遷移的引力模型,選擇縣域內獨立的居民區片為計算單元來評價鄉鎮的人口吸引潛力和人口最大可能遷移目的地分布,並以浙江省臨安市為例展開了實證研究。 1、經濟水平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研究綜述
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對人口遷移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Zhang(2003)認為地區的經濟增長會促進遷移人口的增加,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他還構建了人口遷移量模型,揭示出GDP增長率與人口遷移規模具有強烈的正相關關系。Fan(1996)利用「四普」數據,建立了廣東省人口遷移的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外資投入、地區間經濟水平對人口遷移存在較強的吸引作用。此外,通過對轉型期中國女性的「婚姻嫁娶」和「務工經商」遷移流分析,認為傳統女性因社會原因多進行短距離遷移的局面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的長距離遷移(Fan, 1999)。朱傳耿(2001)對流動人口大於5萬的中國城市社會、經濟指標進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投資和消費4個因子,通過相關分析得出流動人口與經濟增長和投資關系密切。
2、可達性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研究綜述
盡管以往文獻中沒有明確指明區域通達性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但學者們從交通距離、干線布局等方面對通達性的影響作用展開了研究。如Fan(1999)認為因「婚姻嫁娶」遷入廣東的女性,其原住地大多沿著從廣西、四川至廣東的鐵路線分布。李亞麗(2004)認為河南省交通線路和交通樞紐的布局對人口空間分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國平(2004)以深圳為例,利用重力模型進行回歸,認為人口遷移規模與深圳距各省市的交通距離成反比,其他學者也通過各種模型驗證了距離因子對人口遷移的負面影響(童玉芬, 1994;楊雲彥, 1999)。曾智超(2005)通過對上海市地鐵沿線行政區的調查,指出大都市軌道交通促使了沿線人口由高密度地區向低密度地區的轉移。
3、其它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相對於經濟因素,城市的社會發展狀況對中國城市流動人口規模影響非常小,表明中國人口流動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朱傳耿, 2001)。Fan(2005)利用重力模型對中國「四普」、「五普」各省區共812條遷移流進行了回歸,結果表明:「四普」時期,距離因子是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因素;而「五普」時期,距離的阻礙作用減弱,由移民傳統(Migration stock)所構成的網路關系成為影響遷移的首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地區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對人口遷移也有一定的影響(Shen, 1996; Zhu, 2007)。 應該說,至今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區域人口遷移空間發展模式,現行的研究大多借鑒都市圈的空間結構變化模式,如Hall(1984)的大都市圈變化模式、Klassen(1981)城市發展階段模式以及小長谷(1981)生命周期模式等。彭際作(2006)對1850-1970年紐約大都市圈人口空間格局進行了研究,指出其經歷了由核心區至內圈再到中間圈、外圈的人口增長階段。王桂新(2006)利用「五普」數據揭示出中國長三角地區人口遷移的空間模式,認為長三角區內人口遷移空間上形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相對獨立的遷入目的地選擇空間模式。

4. 人口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雖然中國從《漢書·地理志》開始,歷代積累了大量人口資料,其他國家也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快於食物增長的重要觀點,對人口科學研究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
鮑曼1921年分析了中歐人口的區域差異,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圖問題。同期,赫特納和維達爾·白蘭士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視人口分布的統計分析和人口現象的描述。1926年,中國的竺可楨發表了對江蘇、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論文。但這一時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把它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1931年美國地理學家傑弗遜對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幾年之後,中國的胡煥庸提出了中國人口分布的密度差異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地理學發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開始,地理學家不僅對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地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也對人口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法國的博熱·加涅埃、英國的克拉克、美國的齊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特里瓦撒1953年闡明人口地理學的性質和范疇。齊林斯基1966年則指出人口地理學可分為描述人口數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釋人口數量和特性的空間表現形態;人口現象的地理分析三個方面。70年代以來,美國一些人口地理學家特別關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對城市化過程也作了大量研究,還探討了國際人口遷移趨勢以及國際移民計劃。

5. 人口地理學的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學通過統計國家和地區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製作人口地圖,找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並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口政策方面來探討其原因,同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這些影響因素的主次,來揭示各國各地區人口地理分布的差異。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變動是通過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變動以及遷移的機械變動而實現的。統計和分析一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齡性別構成和遷出遷入等現象,可以掌握該地人口變動的基本特徵。研究人口自然增長,需要考慮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各國的人口政策也對人口增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還要比較和研究各國各地區人口增長的模式,尋找先進的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地理學對移民的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城市和鄉村間的移民、城市之間的移民以及季節性和晝夜間的人口移動,估計移民的總流動量和沖流動量,觀察移民方向、距離和流動強度,建立區域間人口移動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後果。人口地理學除研究年齡、性別和人種的自然構成外,還包括民族、職業行業、階級、宗教、文化程度等社會構成。研究各國各地區總人口的各種構成的地域特徵,有助於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結果,預測構成變化發展的動向。
勞動適齡人口是社會實現生產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對各地區各部門勞動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潛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評價,為解決地區間和部門間勞動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產布局提供依據。出現的勞動力資源地理,已成為人口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適應,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一國或一地區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載能力。分析計算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下一國或一地區的適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課題。編制人口地圖是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必要手段,將人口空間分布的現象表示在地圖上,了解各地區人口現象的空間差異,揭示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此外,人口與聚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聚落的分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體化。研究聚落地理學有助於對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現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鄉人口構成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城市化過程,人口的地理分布與城鎮布局的關系,不同類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規模,城鄉之間人口移動以及人口政策對城市人口變動的影響等,都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共同關心的課題。城市內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職業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還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動的規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相互交又的內容。
人口地理學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藉助於人口統計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人口空間現象依存於經濟空間現象,人口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如經濟地理學那樣廣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學對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也不如人口學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廣泛。因此,人口地理學研究還存在著局限性。
綜上所述,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構成和分布的發展變化條件與特點;②勞動力資源,包括資源評價,地區與部門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徑;③人口移動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體系。

6. 關於人地關系有哪幾種理論

人地關系,即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當今社會發展必須直面和探討的問題,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永恆命題。從公元前幾百年亞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環境決定論,到工業革命以後風行一時的人類意志決定論,再到20世紀初由法國地理學家白蘭士提出的可能論,人類對於人地關系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經歷漫長的上下求索,對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當代人越來越趨向一個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人地關系,即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現代 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當今社會發展必須直面和探討的問題,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永恆命題。從公元前幾百年亞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環境決定論,到工業革命以後風行一時的人類意志決定論,再到20世紀初由法國地理學家白蘭士提出的可能論,人類對於人地關系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經歷漫長的上下求索,對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當代人越來越趨向一個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表現形式
人口與土地之間的數量表現。可用人口密度和人均佔地等項指標加以反映。人口密度為單位面積土地擁有人口數量,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標。人均佔地為每人平均佔有的土地數量,如人均佔有土地、人均佔有農用地、人均佔有耕地等,是衡量人地關系的重要標志。人均佔有耕地數量,決定著人均佔有糧食等農產品的數量。

7.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別包括什麼

自然地理:氣候(光照、降水、熱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7)人口地理學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8. 人口地理學的概述

人口地理學與人口學的關系如同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人口地理學著眼於人口現象的空間方面,人口學則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人口變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統計,考察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
人口地理學要藉助於人口學的基本理論、數據和方法,具有地理學、人口學之間邊緣學科的性質。人口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著重研究人口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的變化規律,是人口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人口地理學發端較早。19世紀初近代人文地理學創始者,如德國的K.李斯特、O.佩舍爾等人把人或種族作為地理學的研究重點。後來,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寫了《人類地理學》,第一次提出人類生存空間的概念。該書被西方學者奉為人口地理學最早的經典。此後,英國的A.H.肯尼、A.C.哈登,法國的J.布呂納等學者也寫了一些有關人口與地理關系的著作。
20世紀以來,人口地理學已發展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地理學大會,人口地理已單獨成為一個分組。
在中國古代就有對人口與地理關系的文獻記載,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才從西方引進人口地理學。隨著人口科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人口地理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9.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

自然地理:氣候(光照、降水、熱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9)人口地理學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10. 人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人口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個國家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應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相適應,合理容量是指一國之內各地區對人口的負載能力。
各個地區的人口容量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而不斷擴大的,但歸根結柢有一個極限。這個極限的產生來自資源、環境負載能力的有限性。一個地區如果人口盲目增長,對食物、燃料等方面的需求超過大自然的穩定支付能力,將易於導致當地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
人口地理學通過全面綜合地研究自然環境,掌握不同地區對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別是從負載能力的角度探索這種容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研究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為人口地理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閱讀全文

與人口地理學理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