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濟南的歷史簡介。
歷史概況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
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
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
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濟南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
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今文《尚書》28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
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齡和名將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宋代中華詞壇「婉約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後「七子」之一李攀龍;
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於慎行,清經學家張爾岐,清《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古文獻學家、清《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纂輯人馬國翰,近代民族實業家、「祥」字型大小商業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1)濟南的歷史發展地理情況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文學
濟南歷史上涌現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謂的「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和辛棄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詞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了「易安體」,同時也被稱為「婉約派」之宗。
辛棄疾被認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現其愛國熱情,被譽為「詞中之龍」。元代的張養浩,散曲造詣極高,元曲在他的時期達到頂峰。
歷代許多墨客騷人也曾造訪濟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民國的老舍等。杜甫曾詩曰:「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島上歷下亭。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已被選進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紀念館。
二、民俗
1、千佛山廟會
濟南自元代開始,就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在千佛山上舉行廟會。舊時趕廟會者大多會購買一定數量的柿子,遂有「柿子節」之稱。
廟會鼎盛時段,千佛山上的各種攤位可以達到1000以上。全國各地的葯商會趁此時機在山上進行葯材交易,此被單獨成為「葯市會」。
廟會期間亦有各種雜技、馬戲、歌舞表演等。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依然興盛,舉辦時間為農歷春節期間、農歷三月初三、重陽節。以春節廟會為例,眾多市民前來上香祈福,並有各色民俗活動,敲大鼓等活動亦允許市民參與。商販亦藉此機會在上山步道兩側擺攤設點販賣商品,以特色小吃及工藝品為主,亦有書攤及其他特色攤位。
2、放河燈
據濟南當地的傳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為「超度亡魂」,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日晚,濟南市民以及寺廟的僧侶會製作眾多的河燈及紙船,放入護城河及大明湖水中。
北極廟的道士亦同在此日悼念亡魂,他們在大明湖畔放置大量「法船」並在岸邊做法,後將「法船」一一燒毀,場面壯觀。這個習俗在文化大革命後徹底消失。
3、曲水流觴
從魏晉開始,濟南市民及文人墨客在農歷的三月初三上巳節會舉行一種名叫「曲水流觴」的詩酒宴會。人們圍坐在溪水周圍,把置有酒杯的托盤放在上游的水面,任其沿水流漂流。托盤若停下,則誰離停下的酒杯近,誰就得飲酒作詩,若作詩未果則要被罰酒。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後經考證,「流杯池」即為今日的王府池子,市民舉行詩酒宴會的溪水便是其分流,被稱作「曲水河」,所在的街巷因此而叫做曲水亭街。此習俗止於清末民初。
4、趵突泉燈會
自1980年起,濟南每逢元宵節和中秋節,會在趵突泉公園舉行燈會,從未中斷。燈會以老濟南特色為主,亦吸引了不少外地及外國遊客。近年來之燈會,強調環保、創新、參與,不僅逐漸使用LED燈替換原有鹵素燈,還製作如掃碼抽獎、頭像合成等供市民參與的燈組。
三、語言
濟南話屬北方官話體系,與普通話相差不大,會普通話的很容易聽懂濟南話。而由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來濟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後出生的「新濟南人」在家庭和學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話,因而導致了濟南話使用者的逐漸減少,傳統濟南詞彙逐漸流失。
濟南話的語調相對簡單。一般在雙音節詞中首字為普通話的一聲,濟南話則為三聲,普通話的三聲濟南話為一聲(即一三對換),如末字為一聲多數情況下保持一聲,末字普通話為二聲濟南話則為四聲,四聲調基本相似。
句法方面濟南方言在比較句、反復問句和補語結構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語序和句子的主要組織方式上與普通話差異不大。因此大多數人可以聽懂濟南話,但有很多方言性片語及俚語需要額外解釋。
B. 濟南自古是詩城 濟南的地理特點和文化特色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3]
折疊地形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長地質變遷年代,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了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網。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縱橫交錯,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如同一面天然設置的石牆,將水脈阻斷攔蓄。最終,攔蓄在這里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地下連接地表的許多裂縫和通道,一股腦的湧出地面,於是就出現了天然湧泉。也正是這樣的地質構造,使得濟南雖然處在河北平原和魯北平原地震帶上,但地下的震動,卻可以被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有效緩沖。
C. 介紹濟南的歷史 地理位置 氣候特點 名人 景色的導游詞
泉城濟南 簡介
景點關鍵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
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新有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現在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單層古塔四門塔,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等。
濟南山靈水秀,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墨客多聚於此,唐代著名詩人曾在這里寫下了「濟南名士多」的佳句。
濟南自然風光秀麗,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稱。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譽,這些泉,縱橫分布,錯落有致,有72名泉之說,而趵突泉為名泉之首。眾泉匯流成的大明湖周圍千佛山、五峰山、靈岩寺雲山等構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光。
濟南交通、餐飲、購物提示:
濟南的主要旅遊景點(大明湖、趵突泉、泉城廣場、千佛山)沿南北帶狀分布,彼此相距不足三公里,景區之間交通,散客選擇打的比較快捷。
由火車站去大明湖,乘11路公交可至公園西南門、南門;乘31、36、37路公交車可達公園東門;乘6路可到達北門;乘坐41、66路旅遊公交車可達大明湖西南門。
趵突泉公園位於市中心,在大明湖以南一公里處,與泉城廣場隔路為鄰,距最繁華的商業街泉城路也僅一華里左右,交通方便。乘坐K51、K52、K54、66、72、82、85、101、102、103、104路公交車均可直達。
千佛山公園在趵突泉以南二公里,可乘2、16、31、48、62、79、K51、K54、K56路公交車到千佛山站。
計程車:起步價6元,外加1元錢油費。3公里後1.5元/公里。
濟南公交車一律自動投幣,不找零錢。普通車1元,K系列空調車2元,注意備好零錢。
濟南美食:黃河鯉魚、宮保雞丁、九轉大腸、黃家烤肉。明湖三美:蒲菜、茭白、白蓮藕等。
D. 濟南的地理特點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長地質變遷年代,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了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網。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縱橫交錯,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如同一面天然設置的石牆,將水脈阻斷攔蓄。
最終,攔蓄在這里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地下連接地表的許多裂縫和通道,一股腦的湧出地面,於是就出現了天然湧泉。也正是這樣的地質構造,使得濟南雖然處在河北平原和魯北平原地震帶上,但地下的震動,卻可以被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有效緩沖。
(4)濟南的歷史發展地理情況有哪些擴展閱讀
濟南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中西部、華北平原東部邊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北連首都經濟圈、南接長三角經濟圈,東西連山東半島,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滬經濟軸上的重要交匯點,環渤海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E. 濟南有多少年歷史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黃河中下游和環渤海經濟帶南翼的重要戰略城市,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山東政治、文化、經濟、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濟南軍區和濟南鐵路局本部位於濟南。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具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城市,和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主辦城市。濟南的名字來源於西漢時設立的濟南郡,含義為「濟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濟水即俗稱大清河,古濟水(音己,三聲)發源於現河南省濟源市,流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黃河山東段。後因黃河改道被其奪取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幹流河道。而濟南、濟源、濟陽、濟寧等地名還是保存了下來。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舜曾在歷山耕作,而歷山即現在的千佛山。趵突泉邊有娥皇、女英祠(約創建於2000年前),又有祀堯、舜、禹的三聖宮。泉水流經之護城河,即是北魏時期的娥英河,河水東流,經過舜井街的南端,北為舜井。如果再往東北遠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
濟南歷史悠久,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於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於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F. 濟南的歷史文化
濟南的主要歷史文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方言
濟南話屬北方語言,冀魯官話-石濟片。而伴隨著城區的拓展,普通話的推廣以及外來人口的擁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語言中,濟南的母語正走向消隱。
2、城市象徵
濟南市市樹:柳樹。濟南市市花:荷花。
3、飲食文化
濟南是八大菜系的魯菜發祥地,歷來傳承有序。
泉城大包:選料精細,做工考究,配料豐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種多。
名士多烤全羊: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聲大起。
黃家烤肉:濟南名吃黃家烤肉起源於章丘,以豬肉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樹枝熏烤製成,口味略咸。
燒烤:回民小區、紙箱廠燒烤、啊里吧吧燒烤、一九燒烤、饢食烤吧、好旺角、良田燒烤、新疆食府等。
4、史前文化
濟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在境內發現8處,是山東省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6)濟南的歷史發展地理情況有哪些擴展閱讀:
濟南的主要地方特產:
1、章丘大蔥
濟南種植大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優良品種「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達到2米,單株重1斤左右,有的達到3斤多,章丘大蔥被稱譽為「世界蔥王」。
2、龍山小米
濟南名產「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
3、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產於濟南市章丘區明水地帶(明水街道)而得名,是山東省的著名特產之一。
4、黃河大米
位於魯北平原南部,瀕臨黃河,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是濟陽縣發展水稻生產的一大優勢.以優質黃河大米水灌溉產出的濟陽大米,被成為濟陽黃河大米。
5、平陰阿膠
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因產於老東阿縣(今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現東阿鎮已被認定為「中國阿膠之鄉」,具備「阿膠原產地」標志認證。
6、紅玉杏
紅玉杏又稱「金杏」,主產於濟南市歷城、長清,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為山東杏中之魁。
7、長清木魚石
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石頭,學名「太一餘糧」、「禹余糧」、「石中黃子」,俗稱「還魂石」、「鳳凰蛋」,象徵著吉祥如意、佛力無邊,可護佑眾生、辟邪消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濟南
G. 濟南的資料
濟南的什麼資料?歷史?
濟南,又稱「泉城」,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副省級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地。春秋戰國時屬齊地,秦代屬濟北郡,稱歷下邑。漢初,設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隋改濟南郡為齊州。宋徽宗時升州為府。元代設濟南路,屬中書省。明初置承宣布政使司,治濟南府。清沿明制。1929年,濟南正式設市。1948年9月,濟南解放,成立濟南特別市市政府。 地理概貌 濟南位於山東省的中西部,是京滬鐵路與膠濟鐵路的交匯點,南面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清單的泰山毗鄰,北與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相依。 濟南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復雜多樣,大體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濟南境內河流較多,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雲湖、東平湖等
濟南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等。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國元勛房玄齡、秦瓊,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首倡者周永年,著名建築師魏祥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濟南的市樹是柳樹,市花是荷花。 濟南是山東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國家教育部211工程的重點大學山東大學,以及山東師范大學等一系列大專院校,每年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 行政區劃 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2600多年前,就建有城廓。最早出現史冊上的名稱為「濼」(《春秋左傳》),系因本市諸泉匯為濼水,故名。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濟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公元 前154年又廢國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等五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治。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山東省省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新中國成立後,濟南成為山東省的政治中心,目前濟南是國家批準的副省級城市,現轄歷下、歷城、槐蔭、天橋、市中、長清六區和平陰、商河、濟陽三縣及章丘市,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人口549萬,其中市區人口254萬。
H. 濟南的地理環境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長地質變遷年代,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了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網。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縱橫交錯,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如同一面天然設置的石牆,將水脈阻斷攔蓄。最終,攔蓄在這里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地下連接地表的許多裂縫和通道,一股腦的湧出地面,於是就出現了天然湧泉。也正是這樣的地質構造,使得濟南雖然處在河北平原和魯北平原地震帶上,但地下的震動,卻可以被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有效緩沖。 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3.8℃,無霜期178天,氣溫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氣溫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溫27.2℃(7月),最低月均溫-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年日照時數1870.9小時(2009年)。
冬季亞洲大陸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壓,濟南被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常受來自北方冷空氣侵襲,寒冷晴朗,雨雪較少,多偏北風。夏季受熱帶、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天氣炎熱,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風。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轉夏季、夏季轉冬季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一年之中,在不同季節,濟南市處在不同大氣環流控制之下,構成了春暖、夏熱、秋爽、冬冷四季變化分明的氣候。濟南冬季長達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加之三面環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熱空氣迴流聚集不宜擴散,多於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氣溫
(攝氏度) -3.2 0.3 6.5 15.4 22.1 25.9 27.2 26.2 21.9 15.8 7.3 -0.2 13.8 降水量(mm)7 10 15 28 51 80 196 165 55 35 18 9 669 泉城濟南,泉群眾多、水量豐沛,被稱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在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的老城,基本上是現今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匯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除市區四大泉群,在濟南市市區周邊還分布著另外六大泉群:濟南東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的百脈泉泉群、歷城彩石的玉河泉泉群、歷城柳埠的湧泉泉群、長清萬德的袈裟泉泉群、平陰洪範池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廣義「濟南泉群」,自東向西又依次劃分為四大泉域,分別是: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濟南泉域、長孝泉域。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今人探訪整理,又評選出新七十二名泉。
除此之外,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綉江河,巨野河等河流。湖泊有市內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市轄的白雲湖;百脈泉,黑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
I. 濟南的歷史
濟南名字的由來
濟南1904年開埠通商,是我國內陸城市開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濟南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歷史已遠過千年,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說2600年,一說4600年,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足以表明濟南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積淀的深厚。但千百年來,濟南的名字歷經變遷更改,濟南市區的面積也日益擴大。濟南名稱變化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濟南發展的歷史。
濟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於濟水(河流)之南,(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時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一樣),是一個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古時所說的濟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匯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現在的濟南北部,由於年代久遠,它的河道已被現在的黃河河道所侵蝕,如今早已不復存在。
但從人文這方面講,濟南和山東歷來被奉為禮儀之邦,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濟南東面是齊國,西面是魯國,位於兩國交界之處,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但從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齊國,時稱濼邑,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為歷下邑。西漢時,改為濟南郡,從此「濟南」這個名字見諸史冊。西漢文帝時又將濟南改郡為國。
南北朝時期及以後的隋唐時期,又將濟南改稱齊州或齊郡。但從北宋開始,又設濟南府,隨後的南宋、元、明、清各朝歷代均沒有大的改變。
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省府,大約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濟南府改為濟南道,但這次改稱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8年,張學良將軍率部在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遂於1929年,將濟南道改為濟南市,現代意義上的濟南市正式形成。但轄區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濟南獲得解放,成為特別市,並將歷城劃入濟南市,濟南市區面積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長清、章丘劃歸濟南管理,作為濟南的兩個郊縣;90年代,商河、平陰、濟陽又先後劃入濟南市管轄,濟南所轄面積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長清由濟南市轄縣升格為濟南的一個區,為濟南市西部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濟南自古民風朴實,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東臨黃海,背依中原,南連華東,北達平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隨著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規劃的實施,濟南必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濟南街名的由來
「經三緯二」、「經七緯一」、「經三緯八」……如果是第一次來濟南的話,你也許會感到好奇:「濟南人怎麼想起用經緯來命名道路呢?」「為什麼濟南的經緯路與地理坐標的經緯正好相反呢?」這就要從濟南的開埠說起了。
1904年,為發展濟南經濟,當時的清政府將濟南東起十王殿(今緯一路),西至北大槐樹(今緯十路),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以鐵路為限(今經一路),計東西長約五里、南北約二里的區域劃作商埠,用以商貨轉輸、發展商業。同時,規劃了商埠區的經緯馬路。我們知道,遠古時代我國的紡織業即很發達,祖先把長的線稱為經線,短的為緯線。因此,依「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命名東西向道路為「經」, 南北向道路為「緯」,與經路基本垂直相交。經緯路的命名,體現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紡織物來命名道路,不僅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現在仍是獨具特色的。
J. 濟南市的地理概括
濟南,地處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天下第一山」——泰山,北跨「母親河」——黃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50到700毫米。
濟南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又稱「泉城」,有「天下泉城」、「世界泉水之都」美譽。下轄6區、3縣、1市,總面積8227k㎡,人口681.4萬,其中市區人口近400萬。濟南是「中國城市綜合實力10強」和「全國投資硬環境10優」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