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的地理環境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平原面積占安徽省面積的45%以上。丘陵區佔全省總面積55%。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安徽水文既帶有強烈的季風氣候特徵,又受地貌形態的嚴格制約。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55%~70%以上,豐水年與枯水年徑流量的比值差達14~22倍。徑流量的地區差異與降水量地區差異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區平均年徑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公里,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餘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公里,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主要有龍感湖、黃湖、泊湖、陳瑤湖、菜子湖、白盪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積390平方公里,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為豐沛,佔全省地下水總儲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積僅佔全省總面積26.6%,而地下水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55%,即73.89億噸/年。而皖西、皖南兩個丘陵山區和江淮之間台地丘陵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但地下水儲量僅佔22%。
Ⅱ 安徽省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將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間,山地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崗沖相間;長江兩岸和巢湖周圍地勢低平,屬於著名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皖南山區。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但氣候條件分布差異明顯,天氣多變,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等自然災害發生。
氣 候 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為淠史杭灌溉工程,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資源:全省耕地面積433萬公頃,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動植物資源:全省林業用地4.18萬平方公里,佔12%。全省植物種類豐富,共有本植物1300餘種,草本植物約2100餘種,動物約50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4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
礦產資源:安徽省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已發現各類礦產13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67種,已開發利用的有49種,保有儲量居全國10位的礦產有38種。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全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達1.92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其中,煤、鐵銅、硫、明礬石等11種礦產保有儲量和潛在價格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 安徽屬東亞顯著季風氣候區、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冷暖氣團活動頻繁,氣候年際變動較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多種多樣.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等特點.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秋旱等。 中文名稱:安徽外文名稱:Anhui Province別名:皖行政區類別:省所屬地區:中國下轄地區:17地級市,5縣級市,56縣政府駐地:合肥地理位置:華東腹地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人口:6740.8萬(2008年末)方言:北方官話、吳語、徽語氣候條件: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著名景點: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西遞,宏村,鳳陽明皇陵,太極洞省樹:黃山松(迎客松)省花:黃山杜鵑省鳥:灰喜鵲著名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Ⅲ 安徽省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450千米,南北長570千米,安徽位於低海拔地區,平均海拔119.3米。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長江流經安徽境內400千米,淮河流經省內430千米,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布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千米,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東湖、焦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個湖泊,長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華陽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盪湖、陳瑤湖、升金湖、黃陂湖、石臼湖等10個湖泊。其中巢湖面積770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Ⅳ 安徽的地理特徵
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分別流經全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盪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
Ⅳ 安徽在中國算不算窮的
安徽其實不窮,相對大部分省份來說還比較富裕。因為安徽地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地理位置和水資源都非常好,自然環境山清水秀,全國三十多個省份比安徽窮的有很多。本人來自安徽安慶,對安徽是非常的了解,安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經濟總量都在全國前十,還有安徽廣出商人和學者,在任何行業安徽都有最頂級的人才、傳統的安徽大部分地區是不可能窮的。
從綜合角度來看,安徽省不是窮省,而是相對富裕的省份。根據2019年最新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安徽省GDP排名全國11位,人均GDP全國第14位左右,屬於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省份。
拓展資料
安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機械、家電、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 2019年,安徽省全年生產總值371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2%,第二產業增長8%,第三產業增長7.7%。 2020年,安徽省全年生產總值38680.6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2.2%,第二產業增長5.2%,第三產業增長2.8%。
根據今日網路的排名,江西榮獲中國第一窮省的稱號。但是大多數江西人對比並不認可,因為江西隨便有環江西經濟帶的稱號,比不上周邊省份,但江西山清水秀,沒有地震也沒有乾旱,基本上都是風調雨順,談不上富裕,倒也是小康之鄉。 而安徽則是中國第二窮省,這估計是某些人在辦公室里排出來的。安徽自從加入了長三角,經濟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GDP即將邁入全國前十,如果安徽都算窮省,那中西部就沒有幾個不是窮省了。
甘肅則在中國十大窮省中墊底,排在了雲南黑龍江的後面。甘肅的發展水平在全國絕對是妥妥的倒數五名,雲南還有旅遊業做支撐,黑龍江有石油和木材,甘肅一點像樣的產業都沒有,還缺水,怎麼可能排第十。
Ⅵ 安徽省地形
安徽省的地形分布特徵:(自北往南)
淮北平原(黃淮海平原的南部)
江淮丘陵和大別山區
蘇皖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皖南山地(黃山和齊雲山都屬於該山地)
由於安徽地處北緯34度附近,即秦嶺淮河一線,導致省南北自然地理環境和農業地域類型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
淮河一線與1月平均氣溫0度線大致重合,使淮河以北地區受冬季風影響更為顯著,以南則受丘陵和山地阻擋,冬季風勢力削弱。冬季風的強弱導致南北地區積溫差異,從而導致安徽省北部耕作制度為「兩年三熟」,南部為「一年兩熟」;(我們一般認為積溫大於4500小於3400的地區為暖溫帶,耕作制度為兩年三熟,積溫大於4500小於8000為亞熱帶,耕作制度為一年兩到三熟);
2.
淮河一線與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線大致重合,使安徽省南北干濕差異顯著,淮河以北為半濕潤區,以南為濕潤區,從而導致淮河以北耕作類型為「旱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經濟作物為「花生」「棗」「玉米」,淮河以南耕作類型為「水田」,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經濟作物為「油菜」「甘蔗」「柑橘」;(我們一般認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為半濕潤區,800毫米以上為濕潤區);
3.
從地形分布上講,安徽北部多平原和矮小丘陵,地勢起伏較小,有利於旱作農業的大面積、機械化經營,而南部多山地,地勢起伏較大,有利於發展立體農業,農業多種經營;
4.
從區域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上看,皖北地區要注意防範洪澇、次生沙化和鹽鹼,作物類型應以較為耐旱、耐鹽,並要注意種植農田防護林,指定適宜的措施調節「水鹽運動」,完善水利技術,提高灌溉水平,在積極面對區域資源性缺水的同時,做足措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皖中、皖南地區要注意防範洪澇、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要種植護坡植物,保持好坡面水土,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淮北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仿效「魚塘-台田模式「,發展混合農業,促進產業多樣化,推進區域脫貧致富。
淮南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仿效「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立體農業模式」,發展立體農業,利用好水土條件,從山麓到山頂多種經營。
Ⅶ 安徽地理位置怎麼樣
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物產豐富、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中部,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安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安徽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240公里。
Ⅷ 安徽屬於北方還是南方
大部分屬於北方。
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無論算長江還是算淮河都在安徽境內穿境而過。淮河以南的安徽地區為南方,淮河以北的安徽地區為北方。長江沿岸及其以南的安徽地區為江南,長江以北的安徽地區江淮,黃淮地區。
安徽北部地區(包括:淮北、阜陽、亳州、宿州、蚌埠滁州的鳳陽縣。)屬於北方地區的華北南部,黃淮和江淮地區。
南北方分界線,秦嶺到淮河一線,這個線以北屬於北方,以南屬於南方,安徽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淮河以北劃到了北方。
安徽南北方差異巨大,長江以南是絕對的南方風格,包括飲食風格和文化語言方面都是南方的。安徽北面是絕對的北方風格,吃的也是麵食,說的是徐州官話。可以說絕對屬於北方。內部差異是非常的大。
(8)安徽地理狀況如何擴展閱讀
安徽省的歷史
安徽省建省始於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時期的安慶府、徽州府兩個府的首字合成。簡稱「皖」,以古皖國為名。
在原始社會末期,安徽省境內的淮北、江淮地區為淮夷方國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國的領地,江南地區則為吳越文化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方國、封國為北方大國和南方的吳、越、楚等北上的大國所兼並。
Ⅸ 安徽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安徽是個好地方,中國東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