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所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說的什麼
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和現在的天文學和地理學比較接近,包括天文歷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說一個人學識淵博。【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漢語的天文地理兩個詞最早都出現
『貳』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是什麼
此詞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簡介
天文是指天文學,包括天文知識、天文歷法、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
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於天文學的研究范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叄』 古人常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什麼
此詞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肆』 形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應該是什麼成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成語
【成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讀音】shàng zhī tiān wén,xià zhī dì lǐ
【釋義】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
【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學識等。
『伍』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是什麼意思
這其實是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知識廣博精深的贊言。
農業文明之中,需要掌握天象,掌握地理。古代社會的認知面貌就是如此。放在現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不適用。現代社會需要左知技術,右懂科學。
『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一句是什麼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下一句是「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出自《敦煌變文之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贊揚那些學識淵博、博學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
產生於唐末敦煌地區的《伍子胥變文》借主人公相似的被流落家園的命運來表現當時敦煌人民尋求歸家歸國的悲傷而不絕望的心境。
《伍子胥變文》取材自《吳越春秋》,是歷史事實的改編,融入了很多民間傳說,傳奇性更強了。楚王荒淫無道,伍子胥的父親極力勸諫,卻被楚王殺害,伍子胥於是逃往吳國,輔助吳王夫差起兵破楚。後來吳王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於是越國起兵討伐吳國。
作品主要塑造伍子胥的復仇形象,寫其視死如歸,終報父仇。路上幫助伍子胥的拍紗女和漁人也都可稱剛烈,為了名分和榮譽甘願自盡,在今人看來或許過於魯直。
什麼是變文:
最初是俗講僧人和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其最先源於佛教,是一種用來宣講宗教的藝術形式,但後來為了招徠聽眾,增加了一些非宗教的內容,再後來獨立性逐漸增強,慢慢脫離宗教意義,出現了職業的民間藝人,講唱的內容也轉變到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現實題材了。
變文採用詩文相間,有說有唱的形式,散文部分口述,韻文部分吟唱,根據後人推測,講唱的時候還有配樂和配圖,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分為講唱佛經故事和講唱人間故事兩種,佛經故事的水平總體上遠遠遜於人間故事。
變文體制的韻散相間說說唱唱和後世的評彈、寶卷、鼓詞差不多,其圖畫和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而用唱詞代替人物對話的形式則和後來的戲曲是一致的。不過變文本身還沒那麼成熟,顯得比較粗糙呆板。
『柒』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源於哪個朝代 其中的「天文」具體指代什麼「地理」又具體指代什麼
早在《黃帝陰符經》裡面就有「天地」「文理」的說法.原文為:「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古人善於解字,於是有了「天文」,「地理」一說.關於天的知識稱為天文,相應的關於地的知識為地理.《漢書》中已有天文志、地理志的內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於形容某個人的知識豐富.
『捌』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之遁甲的下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原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釋義:學問廣博,無所不知.天上的和地下的事情都了解,了解人間的各種人事,辨明得了陰陽,知道八卦,通曉奇門遁甲;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負,自己跟管仲和樂毅相作比較賢才,坐在椅子上,心情悠閑自在,還沒有出這個茅廬,就先把天下定了3分。
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8)什麼知地理擴展閱讀: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
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玖』 形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應該是什麼成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拾』 「上知天文地理」下一句是什麼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成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讀音:shàng zhī tiān wén,xià zhī dì lǐ
釋義: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
成語出處與含義: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出自《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贊揚那些學識淵博、博學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學識等。
(10)什麼知地理擴展閱讀:
天文地理知識
我們常說的北斗七星指的是天樞、天璇 、天璣 、天權 、玉衡 、開陽、搖光。
2.太陽系中除了金星和天王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都為自西向東。
3、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回歸周期是 76 年,它最近一次回歸是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 2062 年。
4、太陽系中最大的火山是在火星上的奧林匹斯山。
5、太陽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日冕、 色球層 、光球層 對流層、 輻射區 、日核。
6、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是耀斑和黑子。
7、太陽系中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
8、 日食只能發生在農歷的初一。
9、 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行星是木星 。
10、 八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