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居住與地理有哪些關系

居住與地理有哪些關系

發布時間:2022-04-30 05:44:38

⑴ 民居與地理環境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中國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一)、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溫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二)、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閩西南地區的客空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寵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四)、雲南民居
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為主)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⑵ 世界各地傳統民居和地理環境關系

世界各地的民傳統民居和地理的環境的關系,這個主要都是因為當地的奇俗所產生的,所以說根據當地的人們的居住環境逐漸產生一些當地的習俗,這時候和當地地理環境有直接關系。

⑶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地方風俗的關系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人民素以驍勇善戰著稱於世,自古以來就善於騎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達斡爾語稱「貝闊」,是達斡爾族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項目。

屋如其人。達斡爾族的村莊大都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齊。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給人一種大方粗獷的印象。家家戶戶都圍著紅柳條編織的帶有各種花紋的籬笆。院落布局嚴謹,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築在離院子較遠的地方,保持干凈清潔。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卧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傳統民居的形態構成
我國傳統建築遺產十分豐富,不僅有雄偉庄嚴的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等官式建築 ,還有住宅、祠堂、會館、書院等民間建築。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建築類型。為了區別於現在新住宅 ,我們把它稱為傳統民居或民居建築。民居形態包括社會形態和居住形態。社會形態指民居的歷史、文化、信仰、習俗和觀念等社會因素所形成的特徵。居住形態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和內外建築形象所形成的特徵。傳統民居的特徵在建築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平面布局和環境特徵。它是社會制度、家庭組織、習俗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體現。
2)結構和外形特徵。它映了氣候、地理和材料、構造技術等對建築的影響。
3)裝飾裝修和細部特徵 。它是文化、習俗和審美意識在民居建築內部和外觀藝術上的表現。

⑷ 人類居住與地理的關系

舉例說一些吧

下面,我就從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歷程產生什麼楊的制約作用,以及制約強度的大小進行評述。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並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徵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於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於前者怎樣決定後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麼,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於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於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並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這樣可以么?

⑸ 內蒙古人民居住環境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內蒙古一帶的許多牧民,因為放牧的關系,經常搬遷。什麼地方草多,就搬到什麼地方居住、放牧。有的整村整鄉地遷徙,所以連學校也時遷時搬。這里的自然環境別有情態,綠茵草原,一望無際,「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環境條件決定了他們的住宅也別具一格。

⑹ 舉例說明人們的居住與地理的關系

黃土高原的人住窯洞 因為
一、這里的土壤是黃土,黃土具有直立的特性,不易崩塌可以做成窯洞讓人居住。其他的地方的土壤沒有這方面的特性。且黃土高原由於長期過砍過伐,木材稀缺。
二、這里的氣候的原因,這里的天氣變化快,每天的氣溫變化快。氣候的變化比較也明顯,冬冷夏熱,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所以一般的住房都不適合人們的居住,窯洞是冬暖夏涼,漸漸的窯洞就成為了人們居住的地方。
還需要其他的可追問~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⑺ 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居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憑借這種文化組成社會聚合體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員憑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環境以創造所有成員的生存條件,維系該民族的延續。從民族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看,任何族群,均與其環境「相生相剋」,構成一個整體,使其運動中的文化總是處於相互的制衡之中。民族環境是文化滋長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客家文化作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從族群意義上看,客家文化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客家文化屬於典型的移民文化、區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獨特的和地理環境、歷史上的移民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結果。

盡管「耕讀」是中國農業社會最普遍的生計模式,但客家無疑是「耕讀」的典型族群,「耕讀」幾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內容。因此,國內一些學者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看成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文化特質,以致將其列入有關客家精神(或稱客家民性、客家文化特質等)中。客家人多生活在封閉的山區丘陵地帶,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耕讀」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客家人長期居住在封閉的山區和丘陵地區,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加上客家把自己看成是中原先民的後裔,因而客家更是以「耕讀傳家」自居。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為在不同的環境中求生存,體驗到刻苦耐勞、容物覃人、耕田讀書和天足健步的重要性。「刻苦耐勞所以樹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業樂群,而耕田讀書所以穩定生計與處世立身,關系尤大。有生計,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會普通可說都是耕讀人家」。「客人的生產事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務農,所謂''耕讀傳家''是他們一貫的傳統政策。因而,土地和書香是客家人亘古不變的兩大夢想。

以四川客家為例,四川客家入川後堅持耕讀傳家的生計模式而出現典型的科舉家族和人才。《清代科舉家族》所收錄的四川外來移民的20個科舉家族中,能明確其祖籍來源的移民家族中,四川客家佔5家,佔25%,在四川移民家族中比例較高,其族群突出了耕讀文化特色。四川客家白手入川,勤儉勞動,通過耕田力作或農商起家等方式,平均約需要35年逐漸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客家人開始重視子孫的教育,約80年左右的時間即在第三代出現科舉人才。這正好應了西方的諺語」三代造就一個貴族「。四川客家朱德和劉光第是客家耕讀傳家中苦讀成才的典型。

對於客家人「崇文重教」文化特質的成因,學界有主張基因說,經濟說和環境說等觀點。從民族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看,客家的耕讀文化與客家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對客家民性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在此,筆者就客家的耕讀文化的成因作些粗淺的探討,認為地理環境對客家耕讀文化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環境與四川客家的耕讀文化

地理環境是文化產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礎。任何一個族群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變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也是如此。從自然環境看,從本質上,客家文化是山區文化,客家是山區族群;離開了山地環境,就不成為客家。在山地環境中「耕」為客家生存之本。

清代的「湖廣填四川」運動從康熙十年(1671)正式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金川之戰時為止。由於地緣優勢,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湖廣人捷足先登,先佔領良田平地,占盡天時、地利。故清初「插占」起家的墾田大戶多為湖廣人或土著。由於客家人入川比湖廣人晚,土地幾乎都被插佔了,遲到的客家人只能落足於貧瘠的山坡荒地上或寄人籬下,只好租住四川「湖廣人」的房子,種他們的田土,為人佣耕,從而出現「客家住湖廣」的現象。在居住的地理格局上形成了壩上「湖廣人」,山上「土廣東人」的分布特色,從而有客家「住山不住壩」的說法,如在東山區的黃土、三河、石板灘等鄉鎮的客家人被湖廣人稱為「山上人」,而客家人則稱他們為「壩上人」。

茲以東山地區為例,說明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環境。四川成都東山地區是四川客家最大的聚居區,包括龍泉驛區大部、成華區東部和新都、金堂、青白江等部分地區的五區一縣25個鄉鎮在內,面積約460萬平方千米,客家人約50萬,占當地總人口的70%以上;該區農業人口為554503人,占當地總人口的79. 7%,表明該區域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區。境內低山、丘陵、平壩兼有,但以丘陵為主,龍泉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地勢起伏不平(見表1-1)。東山地區土地貧瘠,以粘土為主,透水透氣差,有「晴時一把刀,下雨一包糟」之說;在氣候上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性降水,地勢較高,源自都江堰的灌溉水源無法到達,導致除冬水田外的土壤長期缺水,「不過灌溉全用塘水,若天不雨,插秧便生問題,所以東山區每年栽秧的秧田,只能占其全區二分之一,鮮有能全數栽秧者,農業是靠天吃飯」。但東山仍對客家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首先是因為這里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原居地相似,生活容易適應。「客人常說,這塊丘陵的地質地形,多類似於嶺南山地,所以他們一到東山後,便聚族而居,不再轉徙了」。客家經多次在四川輾轉遷徙後,終於在東山找到了自己適合的「樂土」。其次是這里有靠近成都這一區位優勢,有得於發揮其多種經營才能,使許多客家人入川後輾轉數次最終選擇了東山。

四川客家這種以低山、丘陵為主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生計模式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多種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即以「耕」為生存之本。而事實上,客家移民善於耕種,對四川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如糧食作物中的紅薯和經濟作物中的薴麻、煙草、優良蔗種、木棉、辣椒、藍靛等傳入和推廣到四川,無疑是與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的客家移民入川有關。客家人長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積累了豐富的山地農業開發的經驗,因而客家移民入川後在開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細作等農業生產技術方面較領先,促進了四川農業的發展。清代四川農民中,客家人獨到的山地農業開發技術得到社會的公認。正所謂「矧耒耜耘籽之工與勤,土著不及楚人,楚人又不及閩、廣」,這肯定了四川的福建、廣東等省的客家移民善耕的事實。因此,在農業生產方面,號稱「耕讀為本」的客家名不虛傳。

山地農耕環境也決定了客家傳統農業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農本思想成為我們理解客家耕讀文化的關鍵。在傳統的客家社會,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是財富的重要標志。客家人認為有土地和農業資產才是光大祖德、安身立命的根本。有經濟頭腦,擅長多種經營者,往往在發家之前從事商貿活動,發家後很快把資金轉到土地投資上。不管其致富的方式是力農致富、農商致富或農工緻富,在致富後,多把資金投入土地中,惟獨客家人有獨到的理解。康熙五十九年入川簡陽的廣東客家人鍾宏予,靠勤儉起家, 60歲時已成當地的富族。在力田之餘,鍾氏一家還經營了鹽店和屠行,生意頗好,但就在生意發展的黃金時期,鍾氏「將鹽店、屠行出頂,其器械大半相送,不日頂出,將錢收回」。其原因在於「第恐後人瞞心昧己,縱饒裕必不可長久,倒不如生意莫做。依祖規耕讀傳家,自有出頭日期」,從此鍾氏「家務亦極順暢,資財日見豐饒」。鍾宏予看來,經商固然能發家致富,但俗話說得好「無商不奸」。長期從事商業活動,「恐後人瞞心昧己」,有損家風,於是將商鋪低價轉讓,繼續買田置業,走耕讀傳家之路。「試看那不讀書的人家,不但粗蠻,不知禮儀,子弟飄流浪盪,雖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銷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腸,那讀書求敦實行,不單為功名也。」俗話說「書田無稅子孫耕」。在鍾宏予看來「門風要緊」,關鍵是要讀書識禮。因為鍾宏予回祖籍廣東時,其族人曾告誡他,「錢可積,書宜讀,門風要緊。此數語兄回川必常掛齒頰,以訓子孫」。

⑻ 舉例說明人們的居住與地理的關系如南方的民居屋頂坡度大因為�

氣候多雨的地方房子是尖頂,有利排水;內陸乾旱少雨的地區房頂是平的.

⑼ 地理與人居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地理環境長期影響著人居環境。
吳良鏞先生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提出人居環境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 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場所。
人居環境包含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五 大子系統。
道薩迪亞斯在《人類聚居學》中提到「人聚環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氣候、土壤、山川、河流、礦藏、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密切關連的系統,是人居環 境的自然基礎,是人居環境的背景、底色和依託,不同的地理環境為人居環境的發展提供了 不同的舞台。
城市興衰與地理環境 的關系:城市是一種人居環境,城市的興衰變遷是由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 所影響、所決定的,地理環境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居環境是依賴於自然的脆弱的系統,地理環境的改變對人居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氣候的變異導致生存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後,因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以及對人體健康 的影響,使得居住人口遷移;氣候變化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築物、城市設施以及工農業、旅 游業、建築業等特定產業的一些直接影響,轉而對人居環境產生的影響。 水資源短缺、自然水源體的破壞、洪澇災害以及海面上升、海水入侵等引發的台風、地 震、海嘯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地形地貌、土壤的變化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的地表下陷、土壤鹽鹼化、土地沙漠化對 人居環境的影響。
善待自然,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是人類作用於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基於人居環境的脆弱性、對地 理環境的依賴性、地理環境改變對人居環境的深刻影響力,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與自然和 諧相處。「自然不屬於人類,但人類屬於自然」。
對自然的保護,尤其是對資源、特別是不 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使用,歸根到底,是保護我們自己。

⑽ 舉例說明人們的居住與地理的關系。(如:南方的民居屋頂坡度大,�

黃土高原的人住窯洞 因為
一、這里的土壤是黃土,黃土具有直立的特性,不易崩塌可以做成窯洞讓人居住。其他的地方的土壤沒有這方面的特性。且黃土高原由於長期過砍過伐,木材稀缺。
二、這里的氣候的原因,這里的天氣變化快,每天的氣溫變化快。氣候的變化比較也明顯,冬冷夏熱,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所以一般的住房都不適合人們的居住,窯洞是冬暖夏涼,漸漸的窯洞就成為了人們居住的地方。
還需要其他的可追問~

閱讀全文

與居住與地理有哪些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