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野外考察方案」怎麼寫
書寫的順序:1.考察的目的。2,,考察的地點。3,考察的路線。4,考察隊伍及領導成員。5,攜帶的物品。6,安全措施與注意事項。7,提示撰寫考察結果報告。
㈡ 如何設計高中地理探究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點迷津
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思想,它為地理問題的具體設置提供了前衛的理論指引。該思想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使其產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激情,推動教學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化。在具體操作中,必須注重層次性和針對性,將問題恰如其分地落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形成新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從已知的領域向未知的領域擴展和探究。它猶如一劑良方,為探究性教學活動指點了迷津。
二、依據現狀尋求對策
在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下,「地理問題」的課堂探究之路仍舉步維艱。一是設置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往往只提出「知識呈現型」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現成的,只要「按圖索驥」就能獲得標准答案。沒有在知識的接合點、生長點、遷移點及應用點上,下功夫提出新穎的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造成問題的設置量多卻質差。二是教學方式簡單粗放,採用「滿堂問」。一般只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層層「誘惑」下沿教師設計的思路解答問題。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不合理,甚至有歧義,讓學生無從下手,無從探究。有時提問時機不恰當,只是在枝節問題上小打小鬧,對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卻視而不見。而教師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動輒批評學生答案不標准,而對閃爍其中的「亮點」「閃光點」卻視而不見。三是學生思維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學生很少會從已知條件出發,提出發現型問題,甚至是創造型問題。發現創新的意識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不到應有的塑造和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反思現狀,地理問題的探究任重道遠,需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能沖破黑暗,迎來黎明的曙光。
三、科學設置確定方向
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地理問題的探究創造條件與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探究意識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問題探究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身生成提問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等個人綜合素養,使地理問題的探究性設置朝科學、巧妙、實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發展。
1、平等意識,心中有人。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個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鮮活個體。教師要樹立新型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傾向、特長、愛好,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和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待。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有高度的寬容精神和理性對待;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決定探究地理問題時有真正的發言權;不因為學生提出一個在教師看來是不切實際甚至荒誕的問題就反對嘲笑學生;教師充當「未知者」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
2、情境意識,誘發思維。教師要確立「大教育」思想,結合時事以及區域和鄉土的客觀現實,充分重視校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和社會密切聯系的開放式教學體系,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創設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實用性的問題情境,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有了疑問就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勤思好問。
如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一節教學中,在導入階段,筆者先通過屏幕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氟氯烴的生產與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烴而產生的臭氧空洞為什麼會出現在南極上空?(2)(我國不同時期的衛星雲圖)我國大陸高空的雲為何總是自西向東運動?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置,製造興奮點,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學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這些現象都與全球性的大氣運動有關。至此,學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
3、激趣意識,培養情感。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可以從知識的結合點、生長點、遷移點、應用點上去尋找,使學生在這些「點」上,探究出某種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果。
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教學中當學習了鋒面與天氣後,那日是11月6日筆者設置一個問題:國家氣象局預測「11月8日前後冷空氣將襲京城」預測未來8天北京的天氣趨勢:11月6日—13日?該問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學到的知識得到了運用,這種成功的快樂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探究與嘗試。
4、連續設問有台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過程。設置問題的實質是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從矛盾沖突中揭示出來,並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驅使學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師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聯結點和關鍵點設問,組成邏輯關系緊密的實用性的台階式的問題組,或根據知識之間的因果遞進關系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的觸角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中,由淺入深地觸及事物的本質和本質聯系。
5、釋疑結果有創論。缺乏問題探究的教學不可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也不可能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溝通中的思維碰撞,更不會有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探究過程孕育著創新這一認知規律說明,探究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和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出獨到的見解、設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勵學生不斷探究。探究性強的問題往往指向於此目的。它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產生創造性的結論,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問題設置作為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基礎。只有問題的設置巧妙實用,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才能及時發現並檢測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准確地引導學生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只有問題的設置科學高效,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信息活動;才能鼓勵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也才能較完美地實現課堂管理功能。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探究性教學的春天花團錦簇,瑰麗非凡!
㈢ 地理考察的內容豐富多彩,你能說出哪些
地理考察的途徑比如旅遊、野外探險、夏令營等等。
准備指南針、帳篷、水、食物、地圖、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遊活動,地震、海嘯、泥石流都與地理知識有關。
㈣ 怎樣進行地理野外考察
1、確定側重點:地質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氣候考察等等…
2、准備相關材料,例如地質考察需要准備地質錘,地質袋、地質羅盤、記錄本,相機等。
3、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寫出考察報告。
㈤ 地理考察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為預察和正式考察兩個步驟。
預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對考察地區的資料、交通、物資供應等多方面情況作初步了解,為制定考察路線和考察計劃提供依據。
正式考察包括室內准備、野外作業和室內總結等階段。
室內准備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圖件,包括航空、航天圖像和地圖資料;②對航空、航天圖像進行判讀,初步確定考察區的一般地理規律,提出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③編制工作底圖和考察大綱;④確定考察路線和典型考察地段,確定采樣點;⑤列出考察報告提綱初稿。
野外作業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對、充實室內圖像和地圖判讀結果;②採集標本、樣品;③記載沿線考察情況,初步編繪考察區基本圖件;④搜集考察報告所需的各種文字資料,進行必要的訪問、調查。
室內總結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樣品、標本的鑒定、分析和化驗;②編制所需要的圖件;③進行綜合分析,編寫書面報告。
㈥ 地理考察的形式
按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深度,可以分為踏勘考察、中間考察和詳細考察。踏勘考察是一種廣泛的自然條件特徵和資源分布考察,目的在於了解考察區的一般特徵,探索開發的可能性。根據考察區的大小及復雜程度,成果表示在中小比例尺地圖上,為規劃選擇優先開發地區及發展項目等提供參考。踏勘考察是目前進行得最多的,也是中間考察和詳細考察的基礎。它耗資少,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及適當的考察技術和方法。中間考察主要用於開發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這時自然條件的分析、評價進入定量階段,經濟分析顯得更加重要,成果通常表示在中比例尺地圖上。詳細考察包括自然條件定量評價和為方案實施提供經濟評價,一般採用綁比例尺制圖,考察深度、規模、目的明確,考察活動集中於有關資料的搜集,考察人員的專業和人數也有相應的限制和要求。
按地理考察的性質,可分為綜合考察、要素考察和專題考察。綜合考察是多學科的地理考察,或是為大規模區域經濟開發而進行的前期工作,或是為解決某個科學問題而進行的綜合研究。綜合考察根據考察目的和考察地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特點,以及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由相應的學科參加。這些學科既可包括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也可包括其他學科,既可有自然科學學科,也可有社會科學學科。這些學科從不同角度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論證,並協調和互相補充,最後得出綜合性的結論。綜合考察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容:①社會-經濟考察,旨在了光社會、經濟諸因素的特點和空間分布情況;②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考察,旨在了解自然地理諸因素的特點和空間分布情況以及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徑。綜合考察的最終結論,一般著眼於長遠目標和基礎資料的積累,但也與現實的生產問題有一定聯系。要素考察是針對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由於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對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不可能孤立地進行,對其他地理要素也須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專題考察是為解決某個專門問題而進行的地理考察。由於地理環境的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不是某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因此,專題考察也可看作是綜合考察的一種形式。
㈦ 進行地理考察的途徑有哪些選擇題
地理考察的途徑比如旅遊、野外探險、夏令營等等.
准備指南針、帳篷、水、食物、地圖、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遊活動,地震、海嘯、泥石流都與地理知識有關.
㈧ 到野外開展實地地理考察,我們需准備哪些必備物品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㈨ 地理考察報告怎麼寫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為預察和正式考察兩個步驟。預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對考察地區的資料、交通、物資供應等多方面情況作初步了解,為制定考察路線和考察計劃提供依據。正式考察包括室內准備、野外作業和室內總結等階段。室內准備階段主要工作有:
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圖件,包括航空、航天圖像和地圖資料;
②對航空、航天圖像進行判讀,初步確定考察區的一般地理規律,提出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
③編制工作底圖和考察大綱;
④確定考察路線和典型考察地段,確定采樣點;
⑤列出考察報告提綱初稿。野外作業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對、充實室內圖像和地圖判讀結果;②採集標本、樣品;③記載沿線考察情況,初步編繪考察區基本圖件;④搜集考察報告所需的各種文字資料,進行必要的訪問、調查。室內總結階段主要工作有:①樣品、標本的鑒定、分析和化驗;②編制所需要的圖件;③進行綜合分析,編寫書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